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像庆阳,老照片唤起尘封的记忆

义渠君

<h3>民国时期的政府官员</h3> <h3>宁县一中参加青年军的部分学生合影,这张照片年代久远了。</h3> <h3>九岘战斗发生地-西洼岘子,如今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h3> <h3>宁县平子半坡暴动遗志-半坡堡子</h3> <h3>公刘邑与义渠古城遗址-宁县庙坪</h3> <h3>解放前的庆阳农村,民不聊生,饿殍遍野。</h3> <h3>新宁县委与政府驻地-襄乐东山</h3> <h3>五十年代的庆阳农村</h3> <h3>五十年代的庆阳农村,荒凉萧条。</h3> <h3>热烈庆祝庆阳长庆油田会战指挥部成立</h3> <h3>六十年代的长庆桥 连接陕甘两省的大桥,也是庆阳交通的咽喉。</h3> <h3>六十年代的庆阳专区,社教干部的工作证。鲜红的印章,格外醒目,时隔多年,依然鲜红。</h3> <h3>六十年代的西峰镇</h3> <h3>后官寨公社忠心大队合作医疗站,六十年代,每个村都有一个顺应时代的名字,比如红星大队,红卫大队,忠心大队。你们村以前的名称,可能只有老年人才知道。</h3> <h3>1969年的庆阳排球队战友合影</h3> <h3>七十年代的早胜塬鸟瞰,平整的田地,黄绿相间,像画家的调色板。</h3> <h3>东方红小学1972年毕业照,现在照片中的这些学生都到了知天命的年龄。当年的小同学现在还记得吗?见面还能认出来吗?</h3> <h3>七十年代的白吉坡水库,碧波荡漾,泛舟其间。</h3> <h3>七十年代的人民群众的标准着装,人民帽子大众服。这种标准穿着的基本都是干部 ,农民还没有经济条件穿这样的衣服。</h3> <h3>收音机是七十年代了解外面世界的唯一窗口,收音机在农村数量不多,关系好的可以借别人的收音机听。农村家家户户都有有线广播,一个方木匣子接一根线连接县广播站 ,一根线连接地面。每天早晨开播曲是《东方红》,结束曲是《国际歌》,中间是本县农业学大寨新闻,接着就是新闻和报纸摘要节目。</h3> <h3>庆阳农村平原地区,社员汲取井水。大多数人吃水还是要下沟挑水,大人挑水,孩子抬水。</h3> <h3>七十年代的农业学大寨掀起高潮,冬九寒天,战天斗地,大搞农田水利建设。</h3> <h3>七十年代初期的庆阳农村村学,窑洞小学。有桌子板凳的,还算比较条件好。小编上一年级的时候,就是这样的窑洞教室,以前是生产队的羊圈。没有桌子板凳,就是土台台上放上木板。高的台台是桌子,低的台台是凳子。</h3> <h3>七十年代,庆阳农村理想的幸福家庭,三转一响(自行车,缝纫机,手表,收音机)。许多农村青年看对象,东借西凑,结婚后又还回去。</h3> <h3>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庆阳宣传车</h3> <h3>农业学大寨时期的宁县早胜塬,民兵背着枪在农田撒灰施肥。</h3> <h3>1977年,庆阳农村。文革结束,“四人帮”打倒。</h3> <h3>宁县盘克塬机械耕播</h3> <h3>那时候,公路上跑的汽车拖拉机,都是国家财产。那个年代的汽车司机,是最受人尊敬的职业,也是姑娘们追求的香饽饽。</h3> <h3>七十年代的劳动模范</h3> <h3>人民公社社员</h3> <h3>1976年,庆阳农村的批斗大会。</h3> <h3>八十年代庆阳农村的孩子只能围着碌碡玩,那时候没有互联网,没有手机,没有电视。夏天坐在大树下玩石子,抓杏核。雨过天晴,玩泥巴。用泥巴捏一个像烟灰缸形状的,然后翻过来用力摔 ,中间缺的大窟窿,由对方赔偿泥巴补起来。