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喜民画仕女

水墨秋翁

<p class="ql-block">怜香惜玉数秋翁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孙喜民《诗书画百美》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古代有一个嗜花如命的花农秋翁,是民间传说故事中的主人公。他因为爱花成癖,养花如痴,感动了百花仙子一众花神,众仙帮助他战胜了恶霸势力损毁花园的强盗行径,保护了百花争艳、群芳竞秀的美好光景。秋翁就成了人爱天助的护花使者,他精心培育的花园璀璨奇丽,香艳天下。秋翁的故事凭借明代小说《醒世恒言》中“灌园叟晚逢仙女”和现代电影“秋翁遇仙记”的影响和传播,而名扬四海,千古传诵。</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当代有一个喜好丹青的水墨秋翁,是一位单县籍的书画艺术家,名叫孙喜民。他出生于1951年,自幼钟情艺术,痴迷书画,毕业于无锡书法艺专,研修于中国书协书法研究班。书法师承二王,博采众长。绘画主攻人物,兼攻花鸟,尤其擅长古代仕女。他从小聪明勤奋,虚心好学,在长期从军、从政的职业生涯中,利用业余时间苦学勤修,持之以恒,达到了书画艺术的高深造诣。退休后成功实现华丽转身,由一个优秀的党政干部转化为高水平的职业书画家。孙喜民多才多艺,触类旁通,诗、书、画三艺俱精,成为远近闻名的书画艺术多面手,陆续创作出了一大批自诗、自书、自画的精品力作。孙喜民从事国画创作,开始时题材比较广泛,曾涉猎山水、花鸟和人物。人物创作一度主攻历史、佛教人物,画过至圣先师孔子,单县先贤单卷,斩妖驱邪的钟馗,面壁苦修的达摩,一代文豪苏轼等。随着艺术修养和审美水平的不断提升,他对古代人物中的仕女由偏爱渐至情有独钟,女性形象成为他创作题材的最爱。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他与爱花护花的古代秋翁神交意合,灵犀相通,冥冥中结下了不解之缘。他的笔名自号“水墨秋翁”,赋诗作画每每以“秋翁”自况,甚至日常生活中也喜欢以“秋翁”自居。“三千佳丽揽笔下,潇洒自在数秋翁”,正是他十分惬意的自我写照。说到底,“秋翁”原本就是他的一个梦,一个“怜香惜玉”的梦。通过秋翁遇仙的故事,让他看到了女人如花,女人就是花,花就是女人,花有百媚千红,女人有千姿百态,不同年龄的女人,有不同风韵的美,有各具千秋的魅力。他感佩秋翁爱花护花、刚正不阿的凛然正气,他赞赏百花女神知恩图报、扶正祛邪的柔情侠骨。他要把秋翁“怜香惜玉”的情怀延续下去,用水墨在书画世界里塑造女性的美好形象。他的仕女创作由此而一发不可收,正如他的一位知根知底的书画好友所说:“了却秋翁遇仙梦,水墨路上天地宽”。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说起来,喜民对女性题材的关注和珍爱,是长期以来形成的。是从小与女孩的接触中耳濡目染的,是生活里对女性观察中潜移默化的,是读书时对女性思考中渐觉渐悟的。对历史上知名女性的喜欢,已经渗透到了骨子里。童年时期,他就喜欢描样画图,经常为年长的姐姐、嫂子们绘制绣花枕头、绣花鞋的纹样。还常常与同龄的女孩子一起玩捉迷藏、过家家,年长及同龄的女孩子都喜欢和他在一起,特别是长着一双水灵灵大眼睛的巧妮,总爱扮他的新娘,这些两小无猜、青梅竹马的过往,在他幼小的心灵里,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上小学的时候,他喜欢看小人书,特别是描写女孩子的画册。如《人参姑娘》《田螺姑娘》《荷花姑娘》《鲤鱼姑娘》《珍珠姑娘》《白龙姑娘》《放鸭姑娘》《茅姑娘》等等,似乎一下子跳进了姑娘堆里。这些既美丽善良又勇敢智慧的女主角,深深地钻进了他的心窝里。那个时候,他就开始痴迷人物素描,常把画册上及生活里他喜欢的姑娘随手画下来,课本和作业本上,都画满了形态各异的小女孩。在他的潜意识里,总认为女孩子就是美丽、善良和智慧的化身。后来,随着生活体验的感悟和阅读经验的积累,他对女性的认识也不断提升新的境界。用他自己的话说:“女人,是这个世界上美妙的乐曲,好女人更是最动人的篇章,世界因为有了女人才生动起来。好女人柔情似水,用清纯和甘甜,灌溉着世间的万顷桑田。好女人是徐徐春风,用温存和善良,抚慰了人间的哀伤悲凉。好女人是韵味无尽的旋律,用抑扬顿挫的音调,给生活带来无限的风采。好女人是一杯香茗,需要细细品味,是一本好书,需要慢慢赏读。在女人身上,寄托着人们对美好事物的情思。所以,女性自古以来都是被表达、被审美的对象”。由此可见,孙喜民与古时秋翁的情投意合,绝不是一时心血来潮,而是心灵上的穿越呼应,一拍即合,是命运上的因缘巧合,因果定数。他曾经写过一首“题兰”诗:“秋翁生来酷爱兰,怜香惜玉几十年,时常展卷东窗下,挥毫泼墨效先贤”。这是他借题发挥的一首自况诗,一个“怜香惜玉”,贯通了跨越古今的两个“秋翁”的心。所谓香、玉,既是漂亮的鲜花,也是美好的女子。对花对女子真心诚意的爱怜温存,应当是此秋翁与彼秋翁不谋而合的追求和爱好。