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门城门几丈高——南京的城门

四知堂

<p>城门城门几丈高?</p><p>三十六丈高!</p><p>骑白马,挎大刀,</p><p>走你家城门操一操!</p><p><br></p><p>这是一首儿时祖母教会我的童谣,现在过去了六七十年,依然历历在心!那时,只要是南京人,可以说是无人不知。</p><p><br></p><p>记得儿时与小伙伴,一边唱着这首童谣,一边玩着“过城门”的游戏:先“手心手背”挑出两个人来,双手相牵,高高举起作“城门”;其他小伙伴手牵手,围绕“城门”中的一人组成一圈,边唱边依次穿过“城门”。待唱到最后一字,“城门”的双臂突然落下,套住谁谁就成了“俘虏”。他就得替换“城门”中的一人,然后继续下一个回合。那时,大家玩得乐此不疲,不到上课铃响或家长喊回家吃饭,是绝不散伙的。</p> <p>南京的城门委实也多,号称“里十三,外十八”。这些城门均源自于明朝的朱元璋。</p><p><br></p><p>元至正十六年(1356),朱元璋攻下元朝的集庆(今南京)后,改名应天府。不久,他采纳朱升“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建议,于1366年开始,用了21年时间修筑应天府城。</p><p><br></p><p>南京的城垣,既非正方形,亦非长方形,而是依据山形川势,“东尽钟山之麓,西阻石头之固,南临长干而秦淮贯其中,北依狮子、覆舟诸山而控后湖”,将六朝和南唐的都城全部包括在尽,城周绵延96里。规模之大,不但在我国历史上居于首位,在当时世界上超过罗马,名冠第一。</p><p><br></p><p><i>上图为中华门,门外为秦淮河上长干桥</i></p> <p>据《明太祖实录》卷二十一中记载,元至正二十六年(1366)“丙午八月庚戌朔,拓建康城”。也就是说,从那个时间点起,被称为“京城”的南京城垣开始拉开帷幕。</p><p><br></p><p>依据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编撰的《通用万年历》,换算为公历,“丙午八月庚戌”这一天,是公元1366年9月5日。去年(2016),南京隆重举行庆贺南京城垣650周年生日大会。</p><p><br></p><p>650年的风雨沧桑过后,这座经历太多战火、看惯政权更替的庞大城垣,至今依然守护着南京人民。</p> <p><b>南京明都城</b></p><p><br></p><p>所谓“里十三”,指的是南京内城的十三座城门。南京民间有顺口溜:“神策金川仪凤门,怀远清凉到石城,三山聚宝连通济,洪武朝阳定太平。”但少了一个钟阜门。另一版本是吴敬梓收录在《儒林外史》中:“三山聚宝临通济,正阳朝阳定太平,神策金川近钟阜,仪凤定淮清石城。”这下全包了。</p><p><br></p><p>明朝的皇城偏居南京城东隅,其中轴线的南面,就是内城垣的正阳门。由此顺时针转,依次为:通济门、聚宝门、三山门、石城门、清凉门、定淮门、仪凤门、钟阜门、金川门、神策门、太平门、朝阳门。</p><p>这十三座城门均为单孔门券,门上建有城楼,大多筑有瓮城。</p> <p>不知是哪朝哪代的哪位“天才”,居然将南京城垣的轮廓线,奇思妙想,说是酷肖朱元璋的那副“鞋拔子”脸!不由得你仔细端详,大呼果然!然而心中又不免揣揣:幸亏历史早翻了篇,不然如此“妄议”,脑袋恐怕早就搬了家!还是“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来得好!</p><p><br></p><p>下面,我们就在他老人家“脸”上绕一圈,看看这十三座南京明城门的旧影罢。</p><p><br></p><p><i>南京城墙的砖头,朱元璋下令由五个省赶造。为了明确责任,砖侧模印着产地、监制人和制作人的姓名(见上图)</i></p> <p><b>正阳门</b>(1889年摄,下同)</p><p><br></p><p>明京城南面的最东之门,却位于皇城的正南,与皇城的洪武门、承天门、端门、午门、奉天门和“奉天殿、华盖殿、谨身殿”三大殿,一直到北安门,在同一条南北中轴线上。</p><p><br></p><p>清代,在其门外增筑瓮城。