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br /></h3><h3> 1977年文革后首次恢复高考已经过去40周年了!这是1966年文革开始停止髙校招生的首次全国文化考试。十届高中学生齐聚考场。有的年近不惑,因过早承受社会的压力与磨难而鬓染白发,有的则稚气未脱意气勃发;有父子同场竞技的,有夫妻携手赴考的……那场面之壮观,竞争之激烈,社会反响之热烈,政治影响之深远,已有各路专家学者著书立说研究探讨成果丰硕。</h3><h3><br /></h3><h3> 记得1977年的冬天,寒风有些凛冽,旷野显得凋敝。在这江汉平原的通顺河流腹地,人们大都瑟缩着将粗糙的布满老茧的双手交叉着笼在袖筒里匆匆行走。整个大地有些肃杀,看起来了无生机。</h3><h3> 在破旧的生产大队部办公平房前的机耕路上,停放着一辆突突作响的手扶拖拉机🚜。向上突起的烟筒冒着淡淡的青烟,原本装载农具什物的逼窄车斗里挤满了一堆年轻人躁动不安的躯体。寒风掠过他(她)们稚嫩而充满生气的脸庞,好像也带不走他们对朦胧未来的希冀与梦想。大家叽叽喳喳嘻嘻哈哈,拖拉机手则不断吆喝着要大家互相扶持坐稳保持平衡,老支书、知青领队则在一旁叮嘱大家:一颗红心,两种准备,放松心态,冷静发挥。金榜题名勿喜,名落孙山不忧。读书报国与修补地球都有美好前程。</h3><h3> 这些青年人就是将要参加1977年恢复高考奔赴30里外胡场考点的双剅大队考生。大部分都是下乡和回乡青年。我亦忝列其中,时仼大队党支部委员、基干民兵连长。</h3><h3> 说来可能现在的年轻人无法相信:就是这辆满身油污、吱嘎乱响、无遮无盖、没有任何安全防护措施的"敞篷跑车"驮着这拨年轻人在1970年代新修的汉(口)沙(市)柏油路面毛场至胡场段安全行驶了4个来回,没有遇到过任何交通警察的拦截盘查与问询。因为当时能有此类代步工具多拉快跑亦属难得,满路上尽是些大小拖拉机大小货卡车人货混装争先恐后;马路边骑着28吋上海产"永久"或别的什么牌子的黑漆面自行车大车架的姑娘嫂子们前扛坐娃后架驮人顶风骑行亦比比皆是。虽不安全且未遭禁行。</h3><h3> 小平同志又一次复出后石破天惊的果断决策给1977年这个寒冷的冬天带来了一抹温煦的气息。我能够争取到这个考试的机会且能报上名拿到这张梦寐以求的准考证实感庆幸。为什么这么说呢?知道的投来赞许的目光默默地鼓励着我把握机遇别让其再与之失之交臂,不知情的还以为我自以为是兀自矫情。</h3><h3> 作为农村基层干部,考试之前按照党支部的工作安排,我一直负责一个生产小队的驻队包队工作,大到生产小队的生产安排、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布局与实施,以及队委成员之间矛盾纠纷的处理与化解,小到邻里之间因架屋垒台婆媳纠纷均要参与调处;设若小队长遇突发事件撂挑子不干还需临时顶替队长职责每天早晨沿村湾喊工安排农活;必要时又可能领工带班出水利工程赴几十里路外肩挑手提完成挖渠修路任务,根本就没有考前复习时间。</h3><h3> 两年前(75、76年)连续进入基层党组织推荐上大学考察名列又莫名落选的情景无声地浮现眼前,让同情和器重我的人,排斥和对我不服气的人各怀心事。 这下好了,公开考试,凭真本事选人,少了推荐考察那些个说不清道不明的幕后因素。</h3><h3> 当年语文考试卷的作文题目是巜雷锋的故事》,这个题目对我来说一点也不陌生,贫穷乡邻间相濡以沬的真情互助,急难险重时的挺身而出,水利工地上处处自然呈现的照顾弱小......一桩桩,一件件,都是我信手拈来的写作素材,我一气呵成,完成答卷。两天的考试在紧张中度过,很快,我又回复到日落而归的平静生活之中。</h3><h3> 终于放榜了!</h3><h3> 我们这拨考生中有4位拿到了录取通知书。知青中有一个上了武汉体育学院,一个上了荆州师专,一个上了武汉的中等师范学校。回乡青年中就我上了武汉师范学院。</h3><h3> 记得当邮递员一身绿色制服骑着绿色自行车按着轻脆的铃声嘎然停止在我家门前,朗声吆喝着有我的挂号信时,眉眼带笑暖意融融。</h3><h3> 记得那一刻,我那话语不多慈眉善目的老母亲站在房檐下先是笑逐颜开转眼就抹起了眼角的泪水。