只不过水墨秋翁的这种“怜香惜玉”,更主要的是表现在水墨意趣上,更多的是体现在“妙手染红妆,浓墨化婵娟”的创作过程里。当水墨秋翁孙喜民沉浸在“挥毫兴无穷,墨与百美通,月中嫦娥女,顷刻画图中”的创作状态时,谁能想像得到他曾经是威武雄壮的军官,曾经是金刚怒目的纪检官呢?由威武、金刚转入柔情侠骨、怜香惜玉,反映了孙喜民对人生价值探索追求的心路历程。 境由心造,言为心声。孙喜民是一个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精细人,他以浓墨重彩所描绘的对象,都是他理想的生活图景,是他寻求自我满足、自我安慰的真情表达。在几十年的创作生涯中,他虽然画过山水、花鸟,但画的更多的是人物。在人物绘画中,他虽然画过历史和佛教的男性人物,但画的最多最好的还是古典仕女。他以“怜香惜玉”之心和“巧夺天工”之手描绘了一大批神采各异的古代女性形象,号称“三千佳丽揽笔下”,“秋翁妙手染红妆”,赢得了社会的广泛赞誉。将要面世的这册《诗书画百美》,正是他仕女创作集大成的扛鼎之作。这本书荟萃了96幅画作,每幅集中画一个女性人物,其中有4幅是不便分割的姐妹,共计100个仕女,成其为百美。这些作品,都是他近年来用心揣摩、精雕细刻的心血之作,是他人生最成熟画技最老到时期的精品之作,代表了他的最高成就,堪称巅峰佳作。书中美女如云,赏心悦目,贯穿了他独特的人生观和妇女观,融汇了他对女性人物创作的全面经验。从总体上说,该书的主要特点就是诗、书、画融为一体,文字与画像连珠,诗歌与美图合璧,图文并茂,相得益彰。精美的诗句,典雅的书法,正可为美艳的人物烘托氛围,让人物更加鲜活、真实,无形中强化了古代女性的历史本色和现实意义。“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一向是孙喜民画人物所遵循的传统理念。《诗书画百美》一书在表现人物方面,倾注了作者的独特匠心。他调动一切艺术手段,千方百计为塑造每一个人物服务,每一幅画面所呈现出来的,都是历史人物最有代表性、最光彩耀人的一面。大致说来,有四个方面的特色。一是精慎取材。华夏历史五千年,可圈可点的好女子成千上万,数不胜数。作者慧眼识珠,沙里淘金,精心遴选了一百人。有流传千古的女神,如女娲、精卫、嫦娥、织女、洛神等。有青史留名的帝后将相,如武则天、吕后、马皇后、长孙皇后、上官婉儿等。有能征惯战的巾帼女将,如花木兰、樊梨花、穆桂英、梁红玉等。有才华卓荦的一代才女,如班昭、蔡文姬、谢道韫、李清照、管道升等。有才貌双全、命运多舛的秦淮八艳、金陵十二钗等。还有连名字都没有留下但有一技之长的平民百姓,如琵琶女、红线女、戴复古妻等。就连江南文学世家沈宜修、叶小纨母女都能甄选在列,可见作者取材之精细。这些不同时代、不同身份的女性形象,代表了古代社会的各个层面,形成了美轮美奂、美美与共的华丽殿堂。 二是突出容貌。百美百色,汇集一册,作者看重的,首先是容貌美。这与自古以来对女子的审美标准是一致的,古代女范、女训的文本,开宗明义就是“美姿容”。作者并没有以笼统的“沉鱼落雁、闭月羞花”来概括女性的美,而是以细腻生动的笔墨,描摹出了众多美女的丰韵聘婷、婀娜多姿,以其“倾国倾城貌”,让其“惊为天下人”。有的“态浓意远淑且真,肌理细腻骨肉匀”;有的“眉梢眼角藏秀气,声音笑貌露温柔”;有的“巧笑倩兮,美目盼兮”,“回眸一笑百媚生”;有的“俏丽若三春之桃,清素若九秋之菊”;有的“皎洁兮似轻云之蔽月,飘飘兮若回风之流雪”;有的“翩若惊鸿,婉若游龙”;有的“娴静好比花照水,行动好比风扶柳”;有的“皎若太阳升朝霞,灼若芙渠出鸿波”;有的“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捧书在手,随意翻阅,简直就是美色盛宴,任尔左顾右盼,端的美不胜收,令人陶醉。三是彰显精神。收入书中的画作,不是平面式或雷同化的人体,而是血肉丰满、情感充沛的鲜活人物。作者竭力彰显人物的精神气质,力求形神兼备,个性鲜明。使书面的女性“芳容丽质更妖娆,秋水精神瑞雪标”,一个个活灵活现,呼之欲出。作者以妙手回春之力,画出了武则天作为一代女王号令天下的威严和狡黠;画出了花木兰征战疆场的英勇和顽强;画出了梁红玉金戈铁马的威武和正气;画出了窦娥感天动地的怨恨和志气;画出了班昭作为一代女史的续史之姿;画出了谢道韫作为神童才女的咏雪之态;画出了嫦娥的“碧海青天夜夜心”;画出了织女的“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画出了虞姬生死诀别关头“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的患难与共;画出了林黛玉“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的哀怨和惆怅;画出了李清照“东篱把酒黄昏后”“人比黄花瘦”的孤寂和眷恋;画出了王熙凤的八面玲珑和一朝弄巧。这种形神兼备、以神塑形的表现手法,使人物各有各的精气神,有温度、有灵魂,活灵生鲜,可触可摸,一个人物就是一个故事,一个人物就是一段历史,一个人物就是一场风花雪月。从而避免了人物的雷同和干瘪。 四是深化内涵。书中人物,都是特定历史条件下产生的巾帼女杰、女中翘楚,都有各自不同的身份、地位和贡献。