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澄名窑 三部曲

常同喜.未晏兮

<p class="ql-block">陕西澄城是历史悠久的古城,而尧头镇是中国源远流长的民间粗瓷的活化石,澄城尧头窑烧制技艺已被国务院公布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是中国著名的窑口。</p> <h3>尧头窑遗址,面积达4平方公里,有古窑30余座,古民居上百家,从残瓷及窑具堆积能划分出元、明、清、民国等地层,烧制历史可追溯到13世纪。</h3> <h3>陕西澄城尧头窑陶瓷主要产于尧头镇,据《澄城地名志》记载,尧头镇古称“窑头镇”,因瓷器窑较多而得名,又由于古圣人“尧”与“窑”的发音相同,久而久之圣人之尧这个优雅的字符慢慢地取代了瓷窑的“窑”。尧头镇这一地名一直称谓至今。 </h3> <h3>想当年家家都有大水缸,这里有丰富的煤炭和粘土清代民国尧头制作的各类瓷器,碗,盒,罐,缸等民间陶瓷器具粗朴耐用,行销多省,名声远杨。历史上瓷头窑始于汉代(公元前206年—公元8年),另据明朝澄城县志载“澄城紫砂”始于唐(公元618年),明天启五年刻印的《同州府志》也记载“澄城尧头产陶瓷器”。清嘉庆县志载,澄城产紫砂器,朴实耐用,民国十五年《澄城附志》记述,境内工艺不兴,无其他特产,著名者惟长润镇(尧头)之瓷器,余皆寻常之物。可见澄城尧头窑迄今已有千余年烧制陶瓷的窑火延续的历史。属我国北方黄河流域著名的民窑之一。</h3> <h1>时光穿越,历史烟云,在市场经济的选择下哪一座座不再冒烟的瓷窑,哪衰败的街市门面,使人们有一种感伤的情怀,<b>思古之幽情。</b></h1> <h1><b>第一部 小城故事</b></h1> <h1><b>时光不染,回忆不淡。</b></h1><h1><b>黑白照片与哪年代……</b></h1> <h3>入城后首先看到的是武术表演,这是武馆或者镖局在进行宣传活动。</h3> <h3>武术是中国祖先的骄傲,是中华民族的荣耀。从武功来看,千百年前,中国的祖先就把它推向了顶峰,成为世界人们仰慕的一种体育项目,在哪年代几乎所有的大型活动如集市都有武术表演并且宣传自己的同时也增添了活耀气氛。</h3> <h3>长了岁数曾经的制陶技工做在城门下观望着熙熙攘攘的来往人群:老人的心中这就是我最美的家园。</h3> <h3>尧头窑的集市主要经营自己的特色产品各种瓷器。</h3> <h1>黑夜又白昼,时间在推移,当年村中少女小芳在照片中一个难忘的笑容,瞬间就是经典!</h1> <h3>卖家在介绍:这是正宗周家窑烧制的。</h3> <h1>小城集市到处是陶碗瓢盆交响曲</h1> <h3>货比三家,再降一文。</h3> <h3><font color="#010101">尧头窑除了陶瓷用品其余全部都是外购,所以小集也是品目繁多,人来人往。</font></h3> <h3>马车是当年大户人家的象征这里一到黎明时分,就能听到骡马嘶鸣、胶轮车吱吱转动的声音。那是拉瓮的或者是拉煤的起得早的人们。</h3> <h3>当年村里的姑娘都叫小芳……</h3> <h3>集市中老太太在交流哪家东西好而且便宜。</h3> <h3>注……望……</h3> <h3>有大买家进城了</h3> <h3><font color="#010101">招揽</font></h3> <h3>小镇集市虽然没有现在的车水马龙,但也有川流不息的人群。</h3> <h1><b>尧头窑买大碗</b></h1><h3>收秋不收秋,就看五月二十六,二十六滴一点,跑到尧头买大碗”。这是在关中东北部和陕北一带流传了千百年的谚语。传说,五月二十六是糜谷的生日,当天只要下一滴雨,这一年的庄稼就会丰收,吃饭不愁了,人们赶快就去尧头窑买“大碗”。</h3> <h1><b>背褡裢的赶集人</b></h1><h3>搭裢是昔日我国民间长期使用的一种布口袋,通常用很结实的家机布制成,长方形,中间开口。里面放着纸、笔、墨盒、信封信笺、印章印泥、地契文书、证件帐簿……等等,都是处理文牍的用具。过去的商人或帐房先生外出时,总是将它搭在肩上,空出两手行动方便,搭裢是哪年代很时髦的钱包及背包。</h3> <h3>辣椒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这辣椒挺好满意而归。</h3> <h1><b>家家都有大水缸</b></h1><h1>那时候每天早起第一件事就是到村头井边用辘轳搅水挑回去把缸到满。如果用水缸装粮食哪就相当是现在的土豪了。当地民俗:嫁女进院要看缸,缸多粮食就多,嫁过去不挨饿。</h1> <h3>没有不散的集市,但是各尽所需促进了社会的商贸发展,提高及方便了人们生活使大家都满意。