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诞前夕的德国之行

云卷云舒

<h1>  改期啦:明年五月的访问提前到今年12月。是么?我好兴奋!因为三年前就想在12月赴德,以便体验一下欧洲圣诞节前的气氛,然而一次事故搁置了我的计划,顺带把我的伊朗之行一同取消。然而三年后,我先在1月实现了伊朗之行,没料到12月还能补上我的圣诞之约。</h1><h1>我们一行7人是应慕尼黑总部的邀请赴德访问的。柏林的项目组织及北京的同事为这次首发忙得团团转,只为能给大家安排得妥帖一些、周全一些。到出发时,看着领队、专职翻译、两位德国地陪这样的服务团队,顿感自己享受的是VVIP的待遇。</h1> <h1>这次德方邀请中方主任是为庆贺在华教学点成立十周年。日子过得太快,我参与这个项目算来将近十三年了,都快第二次退休啰。这次我们主要参观访问了慕尼黑、德累斯顿和柏林三个城市的四个语言学院及慕尼黑大学。都说德国人做事认真,这不,从各种采访形式到各类主题,似乎都设计安排到了,中方主任们也不懈怠,都积极参与、努力探索,又一次充分体现了中德双方富有成效的合作精神。</h1> <h1>因为我不懂德文,听课环节进的是基础班,过后有三个体会:一是班级的国际化程度高,一期里面学生可以来自42个国家;二是教学设备非常先进,各种配备都具备;三是老师亲切活泼组织能力强,以各种形式让学生的思路紧紧跟着教学节奏走。</h1> <h1>每个教学点都有很好的图书馆及多媒体设备,让学生在课外可以自行安排学习,也有非常惬意的休闲区域,以便学生调节学习节奏。</h1> <h1>除了教学上的交流,大家也非常想借此机会能够更多的了解德国感受德国。首先我们体验到的自然是那浓浓的圣诞气氛。</h1> <h1>十二月的德国,已经没有了春夏那种绿树成荫、鲜花盛开、蓝天白云、风和日丽的美景,大多数天是阴沉沉的,不时下点雨和雪,很冷。但是这可是圣诞前夕哦,于是我们一行人抓紧在晚上的时候去圣诞市场感受一下,好在邀请方给安排的酒店的位置很好,没走多少路就到。</h1> <h1>所谓的圣诞市场,是欧洲各国进入每年的12月后便在城市的中心地带(一般是市政厅门前的广场上)建起一排排的小木屋,每个木屋是个小商铺,由此形成一个集市,这个集市的一半商店卖用于圣诞的装饰品,还有一些具有当地特色的物品,一半的商店是餐饮,卖圣诞期间大家一定会享用的潘趣酒(一种加香料熬制的热的红酒)、还有烤的吱吱冒油的各类肉肠夹面包、各种巧克力串…… ,有的还会临时建个溜冰场、摩天轮和旋转木马,反正在圣诞市场有吃有喝有玩,大家其乐融融,尽情享受着节日的快乐。</h1> <h1>从下图的照片中可以看到小木屋前人影憧憧,人们大多是在室外一边喝酒吃烤肠,一边谈天说地,不冷么?同伴说喝了热红酒就不冷了,过会儿,你还会有点上头。果然,一杯下肚,感觉不到冷风,热乎乎晕乎乎,那感觉恰到好处。</h1> <h1>圣诞是庆祝耶稣降临的日子,虽说我不是基督徒,但对教堂却总是充满是敬意。每次去欧美旅行,看到教堂总会进去,在里面坐着感到心静,即使外面便是喧嚷的街道;看着满目辉煌,人们把最精致的雕塑、最璀璨的玻璃、最美的壁画献给上帝;听着感到震撼,宏大的管风琴发出的乐声似乎直上云霄。</h1><h1> 这次同伴们去了新天鹅堡,我的脚还不太利索就没去,就近自己去了几个教堂,真是各不相同各具特色。</h1> <h1>建造新天鹅堡的路德维西二世,葬于下图的教堂,进去看收费,不得拍照,里面大小铸铁灵柩近二十个。</h1> <h1>柏林大教堂的夜晚,在此听了圣诞音乐会。我周边有许多退休的同学在学声乐或参加合唱团的训练,给大家个建议:如有机会去欧美旅游,想办法去教堂听一次合唱演出,那声音真似天籁,让你难忘,喜欢声乐的人能有这样的一次经历是绝对值得的。</h1> <h1>下图是柏林大教堂的周日弥撒。</h1><h1>欧洲人的圣诞和我们的春节的相似之处在于也是回家团聚的日子。进入12月份,他们从世界各地陆续启程回到自己的家,回到父母身边,回到从这里长大的那栋房子。就像上海人吃不厌的泡饭、北方人嚼不厌的馒头,西方人也离不开从小吃惯的面包和奶酪。