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nt color="#ff8a00">撰文/摄影:雨中漫步</font><div><br></div><div>2017年9月,带着对祖国传统文化的敬仰与热爱,带着对北魏云冈石窟的神秘与好奇,走进云冈石窟,试图解读那些尘封千年的久远故事。</div><div><br></div><div>来到云冈石窟,冥冥之中,总觉得有一种巨大的力量在远方召唤,这种情缘也许已经缠绕千年。带着一份前去朝圣的虔诚,我们领略到的不仅仅是艺术的辉煌,而是对佛门慈悲的一种感念,还有那“山色随云秀,佛光照云城”地壮丽景象,让人共醉于这佛国圣界。</div> <h3>1500多年前,寂静的武州山下人声鼎沸,数以万计的能工巧匠在这里斩石开山,雕凿佛像,开创了云冈石窟这座佛教艺术的殿堂。原本默默无闻的武州山开始了走向世间的脚步……一处伟大的石窟艺术雕刻群就此诞生。</h3><h3><br></h3> <h3>云冈石窟为我国三大石窟之一,位于山西省大同市城西16千米的武州山南麓、武州川北岸。石窟依山开掘,东西延绵1千米。现存主要洞穴45座、附属洞窟209座,石雕造像51000余尊。规模宏大,造像丰富,雕刻精湛,代表了公元五世纪中国北方石雕艺术的最高水平。</h3><h3><br></h3> <h3>阙门是云冈石窟景区的入口,建于2009年,采用中国古代阙的形式,把北魏建筑样式与云冈石窟文化元素有机结合,成为气势恢宏的建筑群。</h3><div><br></div> <h3>服务中心一楼大厅中央耸立的四方佛,高6米,由福建工艺美术大师用四根香樟木精心雕刻而成。四尊佛像持有不同的手印,面带微笑迎接四方宾客。</h3><h3><br></h3> <h3>进入云冈石窟景区的第一站是昙曜广场,位于景区最东侧,是一处回廊式仿古建筑群,是为纪念云冈石窟开凿的倡导者昙曜而建。</h3><div><br></div> <h3>广场中央,高僧昙曜(tan yao)望着千年之后的来访者,听着大家给他叫出不同的名字,广袖轻舒,露出超凡的微笑。基座下《魏书.释老志》中关于昙曜和尚的文字刻录,使大家对云冈石窟的开凿原委有了基本的了解。<br></h3><h3><br></h3> <h3>走出昙曜广场山门放眼西望,佛光大道两侧的13对“大象驮塔”造像,雄伟庄严,引人注目。</h3><div><br></div> <h3>大象驮塔高8.73米,用砂岩雕刻而成,雕像题材取自云冈石窟第二期洞窟雕刻中的造像内容,同时吸取云冈石窟中诸多元素。</h3><h3><br></h3> <h3>佛光大道西端的“帝王礼佛图”,是一组扇形浮雕环壁。南北各一座环壁,每座石壁呈半圆形,长约20米,高4米。北侧雕刻的是北魏皇帝礼佛的情景,南侧是皇后礼佛图。整组雕刻场面宏大,动中有静,虔诚肃穆。<br></h3><h3><br></h3> <h3>走出雕刻环壁,眼前豁然开朗。两尊菩萨手托博山炉矗立在雕栏玉砌的七孔桥前。这组仿北魏建筑群是建造在一个形式龟背的湖心岛上。</h3><div><br></div> <h3>穿过七孔桥,山门、腋门、角楼一字排开。山门上高悬“灵岩寺”牌匾。</h3><div><br></div> <h3>灵岩寺建筑主体坐西朝东,由东向西依次由山门、石雕佛塔、中大殿、后大殿、南北角楼、配楼、两端大发堂、周边回廊等组成。</h3><h3><br></h3> <h3>院中汉白玉佛塔高23.66米,塔基宽敞,塔刹高耸,令人仰目。