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8年后重返江西五七干校(二)

哈哈

<p class="ql-block">  1969年至1971年,人民大学2600余名教职员工先后分批来到江西余江县刘家站,开荒,种地、修路、挖渠、采石、盖房、建设自己的家园,三年时间建了80余栋各种用房,开荒600多亩,橘园40亩,茶园150亩 ~~~对这些教书匠来说,是怎样一个概念?</p> <h3>  2017.10.28,人大63级发小返乡团的同学来到余江县刘家站~人民大学五七干校旧址(工地),这个地方位于刘垦农场的最北端,以前是个荒凉小丘陵。现在的工地,航拍图非常清晰~方扬2017.10.28摄</h3> <h3>中国人民大学“五七新村”</h3> <h3> 这条路是当时修建的主路(以前是沙石路,现在铺了水泥),所有运输经过这里。</h3> <h3> 这几十栋房子凝聚了父辈们血,汗,泪啊!有些房子空着,部分房子当地人在这里住。</h3> <h3> 这次也是宝莲联系到曾经在刘垦农场做了几年场长的孙同学,给我们介绍当年一些情况。 大家聚精会神听场长讲述当年的故事~~你们的父辈当年怎样修路;怎样打石头盖房子;怎样拉河泥,种柑橘,种菜,养猪~~一切都是白手起家,自力更生!</h3> <h3> 沿着工地这条主路,去往期待已久的“水晶宫”。</h3> <h3> 2012年长青同学自己来到刘家工地,铁将军把她拒之门外,很是遗憾!</h3> <h3> 现在水晶宫外面砌了围墙大铁门紧锁,感谢场长给我们打开了大门。</h3> <h3>长青同学终于如愿!看她开心的样子,两手高高举起!</h3> <h3> 这栋房子就是人大五七干校代表性建筑~水晶宫(表示冬暖夏凉),其实就是打石坑边缘往上面砌了几层砖,盖了人字形屋顶,建成一个半地下的房子,最初建设阶段没有地方住,这里就是大宿舍,长36米,宽16米,高3米,最多时住了一百多人。干校撤离后,当地人加高了房子。</h3> <h3> 最早时水晶宫是这样的,半地下(图片摘自吴亚平美篇)</h3> <h3>九十年代初改造为这样(图片摘自吴亚平美篇) </h3> <h3> 当年父辈们就是这样打石头,你一锤我一钎将一块块上百斤的石头打下来,抬出来,盖房子。 弟弟妹妹们回忆当年看到妈妈和一个胖阿姨抬着一块上百斤的大石头,走上一块通往屋顶的斜木板,一步一步往上走,板子颤悠悠的晃动,妹妹说看得心里好害怕,最后妈妈还拍着胸脯说:“男同志能干的我们也能干” (图片摘自吴亚平美篇)</h3> <h3>  </h3> <h3> 水晶宫前面这个打石坑上面长满一层绿色水藻 </h3> <h3> 胡翔,连捷同学指着这个水坑说,我们都在这里游泳。 这个坑有四米深,不知什么时候灌满了水,我们当年就把它当做游泳池,记得还有一块木板当跳台,一次我试着走上了木板,没想到上下颤动厉害,不想跳也要跳下去,结果狠狠拍了一下。那时候也胆大,还在这4米深的坑里教弟弟游泳🏊,他也就9岁。</h3> <h3> 这是2007年杨全拍的水晶宫和前面的打石坑,现在已经看不到水面,盖上了绿色“毯子”。</h3> <h3> 这是“水晶宫”入口,现在进不去,里面黑漆漆的,隐约可见内部结构。听说当年这里用做罐头加工厂。</h3> <h3>水晶宫前留个影</h3> <h3>原五七干校商店内外</h3> <h3>商店外面廊子</h3> <h3> 当年工地篮球场位置,红房子是当年仓库。