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思语文教育家于永正

赵锁仙

<h3><br /></h3><h3>赵锁仙编按:</h3><h3><br /></h3><h3>九日早晨,朋友圈看到"当代教育家、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不幸辞世"的消息,很是震惊。</h3><h3><br /></h3><h3>"当代教育家"五个字一下子吸引了我,情不自禁在百度查阅了关于"于永正"的所有条目,真的是"不看不知道,一看好惊诧"!热忱似火、才华横溢的于老师,象一个可爱的小顽童笑盈盈地出现在我的脑海中……</h3><h3><br /></h3><h3>于老师把对学生的满腔大爱付之于每一节课,每一个细节,每一句话,每一个行动中……课上课下,他象一个老顽童活蹦乱跳在孩子们中间:一起朗读,一起讨论,一起游戏,一起值日。他的学生一批批长大,他把自己教成永远长不大的孩子!他的脸上挂着永远的微笑,鼓励学生及时、具体、准确,每一个学生都感受到于老师是喜欢自己的,于是于老师成了学生最喜欢的老师,他因此获得巨大成功!他的教学工作生动、丰富、多趣,富有生机,堪称艺术。</h3><h3><br /></h3><h3>于老师是敎育部跨世纪工程推出的第一位教育家, 心生折服,五体投地,他无愧于这样的美称!<br /></h3><h3><br /></h3><h3>想成为学生喜欢的老师?用心一读,必有所获!</h3><h3><br /></h3><h3>想儿子成龙女儿成凤吗?不妨认真学学于老师:首先做好一个孩子,用孩子的心、孩子的思维、孩子的情趣深入到孩子的内心中,让孩子喜欢你,那么孩子就会成为你喜欢的孩子!</h3><h3><br /></h3> <h3><br /></h3><h3>于永正简介:</h3><h3><br /></h3><h3>于永正1941年生于山东莱阳,2017年12月8日辞世。</h3><h3><br /></h3><h3>他1962年从徐州师范学校毕业后,一直从事小学语文教学工作。</h3><h3><br /></h3><h3>他的教学工作始终蕴藏着一个主题:爱的智慧,他把如何启迪学生的智慧、挖掘学生潜能、激发学生的创造天赋作为教学的主要任务,形成了"以学生为本,以读书为本,以创新为本"及"重感悟、重积累、重迁移、重情趣、重习惯"的教学特色。在小学作文教学上,他实践了"言语交际表达训练",深受学生喜爱,在教育界备受推崇。他是全国著名特级教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教育部在实施"跨世纪名师工程"中,向全国推出的第一位著名教育家。</h3><h3><br /></h3><h3>座右铭:"以人为镜。"唐太宗。<br /></h3><h3>教育理念:重情趣、重感悟、重积累、重迁移、重习惯。</h3><h3>个性特征:幽默开朗、沉着自信、轻松兴奋。</h3><h3>兴趣爱好:京剧、书法、绘画、文学。</h3><h3>成功的关键因素:好奇、思考。</h3><h3><br /></h3><h3>于永正有四个习惯一个爱好。</h3><h3><br /></h3><h3>四个习惯是:读的习惯、看和听的习惯、观察和思考的习惯、操笔为文的习惯。一个爱好是:唱京戏。</h3><h3><br /></h3><h3>在他的成长过程中,孔子、马卡连柯、苏霍姆林斯基、叶圣陶等教育家对他影响最大,对他启迪作用大的著作有《教育诗》、《论语》、《给教师的建议》等等。他每天报纸必读,订的刊物必读,好书必读,而且恪守"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古训,读到精彩处必记。于永正爱思考,用他自己的话说叫爱"琢磨。读书看报爱琢磨,备课爱琢磨,上完了课爱琢磨,听别人讲话爱琢磨,听别人上课也爱琢磨,有时真是思得食不甘味,卧不安席。琢磨,出智慧;琢磨,出思想。于永正有操笔为文的习惯,天天记日记,坚持了好多年,每年保存7、8本。</h3><h3><br /></h3> <h3><br /></h3><h3>于老师备课观点</h3><h3><br /></h3><h3>观点一:备课不等于写教案</h3><h3>备课包括钻研教材、搜集信息、了解学生、考虑教学思路和教学方法、写教案等。写教案只是备课的最后一个环节把钻研教材等方面的所思所得,把教学的目的要求、重点难点、教学过程和方法以及搜集到的有关教学的信息记录下来,是"备忘录"供课前翻阅,以便把课上好。</h3><h3><br /></h3><h3>观点二:隐性备课最重要</h3><h3>我把备课分为隐性和显性两部分。如果说写教案是显性的,那么,钻研教材、查阅资料、搜集信息、备学生、思考教法则是隐性的了。</h3><h3><br /></h3><h3>第一步:钻研教材。一篇课文摆在案头,先做什么?先理解字词句在课文中的意思,边读边画出生字、新词及含义深刻的句子。随着悟性的提高,有些关键词语,写得精彩之处,以及课文的重点、难点,也会很快抓住。抓住了,便做上记号。</h3><h3><br /></h3><h3>第二步:朗读课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四五遍。这是钻研教材、语文备课重要的环节。朗读是活的,是跃出纸外的,赋予了作品生命力。备课时,我力求把课文读"活"。如我朗读《小稻秧脱险记》,小朋友听了无不手舞足蹈。朗读好了,钻研教材就成功了一大半。老师朗读水平有多高,学生就会有多高,并超过老师。师生朗读得精彩的课堂,必然是充满生机的、充满灵性的、富有情趣的课堂。</h3><h3><br /></h3><h3>备"朗读",一是多读,用心揣摩课文的意境、思想感情(包括课文人物的思想感情)。二是多听别人朗读,听录音。平时,我特别喜欢听广播电台的小说朗读、诗歌朗诵,这对提高我的朗读能力大有裨益。三是提高自己的艺术修养。</h3><h3><br /></h3><h3>第三步:正确领会作者遣词造句、谋篇布局的意图。教材中所选文章都是精品,语言运用得准确、生动就更不要说了。对于作者推敲、锤炼文字的匠心,一定要细心琢磨、体会。