那是她高兴激动为儿子喜悦的泪水!</h3><h3> 记得那一天,大队的党支书,我的老同事,还有我曾任教过的民办小学的老师们,都真诚的向我祝贺,鼓励我趁着好时光,求学、上进、展现才华。</h3><h3> 记得入学报到前的那段时间,我还作为一个青壮劳动力,和本湾的部分男性劳动力一起奔赴湖区水利工地,战天斗地,夙兴夜寐,泥里淌,雨中行,肩挑背负百十来斤的青仝泥爬坡下坎,肩膀红肿疼痛近半月坚持奋战到工程完工⋯⋯</h3><h3> 我家世代都是农民👩🌾,吃苦耐劳我从不畏惧。但我崇尚知识,渴求知识的滋养。我爱看书读书。我的父亲虽然文化程度不高,但也深知没有文化是找不到什么前途的。他靠着自己的刻苦与毅力,在只有初小文化的基础上识文断字,写写算算,从解放初期土地改革开始,就成了一个"公家人",在当时的"公社"拿着国家给予的微薄薪水,养家糊口。记得我72年底73年初读完二年制的高中毕业回乡。在我的要求下,父亲想办法抠出一点钱,给我订了《解放军文艺》《航空知识》。每当散发着淡淡的油墨清香的杂志不时飘然而至,那种感觉美妙极了!一本滋润我荒芜的文学沙漠,另一本则满足我对科技宇宙奥秘的好奇与向往。</h3><h3> 记得刚刚认识一些浅易文字后我就喜欢上了翻书、读书。我把不知是从哪里找到的书,囫囵吞枣地懂个大概也要从头至尾读一通。时间长了,感觉不过瘾,总是这样不求甚解难以一探究竟。于是我专门把废旧报纸裁成巴掌大小折叠起来装订成册,用来记录那些书本中认不出也认不全的字,找来康𤋮字典新华字典琢磨出查找方法,将读音和同音字标注在旁边,随手带在身边,有空就读,有机会就写,并默念它的词义,直到烂熟于心。这种识字释义方法自己都觉得很原始很蠢笨,但效用奇好。那段时光在同乡同龄中曾为此博得不少赞誉!</h3><h3> 好像刚毕业回到老家时,因为农活不会,生产队又正好有一头水牛暂时缺人喂养,我还当了大半年放牛郎。每天清晨牵着牛到村头河边觅食青草。朝霞映照在洒满露珠的草叶上熠熠生辉,我则坐在牛背上,翻看着随身携带的某本书,有时拿起自制的竹筒自制的笛子吹奏,笛声悠悠,四野蛙鸣,倒是有点田园牧歌的味道。</h3><h3> 那段青葱的岁月有些事还是让人久久回味。</h3><h3> 好像是1975年五一前后,县委党校招开一期青年党员党性教育培训班。学员来自县直机关及各乡镇企业、公社和生产大队。我则有幸作为基层大队的青年党员参与其中,那份荣耀还是很让人艳羡。我是74年9至10月间入党的。大队党支部把我作为培养对象结合进了基层班子。当时我在民办小学当老师。那段时期党的组织建设工作还不太规范,入党前没有预备阶段,由党组织指定2名介绍人与拟发展对象谈话,了解思想道德、政治理想、家庭背景等各方面情况,然后在介绍人的指导下撰写入党申请书。我记得申请书我修改了好几次才得到认可。然后经过支部委员会讨论,本人宣读申请书,2名介绍人分別介绍对我的考查谈话情况,与会者分别表示意见,指出优缺点,今后努力方向,接着举手表决通过,我被组织发展成为一名新党员。</h3><h3> 因此,县委党校的这次培训对我来说意义非常重大,既可以弥补自己的党的知识的欠缺、不足,又可以学到很多新的知识,认识和交往一些新的朋友。因此我非常珍惜这次机会。专注听讲,认真做笔记,积极参加各种专题讨论,查找资料,撰写文章,批林批孔。可能就是在这次培训中,无意识中让和我同期参加培训的我们那个公社的党委副书记产生了不好的看法(后来才知道,他负责知青工作及工农兵上大学的推荐工作)或者说我的一些不经意的举动使他产生误解。他只有初小文化,讨论后写体会文章比较困难,可能我想帮助他写作伤了他的自尊心,反正后来他正好包点驻队就是我的那个生产大队……</h3><h3> 光阴荏苒间,高考距今已然40年矣!人生有几个40年?现今同学聚会,大都已鹤发童颜,毕业后行走于社会,驻足于职场,历练人生,锤炼性情。见证改革开放,目睹祖国发展,强大,庆幸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终于步入了发展的快车道!</h3><h3> 谨此纪念40周年前的青葱岁月。</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