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font color="#010101">我,1968年10月17日告别家乡天津,奔赴黑龙江兵团。那年,仅仅18岁。在北大荒,我虽然只是生活了短短的四年多的时间,但是,那1500多个日日夜夜,是那么刻骨铭心,魂牵梦绕,令我永生难忘!回津后,在兵团知青的网络论坛——宝泉岭论坛里陆续发表了大约十万字的文章。如今,闲暇下来,我准备把这些文章,通过美篇的形式,记录下来,发给我的兵团战友们,发给所有关注知青的朋友们,留下这段历史,留下自己曾经的知青足迹。</font></h1> <h3><br></h3><h1> 我爱你,北大荒的雪</h1><h1><br></h1><h1><br></h1><h1> 从昨晚夜半,屋外隐隐的飘起了雪花,这是今年天津的第一场雪!这雪扭扭捏捏,姗姗而来,初时,雪花隐约难觅,须臾,才依稀可数, 漫不经心地散落了几个细碎的花瓣,刚刚落在地面上就悄悄融化了,看到这情景,我的脑子里闪现出北大荒的雪……</h1> <h1><font color="#808080"><br> 北大荒的雪下得突然,不像天津的雪,她,没有预备阶段,说来即到,就像冬姑娘从天上用簸箕撒着白花瓣,汇集成了一大片一大片的鹅毛般的雪花,这雪越下越大,一簇簇,一团团,铺天盖地。如唐朝大诗人岑参所写“忽如一夜春风来,干树万树梨花开”。<br> </font></h1> <h1><font color="#ff8a00">北大荒的雪下得美丽,像蝴蝶一般的雪花绕着你转着圈的飞旋,像少女披着素洁的纱衣,踏着或急或缓的节奏,迈着轻盈的舞步飘来。她的裙袂所到之处,平原静若处子,高峰冷峻挺拔,玉树琼花怒放,房屋披裹银装,而空气却带着丝丝甜意。在她温柔的抚慰下,所有的躁动顷刻间都安静下来了,大地静谧而安祥,就像一个在母亲怀里睡熟的婴儿。在这个银妆素裹的世界里,这耀眼的洁白使一切都黯然失色。<br> </font></h1> <h1><font color="#167efb"> 北大荒的雪下得雄浑,她一往无前、嫉恶如仇,象出征的战士,披着银色的盔甲驾驭万马奔腾,铺天盖地横扫千军;又像海水一般汹涌,澎湃而来,淹没一切,如唐代诗人高骈的七绝《对雪》所述:“六出飞花入户时,坐看青竹变琼枝。 <br>如今好上高楼望,盖尽人间恶路歧。”<br> 我喜欢这感觉!至今!<br> </font></h1> <h1><font color="#ff8a00"><br> 雪后的风景也只有北大荒才独具特色:分不清道路、河汊,遍野皆白。屋顶上、柴垛上、高高的树叉上堆满厚厚的洁白的雪,整个世界完完全全被白雪笼罩了,统治了!<br>写此景者无高过毛主席的《沁园春.雪》:“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br> </font></h1> <h1><font color="#b04fbb">北大荒的积雪,得有近一米厚,这才有资格称之为积雪!<br> 到普鸭河之后,我曾经负责给全连烧开水。也是下了一夜的雪,清晨起来,那门却退不动!啊,原是大雪封门。我奋力推开,挤出房门,一股清新的空气沁人心脾!外边,天还没放亮,但大雪却把一切映得如白昼。<br> 我拿来一把铁锹,奔着锅炉房的方向,先开出一条羊肠小道,我仿佛是在坑道里。铲到锅炉房,我的浑身已经湿透,点着炉,续够煤,盖上炉门,我又找来一块木板,沿着来路推雪,扩大路面。此时万籁寂静,只有我一个人在白雪中,我一点也不感到孤独,不感到劳累,只是感到人和雪已经融为一体,是那么幸福,是那么享受!<br> 回到天津已经30多年了,但我常常想起北大荒的雪,那沙沙的声响在我耳边萦绕;那轻盈的舞姿在我眼前飞舞;那淡淡的甜香气息沁我心脾;那人雪合一的感觉令我陶醉。<br> 我爱你,北大荒的雪!永远,永远!<br>2009、11、1<br> </font></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