</p> <p>光华门(1936年)</p><p><br></p><p>为纪念辛亥革命江浙联军攻克南京,1928年将正阳门改名“光华门”。</p> <p>光华门(1939年)</p><p><br></p><p>1937.12.13.中国守城部队在此与侵华日军发生激烈枪战,日军大炮轰毁光华门,由此首先攻入南京城。</p> <p><b>通济门</b>(1929年)</p><p><br></p><p>位于正阳门以西,京城南面第二门,坐北朝南,下临秦淮河,扼守在内秦淮和外秦淮的分界点上,故名。有城墙四道,形成三重内瓮城,整座瓮城外形酷似一船。</p> <p>通济门外大街(1920年代)</p> <h3><font color="#010101">通济门外景(1930年)</font></h3> <p><b>聚宝门</b>远景(1874年)</p><p><br></p><p>位于明代南京城正南,明洪武二年至洪武八年(1369—1375)在南唐都城江宁府和南宋陪都建康府的城南门旧址拓建,加筑城堡、楼阙,因前对聚宝山(雨花台),故名。矩形的瓮城中由四道拱门贯通,分隔成三个小瓮城;每道门券有门两重,外门建有可上下启动的“千斤闸”,城门两侧砌有缓坡,可策马登上城头。瓮城上下和内外城壁建有“藏兵洞”27个,可用于储备军事物资和埋伏士兵三千人,工事之坚固,为十三门之最。</p> <p>中华门(1929年)</p><p><br></p><p>1928年聚宝门更名为“中华门”。此门是繁华的南京城南的重要门户,门前门后有内外秦淮河径流横贯东西,南边(城外)交通连接长干桥,北边(城内)连接镇淮桥,是南京老城城南交通咽喉所在。</p> <p>中华门航拍(1931年)</p><p><br></p><p>此照片摄于中华门东西两侧的中华东门、中华西门开辟之时,门内大道直达内桥,即南唐时之御街。</p> <p>中华门(1937年)</p><p><br></p><p>1937年12月13日,中华门在侵华日军炮火中被毁坏,城楼被轰塌。</p> <p><b>三山门</b>航拍(1929年)</p><p><br></p><p>都城西南第一门,下临秦淮河,原为南唐时的龙光门,以南眺三山故名。又因内外秦淮经此,俗称水西门。</p><p><br></p><p>此门构造与通济门略同,鱼腹形,规模次于聚宝门,是通往西郊上新河等地的要道。</p> <p>水西门(1930年)</p><p><br></p><p>水西门的瓮城</p> <p>水西门及秦淮河(1935年)</p><p><br></p><p>右下角为水西门,水西门外为外秦淮河上的三山桥。</p> <p><b>石城门</b></p><p><b><span class="ql-cursor"></span></b></p><p>在水西门以北,原为南唐的大西门。因门以北里许,便是著名的石头城所在,故名。又俗称旱西门或汉西门。</p> <p>汉西门(1931年)</p><p><br></p><p>即明代的石城门。图为汉西门城楼</p> <p><b>清凉门</b>(清江门)</p><p><br></p><p>在石城门以北,清凉山的西麓,因山得名;又因前有清江河,曾名清江门。此门幽僻,明永乐年间之后即封闭,门券至今犹存。</p> <p><b>定淮门</b>(怀远门,1963年)</p><p><br></p><p>在清凉门以北,古平岗西头,初名“怀远”,门外是三汊河河口,秦淮河流此入长江,故名。</p><p><br></p><p>明十三座城门,十二座的老照片均能从网上搜得,唯独定淮门没有。2013年11月,南京《现代快报》发起征集。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征得此一张照片,拍于1963年,照片主人陆廷圣推着当年最时髦的永久牌自行车,留下了定淮门的珍贵旧影。</p> <p><b>仪凤门</b>(1910年)</p><p><br></p><p>在定淮门以北,下关狮子山南麓。1928年改名兴中门。</p> <p>民国初年,仪凤门及街头警察。</p> <p>50—60年代的仪凤门(兴中门)</p> <p><b>钟阜门</b></p><p><b><span class="ql-cursor"></span></b></p><p>位于狮子山东侧,因遥对钟阜(钟山),故名。此门与仪凤门东西相背,形成“雉堞相向”。