回家,吃着妈妈做的饭,体味着那浓浓的乡情,回家,来到曾经受洗的那个教堂,让漂泊在外的灵魂也回归于上帝的面前。</h1> <h1>这是波恩的教堂,里面因为修缮不得入内,好在院子里还可以进去,这是个具有拜占庭风格的庭院,里面很安静,今天只有我一个人在此徘徊。</h1> <h1>我们最后一站来到柏林,它是德国的首都,但你若登高远眺,十几层的高楼没几个,大多都是四层的建筑,和上海高楼林立的景象相差甚远。然而由于历史和战争的原因,由于现在德国在欧盟的主导作用,由于默克尔的一再连任,这一切终将把人们的视线引向柏林这个政治和文化的中心。</h1><h1>下图是柏林的议会大厦的会议厅,国会的所有决议在此议论表决,它是完全开放的,任何会议不管你是不是德国人都可以参与旁听(当然,需要预约)。</h1> <h1>左边的照片是1933年那场国会纵火案的现场。</h1> <h1>下图是1945年苏军攻入柏林占领议会大厦后在此的涂鸦,战后修缮中曾考虑过是否去除,最后考虑还是保留,因为它毕竟是一段历史。涂鸦上留有日期、名字和这些战士来自苏联的哪些地方。</h1> <h1>上图是个非常"重要"的地方:议员们的餐厅。没想到是那么卡哇伊,也许更便于在紧张会议后的放松吧。</h1> <h1>上图这些圆形建筑初看好像以前上海矗立在苏州河畔的煤气罐,实际是一个个的专题会议室,议员们在此讨论商议提案,此处不对外公开。</h1> <h1>上图的方形区域是主持人的位置,前面是发言人的讲台,发言过程中允许下面的议员随时可以发表自己的观点,叫好叫骂都可以,不过会被再前面的四位速记员记录在案。大家可以看到左侧第一排右边的第一个位置,它的椅背比较高一点点,这是默克尔的位子,不提示的话绝不会留意到。</h1> <h1>议员们表决还是以举手为准,一般在表决提案时主持人会在赞成或反对票相差明显时作出判断,但如果票数接近,看不清到底谁占多数,主持人就会要求大家走出大厅(上图),然后分别从这三道门进入,这三扇门眉上分别写有:"赞成"、"反对"、"弃权"(照片上的绿灯),这样工作人员就能把人头点清了。</h1> <h1>议会大厦中间部分有个圆形的玻璃建筑,延着平缓的斜坡可以从底下走到最高层,沿途可以根据导览了解整个柏林市的概况。</h1><h1><br /></h1> <h1>外面一片风雪,德国国旗和欧盟旗帜依然飘扬。</h1> <h1>柏林墙也是必须参观的内容之一。还被保留的一段从这张经典的照片开始。</h1> <h1>二战结束后美英法和苏联分割了柏林,使其成为东西两部分,刚开始并没有很大的变化,因为看上去还是一个城市,有人住东柏林每天去西柏林上班,也有爸妈住西柏林,孩子们在东柏林,来来往往没有障碍,但就在1961年的8月12日那天东德开始拉铁丝网并砌墙,至此东西柏林人就像我们1949年的大陆和台湾,一下子被分割开来,家人难以相见。<br /></h1><h1><br /></h1> <h1>柏林墙建造后,东柏林的人通过各种方式逃到西柏林,上图这段标志的下面曾是挖通的地道。</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涂鸦的柏林墙</h1> <h1>上图也是很经典的一张照片,当人们发现东德开始在他们家门口设置障碍时,反应快的居民马上拿上东西飞快的往西柏林跑,就是这几分钟,几乎决定了一个人的命运。照片中的姑娘手里提着装着她的小宠物的笼子,后面她的家人还在从窗口往下扔物件,可见当时多么紧张,这位女士现在还活着。</h1> <h1>隔离墙实际有两道,中间是隔离带,下图这个小教堂当时处于隔离带中间,现被恢复。</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铁栅栏部分原是分隔墙</h1> <h1>柏林墙于1990年拆除,之后德国的国庆日为每年的10月3号(我们是10月1号),为德国统一日。</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下图是贝多芬纪念馆入口处</h1> <h1>波恩,对一个中国人来说最熟悉的是贝多芬诞生地,四年前我曾来过此地,记得当初在纪念馆里我激动的心情无以言表,古典音乐入门就是从贝多芬的第五交响曲开始,对于我这位中国"大妈"来说而今能够独自在德国游走并来到所崇拜的音乐家的塑像前,是多么的不易,这里面的感怀是现在年轻人很难体会的。