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生喜重逢,笑语话沧桑。

孜孜以求

<p class="ql-block">   前言</p><p class="ql-block"> 我们离开母校半个多世纪了,历历往事一直萦绕心间。</p><p class="ql-block"> 从最初完成此美篇并发到网上后,就断断续续收到一些同学的建议和珍贵的照片。还有张振龙老师、潘绍清等老师帮助补充失联老师的一些泛黄老照片。这些照片都是充满回忆的老照片,封存了多少往事!</p><p class="ql-block"> 由于不断的补充、不停的修改,我力求做到尽善尽美,可惜终因照片太多,许多同一时期的照片没有全部入选,只能忍痛割爱了,即便如此大概也有100张左右的照片收集在此美篇里了。补充了高校长、汪校长、周主任、刘林森、谭而进、刘以建、张敬九、王文俊等老师,还有一些班级聚会合影留念的照片。最后一次修改于2022年5月28号晚。</p> <p class="ql-block">欣闻蚌埠三中百年华诞,我们几位66、67、68届曾经的高中学子,激动不已,历历往事都一一浮现眼前。经多方打听,我们终于找到了几个老师的住处。征得同意后,陆陆续续看见了54年前的恩师,并与他们合影留念。我非常激动,赋诗一首: </p><p class="ql-block">54年 重逢话沧桑</p><p class="ql-block">五十余年学子归, 播薪传火蜡成灰。</p><p class="ql-block">培桃育李芬芳艳, 叩谢恩师泪顿飞。</p><p class="ql-block">经过多方收集终于找到了这么多珍贵的历史痕迹、时光的标本。看着这些发黄的老相片,仿佛时光倒流,五十四年前三中学校生活的一幕幕,又重新在我脑海中浮现,久久挥之不去!那时,我们是风华正茂的莘莘学子,现在已是奔八旬的老人了。忆往昔,母校育我茁壮成长;看今朝三中,群英荟萃。我们深感欣慰!岁月悠悠,光阴荏苒,今年,三中迎来了百年华诞,我们为母校巨变感到骄傲自豪!</p><p class="ql-block">尊敬的老师们,学生永远不会忘记你们!</p><p class="ql-block">" 玉壶存冰心,朱笔写师魂。 </p><p class="ql-block">谆谆如父语,殷殷似友亲。”</p><p class="ql-block">亲爱的母校,</p><p class="ql-block">我们祝您积历史之厚蕴,更展宏图,再普华章!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是我们跟张振龙、耿纪美老师的合影。两位都是数学老师,一直与时俱进,紧跟时代步伐,微信、电脑操作熟练,身体健康、思维敏捷、精神矍铄,令人欣慰!</p><p class="ql-block">(张老师给我们提供了大量的照片,在此表示感谢!)</p> <h3>  这是我们在陈新新老师家的合影。这三位老师不仅是精神矍铄,思维敏捷,令人意外的是记忆力好得惊人。陈老师1957年就从上海到三中、张老师1963年分来到蚌埠三中,几十年辛勤耕耘,培育桃李不计其数,然而他们居然还能喊出我们的名字,让我们激动得泪水盈眶。在陈老师家,我们看到了许多老照片(是当初她丈夫童茂坤老师拍摄的)。让我们领略了昔日老师们的风采。当年我们的老师个个英姿勃发,英俊潇洒,多才多艺!</h3> <h3>离别时,陈老师依依不舍,不肯留步。我们也难舍难分。</h3> <h3>2022年4月26号,我们几个老同学去方先进老师家看望恩师。方老师记忆力很好、思维清晰,因为腿曾经受过伤,做过手术,老了后遗症出来了,行走困难。见到我们非常高兴!一起聊曾经的往事,回忆当时的校园生活……。同学们见到老师似乎都有说不完的话,笑语盈盈溢满屋,最后他送给我们一套自己写的诗词丛书。我非常喜欢诗词!我真想好好地向他学习写诗词,可惜老师身体不太好了,不忍打扰。最后我们恋恋不舍地与老师分别,尽管老师年纪大了,腿不好,还坚持送我们到大门。我走出小院,暮然回首看到方老师还站在门口,挥动的手还一直举着,用不舍的目光送我们……。