对她们的评价,有的早有定论,有的至今尚存争议。作者为了深化历史人物的文化内涵和个性特色,尽可能选择最合适的诗篇用来配画,大多是选用了他自己的原创诗,有一小部分是借用古人的诗,或者引用画面人物的诗。不论是自创,还是借用、引用,都力求用最精辟的诗句,切近所画人物的内涵。对有争议的人物,则尽可能提出自己明确的观点,启发读者进一步思考。针对围绕西施的“红颜祸水说”,他直言:“莫道红颜是祸水,国破焉能怨西施!”针对围绕吕后的“篡位说”,他高歌:“风流一代人称颂,青史垂名歌女皇”。针对围绕蔡文姬的“失节说”,他坦言:“若对文姬言失节,犹嘲李白醉题诗”。针对围绕武则天的功过是非,他明言:“功过论争千秋去,无字碑上遍诗文”。针对王昭君的“贪图富贵说”,他反辩:“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他借用《木兰辞》表现花木兰的“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借用杜甫《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长诗,描绘公孙大娘的“一舞剑器动四方”。借用元稹的《会真诗》,歌颂崔莺莺追求爱情的大胆和执着。他引用《感离诗》诉说左棻的颠沛流离;引用《咏松诗》展现谢道韫的雅人深致;引用《钗头风》表现唐婉的“独语斜阑”“咽泪装欢”;引用《醉花阴》展现李清照的“薄雾浓云愁永昼”;引用《葬花吟》展露林黛玉的“红消香断有谁怜”,“花落人亡两不知”。这些诗与画面人物巧妙对接,融会贯通,可谓水乳交融,血脉相连。既拓展了历史的深度,又增加了人物的温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把艺术创造力和中华文化价值融合起来,把中华美学精神和当代审美追求结合起来,激活中华文化生命力。”优秀女性是中国历史和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的每一步发展和社会的每一次进步,都离不开她们的作用和贡献。要建设新时代社会主义文化强国,需要以守正创新的正气和锐气,赓续历史文脉,谱写当代华章。当代“秋翁”孙喜民已至古稀之年,“老骥伏枥,志在千里”,仍然孜孜不倦地为华夏女儿造像,并以诗画融合的形式,传承她们的家国情怀和良好作风,这正是践行总书记指示,激活中华文化生命力的实际行动。相信这本书的出版发行,对于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弘扬正确的人生观和妇女观,增强人民群众的审美能力和鉴赏水平,都会产生积极有效的影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谨为序。 2023年10月2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张存金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菏泽市作协名誉主席,曾任菏泽市副市长,菏泽学院党委书记)</p> <h1><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女人,是这个世界上最动人的乐曲。世界因为有了女人才生动起来。女人是这个世界上最动人的篇章。女人,柔情似水。女人是一汪清澈的水湾,她用自己的清纯,解说着这个世界的朝朝暮暮。她用自己的甘甜,灌溉着世间的万顷桑田。她用自己的纯美,熏染着世间的每一个角落。<br />女人是徐徐的春风。柔柔的,暖暖的。她用自己的温存的双手,抚平了世间的悲凉;她用自己的双手,播撒了人间的勃勃生机;她用自己的春风似的母爱,将生命带到了世间,让生命唱出激昂的乐章。<br />女人是一支韵味无尽的旋律。那平平仄仄的韵律,那抑扬顿挫的音调,给生活带来了无限的风采。在失意的时候,女人是一支昂扬的旋律,带你走向希望。在得意的时候,女人是一支积极向上的进行曲,激发你走向更高的顶峰。<br />女人是春雨。久旱的春天里,是她带来了万物的生机。那破土而出的小草,那争奇斗艳的鲜花,那参天的大树,那牛背上的笛声……都在女人的目光中,成长起来。<br />女人是睿智的。她懂得怎麽去理解男人的世界,懂得怎样去掌握这个世界。她会用自己的动人的眼眸,去观察着这个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去化解着这个世界的每一个遗憾。班超,蔡文姬,李清照一个个女文豪文冠李杜。<br />女人是多情的。她懂得怎麽去用自己的柔情去唤醒男人征服世界的斗志。她会用自己的温情去融化世间的寒冰。用自己的情爱,播撒着世间的真情。牛郎织女,梁山伯与祝英台,一个个美好的爱情故事,传了一代又一代,长盛不衰。<br />女人是霸气的。她们都有巾帼不让须眉的英姿,拥有天地间不服输的豪爽。她们会用自己的劳动创造着自己的价值,为世界创造着财富。花木兰,穆桂英,秋瑾一个个巾帼英雄,她们用自己的勇敢和智慧,谱写着一代代女强人之歌。<br />女人是一杯香茗,需要细细的品味。女人是一杯甘醇,需要你细细的品尝。好女人是一本名著,是一本你用一生的时间也读不透的好书。