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想 念 母 亲(一)</h3><div> 母亲走后,心里一直别扭,有种很委屈的感觉始终缠绕着自己!感觉母亲不应该走!感觉自己不应该没有了妈!感觉原本幸福完整的家里不应该少了她!</div><div> 想写出对母亲的思念,但一次次打开电脑,却无法把满腔的情感固化在屏幕上。止不住泪水、挥不去思念、控制不了情绪……想不加控制地放声痛哭,想无所顾忌地怨天尤人,想极尽虔诚地为母亲祈祷,想如往常一样与母亲絮叨絮叨……。</div><div> 操劳一生的母亲没给自己留下那怕片刻的停歇;一直对孩子疼爱有加的母亲,没有给我们留下再多尽份孝心的机会;相知相伴55载的母亲,没有给父亲留下只言片语的交待……。忙碌了一辈子的母亲,给全家做完最后一餐可口的午饭,自己还没来得及吃一口就突然离开了我们,永远永远的离开了我们!</div><div> </div><div> 2017年10月18日(农历8月29)是个平常的日子,中午回到父母家,母亲如往常一样在厨房忙碌,父亲在看十九大开幕的电视直播。看到洗好的葡萄,我边吃边给爱人打电话,虽然早上说单位有客人来不回家吃饭,但还是习惯性的打电话确认了一下,后来看手机,是上午的11点21分。</div><div> 母亲从厨房出来后,提醒我少吃葡萄,说自己吃了点市场上买的凉豆腐,又吃了些葡萄,感觉肚子不舒服,怀疑是不是葡萄有问题。我则随口提醒母亲吃点药,母亲说刚才吃过“达喜”,已经好多了。这时候已经坐下吃饭的父亲则充满心痛地“数落”着母亲,“感觉不舒服就不要再做饭,不舒服就要去医院看,不管怎么说就是不听”。</div><div> 做父母的总是这样,生怕给别人、给儿女添一点麻烦!有些倔强的母亲就更是这样。因为母亲也时常有过胃口不舒服的症状,我虽然非常坚决地说着如果下午再不舒服就一定要去医院看看,但也没有再过多留意什么。</div><div> 盛上稀饭,我也坐下开始吃饭,母亲则端了稀饭碗坐到了沙发上。虽然背对着母亲,但感觉到她好像去了卫生间,过了三四分钟的时间,我自言自语地说,妈是不是去了厕所,父亲说是去厨房了吧。这时我喊了一声:“妈!你是不是在厕所”,母亲很清晰的回答“是”,我又习惯性地问了一句“没事吧”,母亲同样清晰地回答“没事”。这个时候的父亲已经吃完饭从饭桌旁起身,在我并没有留意的也许几十秒里,听到父亲在敲厕所的门,没有回应的同时,父亲下意识地拉开了门,并大声的呼喊我。</div><div> 在我的第一意识里,母亲是眩晕倒地,因为去年曾因“耳石症”出现过这样的情况,父亲大声呼喊母亲没有回应,我与父亲试图扶起母亲,但感觉特别的沉,怕用力太猛伤及母亲,这时我迅速跪在地上,扶母亲斜躺到我的身上,下意识地抬起母亲的头,手不停地掐着人中。</div><div> 虽然紧张,但当时并没有特别害怕,因为母亲在大口的呼吸着,只是感觉好像有痰哽在喉咙里不太顺畅,扶着母亲的同时,父亲提醒着我快给爱人打电话。在电话拔出去的一瞬间,爱人就接听了电话,不到四分钟的时间,爱人与急救科的于主任和一名护士就携带急救器材跑了上来。在现场抢救的同时,从南门绕行的救护车也开到了楼下。因为父母居住的小区就在区医院对面,急救时间、急救力量和到达急救中心所能采取的措施都是快速及时、全力以赴的,但最终还是回天无力。</div><div><br></div><div> “没有事”成了母亲留下的最后一句话!送走母亲以后,为了这句话,父亲一直在前思后想地纠结着。父亲认为,当时我问母亲,母亲说“没事”的时候,他就应该去厕所看看。如果那样,也许就不会有如此的意外发生。人生没有太多的也许!冥冥之中的许多事情,是没有办法去厘清和左右的!</div><div> 父母年龄大了以后,在我们做孩子的意识里,或多或少已经开始留意他们的举动,母亲是不是去了厕所,在厕所的时候我的询问,其实也是下意识的。