</h3><div><br></div> <h3>这座佛塔的建筑元素取自云冈石窟中方塔的形式,共有五级,四面开龛造像。塔身下层刻有四相图,将释迦牟尼一生中最重要的四件事迹用图像表现出来,分别为“树下诞生”、“降魔成道”、“初转论”和“涅槃人生”。</h3><h3><br></h3> <h3>千佛殿</h3> <h3>大雄宝殿</h3> <h3>寺后大殿建在宽大的月台上,前立面浮雕四相图,两侧为佛传故事图与装饰图案,殿内正中安置木质三世佛,三面墙壁满绘佛教故事,显示出佛国世界的慈悲与曼妙。</h3><div><br></div> <h3>站在灵岩水榭之畔,清脆的风铃声与高大雄伟的建筑融为一体,灵龟戏水,祈福久安,皇家古院,雄伟壮观。漂浮在空气中的阵阵香气与四周的潺潺流水、粼粼波光,让我们感受到大自然的神奇与生命的珍贵,感叹古代贤哲留给我们这处宝贵的遗产。</h3><div><br></div> <h3>穿过灵岩寺后的观赏桥,通过汉白玉牌坊,拾阶而上,便来到云冈石窟的东入口——昙媚石壁前。</h3><div><br></div> <h3>向左转折,是一座北魏式山门,门头悬匾“入佛知见”,联曰:于智上求佛法,以悲下化众生。步入山门,便是云冈石窟第1、2窟门前的平台。</h3><div>至此,云冈石窟的历史长卷一一向游人展开。</div><div><br></div> <h3>第1、2窟位于云冈石窟群的最东端,为一组塔庙双窟,窟外两侧各残存一座单层方塔。</h3><h3><br></h3> <h3>第1窟</h3><h3>又称“石鼓洞”,因地下有空洞、敲之有咚咚声而得名。窟外东侧题刻清代朱廷翰的《游云冈石佛寺诗》。 窟内平面呈长方形,平顶,中央方塔上下两层,后壁立像为弥勒,四壁佛像大多风化剥蚀。南壁库门两侧雕维摩、文殊,东壁后下部的浮雕“炎子本生”故事保存较完整,北壁主像为交脚弥勒菩萨。<br></h3><div>这是我们进入石窟区看到的第一座石窟,虽说风化严重,但它毕竟是1500多年前留下的石雕作品,应该说是非常的珍贵。</div><div><br></div> <h3>第2窟</h3><h3>中央为一方形三层塔柱,每层四面刻有三间楼阁式佛龛,窟内壁面还雕出五层小塔。该塔地下有泉水涌出,旧名“寒泉洞”。</h3><h3><br></h3> <h3>站在洞窟门口,石窟中风化的龛像多少有一些缥缈、凄凉的感觉。北壁的雕刻基本上面目全非,我们只能放飞思绪、自由遐想,感悟当年的辉煌是怎样的?</h3><h3><br></h3> <h3>古道车辙位于石窟东部窟群,在岩石地面上遗存有一条痕迹,称之为“古道车辙”。现存车渠中心距1.3米,车渠(石头壕)深0.16米,此车道在金代以前正是铁轱辘车的轨迹,是古驿道参合径的遗迹。</h3><h3><br></h3> <h3>第3窟</h3><h3>为云冈石窟中规模最大的洞窟,窟高达45米。石窟开凿于云冈中期,迄北魏迁洛前没有完工。洞窟内后室,在凸出的壁面西侧仅雕刻三尊大佛像,坐佛高约10米,两菩萨立像各高6.2米。造型十分精美,是阿弥陀佛与观世音、大势至二菩萨像,即所谓西方净土中的“西方三圣”像。从这三像的风格和雕塑手法上看,可能是初唐(公元七世纪)雕刻的。</h3><h3><br></h3> 第4窟<div>是一座未按时完工的洞窟。为塔庙窟。中央雕中心塔柱,四壁开龛造像,前立壁中央下开拱门,两侧开二个明窗。开凿于云岗石窟晚期。由于六镇之乱,石窟的开凿戛然而止,留下了这座别具一格的洞窟。窟门只凿出一半,洞窟内的中心塔柱,仅雕出上半部分,四壁只有零星造像,但大部风化。<div><br></div></div> <h3>第5窟、第6窟位于云岗石窟中部,两窟为一组双窟。