</h3> <h3>5月10号我们去看闫少普老师。</h3> <p class="ql-block">  5月10号,我们几个老同学去看望闫少普老师。闫老师教我们政治。耄耋之年的闫老师鹤发童颜、说起话来依然声如洪钟,身体硬朗,脸上总是洋溢着可亲的笑容。师生一起回忆往昔岁月的点点滴滴、笑声不绝于耳。老师思维敏捷、记忆力一点也不输我们。不经意间一个半小时到了,我们诚恳地谢绝了老师的宴请,告别了老师,我们每个人心中都默默地祝愿老师夫妇健康长寿,安度晚年!</p> <p class="ql-block">5月12号我们看望了陈安友老师,他教我们体育。陈老师精神状态真的很好,身体也挺健康,只是记忆力下降了,但是比我们想象中要好得多!一进门,我笑着试探地问他:“陈老师你还记得我吗”?他看着我爽朗地大笑起来,连续说了好几遍:“我非常熟悉你……”,极力思考一会儿说:“一时叫不出名字了”。我们报出自己的姓名后,他都一一想起来了。他的夫人是我们校友,比我高三届,在校时因为文体活动有过来往,不陌生,见面就唠唠叨叨说起来没个完。时间过得真快,一会儿就中午了,我们谢绝了老师的盛情挽留,依依不舍地告别了他们。衷心祝愿老师们身体健康,安度晚年。</p> <p class="ql-block">5月16号我们来到教师新村,看望了潘绍清老师。他女儿说,听说我们要来看他,老师喜出望外激动不已。半个多世纪没有谋面了,脑海里的潘老师还是年轻时候的模样。岁月夺走了当年的容颜,染白了青丝。但是老师大脑储存卡里的信息却保留完好,让我们惊叹不已!我们曾经演出京韵大鼓《访贫问苦记》是刘锡勇老师作曲、潘老师作词,得过市里大奖。潘老师至今还没有忘记歌词和曲调,兴奋地给我们唱了起来。惭愧,我都有些记不清楚了。逾鲐背之年的老师耳聪目明,还会玩微信,跟我们聊天口若悬河、滔滔不绝、语速之快难以想象。真佩服!愿老师永远健康快乐!我们谢绝了老师的热情挽留,执意告别。每次跟老师离别,老师们都是依依不舍,紧握的手久久舍不得放开。师生情谊情深义重。</p> <p class="ql-block">我终于找到了高校长的照片了,高校长文革期间遭到污蔑、批斗,受大罪了。后来听说他有病手术后,我和朱丽凤去看望他,当他知道我还在农村时,给了我指点,让我终身不忘。他病重时我去看过两次……! 这照片是高建华校长夫妇的照片,他女儿5月23号提供的。潘绍清老师发给我。</p> <p class="ql-block">这是1963年老师的合影。</p><p class="ql-block">徐同馨,王文俊,周主任,合师院老师、张元峰,许心德,刘季平,李雅琴。由于年代已久,照片不清楚,有的已经认不清了。</p> <p class="ql-block">潘绍清老师、朱熊老师、王汉斌老师和学生同台表演节目。一张珍贵的照片。潘老师今天提供的照片。</p> <p class="ql-block">这是59届高三(2)班合影留念。</p> <p class="ql-block">潘老师与部分64届高中同学合影。</p> <p class="ql-block">诸多照片里都没有看到教导主任周幸芳老师,很是遗憾!不过,经过张振龙老师的不懈努力,在网上查找他的有关资料,通过热线帮助终于联系到他的女儿女婿了并找到了两张照片。(2022年5月28号上午他女婿发过来了)</p><p class="ql-block">在这里真的要感谢张老师为我们提供了这么多珍贵照片。来之不易!</p><p class="ql-block">周主任是安徽太湖县徐桥镇人,徐桥高中高级教师。祖父周熙鸿为当地名医,民国2年(1913)与另两位0董事创办徐桥第一所高等小学——新民高等小学堂。父亲周学模(又名周竟成),终生从教。 周幸芳于民国35年(1946)在安庆六邑联中毕业后,先在徐桥明德小学任教,继在安庆《江淮日报》当记者,后在省财政厅第三科任办事员。1949年9月至1952年9月,在县新仓区小学、安民乡小学、白沙中心小学、小池区中心小学任教员、副校长、校长等职。1952年10月被保送到安徽师范学院语文专修科进修,1955年8月毕业。毕业后,被分配到蚌埠三中任教,直至1969年3月。在该校工作期间,任语文教研组长、教导副主任等职,并被选为蚌埠市第五、六届人大代表。