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b> 前一段写过"起点南关终点北关,行走洛阳老城南北主干道,观风土人情市井百态",分三篇分别在洛阳摄影网、河洛微游、今日头条刊登后,承蒙大家喜欢。这次,计划写"从西关到东关,体验最地道洛阳老城居民的真实生活"。12月9日、10日,利用周末两天时间,走马观花,实地探访,在查阅一些资料后,形成了这篇"洛阳东关游记(之一、之二)。在采风过程中,主要感觉:一是瀍河区经济不发达,百姓省吃俭用,安贫乐道,但亟需各方关注、支持发展。二是百姓对区域历史文化认同,对采风者很友好。三是东关文化博大精深,难免挂一漏万。本人文科出身,对历史文化有兴趣,拍照、写文、投稿,十分辛苦,纯属个人爱好。个别文字来源于网络,没用于商业用途,不当之处,敬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br></b><b> </b><br></h1> <h1><b> 12月9日,星期六,下午,天气睛朗,坐10路公交车,到夹马营路下车,开启访古之旅。</b></h1> <h1><b> 夹马营,前人亦作"甲马营",为拱卫首都洛阳的军事重镇,常年有军队驻扎,故名。赵匡胤的父亲赵弘殷本乃今河北涿县人,少骁勇善战,为后唐庄宗喜爱,留洛掌管禁军。</b></h1> <h1><b> 还有没有人投邮筒?</b></h1> <h1><b> 这人,可不Rang!</b></h1> <h1><b> 夹马营北边,街道扩宽了</b></h1> <h1><b> 可爱的小朋友</b></h1> <h1><b> 向西的街道</b></h1> <h1><b> 谁的红薯?咋卖?</b></h1> <h1><b> 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这片儿老头儿爱下象棋</b></h1> <h1><b> 往东,爽明胡同</b></h1> <h1><b> 这片儿属瀍河区北窑办事处</b></h1> <h1><b> 这几天洒水车很忙乎</b></h1> <h1><b> 这地方有水源</b></h1> <h1><b> 大超市</b></h1> <h1><b> 匆匆走过的路人</b></h1> <h1><b> 北窑工商所</b></h1> <h1><b> 往东,熙春西路</b></h1> <h1><b> 以熙春西路、民族路为界,南叫爽明街,北叫夹马营,均与宋太祖有关。爽明街,过去曾名"双龙街",又名"火烧街",简称"火街"。街北头,原有宋太祖庙,庙旁大路边,立有一碑,书"夹马营"三字,据传就是现在的商业学校位置。</b></h1> <h1><b> 里面是老洛一高的大操场,2012年儿子中考体育,来过。</b></h1> <h1><b> 母子俩</b></h1> <h1><b> 清真饭店</b></h1> <h1><b> 往西,民族路</b></h1> <h1><b> 观棋不语真君子</b></h1> <h1><b> 收废品的老人</b></h1> <h1><b> 夹马营东边,依林校的小路,谓林北巷,不远处即原洛一高、现洛阳一中一带,便是明福王朱常洵创建的护国迎恩寺故址。公元1641年元月,洛阳被李自成攻克。福王趁天黑化装逃到此寺,被农民军抓获处决。</b></h1> <h1><b> 原洛一高,现市一中,出过不少名人</b></h1> <h1><b> 30年前,洛阳市财政干校、商业学校、供销学校三所中专在此</b></h1> <h1><b> 环卫局</b></h1> <h1><b> 也是一景</b></h1> <h1><b> 街头晒太阳的老人</b></h1> <h1><b> 修鞋匠也会补衣服</b></h1> <h1><b> 史传公元927年某日,在洛阳夹马营旁、赵弘殷家,其妻杜氏生赵匡胤时,异香经久不散,夜半有红光冲天,远远望去,好像火烧一般,人们惊叹之余,便把那条街命名为"火烧街"。之后,其弟赵光义又继兄为帝,是为宋太宗,故改名双龙街。</b></h1> <h1><b> 爽明街与中州东路交叉口</b></h1> <h1><b> 走到爽明街头,也没看见八孔窑。经寻问,往北回走100米左右,路西就是</b></h1> <h1><b> 据说,八孔窑,才是宋太祖赵匡胤的真正出生地。因八孔窑靠近军营夹马营,赵弘殷安家于此。</b></h1> <h1><b> 后唐为后晋取代,赵弘殷因故主亡而去官,一条扁担两箩筐挑着两个儿子和妇人离开军营,走到洛川街张家门儿附近的一座土桥上休息,此桥遂被称为"卧龙桥"了。也许为了纪念一条扁担挑两条龙的这段经历,赵弘殷两个儿子分别就取名匡胤和匡义。白马寺镇还有个扁担赵村,传说就更为直白了。 </b></h1> <h1><b> 赵匡胤(927年3月21日-976年11月14日),字元朗,小名香孩儿、赵九重,涿郡(今河北省涿州市)人,生于洛阳夹马营(今河南洛阳瀍河区东关)。五代至北宋初年军事家、武术家,宋朝开国皇帝(960年2月4日976年11月14日在位)。