<br />女性自古以来都是被表达、被审美的对象,因为她们身上存在各种各样诗意的美的形态。闭月羞花沉鱼落雁,人间最美的词汇也表达不尽女人的美。女人具备高尚的品德,女人的纯洁、天真,具有诗意。女人更有情,更能表现出情感。所以,在女人身上,寄托着我们对美好的情思。<br /><br /></span></h1><h3><br /></h3> <p class="ql-block">秋翁笔墨云水间</p><p class="ql-block"> ——写在孙喜民《诗书画百美》画册出版时</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孙喜民有一股傲气。</p><p class="ql-block"> 傲气不在他祥和亲感的脸上,而在他的眼睛里。六年前,在故乡,我们初次见面时,他就给了我这印象。翻看着他刚送我的画册,和题在每幅画上他用行草书写的他的自作诗,除感了这位乡友横溢四射的才气外,看完画册互视的那一瞬间,一股傲气也从他的眼里光一样地射出钻到了我的心底来。</p><p class="ql-block"> 回到北京后,我被乡兄王贵先拉进了故乡“崔星五书画诗词研究会”微信群,互动着诗词、书画的交流。不时地在群里看到孙喜民发表的诗词书画作品,更被他的诗词笔墨溢出的才气所感染,有了想为他的诗词笔墨写点文字的冲动。但不长的时间,在群里看到他发的一条信息:“这么一个高雅清净的群,咋发广告信息?!”自此后他就退了群。</p><p class="ql-block"> 虽然退了群,我们先前却加了微信,每天都有问候至。从每天清晨六点前他发来的问候,可见了他每天的勤奋和重谊。</p><p class="ql-block"> 二0二一年十二月十日,孙喜民等十三位书友在故乡举办书画联展,我有七律诗相贺,并将十三位乡友的名字嵌于这首诗中:</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墨贵先行笔谊痕,</p><p class="ql-block">胸怀举处见神魂。</p><p class="ql-block">银钩玉磊山洪亮,</p><p class="ql-block">铁线世珍水彦林。</p><p class="ql-block">有志国强存大觉,</p><p class="ql-block">绪恩意远超俗尘。</p><p class="ql-block">谁来贺庆松不老,</p><p class="ql-block">衍礼来宾众喜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没隔几天,我收到了一个快递件,是孙喜民将那首诗六尺条幅书法后寄来的。</p><p class="ql-block"> 展观作品,如赴一场书法交响的盛宴——墨饱几无枯笔如大提琴浑厚之气;笔架结构则有短笛幽幽之美;字与字断而气连,可感小提琴弦中之韵;谋篇布局行云流水,更可见了钢琴黑白键上奔马之势。眼观内藏着骨感的傲气,足见了大家气象。</p><p class="ql-block"> 于是,情不自禁地将当时的心境置换成了文字发给了孙喜民:</p><p class="ql-block"> “墨宝贵金,尤喜甚爱,致谢尊兄。</p><p class="ql-block"> 这位钟情艺术、痴迷书画、自称水墨秋翁的乡兄写了众多游山会友、为古代仕女造像、咏松诵竹的诗词,这些诗词有很多都题在他的画作上,他的傲气时不时地就从这些诗中跑了出来。“抬头咫尺瑶池近,王母可来迎秋翁”,“挺拔风雪立,报春笑嫣然。”亦可见了傲气里内含的文人的“贵族气”。</p><p class="ql-block"> 这种傲气、和傲气里深藏着的”贵族气”是靠才气支撑的。</p><p class="ql-block"> 而才气却是由他半个多世纪对人生之悟、对书法绘画苦学勤修而来。“秋翁挥毫兴未穷,墨花能与百花通。月中嫦娥羞花女,顷刻来我画图中”。“昨还江北今粤东,画罢名贤写古松。三千佳丽揽笔下,潇洒自在数秋翁”。由此可见一斑。</p><p class="ql-block"> 二0二三年的中秋后四日,我回到了故乡,与贵先、华民、闪云、建民、喜民等乡友小馆相聚,孙喜民说,他将要出版《诗书画百美》画册,并相告市作协张存金主席,已写了近五千言的序,说完后将张序微信发给了众人。</p><p class="ql-block"> 在众人的祝贺声中,我却将六年前想为他的诗词笔墨写点文字的冲动激活,不由冲动而口出狂言:我也为你将要出版的画册写篇文章吧。说完,我就感到了后悔,更感到了唐突。而众位乡友却叫了好,并对我八撇还没有一撇的“文章”是做评好?还是作序好?进行了讨论。</p><p class="ql-block"> 孙喜民没有参与讨论,而是低头摆弄着手机。不大的功夫,我的手机响了,是孙喜民发来的六个链接和一个短信:</p><p class="ql-block"> “建中弟,有关资料发给你,请弟参考。”</p><p class="ql-block"> 从沉甸甸的六个链接的资料中,我不仅感到了他的才气的横溢,更越发地感受着他对传统艺术审美的独我的理念和探索——无论是书法,还是绘画——在他的笔墨中,在他的墨与线的勾连中,在他的涨墨淡墨的相合中,在他浪漫主义的情怀和现实主义艺术表现的情节中。