前有五间四层楼阁,现存建筑为清初顺治八年(公元1651年)重建。</h3><div><br></div> <h3>第5窟</h3><h3>分前后室,后室北壁主像为三世佛,中央坐像高17米,是云冈石窟五万一千尊造像中最大的一座佛像。窟的四壁满雕佛龛、佛像。拱门两侧,刻有二佛对坐在菩提树,顶部浮雕飞天,线条优美。整座洞窟犹如一座宏伟的艺术殿堂,无不体现出古代艺术家精湛的技艺与虔诚的心理。据说此窟是孝文帝为纪念父亲而建的。</h3><div><br></div> <h3>第6窟</h3><h3>开凿于北魏孝文帝时期,平面近方形,中央是一个连接窟顶的两层方形塔柱,高约15米。塔柱下面叫层大龛,南面雕坐佛像,西面雕倚坐佛像,北面雕释迎多宝对坐像,东面雕交脚弥勒像。塔柱四面大龛两侧和窟东、南、西三壁以及明窗两侧,雕出33幅描写释迦牟尼从诞生到成道的佛传故事浮雕。</h3><div><br></div> <h3>第6窟最大看点是洞窟中雕刻的佛传故事图。它像一首叙事长诗,情节生动,引人入胜,是现存最早的宗教题材的石刻“连环画”,具有极高的观赏价值。</h3><h3><br></h3> <h3>此窟规模宏大,富丽堂皇,雕饰精美,是云冈石窟中最有代表性的一个,甚称云冈石窟之最。有学者认为,此窟是孝文帝为其祖母文明太皇太后冯氏所建。</h3><div><br></div> <h3>第7、8窟是云冈最早开凿的双窟。</h3><div><br></div> <h3>第7窟</h3><h3>北壁上层通壁凿盝形帷幕龛,龛内雕凿五尊像,这种以交脚像为中心的五尊像组合,在全国各石窟群中为罕见的形象。</h3><div><br></div> <h3>云岗六美人</h3> <h3>第8窟</h3><h3>门拱东侧为三面八臂的摩西首罗天,西侧为五头六臂的鸠摩罗天,两像造型奇特,甚为云冈石窟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上乘艺术珍品。</h3><h3><br></h3><h3>门拱西侧的五头六臂鸠摩罗天造像。</h3> <h3>拱门东侧的三面八臂摩西首罗天骑牛造像。</h3> <h3>第9窟、第10窟形制与造像布局基本相同,为一组双窟。</h3><div>双窟前室有列柱开间,是北魏雕刻家在中国汉民族形式的基础上,吸收外来建筑艺术的极高水品典型新创作。就外貌和构造特征看,表现的是北魏时三间殿的殿堂建筑形象,颇具汉魏以来中国建筑“金楹齐列,玉舃承跋”的遗风。</div><div><br></div> <h3>第9窟<br></h3><div>分前后两室,前室门拱两柱为八角形,室壁上刻有佛龛、乐伎、舞伎,造型生动,动感强。</div><div><br></div> <h3>第10窟</h3><h3>与九窟同期开凿,分前后两室,前室有飞天,体态优美,比例协调。明窗上部,石雕群佛构图繁杂,玲珑精巧,引人注目。</h3> <h3>第9——13窟五华洞前复建的楼阁外景。</h3> <h3>11——13窟外景。</h3> <h3>第11窟</h3><h3>中心方柱高13米,南面下层的二肋侍菩萨石雕像,疑为辽代补刻。东壁上方有北魏太和七年(483年)造像题记,全文共336字,记载着北魏太和七年54个善男信女为国祈福,这是云冈现存时间最早的魏碑铭记。魏体书刻,遒劲有力,体现了北魏时期书法艺术的风格。</h3><h3><br></h3> <h3>第12窟</h3><h3>俗称“音乐窟”,亦称“佛籁洞”,意思为佛国之音。