护圣都指挥使赵弘殷(宋宣祖)之子,母为杜氏(昭宪太后)。赵匡胤于后汉隐帝时投奔郭威。后周建立后,赵匡胤始入军旅,受柴荣(后周世宗)器重,于征伐南唐时屡建战功。柴荣病重时,任命赵匡胤为殿前都点检,掌管殿前禁军。周恭帝即位后不久,赵匡胤受命抵御北汉及契丹联军。旋即在"陈桥兵变"中被拥立为帝。大军回京后,恭帝被迫禅位,赵匡胤登基,改元建隆,国号"宋",史称"宋朝"、"北宋"。</b></h1> <h1><b> 赵匡胤在位期间,依据宰相赵普的"先南后北、先易后难"的策略,致力于统一全国,先后灭亡荆南、武平、后蜀、南汉及南唐等南方割据政权,完成了全国大部的统一。赵匡胤先后两次"杯酒释兵权",罢去禁军将领及地方藩镇的兵权,解决了自唐朝中叶以来地方节度使拥兵自擅的局面。他还设立"封桩库"贮藏钱、帛、布匹,以期赎回被后晋高祖石敬瑭献给契丹的燕云十六州。</b></h1> <h1><b> 开宝九年(976年),赵匡胤逝世,享年五十岁。在位十六年,谥号英武圣文神德皇帝,庙号太祖,葬于永昌陵。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加谥启运立极英武睿文神德圣功至明大孝皇帝。有诗作《咏初日》传世。</b></h1> <h1><b> 到这儿,路北春场街,路南共和胡同</b></h1> <h1><b> 这位阿姨讲:赵匡胤就出生在这一片儿,八孔窑早就没了,已经盖成楼了。</b></h1> <h1><b> 走到团结街,向北寻找老子故宅</b></h1> <h1><b> 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宣传标语</b></h1> <h1><b> 路西上台阶,是城管局</b></h1> <h1><b> 这片属瀍河乡旭升村</b></h1> <h1><b> 洛阳精神</b></h1> <h1><b> 团结街与民族路交叉口</b></h1> <h1><b> 民族路上的党建宣传很有特色</b></h1> <h1><b> 西通巷,瀍河东岸</b></h1> <h1><b> 瀍河治理的不错,往南是大石桥,入洛河处是洛阳八小景之一"瀍壑朱樱"</b></h1> <h1><b> "铜驼暮雨"是洛阳八大景的最后一景。城东关外的中通巷,隋、唐、宋时叫"铜驼陌",它位于隋唐城的城东北隅,当时国际贸易市场叫"丰都市"一带。它西傍瀍河,桃柳成行,高楼瓦屋,红绿相间,每当阳春时节,桃花点点,蝴蝶翩翩,莺铭烟柳,燕剪碧浪,其景色之美,别有洞天。隋唐时代这里人烟稠密,每当暮色茫茫,家家炊烟袅袅上升,犹如蒙蒙烟雨,纷纷扬扬,这就是人们赞不绝口的"铜驼暮雨"的由来。</b></h1> <h1><b> 路边广告</b></h1> <h1><b> 西通巷北与民族路连接,3号为24中,距中州东路150米左右。门内有老子骑青牛塑像,背墙刻道德经,左侧为太上老君生平简介碑。这里曾是儒道两位先驱,即孔子老子对话交流的地方。</b></h1> <h1><b> 老子故宅附近,有两条河流。一条是瀍河,南北流向,从老子家门前流过;另一条是洛河,东西流向,离老子家只有数百米。孩提时代的老子经常和伙伴们一起到河里玩耍。瀍河和洛河不仅见证了老子的成长,更为少年时代的老子带来了很多乐趣。而且使老子对水特性有了更深的体悟,从中悟出了很多道理。他的成长与这片古老而神圣的沃土密切相关,大自然的灵气启迪着他的智慧。瀍河、洛河的清流滋润着他的心田。这种认识为老子"上善若水"思想的形成提供了源泉,成为其哲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老子说水有三种特性、第一是能够滋养万物,而无私心;第二是柔弱,即不争,谦让;第三甘居人们所厌恶的卑下的地方,但江海只有居下才能海纳百川,成为"百谷王"。</b></h1> <h1><b> 洛阳市回族医院原来在东关大街</b></h1> <h1><b> 寒风中的路边摊,生活不易</b></h1> <h1><b> <span style="font-size: 16px;">中通巷,现已为市第一人民医院完全覆盖,魏晋时叫铜驼大街,唐宋叫铜驼陌,明清称铜驼街,民国初改称铜驼巷,其西傍瀍河,桃柳成行,高楼瓦屋,景色之美,别有洞天。相传历史上,阿拉伯和波斯的商队用骆驼把伊斯兰的经典和西亚的货物源源不断地运至此处,与华夏各族人民互惠互利,其乐融融。这种民族交流,是洛阳定位丝绸之路东起点的历史渊源。</span></b></h1> <h1><b> 沿中州东路向东不远,路北是东通巷,尽头是24中家属院,里边有老子故宅</b></h1> <h1><b> 天色已晚,华灯初上</b></h1> <h1><b> 通<span style="font-size: 16px;">巷清真寺,亦名河北寺,位于河南省洛阳市东通巷。始建于清同治七年(1868年)。该寺占地积约3.5亩,其中礼拜大殿为中国古典式,分卷棚、正殿两进,寺内厢房、讲堂、沐浴室、教长室等一应俱全,门口两个雄狮排列左右。