因地处偏僻,守城力量有限,建成不多久即封闭。清代俗称“小东门”。</p> <p><b>金川门</b>(摄于30年代)</p><p><br></p><p>在钟阜门东南,朝向西北,因金川河经此而得名。1908年建宁省铁路(市内小火车),轨线即从下关穿越金川门入城。30年代曾改名“三民门”。</p> <p><b>神策门</b>(和平门)</p><p><br></p><p>在今中央门广场东南,旁临玄武湖,西北遥对北固山。门楼在内,外設重郭,东北角辟一门,为南京之东北门。清代一度易名“得胜门”,1928年改名“和平门”。</p> <p><b>太平门</b></p><p><b><span class="ql-cursor"></span></b></p><p>位于玄武湖东南角,富贵山与小九华山之间,1931年曾改名“自由门”,但民间仍以旧名沿称。</p> <p>太平门城楼(1911年)</p><p><br></p><p>此门为兵家必争之地,辛亥革命时江浙联军即由此攻占南京,门楼被炸毁。</p> <p>侵华日军占领下的太平门(1930年代)</p> <p><b>朝阳门</b>(1888年)</p><p><br></p><p>此为都城东面的正门,与明皇城的东安门、东华门、西华门、西安门同位于东西向的横轴线上。</p> <p>朝阳门的外瓮城</p><p><br></p><p>明十三座城门形制近似,正面为一孔门洞,高逾5米。可确认有瓮城的城门为正阳门、通济门、聚宝门、三山门、石城门、清凉门、神策门。除神策门外,其余城门均为内瓮城,其中通济门、三山门、聚宝门的瓮城极其气派,前两者为独特的船形,后者为矩形,尤以通济门的瓮城规模最为宏大。神策门则是明初城门中唯一的外瓮城。而此照片显示,朝阳门也有外瓮城,但据史料记载,明代本无瓮城,其外瓮城为清同治四年(1865)增建。</p> <p>中山门航拍(1937.12.9.)</p><p><br></p><p>1929年,为筹备孙中山奉安大典的需要,在朝阳门稍北开辟三孔中山门,朝阳门遂废,并拆除其外瓮城。</p> <p>中山门(1939年)</p><p><br></p><p>中山门在侵华日军的炮火中被毁。</p> <p><b>南京外郭城</b></p><p><br></p><p>明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都城建造完工后,朱元璋与诸股肱大臣及皇子登临钟山,观察南京城的形胜,皇四子朱棣提出“紫金山上架大炮,炮炮对准紫禁城”的潜在担忧。同时,南京城南的雨花台和北面的幕府山留在城外,对都城防守极为不利。遂朱元璋下令建造外郭城墙,以弥补京城城墙之缺憾。外郭号称180里,除利用城郊周边丘陵土岗的地势外,各段用砖砌的部分加起来约40里,土城高度约在8—10米,上宽6—8米。这外郭城墙,民间俗称“土城头”。瞧,这延袤的外郭,将南面的雨花台、东面的紫金山、北面的幕府山,一塌刮子包裹进去,固若金汤!</p><p><br></p><p>明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南京明城墙四重城垣(宫城、皇城、京城、外郭)全部完工。</p> <p>南京明外郭共开有十八座城门,依次为栅栏门、江东门、驯象门、小驯象门、安德门、小安德门、凤台门、夹岗门、上坊门、高桥门、沧波门、麒麟门、仙鹤门、姚坊门、观音门、佛宁门、上元门、外金川门。这便是南京人口中“里十三、外十八”的来处。</p><p><br></p><p>明外郭中最北的城门为观音门、最东的城门为麒麟门、最南的城门为夹岗门,西边的外郭城垣未合围,留下的南北豁口分别延伸至长江边。</p> <p><b>观音门</b>(1929年)</p><p><br></p><p>观音门位于城北临江之观音山山谷之间,形势险要。著名的长江第一矶——燕子矶,就在观音门外的长江边。</p><p><br></p><p>南京外郭的“土城头”,连同十八座城门,经过六百余年的风雨,早已荒废湮没,无迹可寻,只留下那一个个名号在民间口耳相传,有的至今还保留着地名。这十八座城门长什么样?已经无人知晓,唯一留下老照片的,就是这座观音门了。