</p><p class="ql-block"> “三千佳丽揽笔下”,从三千佳丽中,选出百位美玉,作为这些年的艺术成果展示给人们,让人们去评说,在人物画的长廊里、去享受一份艺术的大餐。</p><p class="ql-block"> 那么我们又品出了什么呢?</p><p class="ql-block"> 一是书画一体</p><p class="ql-block"> 没有题词的美术作品,不能算作成品,更不能称其为美术作品,只能算作半成品。在一件美术作品中,没有题字是不可想象的。画家一字题者有,七字题者亦有,五十字题者虽有但少见,而百字以上题字且成系列者少之又少,实属罕见了。画家不愿意或不敢这么做,无外乎两点:对自己书法的不自信,怕字丑露怯;或是肚里没有文化水儿,诹不出词儿来。索性以少遮丑。说实在的话,笔墨虽好,但字拿不出手的画家不在少数。</p><p class="ql-block"> 《诗书画百美》九十六幅画中,五十字以上题字占了近二分之一,百字以上的占比也很多。书法在画面中不同空间的布局,不仅使画面的主题更加地突出,而且将人物的人文文化和历史文化更加丰富地展示给我们。书法和绘画的相得益彰,成为此件作品互补、不可或缺的艺术元素,构成了多彩可观的的书法绘画艺术长廊,是这本画册一个显著的艺术特点。爱兰,怜香惜玉几十年,时常展卷东窗下,挥毫泼墨效先贤”。正是这几十年的坚持,才有今日的“风流文采磨不尽,水墨自与诗争妍。”的大作问世。真可谓三绝承继顾恺之,笔势飞动六百年。期盼喜民弟《诗书画百美》早日付梓! 2023年12月4日于静心斋</p> <p class="ql-block">诗画书墨总关情——品赏《诗书画百美》随记</p><p class="ql-block">郭志杰</p><p class="ql-block">喜民学弟把他的《诗书画百美》书稿发给我,并附有“准备出书,请学兄审核”的嘱语。“审核”二字太重,不敢担当,能得喜民弟信任,让我先睹为快,倍感荣幸了。我如获至宝,反复品读,被他的诗词笔墨溢出的才气所感染,生发为他写点文字的冲动。不料却患心疾住院,未能落笔,深感遗憾。时至今日,草书所感,又因身体原因,不能久坐,文不成文,词难达意,心生一种愧疚感。喜民弟将诗、书、画融为一体,把半个多世纪对人生的感悟浸润于诗书画之中,兼有艺术性、知识性、趣味性、可读性,渗透着传统文人的情怀、风骨和境界,给人一种穿越时空、连缀古今之感。“秋翁挥毫兴未穷,墨花能与百花通。”这是何等的物我相通的境界和跨越时空的旷达。“昨还江北今粤东,画罢名贤写古松。三千佳丽揽笔下,潇洒自在数秋翁”。他以“秋翁”自况,兼有秋翁爱花如痴之性情。他从三千佳丽中披沙淘金选出百位美玉,为之画心造像、配诗咏志、题书留印,这种穿越历史,跨越时空,探寻历史文化的长度、厚度的遴选定位,就足以看出他知识的广博,高屋建瓴的审美品位,以及对历史、人物把握取舍的价值取向,仅此一点,就是一般诗人、画家、书法家很难把握和企及的高度和广度。手捧书稿,想起东晋人物画家顾恺之的故事。顾恺之被时人誉为“画、文、痴”三绝。顾恺之从小骨子里就有一股“痴”劲。他出生后不久,母亲就去世了。长到四五岁时,看到别人都有母亲,他伤心之余,更迫切地想知道母亲的模样。尚未启蒙识字的他偏不肯放弃,他仔细地向父亲请教关于母亲的五官、身材、穿着甚至言行。然后,他根据父亲所述描绘母亲,一丝不苟地、反复地画,画好了他就拿给父亲看,根据父亲的描述,再慢慢调整。春去秋来,坚持多年,画中的母亲越来越有神韵,母亲的形象一点一点在他心里清晰起来,画艺也在一天天中越加纯熟。一天,他像往常一样拿出新作的画像给父亲看。这一次,父亲被深深地震撼了:“这就是你的母亲啊!”他终于心愿得偿,“见到”了自己的母亲。聚沙成塔,水滴石穿,这段经历,为他画人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他也因一手绝妙丹青而成为中国美术史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坐标。唐代书法家张怀瓘在《画断》中说道:“象人之美,张(僧繇)得其肉,陆(探微)得其骨,顾(恺之)得其神。神妙无方,以顾为最。”喜民弟的“百美图”亦如顾恺之,是得其神的。在他心里画如神品,皆有灵性,所以,对每个人物画像都做到意存笔先,画尽意在,故其神皆出。 顾恺之已得“画、文、痴三绝”之美誉,喜民弟则不可以再以“三绝”概之,但他的确有顾恺之“三绝”之风。他的画,将现实主义的元素融入到历史的表现主义之中,穿越时空,具有撼动心灵的情感元素。在他的笔下活起来的百名仕女,跨越几千年,处于不同时段、不同阶层、不同经历、不同背景、不同的心路和个性。就是因为这些不同,才足见其审美境界的高远和深厚的绘画功力。在他的百美图中有“豪气冲天催敌胆,杰出才干灭敌威”的巾帼英雄;有“一梦千年今未醒,孤碑无字本成空”的一代帝皇;有淡眉如秋水,百肌伴清风的仕女。百美图中仕女林林总总,或雪肤花貌,秀色可餐;或明艳端庄,仙姿玉色;或轻风春倚钗凤飞;或笑声澈露月明媚。“百美”在作者的勾勒运笔中鲜活了起来。他的书法,笔力雄健、浑然大气、结字端妍、开张有力,笔墨直击人的心灵,本身就是一幅气象卓绝的书法精品。