</span></b></h1> <h1><b> 东通巷东与团结街接壤,其北头、现在的市24中家属院,即是传说中的老子故宅。以前规模宏大,目前遗存的正殿、厢房为青瓦青砖土本结构,也多系翻修。</b></h1> <h1><b> 据洛阳市瀍河区文史资料记载:当时在瀍河东岸由西向东有老子故宅与孔庙(也称瀍东书院)、三灵侯庙均坐北朝南一字排开。老子故宅大门上有两条石雕龙,大门南墙镶嵌有"老子故宅"石碑,大门北墙镶嵌有"孔子入周问礼停车处"石碑,石碑系清朝雍正五年(公元1728年)洛阳县令张朝鼎所立。入大门正面有间青砖瓦硬山顶式房,内供老子父母泥塑坐像,两侧各有厦房一间。二进院正中有青砖瓦硬山顶式房三间,内供老子坐像,左右立金童玉女泥塑彩像,院两侧建有厦房。民国三十四年(公元1945年)洛阳县在此修建第一国民中心小学,此后老子故宅、瀍东书院等在不断改造中其建筑和石刻等物均已遗失。2005年3月,考古人员在洛阳市第二十四中南家属院拆除的旧墙体内发现藏有古碑,石碑为圆顶碑,长1.5米、宽0.3米、厚0.1米,两面楷书阴刻分别为"瀍水东山弯里无"、"孔子入周问礼停车处"。随后又在该民宅内发现了7块青色砖雕,每块长约29厘米、宽约16厘米、厚约5厘米,上写"瀍东寺.老子故宅"等一批文物。(现存在洛阳市文物局)</b></h1> <h1><b> 老子故宅历来为教育重地。明嘉靖年间(公元1522年),该处建有瀍东书院;清康熙37年(公元1698年),知县钱肇在该处设立义学;抗战胜利后,国民党政府在老子故宅和三灵侯庙的故址上,建立了洛阳问礼镇第一国民中心小学校。解放后,又在该处建立了民族中学,1959年与弘光中学合并改为瀍河中学,1972年瀍中被洛阳市教育局接管。此后老子故宅、瀍东书院等在不断改造中其建筑和石刻等文物逐渐遗失。由于历史的变迁和文革时期的破坏,老子故宅目前只留下老宅三间。不少慕名而来的老子文化爱好者和游客(包括外国友人),无不望宅兴叹。</b></h1> <h1><b> 上联:德育春秋三千士<br /> 下联:道行华夏九万里</b></h1> <h1><b> 老子(约公元前571公元前471年),姓李名耳,字伯阳,谥号聃。楚国苦县历乡曲仁里(今河南省鹿邑县)人,是中国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一生的大多数时间都生活在东周政治文化中心国都洛邑(今洛阳市)任守藏室的史官,老子的道家思想就是在这个时期形成,期间他撰写出了"老子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从少年时入周到70多岁时西出函谷关,老子在洛阳生活了半个多世纪。公元前518年,我国古代另一位先贤孔子从千里之外的鲁国,风尘仆仆地赶到洛邑向老子求教周礼,两位古代的圣贤在此宅会面孔子入周问礼成就了中国历史上的一段佳话。晚年老子骑青牛西去,紫气东来一词由此而来。并在函谷关留下了五千言的《道德经》,最后莫知所终。</b></h1> <h1><b>附录《史记·老子列传》:</b></h1><h1><h1><b>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摐,周守藏室之史也。</b></h1><b>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孔子去,谓弟子曰:"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br />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彊为我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br />或曰:老莱子亦楚人也,著书十五篇,言道家之用,与孔子同时云。<br />盖老子百有六十余岁,或言二百余岁,以其修道而养寿也。<br />自孔子死之后百二十九年,而史记周太史儋见秦献公曰:"始秦与周合,合五百岁而离,离七十岁而霸王者出焉。"或曰儋即老子,或曰非也,世莫知其然否。老子,隐君子也。<br />老子之子名宗,宗为魏将,封于段干。宗子注,注子宫,宫玄孙假,假仕于汉孝文帝。而假之子解为胶西王卬太傅,因家于齐焉。<br />世之学老子者则绌儒学,儒学亦绌老子。"道不同不相为谋",岂谓是邪?李耳无为自化,清静自正。 </b></h1> <h1><b> 往东走,穆斯林葬礼</b></h1> <h1><b> 共和胡同,东关办事处</b></h1> <h1><b> 晚饭在这儿吃吧</b></h1> <h1><b> 东关回小</b></h1> <h1><b> 东关回族饮食街</b></h1> <h1><b> 从下午三点到六点,一路走、一路问、一路拍,收获不小。火街、八孔窑、老子故宅,洛阳人好多听说过,可能一辈子没来过。古人说得好:读万卷书 ,行万里路。下周还会继续。</b></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