母亲在非常肯定和清晰的回答“没事”的前提下,父亲突然拉开厕所的门也不符合常理。</div><div> 结合事后回想,如果老天注定要在这一时刻让母亲去往天国,一些事情的发生,就显得有些巧合。</div><div> 早晨四点多,父亲醒来后随手拿起一本书翻看(多年的习惯),一翻开书,看到的就是一篇宋代词人贺铸写的悼亡词:《重过阊门万事非》---“重过阊门万事非,同来何事不同归。梧桐半死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原上草,露初晞,旧栖新垅两依依。空床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父亲看完后,随手把这一页折了个角。想想自己与老伴也到了白头鸳鸯的年纪,很有些伤感!或许是受诗词意境的感染,仔细听听,好像母亲的屋里一点动静也没有,父亲起身来到客厅,打开灯,喊母亲起床,“六点多了,还不起床”,母亲一边回应,一边自言自语说着,“今天怎么睡得这么沉”。这时父亲看到其实才四点多钟,两人就又继续躺下睡觉。</div><div> 送别母亲的照片,是老家几个堂兄妹从父亲拿出的一个档案袋许多照片中选取的,从老家回来以后,嫂子发现,照片正好是前几年哥嫂陪母亲去苏州时的留影。贺铸悼亡词中的“阊门”指的是苏州的西城门。</div><div> 联想到父亲无意间翻看的诗词内容、诗词意境发生地点和送别母亲随意选取的照片,让人不得不想冥冥之中的巧合。</div> <h3> 想 念 母 亲(二)</h3><div> 为了安慰父亲和说服自己,我试着从另一个角度与父亲交流:早饭后,母亲去了菜市场,父亲在家看十九大开幕的电视直播。</div><div> 如果母亲上午外出买菜的时候,发生了意想不到的情况,被外人找上门来,那将会是多么不能承受的现实?</div><div> 如果父亲也如往常一样,在外面下棋,回到家里已经出现了不可挽救的一幕,又将会是多么后悔一生的场景?</div><div> 爱人工作忙的时候,我打过去的电话经常会挂断,不忙的时候再回拨给我,这一次是一拨就通,更凑巧的是她正与急救科主任在一起刚刚讨论完新医院建设图纸。如果爱人出差在外、如果我拔打电话的时候她如往常一样挂断、如果我拔打的是120急救电话,救护车来的不够及时。在医院工作,待婆婆为亲生母亲的爱人心里又会是多么的难受?</div><div> 这一天的早晨,我自己原打算开车与父母一起回老家看看,收拾一下老家的院子,中午到十字坡吃父母都喜欢吃的全羊汤。七点多的时候,宁夏一个合作伙伴打电话说要过来看设备,才打消了回去的念头。如果天命注定非要发生什么,母亲发病在车上或老家,如果连送医的机会也没有的,我又将会多么的悔恨?</div><div> 母亲看着相守55年的老伴吃完午饭!母亲等着自己的一个儿子回来!母亲倒在了自己最喜欢、最踏实的家里!母亲倒在了自己小儿子的怀抱里!</div><div> 母亲发病后,哥嫂接到电话第一时间赶到了医院,舅舅家的两个表弟先后赶来了急救中心,伯父家的几个兄弟姊妹也都赶来送了母亲最后一程!</div><div><br></div><div> 母亲生养了我,最后又倒在了我的怀抱里离去!这也许是一个完整的轮回,但却是我永远无法释怀的现实!我没有抱住母亲、我没有办法抱住母亲、我再也没有办法把母亲抱回来了……</div><div> 抢救的后期,心里已经明白了最后的结果,抓紧母亲的手、拂着母亲的头、攥着有些发凉的脚!久久地久久地不想放手!知道无力回天,知道有年龄更大的父亲需要宽慰、知道亲情一场总有分手的时候,但怎么也不知道母亲会这么突然的离开!</div><div> 母亲自始至终都非常的安祥,就像睡着了一样,包括整个抢救的过程!母亲虽然一生操劳,但一直对生活和家庭很满足和满意。作为孩子的我们,有做的不到的地方,甚至也有些遗憾之处,但父母年岁大了以后,我们也是尽全力的去做好我们应该做的一切事情。