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30:我眼中的林黛玉

超越

<h3>文字:超越</h3><h3>图片:网络</h3><h3>背景歌曲:剧中曲《葬花吟》</h3><h3><br /></h3><h3>两湾似蹙非蹙罥烟眉</h3><h3> 一双似泣非泣含露目</h3><h3>这两句是林黛玉在书中出场时曹雪芹对她的肖像描写。</h3><h3>我想每位读者读《红楼梦》都会喜欢里面某一个人物。我就喜欢林黛玉。</h3><h3>在一些读者的眼里林黛玉是尖酸刻薄、多疑、小心眼的病态女子。其实首先是你没细读《红楼梦》人云我云,要不就是断章取义的去理解和去看林黛玉。再有就是高鹗把曹雪芹的续书写坏了。《红楼梦》是带有自传性、自叙性、家族史的特色。《红楼梦》的第一回:甄士隐梦幻识通灵 贾雨村风尘怀闺秀。曹雪芹在开篇就写到甄士隐(是真事隐)贾雨村(是假语存),它艺术上的基本宗旨就是"真事隐""假语存"。就是把真事隐藏起来,隐藏到假设的小说的叙述当中,但是它的目的还是要保存它不得不倾诉的真事。所以里面的许多人物都是有生活原型的。这是曹雪芹写作《红楼梦》的一个基本的出发点。《红楼梦》曹雪芹呕心沥血著作了十年,对里面的人物都精心设计,用心良苦。那么林黛玉《红楼梦》里的女一号,金陵十二钗之首,在现实中一定是有生活原型的。曹雪芹用精湛独到的笔触为我们展现一个美丽柔弱、多愁善感、才华横溢、心高气傲的林黛玉。在二十五回我们读到凤姐和宝玉被魇魔了,两个人都快死了,当时荣国府很乱,曹雪芹写了薛蟠:忽一眼瞥见林黛玉,风流婉转、已酥倒在那里。看似闲闲的一笔,其实是告诉读者林黛玉并不是只有宝玉情人眼里出西施才认为她美丽,连薛蟠这样俗不可耐的俗人(他写的诗是"两种苍蝇嗡嗡嗡...")也被林黛玉迷倒了。曹雪芹是想告诉你林黛玉是当时那个年代的一位倾国倾城,雅俗共赏的绝代佳人。黛玉的结局一定不是像高鹗写的"焚稿断痴情"。曹雪芹笔下的林黛玉不仅是一位与贾宝玉发生爱情故事的贵族小姐更是一位倾国倾城的绝代佳人。她虽然有某些小缺点。但其实林黛玉是一个:内心是非常单纯、非常善良的女子,她诗意生存、诗化存在、她的生活充满的艺术化(黛玉葬花就是一次完整的行为艺术);她对封建礼教的规范完全无所谓,由着自己的性子生活,把自己的个性展现得非常充分(这在那个社会那个年代闺中女子当中是非常少见的)。</h3> <h3>书里面描写林黛玉,她有一个特点,就是诗意生存、诗化的生活,而且林黛玉的生活是充分地艺术化的。黛玉葬花是一次完整的行为艺术,行为艺术这个概念,在西方是近一百年来,乃至于近五十年来,才出现和热闹起来的。但是我们的老祖宗曹雪芹在二百多年前,他就在他的小说里面,写了林黛玉的行为艺术,这绝不是夸张,你想她葬花是不是行为艺术啊?首先她有道具,有什么啊?有花锄,因为她最后葬花,她要刨坑,得有花锄。林黛玉一个弱不禁风的人,她扛一个花锄,你想这个花锄如果不是一个艺术化的花锄,是一个市买的花锄,甭说扛了,她举都举不起来是不是啊?就说明她为自己制作了一个很精致的她能够扛在肩上的一个花锄,这不是艺术行为是什么行为?而这个花锄上还要挂一个花囊,这花囊显然是精心地缝制和刺绣的。还不算完,另一只手还要拿一个花帚,因为那个花瓣需要扫在一起。那么这个花帚肯定不是傻大姐用的那个大笤帚。它肯定是一个非常精致的,而且它制作的原料可能还不一定是竹子什么的,我们很难想像,但是,我们又可以想像,它是完全艺术化的。</h3><h3>服装更不消说了,她在那天肯定是自己精心设计自己当天的服饰。然后,她扛着花锄,花锄上还有花囊,她这手还拿着花帚,她有道具。那么,她葬花有路线,有她事先踏勘好,从她的潇湘馆出来,沿路走来,最后到达一个角落一个花冢,而这个整个过程当中,她吟唱自己事先准备好的葬花词,她这个行为是有声行为艺术,还不是无声的。这就是林黛玉,你想曹雪芹在那个时候,能想像出这样一个场景,塑造这样一个人物,有这样的一个完整的艺术化的行为,这很了不起。 