每篇课文都有不同的谋篇布局方法,也要把握好,以便引导学生去感悟、去学习、去运用。老师领悟得深,学生才能领悟得深,甚至在老师的引导下,超常发挥。否则,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包括鉴赏能力)就会成为一句空话。</h3><h3><br /></h3><h3>第四步:认真思考课后练习题的要求,有的要先做一做。例如,要求学生背诵的部分(或全文),我先背下来;要求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的课文,我先努力去做。 如《水上飞机》一课,要求学生用"究竟"造句。课文中是这样写的:"小海鸥决心去问个究竟。"这里"究竟"当"结果"讲,即看个明白,看个结果。但词典里讲,"究竟"还当"追问"讲,"因有疑问,而追问"。如:"这种冰箱究竟省不省电?"我弄明白了之后,心里一亮,便有了底儿了,于是每个不同解释我都造了几个句子,这就取得了指导造句的发言权。但我造句的目的,绝不是让学生抄袭以应付考试,那样做,就把孩子教"死"了。</h3><h3><br /></h3><h3>观点三:要思考教法</h3><h3><br /></h3><h3>在思考教法的时候,必然"备学生"、"备学法"。上边说了,课文钻研好了,教法往往也随之有了。即使教师在教学前没有找到什么好的教学方法,只要朗读好了,读出文章的妙处和味道来了,也能把课上得有滋有味、有声有色。有人请教一位台湾的教授怎样教语文,该教授说:"跟我读。"这话真是说到根本上了。</h3><h3><br /></h3><h3>观点四:教案一定要写</h3><h3>隐形实际上并不隐形,它指的是在写教案之前的准备工作。当然其中包括无形的思考。备课中最为重要的环节是显性备课。所谓显性备课指的是写教案。教案一定要写,但不要拘泥于形式。教学目标要记,过程要记,关键词语的处理及体会要记,老师要讲的重要的话要记;要求学生回答的问题、要求学生写的片断、造的句子,我先写一写,造一造;重要的参考资料也写下来。想每课都让学生喜欢,所以更多的是"备课于心"和"备课于书"。教案往往只写个过程,更细微的东西在书上。</h3><h3><br /></h3><h3>观点五:讨论与自读尤为重要</h3><h3><br /></h3><h3>钻研教材时,我喜欢和同事讨论。同事间的讨论,特别是上公开课,很有作用,有时会使我豁然开朗。自己久思不得其解的问题,往往会被别人一句话点破。听别人上课,也有助于对教材的把握,即使上得不成功,但至少帮助你熟悉了教材。</h3><h3><br /></h3> <h3><br /></h3><h3>怎样让学生喜欢你</h3><h3><br /></h3><h3>秘诀一:让每个学生都感到你喜欢他</h3><h3><br /></h3><h3>每个学生都渴望得到老师的喜欢。但,要老师喜欢每位学生,确实很难;可是,若像美国教育家拖德威特克尔说的,"做出喜欢他的样子",则比较容易。</h3><h3><br /></h3><h3>我经常看到这样的现象:某某学生,为了引起老师的关注而故意犯错误。有一年,我班里一个小男孩,上课时总和同桌发生纠纷,每次被发现就嬉皮笑脸地望着我。于是我经常找他回答问题,读读课文,还收作业。不久他就和我亲近起来,后来我稍加引导,他的小毛病就都改正了。</h3><h3><br /></h3><h3>其实,每个学生,不管是高年级还是低年级,不论是男生还是女生,都十分在意老师是否注意他。如果你的行为并不说明你喜欢他们,那你无论多么喜欢他们都没有用。但是,如果你的行为表现出你喜欢他们,那么,无论你是否真的喜欢也无关紧要了。</h3><h3><br /></h3><h3>其实,做出喜欢学生的样子,很简单,可以是一个动作;一个微笑;一句话;一件小事;一件小礼……</h3><h3><br /></h3><h3>总之,一定是"行为"。</h3><h3><br /></h3><h3>秘诀二:老师要有点孩子气,童心不泯</h3><h3><br /></h3><h3>张光鉴曾说:"要蹲下来看学生,老师要和学生相似,而不能要求学生和老师相似。"拥有一颗童心,才能真正走进学生的心。</h3><h3><br /></h3><h3>童心不泯的标志之一,是保留孩子般的好奇心。没有好奇心,就发现不了生活中、大自然中的美,自然也就感受不到美的价值。我们教书育人需要良好的情感,而这份情感就是在感受美的过程中不断产生的。</h3><h3><br /></h3><h3>童心不泯的标致之二,就是"孩子气"。我带学生郊外游玩,像个"孩子王"似的,带着他们玩小孩子的把戏,我完全就是一个孩子,沉浸在其中,忘记了自己是一个老师。</h3><h3><br /></h3><h3>也许有人会说我"孩子气"太重,不像老师了。但事实证明,我越和学生相似,学生越亲近我。</h3><h3><br /></h3><h3>童心不泯的标致之三,是理解和体谅学生。教育之所以会成为一门艺术,就是因为学生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后进生这个群体是最值得研究和关注的。我会让他们读两本书。一本叫"无字之书",这本书就是我。我会努力让他们从这本书里读出尊重、宽容、开朗、乐观、耐心、一丝不苟。另一本是"有字之书",是我让后进生读的最重要的书。只有读书,才能根本上转变一个人,多少事实让我对书的力量深信不疑。</h3><h3><br /></h3><h3>童心不泯的标致之四,是想学生之所想,做学生之想做。一个真正了解学生的老师,岂能不成为一个真正的好老师。五十多年了,学生一年年地长大,我却还是个孩子。是一届一届学生的童年延续了我的童年。</h3><h3><br /></h3><h3>于永正对学生的爱,随着岁月的增长,已经一点一滴地渗透到了他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细节中。他在课堂上全无一点师道尊严的架子,十足一个大孩子,这位七十多岁的老头又翩翩起舞。只晓得他京剧唱得好,谁料他还有这个本领?一到孩子们中间,他就和"老顽童"一样,孩子们喜欢他这样把他们带入神奇的语文艺术殿堂。</h3><h3><br /></h3><h3>他不仅深谙语文教学的真谛,还洞悉学生的心灵世界,对学生倾注了满腔的爱。