</p> <p>观音门(1929年)</p><p><br></p><p>1933年冬到1934年2月,因修筑北郊连通城内的公路——和燕路(和平门—燕子矶),观音门被拆除,连同所在的山谷,整个被劈山开路,留下的是公路两侧高高的土崖和一个地名——“门坡”。</p> <p>新筑观音门(2014年)</p><p><br></p><p>2014年春节,我回到久别的故乡,走到门坡,发现公路东边的土崖顶上,有新建筑,尚未竣工。出于好奇,登上去一看,居然是一座“观音门”。模样与老照片完全不一样,是个新造的古董,只能供人观瞻,姑且以慰游子乡愁,聊胜于无罢!</p> <p><b>清末以来新辟城门</b></p><p><br></p><p>清末以来至解放初期,由于城市建设发展的需要,陆续增辟了12座城门:</p><p>1908年的草场门、小北门;</p><p>1909年的丰润门(玄武门);</p><p>1921年的海陵门(挹江门);</p><p>1929年的武定门;</p><p>1931年的汉中门、中央门、中华东门、中华西门;</p><p>1934年的新民门;</p><p>1936年的雨花门;</p><p>1952年的解放门。</p> <p><b>草场门</b></p><p><b></b></p><p>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为交通需要,方便到达秦淮河码头,在城西定淮门与清凉门之间开辟草场门,为单孔门券。</p> <p>草场门广场(1970年代)</p><p><br></p><p>1954年,草场门城门在席卷全国的拆城运动中被拆除。这是南京明城墙最早被拆除的城门,其旧址在今草场门大桥东公交站附近。草场门大桥东西横贯外秦淮河。</p><p><br></p><p>(小北门没有找到老照片,亦被拆除)</p> <p><b>丰润门</b>(1911年)</p><p><br></p><p>1908年,两江总督兼南洋通商大臣端方奉旨举办“南洋劝业会”。为方便中外宾客游览玄武湖,他决定在靠近会场的明城墙上开辟一座新门。新门于1909年7月动工,即将完工时,端方被调走,张人骏继任。8月19日新门建成,为单孔门券。因张的籍贯为河北丰润县,手下人为奉承他,便将新门命名为“丰润门”。</p><p><br></p><p>丰润门的开辟,是玄武湖历史上一大转折点,从此游览玄武湖,不必自仅有的太平门出入,大大方便了游客。</p> <p>玄武门(1984年)</p><p><br></p><p>1928年,南京刮起一股改名风,“于现代潮流颇不适合”的各门旧名一律取消,改用新名。共拟为9座城门改名。1928年7月,丰润门正式改名“玄武门”,并由蔡元培题写门名。1931年,又增辟左右两个门洞,成为现在的三孔券门。</p> <p><b>海陵门</b></p><p><br></p><p>1921年,在仪凤门与定淮门之间开辟海陵门,为单孔城门。此系中山码头和下关火车站入城的交通要道。因主持修造者为江苏省民政长韩国钧,系江苏泰州人,泰州古称“海陵”,得名“海陵门”。</p> <p>侵华日军占领下的挹江门(1939.6.)</p><p><br></p><p>1928年,国民政府将其易名为“挹江门”,由戴季陶题写“挹江门”匾额。1929年,为准备孙中山奉安大典,改为三孔拱门,这是南京城墙史上第一座三孔城门。</p> <p><b>武定门</b></p><p><b></b></p><p>位于通济门与聚宝门之间,原为明城墙的一处豁口,1929年辟为武定门。因位于城内长乐路中段的武定桥而得名。城门样式与同期开辟的汉中门、新民门一样,均为西式牌楼式城门。</p> <p><b>汉中门</b></p><p><br></p><p>1931年,国民政府为改善首都交通,开辟汉中路,并在汉西门以北百余米的明城墙上开辟豁口,筑西式牌楼城门,命名“汉中门”。</p><p><br></p><p>1958年前后,汉中门被拆除。</p> <p>汉中门(侵华日军占领时期,1940年)</p> <p><b>中央门</b></p><p>1931年,国民政府在中央路笔直向北与明城墙的交点、神策门的西侧约500米处,破墙开门,以利通往城北的交通,命名为“中央门”。</p> <p>中央门广场(1981年)</p><p><br></p><p>1957年,相关部门认为此门有碍道路拓宽,得到市政府批复同意后,被彻底拆除。