</h1> <h1>下图这物件一般是想不到它的作用,或许你会把它当成水瓢?不,那是扩音器,因为耳聋,贝多芬需要用它来助听。</h1> <h1>简单的、低矮的三层小楼即是他的住所。</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后面是一些随走随看留下的照片。</h1> <h1>路过街边的一条小溪,居然有人全副装备的在冲浪,可真会玩。</h1> <h1>现代艺术展,很漂亮不是么?里面的照片给我很有启发。</h1> <h1>薄薄的白雪,错落有致的屋顶,很喜欢这个偶尔路过看到的建筑。</h1> <h1>德国啤酒是不能少的,确实好喝,有麦香。尽管不是在慕尼黑啤酒节期间,但所有的啤酒屋到了晚上也都是人声鼎沸,热闹非凡。</h1> <h1>时至冬日,下午四点天就黑了,上午八点天才麻麻亮。已经极少见到如此的色彩了。</h1> <h1>以下几张都是德累斯顿,很美,比柏林和慕尼黑都漂亮,但要知道,二战时这个城市几乎成为废墟。</h1> <h1>黑白照片为二战时被美英联军轰炸后的废墟。</h1> <h1>不难看出,这是个洗手龙头,那两边的&quot;机翼&quot;起什么作用呢?</h1> <h1>德累斯顿歌剧院,没时间看演出了,买了一张参观券。但一小时后出来,发现已经没有时间去参观有名的梅森瓷器博物馆了。留点遗憾,下次再来。</h1> <h1>每个座位上都有暖气,这个位置吹出的暖气让颈椎一定感到很舒服。</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柏林大街上的摩拜自行车</h1> <h1>参观柏林的夏洛滕堡,印象最深的是瓷器馆,相比法国英国王宫里的瓷器馆,这里的器型似乎更为丰富。室内不允许拍照,这张借用了网上的照片。</h1> <h1>我事先订了一场柏林爱乐乐团的音乐会,对于爱乐者来说,能在此聆听一场音乐会是让人感到非常兴奋的。</h1> <h1>德国街头比较多的是乐器演奏,经常还会弄个三角钢琴出来。而这位艺人在做一个狗狗的沙雕,物以稀为贵,他身边的小铁盒叮叮当当投硬币的声音就没停过。</h1> <h1>下面两张图是波恩大学,我进去转了一圈,来到他们的咖啡厅,原想去喝杯咖啡歇歇脚,结果发现里面几乎座无虚席,学生们有的在做作业、看书,有的几个一堆在讨论问题,一些老师也参与其中,那种学习气氛生动而感人。我曾想挑个空位坐下,但就怕同桌的学生知道我从中国来会和我讨论一下空气污染或大气变暖的问题(我曾在德国遇到过学生要和我探讨中国人工作有没有休息日的问题),还是离开为好。</h1> <h1>德国人的工具箱,所有工具都是井然有序。</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波恩附近小镇的民居</h1> <h1>在法兰克福机场的候机室,三位美丽的姑娘装扮成天使,唱着优美的歌曲,我在此结束了此次德国之旅。</h1> <h1>近来,只要是出行,伙伴们就会提个要求:"回去做个美篇"。不知谁还加上一句:"要图文并茂哦",图倒是好弄,手机里挑一些照片即可,文……,唉,每次写总会深切体会"书到用时方恨少",笔到提时自感拙啊。真有点后悔当初学了个工业自动化专业,应该学中文专业的呀。现在只能篇篇写大白话,不过大白话也好,看起来不费脑子。</h1> <h1>  最后给同行的伙伴们解个疑惑,我比大家晚回去几天,一个人去波恩做什么了。其实我去探望了一对80岁左右的德国老夫妇,我是在2013年认识他们的,他们的善良、友好而平和的性情、对艺术,对大自然那种由衷的热爱让我深受感动。我觉得自己从他们那里获取了一种精神,一种智慧。当时我曾对他们说,只要我来德国就会来看望你们。是的,这一切都很美好。</h1><h1>挥挥手,说声再见,祝福中德之间的友谊地久天长。</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