他了解儿童,研究儿童,与学生同唱、同跳、同喜、同悲,既是学生的老师,又是学生的好朋友。 为写一篇教学论文。因有一个数据拿不准,9点过后,他来到教研主任家询问。</h3><h3><br /></h3><h3>无论教哪一届学生,他都能在很短的时间记住全班每个学生的名字;一说起语文教学方面的事,他随口就能说出课文中的内容。原来,他满脑袋天天都在琢磨语文课该怎么上。为此,他的朋友张庆为他撰写了一副对联。上联:这也忘那也忘惟上课不忘,下联是:此亦长彼亦长数语文最长。人是在思考中成熟的,教学也是在思考中日臻完善的。</h3><h3><br /></h3><h3>一次,于永正先生点名时碰到了一个叫訾建华的学生,本想虚荣一下,可一想:"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于是,他转身在黑板上写了一个大大的"訾"字,问小朋友:"这个字念什么呀?老师第一次见这个姓。"全班小朋友当然都认识,齐声说:"zī!"他说:"和你们一见面,我就有了一个收获认识了一个訾字。谢谢你们!"</h3><h3><br /></h3><h3>教了五十多年的书,最终我把自己教成了孩子。<br /></h3><h3><br /></h3><h3>秘诀三:身教重于言传</h3><h3><br /></h3><h3>教育的第一个名字叫"影响"。为什么"身教"的力量和影响,比"言教"大得多?因为,在达到理智年龄以前,孩子们不能接受观念,而只能接受形象。因为,"身教"无痕。教育一旦有痕让学生感到你是在教育他的时候,十有八九,这样的教育是失败的。</h3><h3><br /></h3><h3>所谓"文以载道"、"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每次班里大扫除,他都以"普通一兵"的身份和学生一起劳动;发现学生的桌子下面有纸屑,他总是不声不响地走过去,弯腰捡起来。他时刻从"学"和"身"这两个方面写好自己这本书。<br /></h3><h3><br /></h3><h3>一次全校大扫除,班长向全班各组分配了任务。</h3><h3><br /></h3><h3>开始前,我一本正经地问班长,"班长,下午我的任务是什么?"俨然是个老战士。班长俨然是个"老班长":"擦玻璃的同学任务重,请你带好抹布去擦北边的窗户。""是!"</h3><h3><br /></h3><h3>我给自己做了个规定,每次大扫除,都要以普通一兵的身份参与。和学生们一起劳动,身正不令而行,学生们都会很快就位。</h3><h3><br /></h3><h3>所以,这些年来,我首先要做到:</h3><h3>穿戴不敢随便</h3><h3>字迹不敢潦草</h3><h3>说话不敢随意</h3><h3>态度不敢生硬</h3><h3>错误不敢不认</h3><h3>行动不敢落后</h3><h3>备课不敢马虎</h3><h3>书报不敢不读</h3><h3>……</h3><h3><br /></h3><h3>秘诀四: 学会正确激励学生</h3><h3><br /></h3><h3>教育的第二个名字是"激励"。我深感激励的巨大作用。因为我从小就是在老师的激励下逐步成长的。</h3><h3><br /></h3><h3>小学三年级时,我写的第一篇作文是《我喜欢上国语课》,没料到张老师全篇都画上了波浪线!"全篇",也不过六七行而已,有两句批语:用设问句开头好,语句通顺。就这样,我一下就对作文产生兴趣。</h3><h3><br /></h3><h3>小学四年级时,我写的一篇大字(共12个字),其中有两个得了双圈儿,只有写得特别棒才画双圈,获此殊荣高兴得不得了,还寄给远在徐州工作的爸爸看,从此更喜欢书法了。</h3><h3><br /></h3><h3>初中一年级时,写了篇作文,得到了李晓旭老师的青睐,他评道:此文有老舍风格,可投报社。我受宠若惊,赶紧买来稿纸投稿,虽然后来石沉大海,但老师的这句话使我有了梦想:当一个作家!</h3><h3><br /></h3><h3>真的,过程比结果更重要。虽然我的梦想没有实现,但追求梦想的人生是充实的。读、写帮助我最终走上教育事业,不也是很好吗?</h3><h3><br /></h3><h3>当然,激励是有讲究的,我归纳出四条原则,与大家分享。</h3><h3><br /></h3><h3>1. 激励要动情。轻描淡写、面无表情的鼓励与肯定,学生会不以为然,甚至不领情。什么是真诚动情的表扬,什么是随便说说,学生能听出来。学生在方方面面有了突出的表现,我都视为可庆贺的大事,不但郑重表扬,还要通知家长,把激励的作用发挥到最大。</h3><h3><br /></h3><h3>2. 激励要及时。表扬、激励要及时,事情过去久了,再去赞扬就失去意义了。</h3><h3><br /></h3><h3>3. 激励要当众。当众表扬,既有对个人的激励作用,又有对全班的表率、鼓动、引领效果。</h3><h3><br /></h3><h3>4. 激励要针对。所谓"针对",就是说激励要有的放矢,一是针对学生的特长加以"放大",二是针对学生的薄弱环节"放大"他的闪光点,使其日渐增长。</h3><h3><br /></h3><h3>要用放大镜看孩子的优点,尤其是后进生。孩子的兴趣是在激励中产生的,是在不断取得进步中巩固的。激励是伟大的教育法宝。因而,在教学中一定要注意对学生的激励。</h3><h3><br /></h3><h3>秘诀五:做性温、味甘的"甘草"</h3><h3><br /></h3><h3>我有一位学弟,他说我是一味甘草。我问为什么,他说,甘草有三种特性,你跟他很像。几乎每付中药里都有甘草。它既有药用价值,又能"调和百药"、"解百药毒"。</h3><h3><br /></h3><h3>1. 性温</h3><h3><br /></h3><h3>"温"在孔子的"温良恭俭让"五大美德中居首。</h3><h3><br /></h3><h3>这对老师尤为重要,"性温"让你在要发脾气的时候,可以懂得控制,学会"冷"处理;还让你知道作为老师一定要与学生为善,对孩子的错误一定要原谅。</h3><h3><br /></h3><h3>我的张敬斋老师、李晓旭老师都是"温厚"的典范。微笑是他们的共同名片,宽厚是他们的共同品格。我第一眼看到他们,便没有距离感,没有恐惧感。