</p> <p><b>中华西门</b>(1930年代)</p><p><br></p><p>1931年,在中华门城堡两侧建中华东门、中华西门。</p> <p><b>新民门</b></p><p><br></p><p>位于钟阜门与金川门之间。1932年在此打开城墙豁口,因资金不足未建,直至1934年夏建成城门。这一时期新辟的三座城门(新民门、武定门、汉中门),均属西式牌楼式城门,而新民门是其中唯一保存至今的一座。</p> <p><b>雨花门</b>(1950年代初)</p><p><br></p><p>位于武定门与中华门之间,因地处雨花台附近而得名。1936年,为使市内火车轨线出城抵达中华门站,与京粤线贯通,特在此开辟一座城门,单孔门券。50年代拆城运动中,雨花门及东西两侧城墙遭拆除。</p> <p><b>解放门</b></p><p><br></p><p>位于鸡鸣寺东北、玄武湖南岸,为方便这段城墙内外的交通,并为防空疏散的需要,南京市府决定在此新开城门。1951年12月开始设计动工,1952年6月竣工。这是新中国成立后,南京明城墙所开辟的第一座城门。</p> <p><b>南京明城墙的劫难</b></p><p><b></b></p><p>明永乐十九年(1421),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南京成为留都,其政治地位下降。清代后,南京更是沦为普通的州府。南京的落寞,也反映在城墙的日常维护和修缮上,明清史料多有记载,城墙因大雨导致塌方、城楼遭雷电劈坏而不能修缮。历代政权更迭、战乱频仍,城门城墙屡屡遭到毁坏。特别是1937年侵华日军攻占南京,光华门、中华门、中山门等,俱在日军炮火中轰毁。(详见我的美篇《铁蹄下的南京》)</p> <p>拆太平门(朱偰 摄)</p><p><br></p><p>南京明城墙经历了650年的风雨,虽然屡遭战火,但毕竟还有断壁残垣在。而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刮起的大拆城墙风,却是消踪灭迹、夷为平地的彻底。那么,究竟拆毁了多少呢?</p><p><br></p><p>据明史记载,应天府城旧称周长96里。《首都志》载,实测61里。1954年测量为33.676公里。1983年测量,完整部分19.802公里,半损坏部分为1.594公里。两者相加为21.396公里,以1954年所测为基数,则有12.280公里被拆除,占三分之一強。</p> <p>拆光华门(朱偰 摄)</p><p><br></p><p>朱偰(1907—1968),浙江海盐人,著名经济学家和历史学家,早年毕业于北京大学,1929年赴德国柏林大学留学,为经济学博士。先后曾任中央大学、南京大学教授,江苏省文化局副局长、江苏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副主任等职。在上世纪50年代中期大规模拆毁南京明城墙的过程中,朱偰向政府提出意见,加以制止。因此,招致被打成“右派”并撤销一切职务。“文革”时遭受更大迫害,致使含冤而死。</p><p><br></p><p>下面这几张照片,便是他当时亲自所拍。</p> <p>拆太平门(朱偰 摄)</p><p><br></p><p>南京明朝十三座城门,保留原状的四座:聚宝门(中华门)、石城门(汉西门)、清凉门(清江门)、神策门(和平门)。</p><p><br></p><p>改造的一座:朝阳门(中山门)。</p><p><br></p><p>拆除的八座:仪凤门(1971年拆除)、太平门(1956年拆除)、正阳门(光华门)、通济门、三山门(水西门)、定淮门、钟阜门、金川门;其中有两座又在新世纪重建:仪凤门(2005年重建)、太平门(2014年重建)。</p> <p>拆金川门(朱偰 摄)</p><p><br></p><p>清朝开辟的三座城门,现存一座:丰润门(玄武门);拆除两座:草场门、小北门。</p> <p>拆通济门(朱偰 摄)</p><p><br></p><p>民国新辟的八座城门,现存两座:海陵门(挹江门)、新民门;拆除的六座:中华东门(1955年拆除)、中华西门(1955年拆除)、中央门(1957年拆除)、武定门(1959年拆除)、雨花门(1959年拆除)、汉中门(1958年拆除);</p><p><br></p><p>其中又有四座在新世纪重建:中华东门(2007年重建)、中华西门(2007年重建)、雨花门(2009年重建)、武定门(2010年重建)。