又以诗配画,将诗、书、画结为一体,画有了故事,有了灵性;诗有了形象的凭借,想象的依托,书画相得益彰,多彩可观。《诗书画百美》是不可多得的书法绘画艺术之精品。在《诗书画百美》九十六幅画中,五十字以上题字占了近二分之一,百字以上的占比也不少。百字题字,稍有败笔,全盘皆输,没有书法的功底和布局架构的自信,是不敢为之的。喜民弟意存笔先,落笔成趣,通过对画面巧妙的空间布局,达到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画结合、融为一体,不仅凸显了画面的主题,而且揭示了人文、历史、文化内涵。再说他的“痴”,是不亚于顾恺之的。喜民弟自幼钟情艺术,痴迷书画,甚至在长期的从军、从政的职业生涯中,也坚持苦学勤修,退休后更是专攻书画,特别专注于仕女画,他在一首“题兰”诗中表达了这种持之以恒的“怜香惜玉”的爱兰,怜香惜玉几十年,时常展卷东窗下,挥毫泼墨效先贤”。正是这几十年的坚持,才有今日的“风流文采磨不尽,水墨自与诗争妍。”的大作问世。真可谓三绝承继顾恺之,笔势飞动六百年。期盼喜民弟《诗书画百美》早日付梓! 2023年12月4日于静心斋</p> <p class="ql-block">菏泽市纪委原书记温新月为《诗书画百美》题赞:</p><p class="ql-block">昔日秋翁为花痴,</p><p class="ql-block">种花护花堪称奇!</p><p class="ql-block">辛劳换得百花香,</p><p class="ql-block">惊动仙女离瑶池。</p><p class="ql-block">秋翁再现是喜民</p><p class="ql-block">绘画仕女已痴迷。</p><p class="ql-block">流出百美惊世作,</p><p class="ql-block">金锦妙语多赞誉!</p><p class="ql-block">女儿是花花为女,</p><p class="ql-block">相称相比两相宜,</p><p class="ql-block">可敬可贺两秋翁,</p><p class="ql-block">道谢金锦与仙女!</p>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font color="#ed2308"><b>孙喜民仕女图欣赏</b></font></h1>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 观秋翁老师画作</span></p><p class="ql-block"> 文.赵凤华</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u style="font-size: 18px; color: rgb(176, 79, 187);">墨不染尘化婵娟,</u></p><p class="ql-block"><u style="font-size: 18px; color: rgb(176, 79, 187);"> 醉与花神相顾盼。</u></p><p class="ql-block"><u style="font-size: 18px; color: rgb(176, 79, 187);"> 蘸取砚边瑶池水,</u></p><p class="ql-block"><u style="font-size: 18px; color: rgb(176, 79, 187);"> 可知芳心向云端。</u></p> <h3>女人,几千年以来一直是艺术家描绘的对象,仕女画作为一个画种长盛不衰。</h3><h3>仕女画是以女性形象为描绘对象的绘画。画家们按照自己心中"美"的理想来塑造各类女性形象,不同时代的画家都以其当时对于"美"的理解来进行创作。</h3><h3>魏晋南北朝是仕女画的早期发展阶段。描绘的女子主要是古代贤妇和神话传说中的仙女等,这类形象的原型一般来自于诗、赋等文学作品和民间传说。画家在表现这些远离现实生活、带有理想化色彩的女性时,最为关注的是如何通过对女性外在形体的表现,张扬出其内在的精神气质。</h3><h3>唐代作为封建社会最为辉煌的时代,也是仕女画的繁荣兴盛阶段。画家们以积极入世的行乐观密切地关注于丰富多彩的现实社会,尤其热衷于表现贵族妇女闲逸的生活方式。画家在造型上注重写实求真,女子脸型圆润饱满,体态丰腴健壮,气质雍容高贵,展示出大唐盛世下皇家女性的华贵之美。</h3><h3>宋代在仕女画的创作上承袭了唐、五代兴盛之势而又有所创新,尤其是在题材方面,除宫廷贵族妇女、神话传说中的女子仍被描绘外,生活中最低层的贫寒女子也开始为画家们所关注,人物造型严谨,形体比例准确,体态生动自然。</h3><h3>元代作为蒙古贵族统治时期,特殊的社会现状和民族冲突,令画家们避居山野,倾心于抒发隐居情怀的山水画创作,由此而导致元代仕女画呈衰退之势。</h3><h3>明代是封建社会的政权稳定时期,仕女画在文人画家的积极参与下获得极大的发展。在题材上,除肖像外,戏剧、小说、传奇故事中的各色女子则成为画家们最乐于创作的仕女形象。人物的造型由宋代的具象写实逐渐趋于带有一定唯美主义色彩的写意。仕女身材婀娜匀称,面容端庄清丽,举止间流露着女性文雅恬静之美,尤其她们怡情于亭台之间,身着贴体紧身的明服,更增强她们体姿的修长与典雅的风致。