前室北壁上层天宫伎乐龛自西向东伎乐天手持乐器或吹击或弹奏,动作娴熟,一幅愉快欢歌的神态,让人似觉梵音悠扬,仿佛聆听到了佛国世界的天籁美妙之音。这些伎乐天人与其下方持莲的紧那罗雕刻群,构成了伎乐与香花供养的场景。</h3><h3><br></h3> <h3>第13窟</h3><h3>是一座大型洞窟,开凿于北魏太和年间。</h3><h3>窟内主要位置雕一尊巨大的交脚弥勒菩萨像,像高13.5米,弥勒像臂下雕一头四臂力士,称“托臂力士”,与交脚弥勒巧妙融合为一体。北魏工匠艺术家雕刻时唯恐巨大的手臂断裂,富于想象的雕一小佛像用以支撑手臂。南壁屋形龛内的七立佛像亦堪这个窟的精品。</h3><div><br></div> <h3>第14窟</h3><h3>平面为长方形,分为前后室,洞窟中部雕凿有四根立柱直通窟顶,一立柱四面布满千佛,其余三根立柱为后世修复。此洞窟虽小,但洞窟的形制和雕刻内容却弥足珍贵,尤为西壁南侧下层保存完好的。最值得注目的是龛内左雕维摩诘像,右刻文殊菩萨像,正中为右手托钵,左手提莲花形物的站立化菩萨像。雕刻内容是“请饭香士”维摩经变故事。</h3><h3><br></h3> <h3>第15窟</h3><h3>是云冈石窟中最为特殊的一种窟形,平面为长方形,窟高近10米,窟顶天花“支条”呈对角线,“支条”上雕有忍冬纹与龙的动物纹样。中心是二重莲瓣的大团莲,四个三角形格内雕双龙,现南侧的比较清晰。</h3><div>窟内壁面的雕刻内容是以千佛造像和装饰水生浮雕画为突出表现。壁面表现的千佛造像,雕刻的形式是小佛龛一个接一个排列起来,布满整个壁面上层,佛龛内的小佛像,往往千佛一面,这是云冈窟内雕刻千佛像最多的洞窟,所以此窟俗称“千佛洞”。</div><div><br></div> <h3>第16——20窟被称为“昙曜五窟”,是云冈全窟群中最早的五个窟。平面为马蹄形,穹窿顶,外壁满雕千佛。主要造像为三世佛,佛像高大,高鼻深目,显示出一种浑厚、质朴的造像作风,为中西文化融合的典范。</h3><h3>昙曜五窟的造像,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北魏的皇权政治,以造大佛为契机,为宣扬皇帝的尊严而高歌。人佛合一是昙曜五窟最大的文化特征。</h3> <h3>第16窟</h3><h3>平面呈椭圆形,正中主像释迦像,高13.5米,立于莲花座上,周壁雕有千佛和佛龛。</h3><h3><br></h3> <h3>第17窟</h3><h3>主像是三世佛,正中为交脚弥勒坐像,高15.6米,东西两壁各雕龛,东为坐像,西为立像。明窗东侧的北魏太和十三年(公元489年)佛龛,是以后补刻的。</h3><h3><br></h3> <h3>第18、19、20窟为一组。第19窟是中心窟,开凿时间最早。</h3> <h3>第18窟</h3><h3>设计严谨,布局完整,北壁主佛像高15.5米,面颊丰圆,鼻梁高挺,浑厚质朴,身披千佛袈裟,两侧分别配置肋侍佛、肋侍菩萨及十大弟子像。左肋佛头顶华盖,面庞浑圆,体魄伟岸。左肋菩萨头戴花冠,秀丽典雅。上端五弟子雕刻,都是西域人的特征,有的提瓶静立,有的拈花微笑,有的闭目倾听,有的若有所悟,有的喜从心生。</h3><div><br></div> <h3>第19窟</h3><h3>主佛像结跏趺坐,高16.8米,是云冈石窟中第二大佛。佛像耳轮齐肩,下颌崩毁,举右手,肘下有一小柱支撑。衣纹简洁明快,轻薄贴体,袈裟边饰折带纹。</h3><div>南壁罗睺罗因缘是云冈最早的佛教故事图像。窟外东西各开一耳洞,内一倚坐佛像。这种分窟安置三世佛的布局设计,既有变化,又显庄严,是北朝石窟形制的新创举。