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团圆》并非都团圆

蕤の世界

<h3>最近在空闲时间翻阅张爱玲《小团圆》,此部小说就是张的自传体,而《雷锋塔》和《易经》分别是她少年时代(4-18岁)和青年时期(好像也不能界定为青年,是18-22岁)的自传体,是翻译过来的小说。而《小团圆》包含了这两本书的内容,直至她生前才完成,没有面世,估计是因为她的好多亲人还在世,而她大胆的把一些事情写进书中,直到2009年在她朋友宋淇邝云美夫妇的儿子支持下才对外出版。</h3><h3><br></h3><h3>的确是她自己回忆性的真实事件发生,她是《红楼梦》铁粉,所以依照《红》里人物取名一样,她小说里人物取名也同样有些寓意,兼有国外名字的翻译成中文的味儿,读起来可能有些绕口,而且每个人物都是她的亲人所指。</h3><h3><br></h3><h3>之所以提出这部小说,一是人在年老的时候总会对自己的一生有些回忆总结,二是她主要想澄清和胡兰成的那些情事,因为之前胡在台湾发表一些不切实际的作品《今生今世》,有些歪曲事实,所以张爱玲想就此申明自己的观点,但不知什么原因她在弥留之际却留给朋友“《小团圆》可以销毁”。</h3> <h3>张爱玲属名流之辈,也有凡人的真情流露,人在上年龄后容易回忆,一生写尽了各式各样的男女爱情,总也得把自己的生活加以回顾。<br></h3><h3><br></h3><h3>文中的九莉就是她本人,开篇是在写她求学大考之前的情况,读起来很是亲切。人就是很奇怪,我还经常做考试的梦,不是急着找不着考场,就是坐到考场没拿笔,或者是卷子发下来一道题不回答。这些都不曾发生在现实生活中,却出现在梦里,是否也有许多预示,曾经还给自己解析过梦,可能是自己最希望有结果的考试没有如愿罢了。</h3><h3><br></h3><h3>小说还是沿用一贯嘲讽的口吻叙事风格,不管写母亲滥交、姑侄不伦之恋、父亲抛弃儿女,都很真实;文中的邵之雍就是胡兰成,以前大家都知道他们在分手时张爱玲给了胡一张30万的支票,觉得张爱玲很大气,不是贪图男人钱财的女人,而实际情况是张爱玲曾经为了了断母亲的养育之恩,倔强的报复性的一次给了她母亲黄逸梵一笔钱,当时张爱玲为此笔钱发愁过,而胡动用了日本的业务经费凑齐了那笔钱,由此,后来张爱玲为了还上这份人情,虽然内心饱受着胡的婚外滥情折磨,却理智而冷漠的归还了那笔钱,我觉得这就是一个女人的骨气,我并不是出卖我的爱情,曾经的因为相知,所以懂得还多少值得可以去回忆。</h3> <h3><font color="#010101">张爱玲在小说中详细的回顾了她家族中的事情。她从小到大都是学霸,虽然出生在看似显赫的家庭,却不知亲情冷若冰窖,只和姑姑感情深点。在此,把她一生有关爱情大概作以回顾。</font></h3><h3><font color="#010101"><br></font></h3><h3><font color="#010101">1944年初春,她24岁,胡兰成38岁,此时胡已在汪伪政府中任职,在南京养病,在杂志《天地》上读到张的《封锁》,对作品很是赞赏,对作者充满好奇,便从朋友处要来张的地址,上门前去拜访。</font></h3><h3><font color="#010101"><br></font></h3><h3><font color="#010101">8月份,胡与第二任妻子离婚,与张结婚,没有任何仪式,只有好友炎樱作证,张爱玲的姑姑是知道她的这段感情的。</font></h3><h3><font color="#010101"><br></font></h3><h3><font color="#010101">11月份,胡被派到武汉接编《大楚报》,与张开始分离,不久就与护士小周勾搭上。</font></h3><h3><font color="#010101"><br></font></h3><h3><font color="#010101">1945年8月,胡逃到浙江诸暨,与范秀美以夫妻同居。</font></h3><h3><font color="#010101"><br></font></h3><h3><font color="#010101">1947年6月,张爱玲提出分手,诀别信:我已经不喜欢你了,你是早已经不喜欢我的了。这次的决心,是我经过一年半长时间考虑的。彼惟时以小吉故,不欲增加你的困难。你不要来寻我,即或写信来,我亦是不看的了。</font></h3><h3><font color="#010101"><br></font></h3><h3><font color="#010101">爱情是两个人的事情,其中的甜蜜与痛楚只有当事人清楚,指望婚姻能规矩一个人滥情的德行?试想想,丈夫对着妻子讲述他的婚外情,还沾沾自喜,这叫什么行为?一点内疚感都没有,还如此明目张胆!