</h3> <h3><font color="#010101">满意笑容</font></h3> <h1><font color="#010101">除了集市之外,村镇当年的小杂货铺品种并不多,盐是主营品种。哪年代生活是艰辛的,但是尧头窑人们的生活同期比较还是可以的,以后到来的大萧条是谁也没有想过的,更不愿意见到的!<b>大萧条还是来了!</b></font></h1> <h1><b>第二部<br>苍桑涅槃 心灵震撼</b></h1><h3><b>曾经鸡鸣犬吠,人来人往的小镇,現因没有了市场的需求,这里的人们都已经搬走了,现在的小镇早已陷入了沉寂。</b></h3> <h3>荒芜的古井,沧桑的辘轳,变迁的古镇,留下无尽的感慨和思念……</h3> <h3><font color="#010101">从门楼內望倒塌的院落唯有一棵小树仿佛替主人最后的留守……</font></h3> <h3>门前院内的杂草荒凉疯长</h3> <h3>这是尧头窑当时的大户,曾经的辉煌,现在人去房空只留下了残墙破房使人叹惋。</h3><h3><br></h3> <h3>苦忆当年好院房,无多岁月已苍桑。</h3><h3>尧头古镇一片衰败和苍凉,处处充满了尘封的历史。</h3> <h3>破败就是现在古窑的特色,也是历史的见证。</h3> <h3>这一户人家生活在这块土地上,具说他们是最后搬离的一户人家。他们有咋样的人生,最后有什么生存方式促人联想及感慨。</h3> <h3>一排排残垣断壁,破罐残瓮就像一付付历史的画卷,你在回忆着那个年代的历史气息,让人嘘嘘不己,思绪万千……</h3> <h3>古老的皂角树在周家沟己有300多年的历史,曾经被雷电劈过,树身已中空,仅靠一侧树皮存活至今,并且見证了这里近代的人们生活与奋斗,沧桑与巨变。</h3> <h3>这里的断垣残壁,竟然都是经过风雨沧桑的百年民居。</h3> <h3>夜幕降临,寂静虫鸣。</h3><h3>残屋衰草,独不前行。:</h3><h3>月夜诉不尽人世苍凉,哪夜色是落下的最后一韵,</h3><h1><b>期待着黎明,期待着曙光……</b></h1> <h1><b>第三部 重生 </b></h1><h1><b>文物是文化的积淀!</b></h1><h1><b>让千年窑火生生不息……</b></h1><h3><br></h3> <h3>2006年6月经国务院批准、文化部颁布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13年4月,尧头窑又被国务院又批准为第七批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澄城县以此为依托开展了全面的文物保护工作</h3> <h3><font color="#010101">尧头窑景区陶瓷文化主题特色鲜明,规划、布局合理,景区软、硬件设施得到很大提升。</font></h3> <h3>澄城县旅游局全力将尧头窑文化旅游生态区打造成4A级景区,助推全县旅游业健康发展。</h3> <h3><font color="#010101">游客服务中心及停车场与景区有一天然沟垀,一桥飞架既增添了景色又便宜管理。</font></h3> <h3>游客服务中心既美观又人性化的设计——吊椅。</h3> <p class="ql-block">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一一陕西省三级工艺美术师“手耕不辍”的周铁怀。65岁的周铁怀,因小儿麻痹不能外出,日子过得异常清苦。改革开放以后,他加入到陶艺制作行列,凭着坚持不懈的毅力和精益求精的一整套手艺和40多年的驾轻就熟,他的手工成为尧头窑最具代表的活体艺术</p> <h3><font color="#010101">尧头窑陶瓷烧制技艺,从采矸耙泥、踩泥揉泥,到起锥拉坯、晾坯修坯、上釉晾釉,再到装窑烧窑、开窑出窑,72道工序全部要手工完成,所以对手艺的要求极高。</font></h3> <h3>尧头瓷器物装饰常采用黑釉刻花,黑釉划花,白釉铁锈花,白地青花,黄地铁锈花,刻画花等。其粗瓷的釉色多为白、青、黑三色,花色除白黄之外,还有蓝色及棕红色。如碗、碟或白釉兰花贡黄釉铁锈花,单色手描,朴素大方。各种器皿上堆饰的花卉、动物形态,这与当地民间的剪纸、面花造型如出一辙。</h3> <h3>刻花后的陶瓷花瓶就是一件工艺品,很有收藏价值。</h3> <h3>尧头窑现在继承了传统黑陶生产工艺,生产出小至酒盅大至水缸,农耕时期的日常器物五花八门。在陈列处略见一斑。</h3> <h1>陕西省4A级景区评审验收专家组一行对尧头窑文化旅游生态园区申报国家4A级景区进行评审验收。经过三年努力,一个融合现代文化元素与古朴陶瓷文化的文化旅游园区呈现在世人面前。<b>希望你尧头窑明天更好!</b></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