</h3> <h3> 寻找当年刘家人大五七新村的家(工地),我在这里时间短印象不深了,这次返乡之前,在弟弟妹妹的回忆下,在卫星图上定好了家的位置,终于找到了!留个影!这些房子都荒废在那里,也可能是不让当地人用,保护起来了。从这栋房子结构看,曾经好像当过畜牧场?</h3> <h3>宝莲在前面给我探路</h3> <h3> 我紧随其后,终于找到家啦!  </h3> <h3> 益华这次从美国回来收获很大,锦江、刘家工地的家及小艾家五七中学教室、女生宿舍都找到了,也是由于她有超凡的记忆力吧!她指着这里~~我的家!</h3> <h3>1972年5月张明与母亲在刘家站五七干校家门口,留下了珍贵的照片!</h3> <h3>水电站遗址</h3> <h3> 来到五七干校水电站,听说前两年着火,烧掉了部分,只剩下这部分了,顶部完全烧毁。</h3> <h3> 这是水电站旁边的水渠,也干了。</h3> <h3> 外墙上还能看到父辈们刻的毛主席诗词“四海翻腾云水怒,五洲震荡风雷激”。方扬同学靠在这面墙上思绪万千!</h3> <h3>2012年长青同学来这里,拍摄的水电站</h3> <h3>寻找当年茶场</h3> <h3> 出发前,为找到当年茶场的位置,我弟弟在微信聊天窗口随手给我画了一张工地草图和茶场的方位图,他说记得当年与老爸从艾家茶园拉车往茶场送茶,走了很远的路印象深刻,简直太神奇啦,那时他也就9岁!还说住过草棚~~~ <br></h3> <h3>姊妹们的回忆对话!父辈们当年受了很多苦,回京后从没听他们提起这段往事!</h3> <h3> 场长孙同学带领 我们来到当年人大的茶场也是三连所在地,这栋房子曾是会议室。</h3> <h3> 会议室对面房子的墙上,还能看到“毛主席万岁,人大五七学校三连”的字样</h3> <h3> 在三连这面墙的立柱上父辈们刻下“为有牺牲多壮志”~~</h3> <h3> 旁边立柱写着“春风杨柳万千条”~时代的痕迹还在</h3> <h3>  从三连住所沿小路寻找当年茶叶加工房,记得有大滚筒的烤炉,采茶后从茶园运到茶场,放在滚筒炉中进行粗加工,记得我爸爸很喜欢喝这种清茶(也可能没别茶喝吧)</h3> <h3>  茶叶加工房不见了,只留下一片水泥地,旁边隐约可见房屋的地基</h3> <h3> 现在旁边有一个水塘。</h3> <h3> 同学们都采过茶,印象很深,每人挎着竹篓,掐“一芽两叶”,清明前是最好的春茶,茶园里最怕的是四脚蛇,每次看到蛇,女生就尖叫!我们都穿着高筒雨鞋进茶园。当年的那片茶园没有了,听说质量、产量不行改种柑橘啦!(照片王艺,长青提供)</h3> <h3>一芽两叶</h3> <h3> 三连的房子现在还有当地人居住</h3> <h3>后来这里做过刘垦六分场的养鸡场</h3> <h3>茶场的水井</h3> <h3>刘屹找来粪箕子,比划着,还真有当年的劲儿!</h3> <h3>大家都试试</h3> <h3>呦,这不是悟空老兄吗!</h3> <h3> 五七干校领导为解决职工子女上学方便,在小艾家村成立了“人大五七中学”,初中三个年级共三个班,从锦江镇五七中小学搬到这里,采取寄宿制形式,由原人民大学教务长江农任校长,还有一批优秀大学老师在这里任教。</h3> <h3> 寻找小艾家五七中学,过去周围空旷,40多年了,老乡们盖了许多房子,我们的教室、宿舍淹没在杂草树丛中。