1969年4月,蚌埠三中撤迁,周幸芳随之到灵壁县娄庄中学任教。1977年6月,调回故里徐桥高中,任教导副主任。198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87年退休。在徐桥高中期间,连续几届被选为县人大代表、人大常委、政协委员等职。退休后,还应聘担任《太湖县志》分纂工作,编写了县志中《民俗宗教志》稿。</p> <p class="ql-block">周幸芳老师</p> <p class="ql-block">张敬九老师与夫人(张承林同学提供的,很感激!)</p> <p class="ql-block">刘林森老师教我们初一政治课。我们班锁颖同学到现在还能记得他专注讲课时神态和语音,今天他模仿的口音还让我忍俊不禁。</p><p class="ql-block">(照片是潘绍清老师提供的,谢谢潘老师!)</p> <p class="ql-block">这一张是刘林森老师的标准相片。张振龙老师今天早上提供的。在这里要谢谢张老师哦!</p> <p class="ql-block">这是王文松副校长。是他65年当面向陆定一部长汇报三中工作,学校与工厂合作培养模式。</p><p class="ql-block">他在我的印象里是一个文质彬彬、说话声音不大,似乎身体不是太棒。确实印象不深。</p><p class="ql-block">也是张振龙老师今天早上提供的照片。</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收集了这么多照片,终于找到我的英语老师谭而进的一张唯一照片,当时他教我们英语。原来他是教俄语的,英语发音有些生硬,但是教课非常认真,耐心地不厌其烦地示范发音的口型,分析句型,非常怀念他,往事只能回首……!</p><p class="ql-block">此照片是张振龙老师才提供的。</p> <p class="ql-block">这是教我们历史的王文俊老师,印象很深刻,听他讲课就像听故事一样,记忆犹新。每堂课一开始都是拿出一张小纸条,来个小测验,再上新课。跟童茂坤老师的教学方式如出一辙。所以我喜欢历史,秦始皇哪一年统一中国、第一次农民起义年代、意义、鸦片战争……等到现在也不会忘记。感谢老师辛勤付出!</p> <p class="ql-block">俞国庭老师,他是个老党员了,退休后享受离休干部待遇。</p> <p class="ql-block">“令公桃李满天下,何用堂前更种花”</p><p class="ql-block">这是2012年高鸿钧院士来蚌埠拜访他的老师胡守信和老师的老师张振龙留影。</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据人社部网站消息,2020年9月25日,国务院任免国家工作人员:任命高鸿钧为中国科学院副院长。.</span></p><p class="ql-block">学生的成绩是对老师最大的安慰!</p> <p class="ql-block">内容都在图片中。</p> <p class="ql-block">内容全在图片里。</p> <p class="ql-block">  这是1965年,三八妇女节,李育仁校长与部分女老师的合 影</p><p class="ql-block">第一排从左起:王赛月 赵莲莲 李含英 董燕燕 </p><p class="ql-block"> 刘桂珍 徐友霞 </p><p class="ql-block">第二排 李雅琴 耿纪美 陈大夫 尚荣珍 </p><p class="ql-block"> 陈新新 张玉珍</p><p class="ql-block">第三排 周小琴 李乃桂 王智敏 朱宏义 </p><p class="ql-block"> 徐同馨</p><p class="ql-block">李育仁校长是个老革命,打过仗、受过伤,背上还留下战争钢板呢!</p><p class="ql-block">以下是一个学弟发来的感想</p><p class="ql-block">“看到了李育仁校长和其他老师的照片。