我读《水浒》,未见贪官!

野风

<h3><b>  有评论家认为《水浒》开篇不写梁山好汉命运,而是写高俅发迹,是谋篇布局的高招。</b></h3><h3><b> 说高俅这厮也能做太尉,朝廷是应该到了有人反它的时候了。</b></h3><h3><b> 《水浒》被梁山好汉视为巨贪的是高俅、蔡京、童贯。</b></h3><h3><b> 下面就来谈谈野风认识的这三位所谓的“乱臣贼子”。</b></h3> <h3><b><br></b></h3><div><b> 高俅最初是苏轼的小史(也就是小秘书一类的角色,《水浒传》中说是书童),他为人乖巧,擅长于抄抄写写。</b></div><div><b> 苏轼是大文豪,高官,他的秘书文化素质应该不会太差,再说为人乖巧也不是什么低劣的品行。</b></div><div><b> 元佑八年(1093年)苏轼从翰林侍读学士外调到中山府,将高俅送给曾布,虽然苏与曾布分属新旧两派,二人在元祐年间是有所交往的,而且还有着一定的交情。据一些学者考证,《挥麈录》作者王明清的外祖父乃是曾纡,而曾纡就是曾布的儿子,他所记载的曾家发生的事情应该是可以信赖的。</b></div><div><b> 但是曾布婉拒了苏轼的好意。于是苏轼又把高俅推荐给了他的朋友小王都太尉王铣(即王晋卿),于是高俅又回到了东京(今河南开封)。</b></div><div><b> 出身寒微的高俅何以后来会青云之上?他发迹的原因是什么呢?《水浒传》中说他后来遇上了贵人,小王都太尉和内侄端王交好,小王都太尉派高俅到端王府送物,由此结识了端王(后来的徽宗),被端王看上,从此留在端王身边。</b></div><div><b> 有人说高俅仅仅是球踢得好,得到端王赏识,就算是这样,至少还有特长。换句话说,高俅毕竟会踢球。</b></div><div><b> 徽宗为提拔高俅也不是随心所欲的,他先让高俅下放到基层,托给守卫边境的大将刘仲武,以此来“镀金”,为以后升迁打下基础。《宋南渡十将传》卷一“刘錡传”中说:“先是高俅尝为端王邸官属,上即位,欲显擢之。旧法,非有边功,不得为三衙。时(刘)仲武为边帅,上以俅属之,俅竞以边功至殿帅。”</b></div><div><b> 如此,高俅戍边和治戎还是有些功绩的。这至少比坐直升飞机提拔要好多了。至于高俅陷害王进,逼迫林冲,是否确有其事还很难说,即使有在今天看来根本不算什么劣迹了。</b></div> <h3><b><br></b></h3><div><b> 再说说我认识的蔡京。蔡京的艺术天赋极高,素有才子之称,在书法、诗词、散文等各个艺术领域均有辉煌表现。他的书法,跻身于北宋苏、黄、米、蔡四大家之中。</b></div><div><b> 蔡京书法颇妙。初师蔡襄,徐季海,不久弃之,改学沈传师,又厌弃,改学欧阳询,又改学“二王”,博采诸家众长,自成一体。其书笔法姿媚,字势豪健,痛快沉着,独具风格,为海内所崇尚。这比起一百个字的检讨,有几十个错别字的官员强多了。</b></div><div><b> 蔡京是王安石变法的坚决拥护者和得力干将。在宋神宗的支持下,王安石变法顺利推行,青苗法、募役法、方田均税法、农田水利法、保甲法等一一面世,解决了北宋面临的种种危机。新法推行后,社会矛盾得到缓和,政府收入有所增加;促进农业生产,全国各地兴修水利工程一万多处。</b></div><div><b> 宋神宗死后,子哲宗立,高太后临朝听政,1086年,司马光出任宰相,尽复旧人旧法,对新人新法一概排除,蔡京这个王安石变法的得力干将,成了被打击的主要对象。</b></div><div><b> 《重刊兴化府志》说,司马光秉政,复差役法,为期五日,迫蔡京等完成。“京独如约,悉改畿县差役,无一违者。