他们的高尚品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h3><h3><br /></h3><h3>"温"是所有学生对老师的第一期盼。</h3><h3><br /></h3><h3>2. 包容</h3><h3><br /></h3><h3>几十年来,我没有和任何同事红过脸,没和任何领导产生隔阂,凡是我教过的学生,没有不喜欢我的。以欣赏的眼光看周围,看别人,看到的就只是优点,会觉得到处春光明媚;以挑剔的眼光看周围,看别人就什么优点也看不到了,会感到世界一片混沌。</h3><h3><br /></h3><h3>1985年,我刚评特级教师不久,一次研讨会上有位老师说:"有人就备好了两节课,到处教,不算本事!"同事们目光都转向我。这位老兄语言够刻薄,我也完全理解他的心态,站起来对发言的老师一笑,说:"这位老兄显然是在说我的。感谢你的提醒,作为一个特级教师,我是应当努力上好每节课。"落座不久,有人递我一张纸条,上书"雅量"二字。</h3><h3><br /></h3><h3>至于对待学生,我会更包容。人是易怒的动物,开始当然也很生气,但我记住了一句格言"先处理心情,再处理事情"。</h3><h3><br /></h3><h3>3. 调和</h3><h3><br /></h3><h3>为师者对学生要温和亲切,,但一味地"温"是不行的,还必须"严",在二者之间把握一个"度",这就是调和。</h3><h3><br /></h3><h3>比如学生挨了我一顿严厉的批评,一定会感到沮丧,甚至怨恨于我,以至于产生抵触、厌学情绪。我会在最短的时间内,第二天或第三天,找一个恰当的理由,在班里郑重地表扬他。</h3><h3><br /></h3><h3>实在找不到夸他的理由也无妨,学生都很乐意帮老师做事,可以请他做一件有益的事,学生会认为这是对他的信任。更简单的方法是主动找他说话,注意,不是"谈话",是说话!</h3><h3><br /></h3><h3>做甘草就是做好人,是好人才能是好老师。做好人,就是做个温和的人,做个宽容的、善解人意、善待学生的人。</h3><h3><br /></h3><h3>分享一首喜欢的小诗,与大家共勉:</h3><h3><br /></h3><h3>假如你命该扫街;</h3><h3>就扫得有模有样;</h3><h3>一如米开朗基罗在画画;</h3><h3>一如莎士比亚在写诗;</h3><h3>一如贝多芬在作曲。</h3><h3><br /></h3><h3>亲爱的老师们,既然命运让我们做了老师,就让我们做最好的自己吧!生命于我们只有一次,而那些睁着大眼睛凝视着我们的孩子,是多少鲜活可爱的生命啊!</h3><h3><br /></h3><h3>我期盼着你们能成为学生喜欢的老师!</h3><h3><br /></h3><h3>(选自 《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我的为师之道》)</h3><h3><br /></h3> <h3><br /></h3><h3>于永正老师生前孜孜不倦地追求的这两件事<br /></h3><h3><br /></h3><h3>学好语文就一件事<br /></h3><h3><br /></h3><h3>1、精讲,多读,居然就成了</h3><h3><br /></h3><h3>山东省高密市第一中学语文的高考成绩总不尽如人意。李希贵先生出任校长后,实施了一个名叫"语文实验室计划"。</h3><h3><br /></h3><h3>"计划"规定:每星期的六节语文课,两节由老师讲,四节放手让学生读书(包括读课外书)。老师只讲教材的精彩之处,表达的方法和语文知识。</h3><h3><br /></h3><h3>一位教高一的语文老师大不以为然,悄悄推开教室门,对读书的学生说:"别听李校长那一套,不讲怎么行呢?"于是又讲起来。</h3><h3><br /></h3><h3>此事被李校长知道了,于是他请高一的老师出一张语文试卷,让他读小学六年级的儿子和读初中一年级的侄女也参加这次高中一年级的统考,这两个孩子并没有学过高中的语文课本,但是平时一直坚持阅读。</h3><h3><br /></h3><h3>结果,李的儿子考了83分,侄女考了84分,均高于平均分(那次考试的平均分是80点几)。李校长笑问:"我们讲了那么多,有用吗?"老师们默然。</h3><h3><br /></h3><h3>这项计划实施以后,高密一中学生的语文素养大幅度提升,彻底改变了高考时语文成绩低迷的局面。</h3><h3><br /></h3><h3>精讲,多读,居然就成了!语文学习是不是很简单?</h3><h3><br /></h3><h3>2、秘诀是什么?两个字:读、写</h3><h3><br /></h3><h3>也许有人会说,这个例子没有典型意义,高中生具有自学能力,当然可以这样做了。好,我们再举一个一所普通小学的一个普通班的例子吧。</h3><h3><br /></h3><h3>吉林省吉林市丰满区的中学老师们经常抱怨说,中学教育质量之所以不高,是因为小学老师没有教好。小学老师当然不认账你们怎么把责任推到我们小学老师身上来了?为什么不从自身找原因呢?</h3><h3><br /></h3><h3>前些年,丰满区教育局决定全区小学毕业班来一次统考,看看小学的教学质量究竟怎么样。</h3><h3><br /></h3><h3>这一考不要紧,考出了个令人注目又令人吃惊的问题全区3000多名毕业生,语文前17名的学生都是区第二实验小学杨巧云老师班上的,而且,班里的其它学生排名也很靠前!而且,该班数学成绩也不错。</h3><h3><br /></h3><h3>杨巧云是个名不见经传的人,她平时几乎没上过什么公开课!这样一位默默无闻的人,怎么能教出语文成绩这么优秀的学生?匪夷所思!</h3><h3><br /></h3><h3>这件事惊动了省教研室的邓治安主任。这位全国有名的语文教育专家带人到吉林市丰满区第二实验小学去调研,看看杨巧云是怎么教语文的。</h3><h3><br /></h3><h3>杨巧云老师说:六年来,她只抓了两件事,一是读书,大量地读课外书;二是写日记,有话则长,无话则短,但要坚持写。别的家庭作业基本上没有。</h3><h3><br /></h3><h3>她拿出保留的一部分同学写的日记给邓治安主任看。