明代作为仕女画的艺术成熟阶段,这时期,不仅涌现出了众多杰出的仕女画家。</h3><h3>清代作为封建社会的最后一个朝代,仕女画发展至此,被抬高到居山水、花鸟诸表现题材之上的至尊地位,正如,清代高崇瑞《松下清斋集》所言"天下名山胜水,奇花异鸟,惟美人一身可兼之,虽使荆、关泼墨,崔、艾挥毫,不若士女之集大成也。"这时期的仕女画在创作上日益脱离生活,成为一种概念化,程式化的表现题材,画作中的女子无论是贤妇、贵妇、仙女或从军习武的花木兰、梁红玉等皆拥有着修颈、削肩、柳腰的体貌,长脸、细目、樱唇的容颜,"风露清愁"、黯然神伤的小家碧玉般韵致等。这一时期,不论是宫廷画家焦秉贞、冷枚,还是文人画家改琦、费丹旭等,均以表现女性"倚风娇无力"的仪态为他们的审美追求。这种程式化"病态美人"状,直至海派画家任颐等人的出现,才有所改观。清代仕女画的风格虽然失去了唐、宋时代仕女画健康舒展的画风,但在表现技巧上却吸取了文人画的一些积极因素,造型强调姿态优美风格崇尚淡雅飘逸,并把西方绘画的优点融合到作品之中,给后来人物画技未能的革新开辟了道路。</h3><h3><br /></h3><h3>孙喜民的仕女画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又有所创新,题材多取自神话传说,历史人物,民间故事,词赋诗歌。追求雅俗共赏的风格,线条流畅,人物俊美优雅。从丈二巨幅大作,到扇面小品。形态各异,体材多样,诗情画意,总能给人一种美的享受</h3><h3><br /></h3> <h1><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苦涩的童年【二】<br />漫漫的长夜总会迎来黎明,灰蒙蒙的童年也闪灼着一缕缕的曙光。我翻开那一本本小人书,彷佛走进了一个神奇的,色彩烂漫的童话世界,给我带来一个个美妙的幻想。也许就是从这里开始了我的艺术人生。<br />小时候,手里很少能捞到钱。一年能攒上几块钱就不错啦。有了钱,不舍得买零嘴吃,要跑到城里去买小人书。一开始是买幼儿看的,开本大的,带颜色的,很少文字的小人书。像《小猫钓鱼》《猪八戒吃西瓜》《寒号鸟》。后来就买一些儿童题材的:《三毛流浪记》《鸡毛信》《边防少年》《我要读书》《童工》。再后来就通吃啦,古典的,神话的,苏联的,战斗的:《水浒》《三国》《西游记》《杨家将》《西厢记》《三打白骨精》《渡江侦察记》《东郭先生》《列宁的故事》。。。。。。不认的字就请大哥哥大姐姐们给讲。对小人书的执著,也让我从小就记住了那么多让我无比崇拜的绘画大师的名字:刘继卣,程十发,刘旦宅,华三川,贺友直,王叔晖。。。。。。<br />一场大火之后,我买的小人书就不敢往草庵子里放啦。我找了些旧砖头,在草庵子旁边修了一个半阴半阳的小人书库,防雨防风还防火。我也有了我的小天地,心里别提有多惬意!<br />我不仅喜欢看小人书,更喜欢画。用蜡笔给小人书上颜色,用絎縺纸蒙在小人书上画小人。记得我刚刚上学,课本上,作业本上满满的都是我画的小人物,画的最多的是留着小辫的小女孩。因为,在我幼小的心灵里,女孩子代表美好,女孩子是善良和智慧的化身。小人书《人篸姑娘》《田螺姑娘》《荷花姑娘》《鲤鱼姑娘》《珍珠姑娘》《白龙姑娘》《放鸭姑娘》和《茅姑娘》,姑娘们一个个都是那样的美丽,那样的善良,勇敢而有智慧。<br />童年的朋友好多好多,有几个铭刻在了我的童年记忆里。朱晓东是我朝夕相处的朋友,我们有共同的爱好,都喜欢小人书。他也买了好多好多的小人书。他买的小人书都放在我的"书库"里,我们不分你我。可怜的是小东十二岁那年得了骨癌,及早离开了人世。听到噩耗,我心里的酸楚持续了好久好久。<br />还有巧妮,莲姐,三白。。。。几个可爱的女孩我们经常做"娶新娘""拜花堂"的游戏。巧妮长得水灵灵的十分讨人喜爱,她总爱扮我的新娘,穿着一身的土织布,冬天是大裤腰的棉裤,带大襟的花棉袄,裤腰带是一根花布条。很象张艺谋执导的电影里的旧女人。她经常把腰带系成死扣,解不开急得直叫唤,一场大笑之后,还要帮忙给她解裤带。这次来贾楼,打问到了她们的下落,巧妮十九岁那年就嫁到了关东。莲姐已成了儿孙满堂的白发奶奶。那年离别时我都分别送給了她们小人书,在当时,那就是我送给朋友的最珍贵的礼物啦。</span></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秋翁挥毫兴未穷</span></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墨花能与百花通</span></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月中嫦娥羞花女</span></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顷刻来我画图中</span></h1></h1></h1></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010101">马成连</font><font color="#b04fbb">先生题诗</font></h1><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b04fbb">秋翁遇仙万古传,</font></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b04fbb">今日仙女现笔端。