李校长对学生的爱护和他的善良是我一生难忘的。我65年走出三中。不知道李校长在文革中有没有受过打骂?再次感谢!”</p> <p class="ql-block">2012年张振龙老师夫妇与刘以键老师夫妇合影。</p> <h3>这是4月26号方老师找出来照片,刘大山同学翻拍整理的。第一排是李家驹、方先进老师和戴德顺第二排是刘大山 戴胜国。大概是他们高二时候拍摄的。</h3><h3> 同学说李家驹老师待学生可好了,文革武斗期间,夜晚枪声时时想起,那时家长也管不了孩子。他担心男同学调皮不懂事,于是让学生到他宿舍里打牌,还给他们准备夜宵,圈住了学生,避免了伤害。刘大山同学每当提起此事,还十分感激!</h3> <p class="ql-block">2011年7月份的一天,我们蚌埠的几个同学相约去高二班主任、语文老师俞国庭家看望他老人家。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他的家几乎可以用“家徒四壁”来形容,房间里最多的就是书。书架上挤满了书,写字台上放的也是书,报纸、笔、眼镜。看来他一天最多的活动就是读书、看报。报纸上还留下他的笔迹,很是感动,也很敬佩。八十多岁的人了!他耳朵有些背了,但思维清晰,我们班同学的名字基本没忘。我们与他老人家合影留念,没有想到那竟是最后一次见面。想起来心里很难受。</p> <h3>同学高琪民与俞老师促膝相谈,当时随意抓拍的。</h3> <h3>这是90年校庆时童茂坤老师和张振龙老师。童茂坤是我的地理老师,教课认真、要求也非常严格。几十年了,还能记得地中海气候特点呢。很感激他的严要求。</h3> <h3>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毕业的学生徐从和(63届)给童老师鞠躬握手。</h3> <p class="ql-block">这是童老师和63届毕业生陈圣奎(清华大学毕业)</p> <h3>风度翩翩的俄语老师:刘季平(过世了)</h3> <p class="ql-block">这是66届高三(3)班的学生合影留念。第一排为李乃桂老师 朱熊老师 王汉斌 老师 胡亚子老师 陈新新老师</p> <h3>朱熊老师一家子</h3> <h3>这是68届初一同学的合影照片。收集到很不容易!</h3> <h3>照片上面有记录,同学太多,我不能一一介绍出来。</h3> <h3>高中化学老师徐同馨夫妇的合影。</h3> <p class="ql-block">这六位女教师,她们分别是徐国英、王智敏 赵莲莲、董燕燕、李含英、陈新新老师。</p> <p class="ql-block">64年,我校第一届初中毕业生。这是当时初三(1)班部分男同学的合影。那时个个年少轻狂,稚气未脱;时间的流逝,带走了他们青春年华,年少的稚气。</p> <h3>这是1968年校足球队同学合影。看到这些照片感叹,一辈子真的好短,只有时光匆匆,没有来日方长。</h3> <h3>这是1968年校篮球队员合影。这三张照片都是当年的体育班委提供的。</h3> <h3>语文组老师,图片下面有老师们的名字。前排右一是我初中语文老师 刘以建。前排左二就是我高中语文老师俞国庭。</h3> <h3>高一那年,我们一个女同学从桂珍要转学到成都上学,我们合影留念。</h3> <h3>张振龙老师及夫人耿老师。</h3> <h3>后排是 陈安友老师、闫少浦老师。童茂坤老师前排是 闫老师夫人和童老师夫人</h3> <h3>董燕燕与赵莲莲老师。当时她们多年轻呀!</h3> <h3>2003年2月7号我们班初中毕业39年后,同学汇聚三中,看望了初中班主任赵莲莲老师、数学老师陈成义。可惜代数老师周自强已经过世了。明显赵老师身体不是很好,当时陈老师还挺健康。以后再也没有见到他们了……!</h3> <h3>我们初中班同学在教学大楼前合影留念。</h3> <p class="ql-block">第一排左起第二个是 教我平面几何、立体几何、三角函数的数学老师陈成义。他上课没有半句废话,进教室,回礼,转身就拿着三角板,一边画图一边说“四边形ABCD……”,下课后同学常常调皮地模仿他那股认真样子,惹得我们捧腹大笑。