</h3> <h3>八十年代初期,农村实行包产到户,大大的提高了生产力的发展,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这样磨地的场面,农村比比皆是。由于牲畜少,农机还不普遍。于是在农村出现了人拉耱拉耧,人拉犁地的现象。</h3><h3><br></h3> <h3>碾子,是八十年代以前的事。以后有了碾米机,碾子就退出历史舞台了。农村的碾子,在秋收以后,家家户户都要碾糜子谷子。</h3> <h3>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民可以自己支配时间,不用大集体三出勤了。</h3> <h3>扬鞭催马运粮忙,农民踊跃交公粮。</h3> <h3>大集体时代的生产队劳动场面</h3> <h3>那时候,学校的毕业照基本都是一个样。女生留在长辫子,男生留着洋楼头。</h3> <h3>大集体时代,庆阳农村农民缺吃少穿,烧煤必须是在数九寒天,农闲时间,社员们自发组织,拉着架子车,成群结队,跋涉几百里去安口,百子沟,华亭煤矿拉煤。</h3> <h3><font color="#010101">改革开放以前的庆阳农村小学生</font></h3> <h3>八十年代初期,国营单位逐渐解体,合同制工人回家种田。</h3> <h3>三中全会以后,市场经济搞活了市场,农民可以进城卖菜了!自由经济,农民自己种的蔬菜水果,都可以光明正大的在集市上卖了!</h3> <h3>八十年代的宁县革命烈士陵园</h3> <h3>包产到户,搞活经济,农民逐渐富裕,自行车走进千家万户。</h3> <h3>市场开放,西峰街道热闹起来了!</h3> <h3>八十年代的农村牲畜交易市场,农民有了自己的牲畜,还可以自由交易。于是牲畜交易市场出现了一个古老的职业经纪人,经纪人摸清买家与卖家的态度,然后从中说和。讨价还价用一种特殊的方式“捏码子”,还要用衣服或者褡裢盖住捏码子的手,比较神秘。</h3> <h3>八十年代的的和盛塬,瓦房寥若晨星,屈指可数。那时候 ,农村人基本都是住窑洞。</h3> <h3>1982年的庆阳农村小学</h3> <h3>八十年代初期的合水汽车站</h3> <h3>八十年代,西峰鸟瞰。</h3> <h3>八十年代的西峰地理标志性建筑,西峰百货大楼。</h3> <h3>九十年代的西峰小什字,金象大厦的辉煌已经是那个时代的记忆。也是西峰的地标建筑,多少庆阳人梦寐以求在此拍照留念。那时候,相机还不普遍,不像现在手机拍照这么方便。</h3> <h3>那时候,农村人上街都拉着架子车,既可以拉人又可以拉物品。架子车在农村普遍使用,拉粪土上地,拉麦捆谷物回家,上街赶集拉东西。就连农村人生病去医院,都是用架子车。</h3> <h3>庆阳农村铡草的场面,在农村养牛养猪养羊,割草都要用铡刀铡成寸段。</h3> <h3>冬天的河道,涝池结冰,是小伙伴们滑冰嬉戏的好场所。掉进冰窟窿的事时有发生,那时候的孩子们,没人管,胆子不小。</h3> <h3>九十年代初的庆阳农村农民,出行交通工具自行车。那时候,拥有一辆自行车,相当现在的小汽车。永久牌第一,飞鸽牌第二,红旗牌第三。那时候,人们已经有品牌意识了。</h3> <h3>庆阳市财政学校</h3> <h3>九十年代的庆阳志愿者</h3> <h3>1995年的西峰小什子繁华景象</h3><h3><br></h3><h3>每一帧画面,都有着时代的印记。尘封的记忆再次打开,不仅是为了回忆 ,而是要知道今天的幸福来之不易,是几代人付出代价,珍惜我们现在拥有的美好生活。</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