诣政事堂,白光,光喜曰:‘使人人奉法如君,何不可行之有?’已而,台谏言京挟邪坏法,出知成德军……”由于高太后临朝听政,对变法者大打出手,使北宋政权又陷入了严重的政治危机。</b></div><div><b> 元佑八年(1093年),哲宗亲政,重新使用变法者,任命章惇为相。不久,蔡京回都城,任户部尚书。《重刊兴化府志》说:“章惇复变役法,置司讲议,久不决”。蔡京见状,主动上前积极配合,帮章解决问题。“京谓惇曰:‘取熙宁成法施行之,尔何以讲为??然之,雇役遂定。差雇两法。十年间,京再莅其事,成于反掌,两人相依以济”。</b></div><div><b> 这一记载说明,蔡京对王安石十分敬仰,对他的新法很有研究。1086年,王安石在江宁(今江苏南京)去世;八年后,蔡京还继续宣传和介绍王安石新法,使王安石的遗志有人继承。</b></div><div><b> 花石纲役也是赵吉所为,与蔡氏关系不大。</b></div><div><b> 一个有力的佐证就是,贵为当朝首辅、丞相、太师的蔡京,其女婿梁中书充其量也就一个正地级,不但官位不高而且钱也不多。他给岳父大人置办的生辰纲也就区区十万贯,充其量也就相当时下一千万,差不多在京城可以买一套房子的样子。</b></div><div><b> 说白了,也就一个科级水平。</b></div> <h3><b>  </b></h3><div><b> 童贯是个阉人,出身宦官,北宋末年的军事将领。据《宋史》载,童贯进宫后,以其办事才能和宰相蔡京的推荐,颇得徽宗重用。</b></div><div><b> 徽宗曾令童贯监军西击夏国,合军十万取青唐。军至湟川,因宫中起火,徽宗下旨童贯回师。童贯因见战机成熟,断然决定不奉诏,继续西进,果获大胜,连复四州。童贯此举深得徽宗赏识,破例被任命为景福殿使、襄州观察使。不久,因功迁武康军节度使,又因收复积石军、洮州,再加检校司空。</b></div><div><b> 政和元年(1111年)童贯进太尉,领枢密院。从此,童贯位列三公,手握重兵转战于西北边陲,与外族夏、辽、金周旋十多年。宣和二年(1120年),徽宗遣童贯以宣抚制置使率兵15万,镇压方腊农民起义军,作战450余日,杀起义军7万多人。童贯因功封太师。宣和七年(1125年),童贯因收复全燕之境,封广阳郡王,统率大军重镇边疆,驻扎大原。那时,金已灭辽,大举兴兵南侵。童贯见大势已去,由大原遁归汴梁,且不听钦宗令他留守汴京的命令,而随徽宗南巡。于是,大学士陈东等上书劾蔡京、童贯等六人为误国六贼。童贯的主要罪名是“结怨辽金,创开边隙”。</b></div><div><b> 其实辽金之怨非童贯所结,边隙亦非童贯所创。童贯握兵20年,在与夏、辽,金战斗中,有胜有负,但还算尽力,并无投敌误国。</b></div><div><b> 北宋之亡,根本在于朝廷腐败,经济崩毁。童贯为众矢之的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他出身宦官,朝廷里的官员多看不起他,加上童贯骄恣,上下结怨。</b></div><div><b> 徽宗禅位,钦宗登基,童贯失恃,靖康元年(1126年)被一连三贬。7月贬吉阳军(今之海南崖县)又诏数童贯十大罪,命监察御史张澄追而斩之。 </b></div><div><b> 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此其一,即便与强敌结隙,也未必是过。</b></div><div><b> 童贯仗义疏财,无贪墨记载。</b></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