老师们个个尽职尽责地教我们每一节课。现在想起来都很感激他们,由于他们的辛勤培养,才有我们对数学的兴趣。</p> <p class="ql-block">童茂坤陈新新夫妇俩。</p><p class="ql-block">以下是比我低第一届的学弟发来的信息,童老师是他的班主任。</p><p class="ql-block">@孜孜以求  谢谢学姐的辛勤付出让我看到了57年前的老师。童茂坤夫妇是上海来的老师。当时可能刚毕业非常帅气。他的第一次上课是不许随地吐痰。只要有人吐痰他就停止讲课。由吐痰的同学把痰搽干净。从此班里的卫生习惯大大改变。</p> <h3>这是1967年,停课期间在校的部分学生老师合影。</h3> <h3>张玉英老师</h3> <h3>徐国英老师是我弟弟的班主任老师。她班的学生费尽心机到现在都没有与她联系上。</h3> <p class="ql-block">图片上方有名字。</p><p class="ql-block"><br></p> <h3>我的初中班主任女篮6号赵莲莲老师(已仙逝)。赵老师还教我们生物,那时她非常年轻,记得每年寒暑假她都要回上海看爸爸妈妈,那时我们很幼稚,要了老师的家庭地址,假期她回上海我们还与她通信。现在回想起来感觉那时师生关系多淳朴。</h3> <p class="ql-block">我看到了胡亚子、周小琴、沈海庭、王启淦、王汉斌、陈安友、朱熊、闫少普、田光新、郭宝初、宋同胜、王赛月等老师。吴方照、姚传道、王免 孔繁堂。</p><p class="ql-block"><br></p> <h3>这是2002年张振龙老师与朱熊老师合影。照片由张树强同学提供。</h3> <p class="ql-block">后排有李乃桂老师。</p> <h3>女篮5号陈新新老师</h3> <h3>右边是童茂坤夫妇、和赵莲莲老师、许文龙老师合影。</h3> <h3>图片有名字。</h3> <h3>右、中边分别是 数学老师余茂栋、王启淦<br>左边是 语文老师王汉斌。</h3> <h3>朱熊老师夫妇</h3> <h3>这是教英语的王开贵老师夫妇。王老师一直教我大弟弟英语,发音特别好。</h3> <h3>照片下面有名字。</h3> <h3>照片上有名字。</h3> <h3>照片上有名字</h3> <h3>赵莲莲 李含英 陈新新三位老师</h3> <h3>65届初三(2)班学生合影。</h3> <p class="ql-block">后排左起:周小琴 李乃桂 王智敏 朱宏义 徐同馨老师。</p><p class="ql-block">中排 左起:李雅琴 耿纪美 陈秀茹 尚荣珍 陈新新 张玉英老师。</p><p class="ql-block">前排 左起:王赛月 赵莲莲 李含英 董燕燕 刘桂珍 徐友霞老师。</p> <h3>中间的老师是数学老师王智敏 两边分别是尚容珍和陈星星老师。</h3> <h3>从右起:李乃桂、陈新新、赵莲莲老师。</h3> <h3>赵莲莲老师</h3> <h3>赵莲莲与陈新新</h3> <p class="ql-block">第一排 童茂坤 张松杰 </p><p class="ql-block">第二排 张敬九 周自强 徐耀中</p><p class="ql-block">第三排 姚传道 张银台 高建华校长</p><p class="ql-block">第二排左一张劲九老师早已经过世了。当年老师们下迁到灵璧后,他儿子不幸溺水身亡。对他们夫妇打击很大。</p><p class="ql-block">周自强老师教我初中代数,讲课很有一套,让我感觉代数很简单。我参加过一次市数学竞赛,结果名落孙山。当时觉得很难为情。他也早早病逝。看到老师的这些照片,再回忆曾经给我们讲课时那双大眼睛一睁一眯的神态,黯然落泪。</p> <h3>教英语的许文龙老师</h3> <h3>65届初三2班初一时排的舞蹈。当时每学期学生会文娱部都要各班级准备文娱节目,参加五一、十一汇报演出,还要评名次的。各班级都积极参与。节目真的是好戏连台,妙趣横生。至今难忘。</h3> <h3>下面都有名字。</h3> <h3>张振龙老师。1965年知识分子响应号召到农村去锻炼。