学生写的日记,从篇幅上看,有长有短,长到几百个字,上千字,短到只有一、两句话。从内容上看,包罗万象,有记事的,有状物的,有议论的,也有写读书心得的。</h3><h3><br /></h3><h3>有一位学生写的一篇《论关羽》,让邓老师大为惊叹!学生写道:关羽忠义固然可嘉,但他胸无全局,以至于把刘备的事业葬送了。</h3><h3><br /></h3><h3>日记中,学生把关羽哪里忠义,哪里胸无全局,写得详详尽尽。一篇日记洋洋洒洒写了几千字!</h3><h3><br /></h3><h3>在这个班里,日记只是一种形式。许多日记有题目,实际上是"作文"。我对邓老师说:"靠自己读书成长起来的学生,不但结实,而且有可持续发展的后劲。杨老师的课可能上得没有什么彩,但她按照学语文的规律去教了。六年来,她坚持引导学生读书、作文,使学生养成了读写的习惯,这是最大的彩!"</h3><h3><br /></h3><h3>邓老师接着说:"全区3000名小学生统考,前17名都是她班的学生,这叫大放异彩!"杨老师怎样教语文?两个字:读、写。说得稍微复杂一点是四个字:多读多写。</h3><h3><br /></h3><h3>3、学语文,都是一个"读"字</h3><h3><br /></h3><h3>中国人民大学教授、红学家冯其庸先生读到小学五年级时,由于抗日战争爆发,无学可上了,只好回家务农。书包里装的一本从学校借来的《三国演义》,成了他唯一的读物。他不知读了多少遍,以至于许多回目都能背下来了。</h3><h3><br /></h3><h3>他一边务农,一边继续找书读。其间读了《论语》《孟子》《古文观止》等名著。有的似懂非懂。</h3><h3><br /></h3><h3>17岁那年,他在哥哥的支持下,考取了镇上办的中学。教国文的丁约斋老师说冯读的书比别人多,悟性好,说他肯定是"书香门第"。冯先生说,他是真正的"稻香门第",甚至是"饥寒门第"。</h3><h3><br /></h3><h3>丁老师对冯其庸十分器重,这使冯很受鼓舞。冯先生说,丁老师有三句话深深地影响着他。</h3><h3><br /></h3><h3>一句是:"读书要早,著书要晚。"</h3><h3><br /></h3><h3>冯先生后来虽然又被迫辍学,回家务农,但读书仍不间断。</h3><h3><br /></h3><h3>第二句是:"读书要从识字开始。"</h3><h3><br /></h3><h3>第三句是:"写好了文章自己要多看几遍。"</h3><h3><br /></h3><h3>冯其庸先生说:"我现在快八十岁了,回过头来想想,丁老师的这几句话,仍旧是对的。我现在无论是读书和写作,总是不敢忘记这几句话。而且总觉得自己读书太少,自己的古文学得功夫太差,自己写好的文章更要多看几遍,五到十遍才敢放手!"</h3><h3><br /></h3><h3>丁约斋老师怎样教语文的?一是赏识学生,二是启发点拨,教给方法。冯先生的例子,也再次告诉我们,教语文和学语文一样,都是一个"读"字多读书。</h3><h3><br /></h3><h3>从老师这个角度上说,要激发兴趣,教给方法,教学生多读书,从学生这个角度上说,自己要多读书。</h3><h3><br /></h3><h3>4、讲解只能使人知道,而朗读能让人感受。</h3><h3><br /></h3><h3>《小学语文教师》副主编李振村先生出生在山东沂蒙山区的一个小村庄里。升入小学五年级,教他语文的是一位叫徐宗文的京剧演员。这位"门外汉",不会讲解,但会朗读。</h3><h3><br /></h3><h3>这不奇怪,因为他文化底蕴深厚,能说一口流利动听的普通话,又是演员,感情丰富且又善于表达。</h3><h3><br /></h3><h3>山村的孩子们第一次听到这么纯正的普通话,第一次听这样声情并茂的朗读!李振村被徐老师的朗读感动得泪流满面。</h3><h3><br /></h3><h3>讲解只能使人知道,而朗读能让人感受感受文章中的人、事、物,感受语言文字,让语言文字在学生心中活起来。</h3><h3><br /></h3><h3>这位老师还经常朗读课本以外的优美文章给学生们听。下雨了,教描写下雨的诗;下雪了,教描写下雪的诗。学了,就叫背。</h3><h3><br /></h3><h3>李振村痴迷语文了。徐老师看李振村作文写得好,说:"一个未来的作家将在我们村里诞生!"并偷偷送了几包书给李振村读。</h3><h3><br /></h3><h3>那年头,像茅盾的《林家铺子》、茹志娟的《百合花》都不准看的。徐老师在李振村幼小的心灵里播下了梦想、憧憬和向往。</h3><h3><br /></h3><h3>激情和梦想,带着少年李振村一头扎进书堆里而不能自拔。在那个文化荒漠的时代,他竟读了五十多部长篇小说,包括我国古典四大名著。1981年高考,李振村数学虽然只考了40多分,但语文成绩优异,被山东大学中文系录取。</h3><h3><br /></h3><h3>现在,他真的成了作家,人刚到中年,便著作等身。由于长期和语文教学打交道,他还成了一个语文教育家。李振村深有感触地说:</h3><h3><br /></h3><h3>"教育的一个重要使命就是要让孩子充满梦想和激情,这比学到多少知识更为重要。有了憧憬和向往,人的心里才会变得格外纯净,人的情感才会变得格外丰富,人才能热爱阅读,热爱学习。"</h3><h3><br /></h3><h3>徐老师没学过教育心理学,没学过语文教学法,更没学过课程标准,但他知道激励,知道读书的重要,还知道运用情境教学法。是呀,下雨天教写下雨的诗,下雪天教写下雪的诗,还有比这更"情境"的吗?</h3><h3><br /></h3><h3>梦想和憧憬是少年儿童学习的发动机。让学生充满幻想,充满对未来的憧憬,这是培养出优秀学生的宝贵经验。细想一下,做到这一点难吗?不难。</h3><h3><br /></h3><h3>5、对不愿读书的孩子采取点强硬措施,有了兴趣养成习惯不就成了吗?</h3><h3><br /></h3><h3>高林生的父亲不就是这样教语文的吗?必要的管教是少不了的,该严的还要严。孩子毕竟是孩子。</h3><h3><br /></h3><h3>说说高林生吧。</h3><h3><br /></h3><h3>高林生和李希贵先生一样,现在也是大名鼎鼎、蜚声全国的教育专家了。