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南夜聊(11):关于文学生态

李白云

<p class="ql-block">水南夜聊(11):关于文学生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本次讨论中一友人说:汉学家宇文所安说中国现代诗就是第二次发明的自行车。尽管我一向认为他很偏颇,但这句评语对当代文学语境的确适用。</p><p class="ql-block"> 我认同并接着分析,颂歌当道,鸡汤横流,花草遍地,乡土、怀旧、小资这些轻浅情怀受众良多,再加上趋之若鹜的口语诗,这些现象无一不是童年创作的特征。而常见的情形是,把日记写似样些就当散文,把记叙文写长些就当小说,随便煽下情就当是诗,然后都拿来相互吹捧一番,再相机开个研讨会或拿去参赛和评奖,最后就大肆显摆与张扬。待作品累积一定的数量后就结集出版,拉赞助,找名人写序,众筹,现场签售一一走完垃圾读物整个产销流程。</p><p class="ql-block"> 这一令人啼笑皆非的文坛生态伊于胡底?恐怕谁也不乐观。因为这种贱格的折腾模式已运行多年,有巨大的潮流惯性。所幸的是,这还不算是文坛全部的光景,仍然还有一些人,远离这种繁嚣的旋涡,对文学以使命视之,孜孜不倦地探索,努力写出有份量的作品,苦苦支撑,竭力维系文学亘古以来的严正之道。</p><p class="ql-block"> 这种维系的意义何在?我们以为,文学的最终功能在于培植怜悯。面对生存,无论进行怎样的发掘、展示、营构及评价,无非都是让人更深入地理解日益复杂的世事和日益复杂的自身,令自己与世界之间达成动态而均衡的同情,有助于个体在各种冲突的境遇找到一种合适的调解方式,安抚心灵,熨平或减少一些精神上的皱褶,最终让人感到世界易懂一些,温暖一些,可以在更广的范围和更深的节点上与自己拉近距离以至相濡以沫。</p><p class="ql-block"> 哪些作品才会携带这种怜悯力量一一是由经典文献和颇具经典品格的文献所组成的严正文学序列。因为只有严正的作品才会有足够的识力和充分的真诚提供可资信赖的怜悯力量。其它作品则按其品格层面的渐次而等而下之。至于上述的垃圾读物乃是当之无愧的伪文学,当然处于最低端,只会提供虚假的生存图景,给人以误导,造成精神上的俗化或退化。试想,《阿Q正传》和《艳阳天》会有哪些不同的阅读效果。</p><p class="ql-block"> 在人类社会中,文学总是作为一种强大的文化力量对人们的思想情感同而化之。然而,并不是所有作品的文化功能都是积极的,作品之间复杂的品格层级体系本身就能说明这一问题;而且它们的功能关系并非仅仅是能量上的差异,有时还是性质上的对立。比如,高端文献与次高端文献尽管有能量上的差别,但两者仍然是同质的;而高端文献与低端读物则是异质的,两者的关系永远水火不容。在任何情况下,同为诗人的艾略特和汪国真,都是无法有效对话的,两人的作品定位相去霄壤。</p><p class="ql-block"> 哪种层面的读物居于主流地位,将决定一个国家的文学生态质量,也是国民整体素质高低程度的一个重要标志。如果一个国家陷于低端读物泛滥的泥淖中,其文化建设一定是失败的。对此,我们能想到的原因是:</p><p class="ql-block"> 一、导向机制缺失或出于愚民考虑反其道而行之。</p><p class="ql-block"> 二、由于前因而无法培育及形成优质阅读的普遍需求。</p><p class="ql-block"> 三、优质读物备受冷落和贬抑,作家失去优质创作的激情,使命感往往被挫败感所摧残,好作家的比例犹如凤毛麟角。</p><p class="ql-block"> 一个人长期囿于低端读物,能造成的负面效应将不计其数。主要的情形是,生存视野单一而浅窄,无独立思考能力,在处理自身的痛苦和欲望的能力上,保留着近似动物的水平。一个家庭乃至一个国家,如果都是普遍地由这样的人组成,将会过上什么样的日子呢,能有多少资格奢谈灵魂救赎。</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