</div><div><br></div> <h3>第20窟</h3><div>窟前带大约在辽代以前已崩塌,造像完全露天。立像是三大佛,正中的释迦坐像,高13.7米,这尊佛像面部丰满,两肩宽厚,俗称“露天大佛”,推测是依照北魏开国皇帝道武帝的形象雕刻的。造型雄伟,气魄浑厚,为云冈石窟雕刻艺术的代表作。</div><div><br></div> <h3>因为是露天大佛前视野开阔,可以远瞻,更显得壮阔雄伟,是云岗石窟的标志性景观,也是游客来云冈石窟的必合影之地。</h3><h3><br></h3> <h3>从第21窟开始向西至45窟,,还有25座石窟,称为“西天梵音”,一般通称为云冈西部洞窟。是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平城(大同)地区的达官贵人开凿的中、小型窟,属于云冈晚期(494—525)的洞窟。洞窟规模较小,造像趋于简单,但个别洞窟的开凿依然变化丰富,创意无限。</h3><h3><br></h3> <h3><font color="#010101">踏上台阶走向高台(该区域地面高出第二十窟地面约7.4米),向西远望,洞窟连绵,错落有致,别有一番情趣。</font></h3><h3><font color="#010101"><br></font></h3> <h3>第21窟</h3><h3>位于第二十窟西侧,为佛殿窟、平顶。东西宽8米,南北深2.8米,高8.5米。四壁开龛造像。由于前立壁的坍塌,使洞窟中的三壁露天,也成为一座露天洞窟。近年用钢筋水泥对南壁进行了加固。</h3><div><br></div> <h3>第22窟</h3><h3>属单室方形窟,东西宽2.3米,进深1.5米,高3.3米。洞窟南壁、西壁早年崩塌,仅存东壁及顶部局部,现存南壁(长方形窟门)、西壁及东壁为近年补砌。</h3><h3><br></h3> <h3>第23窟</h3><h3>属于四壁三龛式窟(即一座洞窟中的四个壁面,有三壁各开一龛造像,另一壁开门)。平面为长方形,东西宽3.9米,进深2.6米,窟高3.75米。南壁及东、西壁面局部早年坍塌,现存长方形窟门为近年补砌。</h3><h3><br></h3> <h3>第24窟</h3><h3>属四壁三龛式窟,平面为方形,平顶。东西宽2.95米,进深2.8米,窟高3.4米。南壁早年崩毁,东西壁部分残毁,其中东壁与第23窟相通。</h3><h3><br></h3> <h3>25窟</h3><h3>属四壁三龛式窟。平面为长方形、平顶,有一纵长方形券门。东西宽3.4米,进深2.75米,窟高2.9米。西壁满壁为一圆拱龛,龛内雕一尊结跏趺坐佛。南壁门拱左侧雕一幅“阿输迦施土缘”故事。窟顶平分为九格,正中雕二龙戏珠,这是极具中国特色的造像题材。整座窟顶动静结合,充满灵性,表现了佛国世界繁荣清净与欢乐。</h3><h3><br></h3> <h3>第26窟</h3><h3>属四壁三龛式窟,平面方形,平顶。东西宽2.53米,进深2.35米,窟高2.45米。北壁满雕一盝形帷幕龛,内为释迦、多宝二佛并坐像。帷幕雕刻的极富特色。东西两壁对称雕刻,布局基本相同。南壁布满佛龛,分别雕圆拱龛与盝形帷幕龛,造像内容多为二佛并坐和交脚像。龛饰简单,造像清新。窟顶雕为九格平綦。中央及四角格内雕团莲,其余格内雕飞天。</h3><div><br></div><div><br></div> <h3>第27窟</h3><h3>属于四壁重龛式窟(一座洞窟中,有三个壁面是上下重层布龛雕像,另一壁开窟门)。平面为方形,平顶。