高林生是我的学弟。</h3><h3><br /></h3><h3>林生考入师范时才15岁,是个穿大裤衩的孩子。一天到晚手拿竹板或月牙板(说山东快书用的铜板),说着、唱着过。长篇山东快书《武松打虎》、长篇快板书《奇袭白虎团》,他说得栩栩如生,活灵活现。</h3><h3><br /></h3><h3>数、理、化成绩勉强过得去,数学偶尔还考不及格,但语文成绩优秀,可是即使上他比较喜欢的语文课,也很少专心听讲。干什么呢?偷看课外书。用他的话来说,课本中的那些古文、古诗,小时候就会背了,课本中的现代文,看一遍就差不多记住了,所以就不想听老师说了。</h3><h3><br /></h3><h3>这倒也是,谁叫他过目不忘呢!</h3><h3><br /></h3><h3>然而每次考试,语文成绩都位居榜首,有时也得过二三名,那也相当于榜眼、探花。</h3><h3><br /></h3><h3>说到背古文,那得从他父亲说起。高林生家学渊源,其父是中央大学的高材生,通古文、谙音律。解放后,在徐州第一中学任高中语文老师,一部《论语》,一部《史记》都烂在他的肚子里。</h3><h3><br /></h3><h3>高林生幼承家学,在父亲的管教下,《古文观止》中的多数篇目都背下来了,而且至今不忘。</h3><h3><br /></h3><h3>高林生说,他父亲教他的方法很简单,给你一本带注释的《古文观止》,给你一本字典,学去吧!读懂个七八分,就背诵。那才叫真正的"自主探究"呢!背不下来,不给饭吃,有时还打人。</h3><h3><br /></h3><h3>林生说:"我小时候贪玩,坐不住。老爹不得已才打几下。但戒尺对我确有震慑作用。"</h3><h3><br /></h3><h3>我打趣说:"看来光有要求不行,还得有得力措施。不打不成才,这话至少对你适用。"</h3><h3><br /></h3><h3>高林生嘿嘿一笑,说:"这叫因材施教!开始是老爹逼着读书,后来尝到了甜头,对读书有了兴趣,不叫读也读了。"</h3><h3><br /></h3><h3>这是真话。林生现在家里四壁皆书,可谓坐拥书城。他的学问真是自己读出来的。对不愿读书的学生(其实多数孩子一开始是不愿意读书的),采取点强硬措施(当然不是体罚),一旦尝到了甜头,有了兴趣,养成了习惯,不就成了吗?</h3><h3><br /></h3><h3>必要的管教是少不了的,该严的还要严。孩子毕竟是孩子。</h3><h3><br /></h3><h3>6、养成了阅读习惯,就会有书必读,就像牛一样,是草就吃。谈到习惯,不由想起了我自己的学生时代。</h3><h3><br /></h3><h3>我是在山东老家读完了小学的。1954年夏,小学毕业后才到了徐州。那时,我们山村老师的教学方法绝对是"原生态」的。到了四年级,张老师还一句一句地领着我们读课文,所有课文都要求背诵。</h3><h3><br /></h3><h3>到了五、六年级,徐老师和白老师都是串讲,串讲完了,分段、写段意、抄中心思想。但和张老师一样,多数课文也要求背诵。《开国大典》《铁脚团长》《火烧赤壁》都要求我们背。</h3><h3><br /></h3><h3>从三年级到六年级,每天写一篇大楷,写四行小楷。作文都是用毛笔抄写的。值得一提的是,到了高年级,白老师特别重视课外阅读,那时画书(即连环画)很流行,《新儿女英雄传》《小英雄雨来》,古典四大名著都有画书。</h3><h3><br /></h3><h3>看了画书,便想看原著。我读的第一本是《三国演义》。似懂非懂地读。遇到"诗曰","有诗赞之曰"就跳过去。</h3><h3><br /></h3><h3>记得读到第四十二回"张翼德大闹长坂桥,刘豫州败走汉津口"时,感到非常失望,大叫"写得不好"!因为书中写的张飞不是"当阳桥上一声吼,喝断了桥梁水倒流",和京戏里唱的不一样!</h3><h3><br /></h3><h3>后来又读了《水浒传》,一者喜欢书中的人物,二者喜欢作者的语言。《水浒传》我读了好几遍。</h3><h3><br /></h3><h3>从小就觉得读书是一件非常愉悦的事,有书必读,就像牛一样,是草就吃。</h3><h3><br /></h3><h3>读初中一年级时,受到李老师的启迪和激励,萌发了当作家的念头。心中有了梦想,有了憧憬,读书便由兴趣变为一种志趣,成了一种追求,一种自觉。</h3><h3><br /></h3><h3>那时,经常到父亲的办公室里读报,时间长了,竟一天不读报便像缺失了什么似的。小小年纪又养成了读报的习惯。在我还很小的时候,就成了读书读报的习惯的奴隶。这是我最感谢老师的地方之一。</h3><h3><br /></h3><h3>怎样让孩子学好语文?我的老师告诉我:培养学生阅读的习惯。因为,语文能力是长期读书积淀而成的。</h3><h3><br /></h3><h3>提高学生的语文成绩其实就是那么简单:"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h3><h3><br /></h3><h3>只要抓住"读写"这两条线不放,即按照语文学习的规律去做,学生就一定会有好的语文素养!</h3><h3><br /></h3><h3><br /></h3><h3><br /></h3><h3><br /></h3><h3><br /></h3> <h3> </h3><h3>于老师给老师们的20条建议  </h3><h3>  </h3><h3>一、教师要在上课铃声未落之前到达教室门口。 ­<br /></h3><h3>   </h3><h3>铃声落了,教室里的多数人如果对你视而不见,依然我行我素,乱烘烘的(低年级小朋友尤甚),你不要发脾气,要静静地观察每个人,目光不要严厉,但要犀利、灵活、有神。一般情况下,片刻之后,多数学生会安静下来。此刻,你一定要及时给同学们一个满意的表情,表扬表扬好的人,表扬要具体,指出哪一排哪一组的同学安静,哪些学生坐得端正。 ­</h3><h3>  </h3><h3>如果还有人在说话,甚至打闹,则用一种期待或者严厉的目光"盯"住他。无效,则点明某一排或某一组一人仍在做影响大家上课的事,因为你不可能知道他们的名字。再无效,则迅速地走到他们眼前,请他们站起来,严肃但措辞文明地告诉他,之所以请他们站起来,是因为他们无视课堂纪律,影响了别人的学习。