(方扬在卫星图上,标出来大家寻找过程的路线)</h3> <h3> 这排房子是我们班的教室,还有食堂~~<br></h3> <h3>  我们非常幸运,完全都是大学老师给我们授课,就连我们食堂做饭,种菜,养猪~~也都是大学老师们在服务。</h3> <h3> 看看益华准确的图纸:大家微信聊天时回忆当年的教室布局是怎样的?益华随手找了张餐巾纸画了草图,真是了不起,46年前的记忆如此清晰!她说左下角是一个木桩上挂了铁轨,上课敲钟用的。(我在益华的草图上加了箭头)</h3> <h3>  这里有我们很多回忆—— 篮球场唯一的体育课场地,是体育李老师冒着酷暑一锹一锹修建起来,汗水湿透衣裳,皮肤晒得黝黑,这一幕同学们看在眼里,记在心上!他那嘿嘿~的笑容永远定格在我们脑海里!  宿舍后面的猪圈,也是几位后勤老师在那里管理,这里也是我们排练舞蹈的场地,记得体育李老师晚上让我们女生去猪圈排练,我总是嘟嘟囔囔,每次举着煤油灯走在最后,一副不情愿的样子,还是李老师回头微微笑在等我。 篮球场东边是我们的菜地,稻田,记得夏天天气很热,我们都是3点以后去劳动,头上还要顶着湿毛巾,即使这样也会中暑。好像因为班主任张静贤(女)老师头上包了一块白毛巾,我还给老师起了外号“张老头”我都不记得了,还是长青说记得是我给老师起了外号,怪不得回北京后若干年张老师见到我就说“调皮捣蛋”,可能就是这个原因吧!也许当时她批评我小资产阶级思想(因为我穿了的确良衣服)想起来真是对不住老师啊! 吃红薯——学校老师自己种了红薯,食堂蒸好,中午饭每人二两,我领了一次,又去排队,结果吃的胃反酸跑到医务室找大夫扎针,不过到现在还是喜欢吃红薯! 当年对王道成老师 语文课的印象最深——他操那浓浓的四川口音,面带微笑,摇头晃脑读课文《叶公好龙》他特别指出“叶”字应念“se”很多同学记忆深刻! 数学赵树嫄老师的课也非常棒,清晰易懂! 英语谌老师总要求我们张开大嘴高升朗读,long live Chairman Mao…… 那段短暂的学习生活,给我留下了很多的回忆!人生不管酸甜苦辣都是一种经历,都是人生的一笔财富!</h3> <h3> 教室里面~当年课桌椅都是木板钉的长条桌椅,好像一个长桌椅4个人用,记得我坐在最里面靠窗户。</h3> <h3> 走进教室体会一下,那时虽然条件艰苦,但是江农校长很重视我们的教学,每天晚上我们举着煤油灯从宿舍到教室上晚自习。一天晚上举着煤油灯走到教室前的小路上一条大蛇就在脚下,吓死啦!好在没踩上。</h3> <h3>  班里男生多才多艺,这是胡翔同学当年的小画,打篮球,有意思吧!<br></h3> <h3>小小指挥家</h3> <h3>  那个年代没有什么文化生活,记得我在课堂上悄悄地抄歌谱《红梅赞》《山丹丹花开红艳艳》……还被批评抄黄色歌曲!!!</h3> <h3>  同学之间北京~江西书信联络,有心的方扬同学,至今还留存着这么多46年前的书信。</h3> <h3> 还有印象那时从小艾家中学走到工地大约3-4里地,一次在山坡上还看到了一只狼,没敢惊动它,好在是一只不太大的狼,要是遇到一群就完蛋啦!</h3> <h3> 这是2010年健丽回艾家中学时留影,背景池塘就是我们当年上游泳课的地方,体育老师李俊贤在池塘中间钉了木桩椅子,可以瞭望同学们游泳情况。一次游泳课,老师要求游到木桩测100米,我和几个会游泳的同学很快游到木桩子,李敏同学不会游,往那边走,突然踩空,慌了手脚,在水里上下扑腾,长青、朱敏、刘屹同学在她附近赶快游过去,你拉我拽把她救了上来,真是危险啊!听说江农校长狠批了李老师一顿。