南壁凿有一门一窗。东西宽4.4米,进深3.85米,窟高4.95米。现存门拱与明窗是为近年补砌。</h3><div>北壁中层并列三龛,左右为盝形帷幔龛,中龛为圆拱龛。上层并列三座盝形龛,三龛内容基本相同。东壁下层雕盝形帷幔龛,龛内雕一交脚菩萨坐于高台之上。中层并列二圆拱龛。上层并列二盝形帷幔龛,左龛整龛造像被凿掉。</div><div>由于龛像较小,造像精美,成了盗墓者的首选目标。与该龛相对的西壁龛像,也留下了盗凿的痕迹。但我们从这些仅存的遗留中,仍能领略到北魏晚期造像的风采。</div> <h3>第28窟</h3><h3>属于四壁三龛式窟。平面呈方形,壁面向上略有收分,平顶凿有平基,东西宽2.3米,进深2.55米,窟高3.1米。南壁早年崩塌,现存一纵长方形拱门,为近年加固所为。北壁雕一圆拱龛,龛内雕释迦、多宝二佛并坐像,头均被凿掉,双手及腿部以下均残毁。西壁雕一圆拱龛,龛内雕一尊结跏跌坐佛。佛龛左右上隅各雕一幅佛传故事图,左为“白马吻足”故事,右为“逾城出家”故事。画面简单,让人一目了然。</h3><div><br></div> <h3>第29窟</h3><h3>属于四壁重龛式窟,平面为长方形,平顶,雕有一门一明窗。均为近年加固而成。东西宽4.15米,进深3.2米,窟高4.6米。</h3><div>这是晚期石窟中较大的一座,虽然部分有风化,但大部分保存较好。北壁上层中龛两侧的思帷菩萨像,头戴冠,体态修长。南壁门拱东侧雕“阿输迦施土缘”。画面正中雕一立佛。窟顶分为九格平基,正方格内雕团莲,其余八格内分别雕飞天或伎乐天,凌空飞动在洞窟顶部,让石窟充满生机与韵律。</div><div><br></div> <h3>第30窟</h3><h3>属于四壁重龛式窟,平面为方形,平顶凿有藻井。南壁开有一门一窗,为近年用水泥加固而成。洞窟残损严重,但西壁与顶部残存的雕刻是云冈石窟晚期雕刻中的代表作品之一。</h3><h3><br></h3> <h3>第31窟</h3><h3>为佛殿窟,分为前、后室。前室平面为方形,平顶,后室平面呈长方形,平顶。这是晚期洞穴中唯一的一座分前后室的佛殿窟。其规模已无法与以前的石窟相比,说明此时开凿石窟的能力有所下降,原因是都城南迁,开凿造像由原来的国家工程变为民间活动,因而石窟规模变小。窟内壁面布置的随意性加大。所以我们看到的佛龛小而凌乱。</h3><h3><br></h3> <h3>第32窟</h3><h3>属佛殿窟。平面为长方形,平顶。东西宽3.1米,进深4.4米,高3.5米。南壁有一门一窗,为一座未完工的洞窟。内壁无雕刻,东西壁为建国后用水泥加固而成,顶部一钢梁支护。窟门的下部残存未完工的痕迹,仅门拱东西壁雕有部分佛龛。</h3><h3><br></h3> <h3>第33窟</h3><h3>属四壁三龛式窟。平面方形,平顶。</h3><div>南壁为近年加固新砌,现存一券门一窗。北壁雕一圆拱龛,龛内雕释迦、多宝二佛并坐二胁侍菩萨二弟子造像一铺。特别是龛柱外右侧内雕的一尊胁侍菩萨弟子像,令人过目难忘。二尊像相似在窃窃私语,表情十分生动,是晚期洞窟中弟子造像中的精品。</div><div>西壁“阿输释迦土缘”故事雕刻完整。最具特色的是壁面下层的供养人雕刻,现存七身供养人成一行列,主要表现了礼佛的情景,与洛阳龙门石窟中的帝皇礼佛图有较大区别。因为此时的平城(大同),已降为北都,皇室早已迁到洛阳,所以礼佛图呈单列,没有众多的侍者与随从。</div><div><br></div> <h3>第34窟</h3><h3>属四壁三龛窟,东西宽3.6米,进深2.8米,高3.8米。