必要时,则请他们把名字写在黑板上,然后说一句:"噢,你叫李勇,你叫王强。"不要指责,更不能挖苦。这一招儿肯定有效。 ­</h3><h3>  </h3><h3>千万不要不管班级里怎么样乱七八糟,傻乎乎地走进教室。否则,你很难把课上下去。 ­</h3><h3>  </h3><h3>二、一旦进入课堂,就要像京剧演员一样,精气十足。 ­</h3><h3>  </h3><h3>走进课堂,要把90%的注意力放在学生身上,10%的注意力用在教学方案的实施上。要善于用眼睛表达你的满意、生气和愤怒。尽量不要吼叫。训斥只可偶尔为之。目光要经常瞥向那些神不守舍、好动、好说的学生。可以请他们做点事-----比如读书、读单词、表演、到黑板上默字等。这叫"以动治动"。最要紧的是不断地鼓励、表扬、提醒学生。但话要简洁明了,忌婆婆妈妈式的唠叨。­</h3><h3>  </h3><h3>这样的表扬会更有效: ­</h3><h3>  </h3><h3>"第二组同学坐得最端正。"-----如果班级里某一个角落出现"骚动"。­</h3><h3> </h3><h3>"李勇的眼睛一直看着老师。"-----如果李勇的同学走了神,或者在做小动作。 ­</h3><h3>  </h3><h3>"小强同学善于思考"。-------如果小强的同桌读书心不在焉。­</h3><h3>  </h3><h3>要把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必要时,把个别学生的座位调动一下。最好把个别自觉性差的同学调到离老师近的位置。对此类问题,处理要果断,快刀斩乱麻,不必说为什么。­</h3><h3>  </h3><h3>最不得已的手段是惩罚如罚他停课。但最好不要在上课时请他到办公室去。课间休息时,把他请到办公室去。­</h3><h3>  </h3><h3>惩罚尽量少用。千万不要体罚,切记。宁肯让教育失败一次,也不要因体罚而造成更大的失败。这种失败是无法挽回的。­</h3><h3>  </h3><h3>三、要尽快记住每个学生的名字首先记住表现好的和表现差的学生的名字。­</h3><h3>  </h3><h3>直呼其名地表扬胜于不指名道姓的表扬,指名道姓地批评、提醒,有时效果更好。 ­</h3><h3>  </h3><h3>把所授课班级的学生座次表写出来,上课时放在讲桌上,这样做,有助于记住学生名字,尽快地了解每个学生及其家庭的情况。­</h3><h3>  </h3><h3>四、要注意教学形式、手段的变化。­</h3><h3>  </h3><h3>低年级学生的注意力是很短暂的。如果第一个词是老师领读,第二个词也是,那么第三个就要请优秀的学生当回老师了。­</h3><h3>  </h3><h3>每一遍读课文是齐读,第二、三遍最好自由读,或者同桌之间互相读。读书、读词不要让学生扯着嗓子读。如果让全班学生读单词,能不能声音由低到高,再由高到低?那一定是很有趣、很有意境的。­</h3><h3>  </h3><h3>板书"大"和"小",故意把"大"写得大大的,把"小"写得小小的;板书《骆驼和羊》,故意把前者写大,后者写小;板书课题"鲸",则特意把这个字写得斗大。如此,学生一定会发出会心的微笑。这也是变化。­</h3><h3>  </h3><h3>第一次分角色朗读,全由学生参与,第二次,如果你参与进去,学生一定会读得更有精神。讲燕子、翠鸟的外形画简笔画;讲鲸,让学生看图片;学习《桂林山水》看看课件……这些,都叫"变化",没有变化,学生会厌;没有变化,也就没有教学艺术。­</h3><h3>  </h3><h3>五、要细心观察学生,全面了解学生,倾听学生的谈话。­</h3><h3>  </h3><h3>如果你在适当时机和场合,不经意地说出某一个学生做的一件值得称道的事或值得称道的一种表现,他不仅会感到吃惊,而且受到的鼓舞也会特别大。­</h3><h3>  </h3><h3>表扬要有实指性,忌空泛。"你做作业总是那么细心,很少有错误。""你回答问题不但对,而且口齿清楚。"-----这样说就具体了。­</h3><h3>  </h3><h3>恰当地使用肢体语言,可以让学生感到你的真诚和亲昵,拉近师生的距离。如抚肩、握手、贴贴学生的脸蛋等。­</h3><h3>  </h3><h3>六、搞点小激励。­</h3><h3>  </h3><h3>教低年级,可把全班分为几个组,上课时,不论哪个同学在哪方面表现好,都在他所在的组上画一面红旗或一个苹果;有人表现不好则擦掉一面红旗或一个苹果。下课时,表扬表现特别好的组。­</h3><h3>  </h3><h3>这个办法对维持课堂纪律很有效。­</h3><h3>  </h3><h3>七、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h3><h3>  </h3><h3>不要追求课堂教学的热闹,小手如林,你说我说,有时可能是"虚假繁荣"、"泡沫经济"。要让学生学会思考,潜心体会文本,告诉学生老师提出一个问题,必须经过思考方能举手。老师的提问要有一定的深度、难度,要有价值。可以直截了当地告诉学生:我不喜欢问题一提出来就举手的人,喜欢想一想,想好了再说的人。可不要把孩子教浮躁了。宁静以致远。宁静是心无杂念,专心思考、刻苦钻研的意思。­</h3><h3>  </h3><h3>有的学生很优秀,也喜欢举手,你可以这样对他说:"我知道你很优秀,当别人说不出、读不好、写不好时,再请你出马,怎么样?"不能让少数学生"独占课堂"。­</h3><h3>  </h3><h3>八、课间尽可能多和学生一起玩。­</h3><h3>  </h3><h3>如果和他们一起做游戏,要遵守"游戏"规则。倘若犯规,同样要接受相应的处罚。这样,学生就会真真切切地感到你是他们中的一员,你和他们一样。老师要和学生相似,不应该也不可能要求学生和老师相似。­</h3><h3>  </h3><h3>九、上好第一节课。­</h3><h3>  </h3><h3>精心备课,把握准教材,把教材装在心里。准备好教具。组织好教学。一旦学生安静下来,要尽可能地展示自己的特长和才能。如果------­</h3><h3>  </h3><h3>开头的一段话热情洋溢;­</h3><h3>  </h3><h3>板书的第一个字让学生为之赞叹;­</h3><h3>第一次朗读让学生为之感动;­</h3><h3>用丰富的表情和机灵的眼神吸引住学生;­</h3><h3>得体的幽默让孩子笑起来;­</h3><h3>充满爱意的一次抚摸让学生感到亲切;­</h3><h3>教学方法的变化让学生感到有趣,使他们注意力集中;­</h3><h3>那么,你成功了。