</h3> <h3>  寻找女生宿舍~这里怎么出现一片竹林,宿舍应该在那边~</h3> <h3>  走在前面的是场长孙同学,手上挥舞着镰刀开路(当时联系江西同学时,请他们准备砍刀,男生想去寻找他们当年小山坡上的宿舍‘独立小屋’,细心的场长同学真是做好了充分准备工作),李虹同学迫不及待紧跟其后。</h3> <h3>终于找到了我们女生宿舍</h3> <h3>摄影师为我们留下了珍贵的合影</h3> <h3>  益华一进入房间,顿时喊了起来,这是我当年钉的窗户,那颗没钉好的钉子还歪在那里,她说着当时司务长(张老师)带着她和谢辉安装女生宿舍窗子的情景,时隔近半个世纪啦,好激动啊!方扬,许连捷赶快把这一镜头拍下!</h3> <h3> 李虹指着这个门说:这是我们的宿舍(这次宿舍4个人回来了)</h3> <h3>  我们四人曾在这里面住上下铺,左边靠墙是张益华和卫灵的床铺,右边靠墙是我和李虹的床铺。每间房子之间都是半堵墙,每个房间说话都能听见。</h3> <h3>  两宿舍之间的半堵隔墙。这样的条件当时也没觉得怎样苦,但最要命的是厕所,一个草棚子下有一个大粪坑上面搭几条木板,晃晃悠悠的,冬天寒风刺骨,板子上结薄冰,有次一个同学一只脚掉下去,好悬啊!</h3> <h3> 刘屹,建华,长青,指着这扇窗户~这是我们的宿舍~是啊,这里有我们少年时期很多的故事。她们宿舍与我们隔半堵墙,一次李敏同学说梦话,长青同学接梦话,可有意思啦,至今我都记得,说的是什么??李敏说:“和我爸一样,和我爸一样”,长青接过梦话:“老李和你爸什么一样”?李敏回答:“和我爸做裤子一样”,真有意思,梦话接得那么好!</h3> <h3>男同学这次没能看到男生宿舍的原貌,就参观一下当年女生宿舍吧!</h3> <h3> 宿舍的窗子上有当年刻的字&quot;祝毛主席万寿无疆”!&quot;星星之火可以燎原&quot;,&quot;永远忠于毛主席革命路线&quot;</h3> <h3> 男同学找到当年宿舍(独立小屋)位置,可惜房子不在了,老乡在此地基上重新建了房子,那也要在此地留个影!算是了一个心结!</h3> <h3>与现在房子主人合影</h3> <h3> 在场长孙同学的农场体验劳动~~我们村里的“年轻人”</h3> <h3> 当年我爸和我弟弟就是拉这样的车,从茶园往茶场送茶叶。</h3> <h3>摘两个柚子品尝一下</h3> <h3>挖红薯</h3> <h3>丰收!</h3> <h3><br></h3> <p class="ql-block"> 用张明同学《干校归来》一首诗结尾:</p><p class="ql-block">干校归来 没有劳动的喧嚣,不见教授的身影。铁栅密闭的工地,风雨雕蚀的红砖。杂草丛生的赤土,还有那依稀可辨的标语。曾记否,书生开荒的壮举,曾记否,举家南迁的阵势。修公路, 凿石头,种柑桔, 育茶园。耐冬寒,度酷暑,迎风雪,淋暴雨, 父辈们从头做起。难得的课堂,珍贵的积淀。劳苦磨砺着他们品性,亲情点燃他们的希望。等待着,等待着,思想的升华,才智的喷发。</p><p class="ql-block">注:本次重返五七干校活动分两集编写。感谢同学提供照片。</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背景音乐《同一首歌》演唱:罗彦,顾刚,王艺,蒋琳,周延。</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