顶部、南壁及东壁大部分早年崩塌,龛像显露在外,1995年恢复原貌。现平面方形,平顶,南壁开一券门。北壁中开一圆拱龛,内雕释迦、多宝二佛并坐像。龛外两侧各雕供养天。东壁雕有“阿输迦施土缘”故事画一幅。西壁圆拱龛内雕一尊坐像,龛左右上隅各雕二身飞天造像,雕刻精美,是晚期飞天雕刻的典型代表。顾盼生辉的双目,婀娜多姿的体态,曼舞灵动的造型,赋予了石雕以艺术生命。</h3><div><br></div> <h3>第35窟</h3><h3>属四壁三龛窟,平面方形,平顶。门拱上部雕券形门楣,南壁开一券门一明窗。这是云冈石窟西部窟群保存比较完整的一座中型洞窟。窟门上方雕圆拱形门楣,内雕忍冬纹,极尽奢华。</h3><h3><br></h3> <h3>第36窟</h3><h3>属单室窟的四壁重龛式窟。平面为长方形,平顶凿有平基,南壁开有一门一明窗。东西宽2.3米,进深1.3米,高3.6米。</h3><h3>窟门西壁为近年水泥加固。北壁壁面下雕圆拱龛,内雕一坐佛二肋侍菩萨造像一铺。上层雕一盝形龛,龛柱外两侧并列二像,前者为思帷菩萨坐于束帛座上,后者为供养菩萨,体态修长,典雅高贵。西壁分层布龛,第三层圆拱龛内雕一尊坐佛,为佛传故事“鹿野苑说法”。</h3><h3>下龛为一倚坐佛的粗坯,由此我们可以看出雕凿佛像的工序:斩山开窟后,按设计布龛并雕出佛像的粗坯,再精细打磨,最后开光,一尊新的佛像就这样诞生了。</h3><h3><br></h3> <h3>第37窟</h3><h3>属四壁三龛窟。平面呈方形,平顶凿有平基。东西宽3.9米,进深3.55米,高4.73米。南壁外部大面积用水泥加固。北壁雕一大型圆拱龛,内置一尊坐佛,面部、双手及腿部残,为辽代所绘,色彩虽有消退,但依然十分珍贵。</h3><div>西壁雕一圆拱龛,龛内雕“商人奉食”故事。龛左上隅雕“掷象成坑”。龛右上隅雕“箭射铁鼓”。南壁表现了“文殊问疾”的佛传故事。左侧雕维摩诘居士,右侧雕文殊菩萨,神情自若,悠然自得。</div><div><br></div> <h3>第38窟</h3><h3>属四壁重龛式窟,平面方形,平顶凿有平基。东西宽2.05米,进深1.09米,窟高1.91米。南壁开一券门,四壁向上略有收分。洞窟虽小,但内容丰富,布局紧凑,是云冈晚期洞窟的典型代表之一。</h3><div>北壁雕一圆拱龛,东壁、西壁下层的“音乐树”,精巧的构思,实属罕见。洞窟四壁还雕有许多佛教故事图,生动有趣,实属难得。</div><div>窟顶以一朵莲花为中心点,以化生童子、大象为主题,环绕雕刻出一完整的圆形,共同构成一朵硕大的莲花。东侧雕天人骑于孔雀被上,西侧雕天人乘于奔象背上,四周各雕二身伎乐天人,或高歌劲舞,或急速翱翔,千变万化,热情奔放。</div><div><br></div> <h3>第39窟</h3><h3>属塔庙窟,平面方形,平顶。东西宽6.3米,进深6.25米,高6.03米。窟内中央立中心塔柱,南壁开一券门、上部开双明窗。</h3><h3>这是晚期洞窟中唯一的中心塔柱窟,但中心塔柱的雕刻与1、2、6及第11窟均有所不同,为中国传统木结构楼阁式佛塔,平面为方形,下雕塔基,塔身分五层,每层分为五间。塔柱逐层向上收紧,给人以高耸入云之感。是研究北魏建筑艺术不可多得的实物资料。</h3><h3><br></h3> <h3>第40窟</h3><h3>属四壁三龛窟。平面方形,平顶有藻井,宽4.25米,进深3.70米,高5.1米。西壁、顶部大部分及南壁均为近年水泥加固,形成现有的窟形。东壁雕盝形帷幕龛,龛内雕一交脚菩萨二思惟菩萨造像一铺,龛上雕二排千佛龛,均为圆拱龛,内各雕一尊坐佛,著通肩衣与偏衫。