(秦集公社)</h3> <h3>最右边的是教物理的王赛月老师,北大物理系毕业的。当时三中师资力量雄厚。</h3> <p class="ql-block">第一排:左一是教政治的王文元老师 中间闫少普 右童茂坤。</p><p class="ql-block">第二排:左起尚荣珍、徐国英 杨慧玲</p> <h3>第一排左一是政治老师杨慧玲。</h3> <h3>这是我的高中数学老师(已仙逝)。教我高一代数,课堂上非常耐心,她循循善诱、深入浅出给我们带进了数学的乐园。让我终身都喜欢数学。</h3> <h3>我的高一班主任语文老师上海人董燕燕,她爱人好像在几机部搞科研。文革就随军去了,从文化大革命开始就没有见到过她了。事隔几十年,还清清楚楚记得她给我们上语文课时的神态“春城无处不飞花……”。</h3> <h3>上面有名字。</h3> <h3>老师们在苏州虎丘。</h3> <p class="ql-block">  第一排右三是刘忠 ,他是学校校工,黑灿灿的脸上总是带着笑容,操着一口江苏口音。他孤身一人,以校为家、爱校如家。在学校里他身兼多职,多少年如一日准点为我们上课、下课敲响钟声。校长室、教导处的卫生他打扫,还主动为老师们送报纸信件,更加繁重的工作是从初一到高三每门课的考试卷子、测验卷子都是他印,以前没有打印机,都是通过他的手一张一张推印出来的,学校的各种通知、文件也是他推印出来的。因为油印机是他一人保管的。</p><p class="ql-block"> 他为人忠厚善良,乐于助人,当年我们上晚自习老师是在教室陪伴,或在办公室备课等待学生去问问题,他们一心都扑在教学工作上,然而他们的孩子幼小,晚自习一人在家有些恐惧,常常得到刘忠的关心和照顾。(当年老师不少都住在三中校园里)记得初中我们班一个同学,好像也是住校。因为父母都是老干部工作繁忙,根本顾及不到家,刘忠也经常照顾他。几十年以后这些孩子们都长大了,提起这段往事都感激涕零,永远都忘不了这位可敬可亲的老人。</p> <h3>这是63届高三2班同学留影。</h3> <h3>左我的化学老师徐耀中的夫人;右李育仁校长的夫人;中间是陈新新老师。</h3> <h3>王启淦老师与王汉斌老师,当初有多么潇洒啊!</h3> <h3>老师们在打球,难得的一张照片呀!</h3> <h3>里面有三个三中老师(张振龙老师也在其中)和几个四中、还有一实小老师在农村接受劳动锻炼,秦集公社的百年老树下合影。</h3> <h3>这是蚌埠三中的老教学大楼,只有两层,我们当时就在这个大楼里上课学习。这是史、地、政治组的老师合影。</h3> <h3>1964年,接受劳动锻炼的老师与贫下中农合影。</h3> <h3>也是秦集公社与贫下中农合影照片。</h3> <h3>右二是李希山老师</h3> <h3>2011年67届高二(1)班的学生毕业44年聚会照片。</h3>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后记: 在几位校友和老师的协助下,终于完成了美篇的制作。就作为献给母校百年华诞的一朵小花吧!</p><p class="ql-block"> 回首往事,作此美篇是为了纪念我们可敬可爱的老师,他们像蜡烛燃烧自己,把大好青春献给了教育事业,把严谨的治学精神留在了三中。一代又一代后来者接过薪火,勤奋育人,使三中取得了辉煌成就,享誉安徽。 </p><p class="ql-block"> 作此美篇,也是为了怀念和完善三中的发展史。68年我们下放到农村后,继而,老师也全部下迁到灵璧农村。78年以后返蚌时,大部分老师又没有回到三中。如今他们也都是耄耋之年了,更多的老师已经驾鹤西去。作为三中当时的学子,我们经历了这一段历程,见证了这段历史,有责任和义务纪录下这段历史,也是我们对母校的怀念和敬意。 </p><p class="ql-block"> 本美篇</p><p class="ql-block"> 照片提供:张振龙、陈新新、潘绍清老师</p><p class="ql-block"> 翻拍整理 刘大山同学</p><p class="ql-block"> 制作: 周惇</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