如果这样,而且今后也不懈怠,我敢说,你绝对成功了。­</h3><h3>  </h3><h3>以上说的几个方面能做到一半,也会成功。要有信心。哪一方面不足,就努力去修炼。­</h3><h3>  </h3><h3>十、肚子里要有几个故事和笑话,找机会讲给学生听。­</h3><h3> </h3><h3>老师讲的故事,学生会终生不忘。忘不了故事,就忘不了你这位老师。讲故事特别能让调皮的学生亲近你。当好动的学生拉着你讲故事时,你不要趁机给他提要求,更不要批评他,否则他会难堪。你可以这样说:"没想到你喜欢听我讲的故事!以后肯定有机会。"要利用这个机会和他们进行交流。­</h3><h3>  </h3><h3>十一、驾驭好课堂(组织好课堂教学)。­</h3><h3>  </h3><h3>必须这样对影响大家学习的学生说:"这个班不是只有你一个,而是几十个人。你做任何一件事都得先考虑:会不会影响大家。利已,但不能损人。损人利已是大家所不容的。"对低年级小朋友可以把话说得浅显一些:"你一说话,就会影响别人听讲、做作业,所以请你不要随便讲话。"­</h3><h3>  </h3><h3>课堂上,教低年级的老师说得最多的话组织教学的话。"苦口婆心"这个成语,是教低年级老师的真实写照。­</h3><h3>  </h3><h3>十二、要经常注意学习。­</h3><h3>  </h3><h3>要经常读-----注意,我说的是经常读-----关于教育学、心理学以及教学论等方面的著作,要养成翻阅各种教育杂志的习惯。读书要跟自己的实际联系起来,要把读书所得运用用工作中去。建议你做读书笔记,把名言名句记下来。­</h3><h3>  </h3><h3>十三、如果犯了错,向学生道歉。­</h3><h3>  </h3><h3>如果你犯了错误-----比如问题处理不当,说话欠妥,甚至体罚了学生,一定要当着全班学生的面认错,向学生道歉,­</h3><h3>  </h3><h3>老师向学生认错、道歉,错误就成一一种教育资源。­</h3><h3>  </h3><h3>十四、讲到重点、难点时,一定要进行组织教学。­</h3><h3>  </h3><h3>讲到重点部分,或者讲关键问题的时候,一定要组织教学,给注意力不集中的人提个醒儿,否则,学困生的队伍不断扩大将是不可避免的。­</h3><h3>  ­</h3><h3>十五、切不可让学生看出你的偏爱。­</h3><h3>  ­</h3><h3>品学兼优的学生谁都喜欢,但切不可让学生看出老师的偏爱。偏爱是当老师的大忌之一。你和孩子相处时间长了,会感到每个孩子都有可爱之处,即使长得丑的学生,慢慢也会看顺眼,更要关心学困生,让学生感到你赏识他的办法很简单-------主动地和他们说说话;夸夸他们的某一长处;拍拍他们的肩;和他们一起玩,如扳手腕;请他们替老师做点事如收收作业本等。如果扳手腕,你让着学生点,而且让他赢一次,他一定会兴高采烈,念念不忘:"哇,我战胜了老师"。­</h3><h3>  </h3><h3>十六、最好当班主任。­</h3><h3>  ­</h3><h3>最好当班主任。当班主任,才能真正感受到当老师的甘苦,才能锻炼自己。­</h3><h3>  ­</h3><h3>如果当了班主任,别忘了搞活动。想一想,你童年的时代最喜欢什么活动,那时你希望老师搞什么活动。­</h3><h3>  ­</h3><h3>搞活动最明显的作用是能增强同学之间的团结和班集体凝聚力。­</h3><h3>  ­</h3><h3>十七、对学生要严格要求,但不要太厉害。­</h3><h3>  ­</h3><h3>清代冯班说:"师太严,弟子多不令。柔弱者必愚,强者怼而严,鞭扑叱咄之下,使人不生好念也。"意思是说,老师如果太厉害了,懦弱的孩子就会被教愚笨,个性强的孩子变得暴戾。什么事过了头,就会走向反面。­</h3><h3>  ­</h3><h3>要像孔子说的那样:做到"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h3><h3>  ­</h3><h3>如果你今天狠批了张三一顿,明天一定找个理由表扬他。至少要主动和他说话,就像昨天什么事也没有发生。­</h3><h3>  ­</h3><h3>十八、对所有学生家长都要以礼相待。­</h3><h3>  ­</h3><h3>不要在家长面前指责学生。对任何学生都要首先肯定他的长处,把优点放大。也要让学困生的家长树立信心。"罗森塔尔效应"同样适用于学生家长。­</h3><h3>  ­</h3><h3>尽量不要请家长到学校来,而应该主动到学生家里去,老师踏进学生家门时,而且心平气和、推心置腹地和家长交谈,学生和家长该是一种什么感觉、一种什么心情啊!在这种情况下,我想,无论谈什么,学生和家长都会接受。­</h3><h3>  ­</h3><h3>十九、多听别人的课。­</h3><h3>  ­</h3><h3>记得京剧艺术大师梅兰芳说过这样一句话:"不看别人的戏,就演不好自己的戏。"演戏如此,教学也如此。我实习的时候,就是先听别的老师上课。至今还记得当时老师上课的情形。看优秀老师的课,就是读活的教育学,活的教学法。这与读书的感受是大不相同的。你走向讲台前以及走向讲台后务必抽时间听听别人的课。我要不是听了众多的优秀课,恐怕是不会把课上好的。也可以这样说:"不听别人的课,就上不好自己的课。"­</h3><h3>  ­</h3><h3>二十、学高为师,身正为范。­</h3><h3>  ­</h3><h3>以上说的,都是初为人师时所要特别注意的。你今后若有志当老师,请记住古人的这两句话: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虽然此话只有八个字,但它反悔怎样当一个好老师全讲全了。若干年后,当你把这两句话读"厚"了,读成一本书了,你就是个很优秀的老师了。­</h3><h3>  ­</h3><h3>我相信你会成为一位十分优秀的老师。</h3><h3><br /></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