</font></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b04fbb">阿娜美女千千万,</font></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b04fbb">体态各异精神现。</font></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b04fbb">了却秋翁遇仙梦,</font></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b04fbb">水墨路上天地宽。</font></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中秋耿伟赠词:一剪梅&nbsp;</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2008-09-25 14:40:35</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删除&nbsp;A-A+</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遥寄老乡孙喜民先生</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薄雾纤云漫山冈。</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菊花簪黄,</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薰草凝霜。</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旖旎秋色赛春光。</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水鳞细浪,</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山舞青苍。</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秋翁妙手染红妆。</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窈窕淑女,</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溢彩流芳。</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笔走龙蛇喷墨香。</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追崇右军,</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又学其昌。</h3><h1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010101">好友耿伟先生英年早逝,呜呼哀哉!!</font></h1> <h3>画意女儿美如莲,</h3><h3>静雅幽谷邀月看。</h3><h3>青山隐隐披纱坐,</h3><h3>零落青椅思悄然。</h3><h3>出水芙蓉玲珑态,</h3><h3>鹤唳松屏卧妙曼。</h3><h3>娴雅端庄纷思绪,</h3><h3>拾花红梅忆斑斓。</h3><h3>红蔷粉蝶牡丹馥,</h3><h3>透过窗棂扑鼻闻。</h3><h3>干枯新枝红果坠,</h3><h3>砸醒美人煞绯面。</h3><h3>名画记载观蝶舞,</h3><h3>子墨玉手撷蕙兰!</h3><h3>一一书生观画题诗😄</h3> <h3>方芳题诗</h3><h3>幽静远山秋意浓&nbsp;&nbsp;&nbsp;&nbsp;叶伴晨风舞碧空</h3><h3>&nbsp;&nbsp;枫披彩霞无限美&nbsp;&nbsp;&nbsp;&nbsp;丹心一片真情涌&nbsp;</h3> <h3>&nbsp;《 华晨》诗&nbsp;&nbsp;:&nbsp;&nbsp;其一:两位老师到贵这,挥毫泼墨抒情怀,寄情笔锋绘碧画,丹青仕女牡丹开</h3><h3>&nbsp;&nbsp;其二:描画墨诗天地裁,牡丹芭蕉水仙开;清新典雅自情真,蜜蜂采花迎春来</h3><h3>&nbsp;&nbsp;其三:两人合作画恢弘,鲜花翠竹郁香浓;情随意境相思久,人在幽兰独芳中</h3><h1> <font color="#010101">华晨老师英年早逝,呜呼!!</font></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