上饰折叠锯齿纹与窟顶相接。</h3><div><br></div> <h3>第41窟</h3><h3>属单室窟,平面方形,平顶,东西宽2.95米,进深1.65米,高3米。顶部、西壁及东壁局部为近年水泥加固。</h3><h3>这是最后五座洞窟中雕刻内容最丰富的一个洞窟,虽然风化坍塌严重,但北壁的雕刻依然清晰可辨。北壁正中雕一帐形龛,龛的两侧采用立轴式布局,雕刻了多幅佛传故事图。概括介绍了释迦牟尼一生中的大事。与第6窟长卷式布局有很大不同,主要是受到魏晋以来立轴式绘画的启迪。</h3><h3><br></h3> <h3>第42窟</h3><h3>属单室窟,平面为长方形,平顶。宽2.2米,进深1.7米,窟高1.9米。整座洞窟风化十分严重,四壁仅存二佛并坐、千佛、交脚菩萨、胁侍菩萨的造像痕迹。窟顶雕团莲与飞天,风化严重。</h3><h3><br></h3><h3>第43窟</h3><div>属四壁三龛窟。平面方形,平顶。东西宽3.3米,进深2.6米,高2.5米。南壁开一券门。北壁壁面雕一圆拱龛,内雕一坐佛二交脚菩萨造像一铺。东西两壁对称雕刻一圆拱龛,可辨认有坐佛及胁侍菩萨造像痕迹。</div><div><br></div><div>第44窟</div><div>属四壁三龛窟。现状为敞口龛,平顶。东西宽1.33米,进深1.25米,窟高1.62米。整座洞窟风化残损十分严重,仅可辨认出部分佛龛及造像的轮廓。窟顶雕朵团莲粗坯。</div><div><br></div><div>第45窟</div><div>是云冈石窟最西的一座石窟。窟门距地面约5米。属单室窟。石窟坐西朝东。平面呈方形,平顶,开券形门,窟高1米。北壁剥蚀严重,仅可辨认有二佛并坐像的痕迹。</div> <h3>作者利用两天的时间, 较为详细的看完了这45座石窟。一幅幅历史画卷在脑海中回荡,恍惚之中已走进那个千年前的北魏王朝。尽管试图读懂这部刻在石窟上的史书,但仅仅只能读懂一些皮毛。它充满神奇地吸引着我们不断的去学习探索。</h3><h3><br></h3> <h3>游览云冈石窟,不了解北魏历史是不行的。因为不了解一点历史背景,我们甚至无法理解云冈石窟为什么会出现在这里。要探究北魏,不来云冈石窟也是不行的,不在云冈石窟走走看看,我们所知道的北魏,也是不够全面和深入的。</h3><h3><br></h3> <h3>在云冈石窟游览,穿行在北魏的历史河流中,通过云冈石窟这座庞大的陈列馆,我们可以看到北魏平城时期,不同历史节点上的各种人物形象。他们在佛教外衣的遮盖下,上演着一幕幕惊天大戏,成就了中华民族的融合与文化传统的光大,这或许连石窟开凿者也没有想到吧。</h3><h3><br></h3> <h3>走进云冈石窟,漫天舞动的飞天像天使一样,为我们架起了通往北魏王朝的桥梁,使我们有幸与先人进行面对面的交流。</h3><h3>与大佛双眸对视的瞬间,我终于明白:拜佛如同礼皇帝的狂热,令北魏佛教蒸蒸日上,多元文化的碰撞,让雕刻艺术璀璨夺目,鲜卑人的激情与狂热,造就了云冈石窟的辉煌,让武州山成为艺术殿堂。</h3><h3><br></h3> <h3>历史的脚步早已走过了1600多年,北魏王朝内部残酷的斗争,早已化作石窟中一幅幅慈悲祥和的画卷,成为历史,写进了古人的记忆。石窟承载着历史,历史造就了石窟,这样的轮回为我们留下了千古绝唱的石窟文化与经久不息的艺术杰作。</h3><h3><br></h3> <h3>作者更多作品链接:</h3><h3><br></h3><h3><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