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雪并作十分春 ——记太原市初中小学语文教师同题异构教学研讨活动

随心

<h3>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2017年12月14日的清晨,太原迎来今冬的第一场雪。伴着这纷扬而至的雪花,“基于核心素养,太原市初中小学语文教师同题异构教学研讨活动”也如约在太原市外国语学校举行。</h3> <h3>  初中、小学的老师同台上课,而且是上同一题材的语文课,这种活动形式听起来便让人耳目一新、怦然心动。因此,纷纷扬扬的大雪并未阻挡老师们对此次活动的期盼。</h3><div> 本次活动由小店区大吴小学的王卿老师主持。在太原市教科研中心梁涛老师激情洋溢的开场致辞中,这酝酿已久、期盼已久的活动拉开了序幕。梁涛老师以太原市委向全市广大党员干部发出的“担复兴大任,做时代新人” 的倡议开启了本次研讨活动的议程,并倡导全体教师能脚踏实地,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担负起复兴大任,做好新时代的教师。她还指出语文作为一门母语教育课程,既是一种交际工具,也是一扇认识人类文明的窗户,在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学生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上,起着非常重要的奠基作用,素养导向的教学要求教师要具有积极的生命情态,对社会肩担道义,让学生的语文素养能在各种环境和多种力量的共同作用下得以真正的提高和落实。</div> <h3>  简短的开场之后,太原市杏花岭区新道街小学的何辉老师和太原市外国语学校的张彦伟老师分别作了小学四年级教材老舍先生的《猫》以及初中七年级教材郑振铎先生的《猫》的公开课。</h3><div> 同样是语文课,同样是名家笔下《猫》的教学,但小学的课堂和初中的课堂却迥然不同。何辉老师的课从学生最想学习的文章表达方法切入,经过“读中感受语言”“背中积累语言”“说中运用语言”“拓展延伸中对比语言”这样一个过程,意在使学生在言语实践中提升语言的建构与运用能力。课中,老师通过创设情境、想象画面等多种方式唤醒学生的生活体验,学生学得趣味盎然。而张彦伟老师的课从“读猫”“品情”“悟理”三个层面展开,注重问题情境的创设,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采用对比阅读的策略,对文本的内容、蕴含的哲理进行了深入探究,课堂更多了些理性的思考。</div> <h3>  课后,来自杏花岭区教科研中心的马爱灵老师,外国语初中语文备课组组长张静老师和迎泽区教研室程慧萍主任分别从“小学课堂教学”、“初中课堂教学”以及“中小衔接”三个角度进行了精彩的点评。</h3><div> “以学生的未知或不能为起点,以学生的言语实践为过程,以学生的素养提升为期盼”这是马爱灵对何辉老师课上力图呈现的设计理念的阐释。“重视问题引导,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与体验,重视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环节简单,目标清晰,版块明晰,文本解读深入”这是张静老师对张彦玮老师课堂教学的高度概括。而程惠萍老师则站在中小衔接的节点上阐述“衔接”的重要性,并由此点评何老师和张老师同题异构的《猫》,分析了小学和中学语文课堂的本质区别。“学生的本体地位到底在哪儿?”这振聋发聩的发问,传达出语文教学最本质的特征和要求——关注学生。她希望小学的课堂在关注兴趣的同时,能给孩子创造更多“静静地读书的时间”,而中学的课堂则应更多关注每一个孩子,听他们的观点,听听他们的需求,让孩子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而不只是“走环节”。她还说,只要我们心中有“孩子”,衔接便不是问题。 </div> <h3>  精彩的点评过后,由全国教师技能大赛一等奖,太原市成长杯一等奖获得者,太原市外国语学校语文教师陈媛带来了一场题为《一路修行教语文》的精彩讲座。她将自己从教九年和参加各级各类大赛的经验推心置腹,毫无保留地倾囊相授:教学设计要出新、文本解读要深刻、学案设计要活泼、板书设计形象化、多学科的巧妙融通等等,为在座教师带来了一场语文的盛宴,心灵的歆享。她还将教学譬喻成西游,倡导老师们探究有字之书和无字之书、教学和经典阅读、语文教学和语文教育、分数训练和情怀培养之间的关系,希望每位教师都怀揣着奔腾的年轻的心,走出去遇见最美的风景。整场讲座中,陈媛老师思如泉涌,妙语连珠,充分展现了她深厚的人文积淀和独特的教育思考。陈媛——这个只有31岁的名字也深深地印在了每位老师的脑海中。 </h3><div><br></div> <h3>  “‘有梅无雪不精神,有雪无诗俗了人’。今天我们有雪、有诗,雅了一回;希望所有的老师明确并肩负起语文的责任和担当,反思自我,用语文的柔软磨平生活的尖锐。”最后,太原市教科研中心柳玉芝老师以诙谐的三句话精彩作结,为本次活动画上了一个圆满句号。 </h3><div><br></div> <h3>这真是</h3><div>二零一七初雪临,同课异构展精神。</div><div>初中小学齐上阵,梅雪并作十分春!</div>

老师

语文

太原市

学生

教师

教学

课堂

小学

异构

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