</p><p><br></p><p>事情就是这么折腾,拆了真身,50年后又建假古董。</p> <p>拆小沙井至水西门(朱偰 摄)</p><p><br></p><p>新世纪以来,不但重建了一些老城门,还新辟了三座城门:华严岗门(2007年)、长干门(2008年)、标营门(2009年);</p><p>另外,上世纪90年代初还新辟了一座城门:集庆门(1991年),加上解放初期开辟的解放门(1952年),新中国成立后,一共开辟5座城门。</p> <p><b>90年代后新辟城门</b></p><p><br></p><p><b>集庆门</b>(2006年)</p><p>1991年新辟。位于南京明城墙西南角、水西门以南,得名于城内的集庆路,集庆路是民国时期开辟的首都道路之一。</p> <p>集庆门为宋代过梁式城门风格,为四孔方形城门,是南京城墙中第一个偶数门;门洞数为偶数,也开中国城门通道之先河。设计者为东南大学建筑系潘谷西教授。</p> <p><b>华严岗门</b>(2007年)</p><p><br></p><p>图为正在施工中的华严岗门。位于南京明城墙西北段、定淮门北边,坐东朝西,察哈尔路西延工程由此穿过,2007年10月1日竣工通车。得名于附近的华严岗。</p> <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这座新城门是在明城墙缺口处修建的,有四座拱门,中间的两座高度为9.38米,外侧的两座为6.22米。</span></p> <p><b>长干门</b>(2012年)</p><p><br></p><p>2008年新辟。位于中华门西边、中山南路与明城墙交会处,前为饮马桥,因其附近为古长干里而得名。城门共有5个拱门,这是南京城门中前所未有的。南京地铁一号线轨道线从中间主门穿越。</p> <p>当年,为开通南向出城通道——中山南路南下工程时,曾拆城墙修路,留下古城墙一段缺口。为了保护南京城墙的连续完整,有关部门决定修复此段城墙,以开一新门的方式连接城墙。</p> <p><b>标营门</b>(2010年)</p><p><br></p><p>2009年新辟。位于南京明城墙东段、中山门南边740余米,东临月牙湖。因处于后标营附近而得名。</p><p><br></p><p>1996年开通后标营路、修建月牙湖大桥,将该段南京明城墙开辟豁口,成为一段城墙断口。2009年为重新连接、沟通南京明城墙豁口,特建此标营门。</p> <p>由中山门登上城墙顶,一路往南,可以步行到标营门,但是再往南行100米,就到头了——城墙没有了。</p> <p><b>今日南京明城墙</b></p><p><br></p><p>南京明都城自建造至今,先后开辟了29座城门:明13座,晚清3座,民国8座,新中国5座——哈,有点如数家珍的意思!</p><p><br></p><p>其中,原样保留下来的7座:明4座、清1座、民国2座;改建的1座(明);新中国的5座;</p><p>拆除的16座,这其中又重建的6座:明2座(仪凤、太平),民国4座(武定、雨花、中华东、中华西);而另外的10座,已经了无踪影,徒留下各门名号在民间口耳相传!</p><p><br></p><p>下面,让我们绕着朱元璋的这张“脸”再转一圈,看看如今的各主要城门的风采吧!</p> <p>光华门(正阳门)遗址</p><p><br></p><p>1958年被拆除。</p> <p>通济门遗址</p><p><br></p><p>1960年10月,通济门开始被拆除,至1963年底彻底完成,地表一点遗迹都没有留下。近年,为了推进通济门遗址公园建设,南京市考古研究所对通济门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发现了通济门“船形瓮城”的西北角,从而确认了通济门西北方向所达到的范围。</p> <p>武定门(2010年)</p><p><br></p><p>开辟于1929年,1959年在拆城运动中被拆除。2010年,重新连接武定门段城墙,重建武定门,为三孔拱门,一改原西式牌楼城门的样式。</p> <p>雨花门</p><p><br></p><p>上世纪50年代,雨花门及东西两侧城墙先后被拆除。