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动的时光 隽永的记忆--探访崖州古镇

多彩极光

<h3>崖州古城,即现海南三亚市崖城镇,位于三亚市西40多公里处,自南北朝起建制崖州,宋朝以来历代的州、郡、县治均设在这里。今天的崖城,以其悠久的历史和繁多的名胜古迹而成为海南旅游胜地。 海南建省办大特区后,崖州城的城门已修缮一新,显得雄伟壮观。</h3> <h3>民国骑楼街,崖州区市级保护传统街区,民国骑楼建筑群,属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该建筑群位于崖州区东关社区步行街,建于清朝末年至民国初年,是崖县最早的老商号建筑群。沿街市两旁拼墙而建,前部为骑楼柱廊,后部为店铺。楼间一般面阔3.5-4米,进深15-25米,通高约13-15米。其中有会馆、商号、民宅等。</h3> <h3>目前,骑楼老街已经是破烂不堪,虽然说是保护建筑,但至今无修缮。进入这个街道,若不是有汽车,现代广告等,真以为到了解放前的民国时期。</h3> <h3>崖州古城新修缮的古城门。</h3> <h3>古崖州城在宋朝以前为土城,南宋庆元四年(1198年)始砌砖墙,绍定六年(1233年)扩大城址,开东、西、南三个城门。古城后经元、明、清三代扩建,成为南疆规模较大的坚固城池。清道光年间,古城建筑基本定形,古城东、西、南、北门分别是阳春门、镇海门、文明门和凝秀门。城外开护城河设吊桥,城内设御敌楼、谯楼、月城等。目前,只恢了南大门。</h3> <h3>崖城学宫,又称崖城孔庙,位于海南省三亚市崖州区牌坊街,为古代崖州最高学府,是一座中国最南的孔庙,堪称&quot;天涯第一圣殿&quot;,1994年11月2日公布为海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2013年,经国务院批准,崖城学宫列入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h3> <h3><br /></h3><h3>崖城学宫占地面积6798平方米,建筑面积约有1530平方米。整座学宫坐北朝南,宫殿式建筑对称组合。学宫取鳌山之鳌头为拱向,沿孔庙&quot;圣殿&quot;中轴线上由南向北直线排列的主体建筑,依次为文明门、尊经阁、少司徒牌坊、万仞宫墙、照壁、棂星门、冸池、泮桥、大成门、天子台、大成殿、崇圣祠(后殿)。从学宫拱向与中轴线上内外建筑布局的特点上看,&quot;文明门&quot;实则为崖州学宫而开,是崖州学宫整体格局中的昭示文教兴旺的标志性建筑。大成殿陈设有:孔子和&quot;四配&quot;(颜子、曾子、子思、孟子)塑像5尊及木雕神龛;十二哲人牌位;大小供桌、香炉烛台和各种祭器;主要乐器有一架16口编钟、一架24块纺馨、古琴、笛、箫、牌、大吊钟、楹鼓、十六戟架等。</h3> <h3>冼太夫人(公元512-602年),又称冼夫人、岭南圣母,名百合,广东省茂名人,身历梁、陈、隋三朝,她毕生致力于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尤其对岭南的繁荣和稳定做出了卓越贡献,是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是爱国爱民的典范。她的历史功绩和思想文化,历来都得到很高评价。</h3> <h3>宋末元初著名的女纺织家黄道婆,居住在崖城水南村近40年之久,向当地黎族人民传播纺织技术。历代的文人墨客,圣贤学者,达官名流的流配谪居,广东、浙江、福建等发达地区的商贾留居落籍,对崖州城的兴盛,具有重要的影响。 到了明代时,崖州已具有&quot;弦诵声黎民物庶,宦游都道小苏杭&quot;的盛况。</h3> <h3>大成殿内不少家长带着孩子来给孔圣人敬香。</h3> <h3>中国最南端规模最大的渔港三亚市崖州中心渔港,位于古崖州西部海湾。崖州中心渔港按国家级中心渔港标准规划和建设,年鱼货卸港量8万吨,可满足800艘各型渔船停泊、避风和补给。</h3> <h3>这些从渔船卸下来的小鱼虾,据渔民讲是制作味精用的。</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br /></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br /></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本篇分别用手机和相机拍摄</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文字部分选自网络</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配乐:大提琴《小雨中的回忆》</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谢谢浏览</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