爱情这东西,爱就是爱,或许在某个时期胡的热情暖化了张的那块冰,两人初识能一口气长谈5个小时;不爱就是不爱,张赶到杭州去看胡的时候,看到他与别的女人住在一起,一个女人容忍度能有多大?心在滴血!很庆幸张很理智,转身的很决绝。</font></h3><h3><font color="#010101"><br></font></h3><h3><font color="#010101">有人说女人傻,男人对她好就会死心塌地,有人说女人物质,贪图男人的钱财。其实最能收买女人的,是真正的懂得。不能否认两人也有过一段醉仙欲死的爱情生活,可是在经过无数次渣男事件后,张爱玲还是理智的放手了,归还了胡之前替她付给母亲的那笔钱,两讫,各不相欠,从此,桥归桥,路归路。</font></h3><h3><font color="#010101"><br></font></h3><h3><font color="#010101">曾经相爱过的人分手后都有些许恨意,其实千万别这样,更不要在背后说各自的坏话,因为当初两人是那样的深深相爱,还是有相互吸引的地方,如果相互诋毁,只能显示自己涵养不够,不合适就平静放爱一条生路,是对是错留在各自心里就好,外人都是看客,说多了都是笑料。</font></h3><h3><font color="#010101"><br></font></h3><h3><font color="#010101">1952年,张爱玲去了香港。在此结识了一生挚友宋淇。</font></h3><h3><font color="#010101"><br></font></h3><h3><font color="#010101">1955年,到美国。</font></h3><h3><font color="#010101"><br></font></h3><h3><font color="#010101">1956年,认识赖雅,此时她36岁,赖雅65岁。在一起过了算是平静而又贫困的11年家庭生活。为什么总要找比自己大那么多的男人?真的是在原生家庭中缺乏父爱吗?看过日本电影《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其中松子就是因为从小在家里得不到父爱,而后也因一些事情辞去教师职位,然后离家出走,失去亲情的温暖,从事着不同的职业,遇人不淑,可以说是所有的男朋友毁了她,最后发疯被一群坏学生打死,一个女人可悲的一生就此落幕。</font></h3><h3><font color="#010101"><br></font></h3><h3><font color="#010101">1995年9月8日,适逢中秋节,逝世于公寓,身边无一亲人,一星期后被房东发现。</font></h3><h3><font color="#010101"><br></font></h3><h3><font color="#010101">也就是说张爱玲的后半生是在孤独与寂寞中度过,想想也挺让人心疼的。</font></h3><h3><font color="#010101"><br></font></h3><h3><font color="#010101">如此传奇的女子,写尽别人的爱恨情愁,就这样孤寂的走完了人生75个春秋。</font></h3> <h3>铁凝说:所谓"聊得来"的深层含义其实是:读懂你的内心,听懂你的说话,与你的见识同步,配得上你的好,并能互相给予慰藉、理解和力量。</h3><h3><br>风起的日子,笑看落花;雪舞的时节,举杯向月。这样的心情,这样的路,我们一起走过……在不经意间哼唱这首歌的时候,是否也会想到只有相互懂得的人才能理解什么是云淡风轻,读懂你的一颦一笑。</h3> <h3>人不能选择出身,那张爱玲也不例外,她童年的不幸福生活对她性格有很大的影响,以致后来的择偶,谁不希望能遇到自己心仪的人?但那能人人如愿?残酷的现实破碎了每一个想要团圆的梦,一段真情付出之后却无疾而终。内心丰富的她,与现实做着挣扎,唯有作品充实着落寞的内心,独立坚强的她如常人一样也想拥有幸福的家庭生活。<br></h3><h3></h3><h3><br></h3><h3>喜欢《红楼梦》的她,孤傲,冷漠,暖不化的冰,话不投机半句多。我想她大概是内向的,但遇到知己后,是热情而奔放的,无所顾忌的,谁也不想总戴着盔甲活着,她有火热的内心,看是对谁了。</h3><h3><br></h3><h3>在单身的时候买了本《张爱玲文集》,书很厚有时睡觉都可以做枕头用,其中收录了她的大部分作品,第一篇就是《沉香屑-第一炉香》,由于经常翻阅,外封已不在了,只剩下灰突突的内桢,就这样一直跟着我结婚成家,搬新家的时候清理书架,估计是家人以为太脏了,给我扔了,现在死活找不见了。在影院看过《半生缘》、《色戒》。</h3><h3><br></h3><h3></h3><h3>如此一个女人,留给世间如此多的回忆,她的故事,她的作品……</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