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数学组跟着吴正宪老师一起学习新课标

珍珍

<h3>吴老师认为数学教学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它应是师生生命中的重要经历;数学教育应传授知识、启迪智慧、完善人格,为儿童的可持续发展奠基;数学学习的过程就是“试误”的过程,唯有参与全过程才能获得深刻的认知、技能和情感的体验;数学教学应在儿童成长过程中烙下“数学印”,即做真人、懂自律、负责任、有毅力、会自省。——朱文晟</h3> <h3>吴正宪真正的让我明白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是为培养创新人才奠定基础的,对学生学习能力、综合素养起着重要的作用,但这不是一时就能看到的效果,需要我们长期不断思考教育、优化教育累积而成,多学科角度、多种自然生活情景、多种教学策略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教法无定,挖掘学生其最大可能发展是我们教育者所追求的共同目标。 张依丹</h3> <h3>第一次读吴老师的书还是上学的时候,现在回想起来还记得当时的激动和感慨。这次和同事们一起读《和吴正宪老师一起读数学新课标》一书,该书中吴老师用大量的案例来诠释数学新课标所揭示的理论思想。一个个精彩的片段,一堂堂生动的课例,引领着我们回顾课堂,对比课堂,反思课堂。有精心的设计,精彩的回答;也有现代教学手段的巧妙运用,解疑释难。吴老师认为,要教儿童能听得懂的数学,她还认为教材知识的呈现方式是单一的、静态的,而学生获取的方式却是多样的、动态的。</h3><div> 比如课例“分扣子”: 面对着形状不同、颜色不同的、扣眼的数量不同的众多扣子,我们应引导学生该从何做起?如何理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进行分类?又该如何表示记录这些分类的结果呢?怎样渗透分类的思想?教学中教师要注重结合具体的分类任务,设计有效的数学探究活动,使学生经历完整的分类过程。书中吴老师带着我们对课标逐一的解读分析,对一个个案例的点评支招,让我对课标有了一点融会贯通的感觉。然而感悟更多的是对吴老师的崇敬:体会到了什么叫做尊重学生,怎样才是把课堂还给学生。 朱子清</div> <h3>对于吴正宪老师这本书我感受最深的是以课堂教学为切入点,对新课标进行理解。对于这本书我最喜欢的部分也是精彩课例。吴宗宪老师并不是仅仅钻研新课标文本,而是结合自己的课堂,结合自己的经验体会,借鉴大量的课例来解读新课标,给像我这种新老师更为实践性指导。从实践层面帮助教师理解和把握新课标的要求,通过教学课例帮助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落实新课标的概念。比如在“数方格”的设计中为了明确估算的概念以及方法,他提出“寻找区间”的设计则是重视学生估算意识和方法的培养,特别是选择合适的估算“单位”是引导学生进行有效估算的关键并能引导学生体验逐渐逼近的极限思想。其中,通过对上界、下界的确定,帮助学生寻求取值范围,找到合适的区间,对学生体验估算是很有意义的。这是真正意义上估算价值的体现。特别是通过教师引导,学生将方格等分成更小的方格,使估计值更逼近准确值,从中渗透“极限”的数学思想。这对学生的数学学习是很有意义的。让孩子们在尝试中一点点的学习,比教师的讲授效果更好。但是在这方面我做的还很不够,自己包办的多了一些,留给学生的空间少了一些,需要自己不断改进。 刘闯</h3> <h3><font color="#010101">整本书中透露着吴老师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对数学教学的执着,对课堂教学的思考与感悟。很感谢吴老师把他的教育理念、思想、方法以文字的形式展现给我们,里面不仅仅是理论知识,还有很多吴老师自己亲身经历的、还有聆听其他老师的一些经典教学片段,上课的精彩环节,教育教学案例和故事,这充分说明老师是一个有心的教育者。我被他那颗爱生之心,智慧的教育教学方法深深折服。 马琳琳</font></h3> <h3>小学数学是数学教育的基础,如何在孩子的面前展现出一个五彩缤纷的数学世界,把抽象枯燥的数学变得生动有趣,引人入胜,吴老师走的就是一条数学教学和生活实际紧密结合的教学之路。从吴老师的书中得知,只有当数学不在板起面孔,而是与孩子们的生活实际更贴近的时候,孩子们才会产生学习的兴趣,才会进入学习数学的角色,才会学懂数学,真正的感受和体验到数学的魅力和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应用数学的信心。使我在今后的教学中受益匪浅。 王佳佳</h3> <h3>喜欢吴正宪老师是因为听了她的几节课,而真正着迷吴正宪老师,则是因为读了她撰写的作品</h3><div>前一段时间我们整个二年级老师都在读《和吴正宪老师一起读数学新课标》这一本书,对我的启发很多。其中,在解决过程中如何体现模型思想,这个话题对我,印象颇深。我们平时让学生解决问题时总希望学生写一写,画一画,写什么画什么呢?就是想让学生把实际问题转化成数学模型,我们在这方面已经做了大量的工作,比如,在解决一步计算的应用题时,训练学生画线段图帮助理解数量关系,数量关系本身就是模型,在用线段图来直观展现辅助理解,这样有助于学生今后,理解实例用模型,还有在解决相遇问题工程问题分数为百分数应用题等,一般都建议学生画线段图辅助理解,这里的画图过程就是梳理数量关系建立模型的过程,也是培养学生理解的基本技能的过程。这个过程还体现在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中,无论是从问题入手,分析还是从已知条件分析,出中间问题,画出枝形图,这样分析过程,画图过程就是建立模型的过程,因为这里不仅有数量关系的模型,还有解决问题的程序模型等。</div><div>之前我们在解决应用题的过程中都喜欢用画线段图或者分析图这样的方式来解决,其实忽略了其实这个过程正是培养和训练孩子们构建模型这样的思想,这个环节我们可以慢些再慢些,不要急于得到我们想要的,而是要看看孩子们得到了什么,从而引导他们向着问题出发,今年我教二年级的时候,孩子们开始慢慢的有简单的解决问题到稍微复杂的问题,正是训练建构模型思想的好时机,在今后的教学中,要让孩子们慢慢学会利用画线段图来解决实际的应用题。</div><div>读一本书就要从中汲取营养,读了这本书,让我体会到要在今后的教学中放慢脚步多关注审视孩子们的认知世界,多一份容错的情怀,静候花开! 王海容</div> <h3>通过吴老师的书我发现,他特别能拓展孩子们的思维。上课特别的灵活,活学活用。比如在讲8的组成这节课的时候。他说,如果老师在两个盆子里合撒了一把米,有八只小鸡跑过来吃米,每只盘子边会有几只小鸡在吃米呢?这时候学生的各种答案就出来了,那小朋友们能把这几种情况画出来吗,这样上课就比较有趣,能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同时在画的过程中体验8的组成,把学数学变成做数学,把书本的数学变成活动的数学,让学生在活动的过程中直观感受8的组成,从而获得了直接经验为概括出8的组成奠定基础。 孙珍珍</h3>

数学

学生

老师

新课标

教学

吴正宪

过程

模型

课例

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