2009年,南京市政府利用老城砖修缮雨花门段城墙,重建雨花门,并在主拱门东西两侧各建一个副拱门。</p> <p>中华门(2007年)</p><p><br></p><p>2007年元旦后,为配合元宵灯会,在中华门瓮城上安装了三座仿真绞闸楼(镝楼)。后因安全问题,于2009年12月又全部拆除。</p> <p>中华门(2017.1.13.)</p><p><br></p><p>中华门现已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7年春节前夕,南京为12座城门张挂春联,全城一派喜气洋洋。中华门的对联是:</p><p>闻鸡起舞驾九万里长风同追远梦</p><p>击鼓以歌集五千年锐气再振中华</p> <p>中华东门</p><p><br></p><p>开辟于1931年的中华东门和中华西门,1955年同时被拆除。2007年6月,复建的中华东门、中华西门竣工。</p> <p>水西门(三山门)被拆除后,附近的城墙,到此戛然而止!</p> <p>三山门遗址碑</p><p><br></p><p>1953年前后,三山门瓮城和城门陆续遭到拆除,到1958年,残存的城门和城墙被拆除干净。历史上两座独特的船形瓮城(通济、三山)至此消失。现在此地是一片水西门什子,广场上还有一块遗址碑向人们述说着曾经的过往。</p> <p>石城门(2010年)</p><p><br></p><p>石城门历史比明城墙更加悠久。早在杨吴天佑十二年(915)建造金陵府城时,城西的这座城门已具雏形,名“大西门”。南唐时改扩建,再历宋元,至明时已过400余年。此门以北里许,便是著名的石头山(今清凉山),山上有孙吴的石头城。其北面不远处,就是1931年开辟的汉中门。汉中门现已不存,而在此处1997年建成汉中门文化广场,石城门便孤零零的矗立在该广场中,城楼早已不在,身上披满了绿植,倒也别致。</p> <p>“鬼脸照镜子”——石头城</p><p><br></p><p>历史久远的石头城,为公元212年东吴大帝孙权,在楚金陵邑的基础上所筑。城墙上有一巨石,酷似鬼脸。</p> <p>汉中门附近的城墙</p><p><br></p><p>汉中门介于石城门(汉西门)与清凉门之间,1931年开辟,1958年拆除。城墙在此也是戛然而止!</p> <p>清凉门(2005年)</p><p><br></p><p>清凉门由一道城门和一圈椭圆形瓮城构成,现镝楼已不存在,其余基本保存完好。因其建在清凉山西南部的山崖上,地处偏僻,建成不久即被堵塞,600多年没有使用。这真是“做人要低调”,连做城门也要如此,方能保全。</p><p><br></p><p>2003年,清凉门被重新打开,现为石头城遗址公园入口之一。</p> <p>挹江门(2010年)</p><p><br></p><p>1921年开辟,1928年由单孔改为三孔拱门。1949年4月23日,人民解放军取得渡江战役的胜利,从挹江门进入南京市区。不知是否因为有这一光荣历史,得以保全至今?</p> <p>仪凤门(2006年)</p><p><br></p><p>1971年,由于建宁路的修建,仪凤门被拆除。这是南京拆城运动中最后一座被拆除的城门。2006年,又重建,改为三孔拱门。</p> <p>仪凤门北面就是狮子山上的阅江楼</p> <p>新民门</p><p><br></p><p>新民门是民国三座西式牌楼城门中,硕果仅存的一座,现被建宁新村住宅楼包围。据说在拆城运动中,由于新民门属于钢筋混凝土结构而没有遭到拆除。“文革”时期,连接新民门的城墙被附近居民扒了建房,现只剩下残根段。</p> <p>神策门(和平门)</p><p><br></p><p>这是明城门中保存最为完整的一座,也是所有城门中唯一保有镝楼的城门。</p><p><br></p><p>神策门是明城门中唯一建有外瓮城的城门,民国时期,内設美国亚细亚火油公司油库;日军占领时期,成为日军汽油库;解放后,南京军区接管,仍沿用作油库,不对外开放。2001年南京军区才将此门转交给南京市政府,开辟为神策门公园。</p> <p>现在已对外开放的和平门</p> <p>玄武门</p><p><br></p><p>1984年为庆祝国庆35周年,在玄武门上增建了城楼。</p> <p>玄武湖公园</p><p><br></p><p>图中左侧下,即玄武门;远处为紫金山(钟山)。</p> <p>解放门</p><p><br></p><p>这是解放后新辟的第一座城门。