这就是曹雪芹笔下诗化的林黛玉。</h3> <h3>贾宝玉眼中的林黛玉:"两弯似蹙非蹙笼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娴静似娇花照水,行动如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她是贾母的心肝宝贝,是贾母的外孙女(也是贾母的唯一亲孙子),由于父母双亡,又没兄弟姐妹,长期寄居在贾府。她的身体羸弱,性格敏感,时常顾影自怜,黯然神伤。另一方面,她风流婀娜,才华横溢,因而又特别孤芳自傲。她深爱宝玉,想与宝玉结合,却又面临重重阻力。黛玉在荣国府的处境有多艰难,读者是远远不能理解的。她在《葬花吟》里唱到"一年三百六十日,刀风霜剑严相逼......"她自己形容在荣国府每天都是刀风霜剑严相逼。在荣国府人心叵测,险象环生。赵姨娘、王夫人和薛姨妈是两个争夺利益的集团,她们都想争夺荣国府的控制权,所以她们都要排除林黛玉。王夫人和薛姨妈。因为她们要成就金玉姻缘,所以就必须排除林黛玉,当然她们只是要排除,对林黛玉还没有狠毒到要害死她。成就金玉姻缘合了她们的心意更主要是在老祖宗去世后,她们姐妹就能更牢固的掌控贾府财富以及权力。那时候天下就是她们的。然而心狠手辣赵姨娘就要置林黛玉之死地。因为赵姨娘要铲除宝玉,害不死宝玉,她知道宝玉深爱黛玉,如果黛玉死了,那宝玉要么会死、要么会出家。这样赵姨娘的儿子贾环就是荣国府的唯一继承人,那后面荣国府的权力、财富就都是她的了......<br /></h3><h3>虽然在荣国府有她快乐的时候,也有甜蜜的时候,但总体处境她觉得很不妙。本来就是来凡间还泪的绛珠仙子从会吃饮食时便吃药的弱女子,在赵姨娘暗中的毒害下;在王夫人和薛姨妈的排斥下;在荣国府的处境,你想想林黛玉会是什么样?她的病有好的可能吗?心身俱创。只要你细读《红楼梦》你就会发现前面写林黛玉的多愁善感、小心眼、多疑是在对宝玉的爱情不确定的时候,和在寄人篱下的环境下的一些小缺点。其实她美丽、单纯、善良、性格开朗、毫无心计、光明磊落、超凡脱俗......</h3><h3><br /></h3><h3><br /></h3> <h3>  曹雪芹的《红楼梦》只有前八十回。在这八十回里,作为女主角的林黛玉,在曹雪芹笔下的是诗化的生活以及存在。所以描写她的死也一定是诗化的。高鹗的续书"焚稿断痴情"很深入民心,在他续书中好像很不错的很经典的一笔。但是我相信不是曹雪芹的原笔原意,我认为曹雪芹写林黛玉的死一定是很诗化的仙遁,一定是很美的很艺术化的。</h3><h3>在诗社黛玉的号是:潇湘妃子。潇湘妃子有什么典故呢?潇湘妃子它指的是传说时代尧舜禹那个舜,他的两个妃子,一个位叫做娥皇,一位叫做女英,那么舜是一个非常好的一个部族领袖,他经常外出巡查,后来他不幸死于苍梧。娥皇、女英去寻找他,很悲痛,娥皇、女英的泪水洒到竹子上,就使得这个竹子上面出现了斑痕,这就是所谓的斑竹,潇湘竹,潇湘妃子这个别号,就来源于此。那么娥皇、女英最后怎么死的呀?泪尽入水,这是古书上记载的,娥皇、女英寻找这个舜找不到,最后她们眼泪就哭干了,就在水里面死去了,死在江湖之间。而且潇湘妃子这个别号本身实际上也在暗示,林黛玉会不会最后也是沉湖?<br /></h3> <h3>在第七十六回里中秋之夜湘云和黛玉的对诗,最后对出&quot;寒塘渡鹤影,冷月葬花魂&quot;。这两句诗就是湘云和黛玉的最后命运归宿。&quot;冷月葬花魂&quot;冷月应该也是中秋之夜;葬花魂应该也像葬花一样艺术化的描写。很有可能是人们找不到绛珠仙子的尸体,只看到"玉带林中挂"她是仙遁,这个是书里面说得很清楚的,她本来不是人间的一个凡人,她是一个绛珠仙子。曹雪芹会很诗化的艺术手法来葬绛珠仙子的这珠花魂。</h3><h3>喜欢林黛玉善良、美丽、才华横溢;在那样的年代那样的社会依然没有失去自我...... </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