</p><p><br></p><p>紧靠玄武湖岸边的这段城墙,从玄武门经解放门到太平门,是南京现存最长、最完好、同时又是最高大的一段明城墙,其垛口至城外地面的高度,普遍在20—25米左右。近年来经过整修,在解放门上修建了南京城垣史博物馆。</p> <h3>解放门西边的鸡鸣寺</h3> <p>太平门(2014年)</p><p><br></p><p>太平门从1955年开始,到1958年连城门带360余米城墙被拆除。2014年又重建,改为三孔拱门。</p> <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在太平门附近的白马公园对面,有一块“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太平门遇难同胞纪念碑”,是事件70周年时南京市政府所立。碑文记载,1937年12月13日,1300名放下武器的中国官兵及无辜市民,在此惨遭侵华日军集体杀害。这样的纪念碑,南京市政府共立了18处。今天正是80周年纪念日,在此,让我们为南京30万遇难同胞致哀!莫忘国耻,振我中华!</span></p> <p>中山门</p><p><br></p><p>这是每天最早迎接朝阳的一座南京城门。</p><p><br></p><p>1996年,中山门成为沪宁高速公路进入南京的入口。</p> <p>怀着对故乡深深的眷念,作毕此篇,不禁掩卷长思:南京明城墙今年已走过了651年,它承载了太多的历史风雨,爬满了斑驳的沧桑容颜!“城门城门几丈高?三十六丈高!……”如今的南京小儿还唱那首童谣、还玩那个游戏吗?答案也许是否定的。童谣,早已渐行渐远,消散在深邃的时空中,成为绝响!</p><p><br></p><p>想当年,南京明城墙刚刚建起,该是何等宏伟壮观,真乃固若金汤!但是,结果呢?历史证明,它,该挡的挡不住,想封的封不了!在冷兵器时代,尚且屡屡城破国亡,“固若金汤”成为神话,何况到了工业化时代,又怎能敌过人家的坚船利炮?从秦始皇筑长城到朱元璋修都城,反映了中国人的一种民族心理:封闭、保守、固土、安我,从不想主动出击扩张,只想着关起门来过自己的日子,其思维定势一脉相承。到了晚清,乃至闭关锁国,招致西方列强入侵而国土遭瓜分。对领地是如此,对人亦是如此:禁锢思想,钳制人言,封杀舆论,推行愚民政策。结果呢?“于无声处听惊雷”!</p><p><br></p><p>清康熙帝曾有一段著名的上谕:“秦筑长城以来,汉、唐、宋亦常修理,其时岂无边患?明末我太祖统大兵长驱直入,诸路瓦解,皆莫能当。可见守国之道,惟在修德安民。民心悦则邦本得,而边境自固,所谓‘众志成城’者是也!如古北、喜峰口一带,朕皆巡阅,概多损坏,今欲修之,兴工劳役,岂能无害百姓?且长城延袤数千里,养兵几何方能分守?”</p><p><br></p><p>道理似乎说得很明白,固国在于安民,安民在于修德。成都武侯祠有清人赵藩写于光绪二十八年(1902)的一副对联:</p><p><b>能攻心则反侧自消 从古知兵非好战</b></p><p><b>不审势即宽严皆误 后来治蜀要深思</b></p><p>此中道理,真值得我们深长思之!</p><p><br></p><p>我的美篇:故乡南京系列——</p><p><a href="https://www.meipian.cn/rlqitzb" rel="noopener noreferrer" target="_blank">铁蹄下的南京(老照片)——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2周年</a></p> <p>无情岁月增中减</p><p>有味诗书苦後甜</p><p><br></p><p>(本篇老照片多为我多年前所收集,新照片则采自网上,致谢!)</p><p> ——2017.12.13.于枣香居</p><p><br></p><p>我的美篇:故乡南京系列——</p><p><a href="https://www.meipian.cn/ch94qeg" rel="noopener noreferrer" target="_blank">燕子矶:我魂牵梦绕的故乡</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