这是唯一可以用来安慰一下自己的支点。</div><div><br></div><div> 我们虽然都很孝敬父母,最近几年也有意识地做些什么,但自己在行动上还是有意地压一压、生怕他们很快变老的一些想法,还是给自己留下了一些永远无法弥补的遗憾。想带他们走的更远、想陪他们更多的时间、想带他们一起体验一下高铁……。</div><div> 在爱人的建议下,今年春天把老家院落里的小花园一起进行了精心修整,父亲母亲,特别是爱花的母亲对新种下的几株牡丹、芍药特别的喜欢和爱惜。</div><div> 春天父母回老家以后,自己突然很想回去住一晚上。山村夜晚的院落特别的安静,窗外的天际布满繁星,看到外屋的父母睡的格外香甜。想着虽然年迈,但依然壮实的二老,作为儿子,感觉特别的幸福和满足。</div><div> 梧桐花盛开的时候,一家人在院落里吃饭喝茶的一暮暮场景;舅妈带着两个孙子和孙女缠绕在母亲身边的温馨场面,母亲高兴又满足的样子永远定格在了老家春末夏初的小院里。</div><div> 初夏时节与父母一起到沂源参观618战备电台旧址,在我的极力动员下,怕孩子花钱的父母最终同意在沂源宾馆住了一宿。文革时期的种种遗存把父亲带回到那曾经火热和激情的年代记忆;自然有序的早市、干净整洁的小城和纯朴的民风乡情,令母亲一直赞不绝口。</div><div> 每年五一假期,去青岛看望姑姑和姑父,是过完春节,父母就一直在做着准备和时刻盼望着的事情。四位老人相聚时的欣喜、在院子中父亲提议的合影成为了珍贵的唯一。</div><div> 女儿暑假回国,与爷爷奶奶嬉笑打闹,用艾草熏蚊子的场景仿佛就在昨天。女儿这一次回来告诉爷爷奶奶说等她明年毕业了就带他们去北京旅游,看似不经意的话,母亲、父亲暖心地唠叨了许久。</div><div> 就在母亲离开的前几天,我们还一起去看了重新蓄满水的太河水库,父亲有些陶醉的讲着当年修建水库时曾经推过的泰山车,母亲则一路说着沿途村庄的名字。去的路上,沿新修建尚未通车的102省道往西一直跑到边河地界的最西端。家乡新路经过金山脚下,越过徐旺水库,绕过涧西、吴胡同,父母一直在兴奋地念叨和不停讨论着。</div><div> 这一切仿佛就在昨天,但瞬间已变成永恒!</div><div><br></div><div> 母亲不在了,父亲的世界象塌了天!虽然我们想尽可能多地占据起父亲所有的空间和时间,但母亲所能给予父亲的慰籍和依赖是任何人所不能替代和填补的!父亲时常站立在一个地方发愣,或者突然地流下眼泪,有时候会嚎啕大哭!每当这种时候,我们没有办法去宽慰和说服已经年迈的父亲!更多的时候是被父母之间这种朴素自然的情素所感染,也就不忍心再去打搅父亲的片刻想念和思忆。这是我们可以理解、应该给予、也倍感珍惜的一种感受!父亲有对母亲突然离去的不舍、有对没有照顾好老伴的自责、有对失去依伴后生活的茫然、也有对无力回天的无奈、更有对相依相伴50载老伴的深深眷恋!餐桌旁母亲习惯的坐椅,沙发边母亲常用的靠背,起床后母亲送到洗脸台前的温水,晚饭后煮好的热奶,督促洗澡、撵着换鞋、修剪指甲、侍候着饭菜……。几十年来的一如既往,几十年来的相濡以沫,几十年来的心甘情愿,几十年来的相助相协!</div><div> 我们能够理解,但没有办法去知道这种深深的刻骨铭心!我们能够去尽可能的填补,但永远也无法替代!我们盼着看到父亲的心理调整,但更理解和接受父亲任何方式的情感宣泄!</div><div><br></div><div> 母亲不在了,我们的感觉象风筝断了线!母亲在的时候,家里家外的事都会有母亲操心,父亲的生活我们更是没有任何的牵挂和担心。凡事,母亲会去张罗、母亲会给我们交待、能办的事母亲会亲自处理、我们办好的事母亲还会时不时鼓励几句。母亲知道我喜欢吃手擀面,母亲知道爱人和嫂子爱吃发面饼,母亲会为哥哥单独包出肉馅的水饺,母亲会为父亲一直调剂着可口的饭菜……。</div><div> 坐在车上的爱人可能想到了什么会突然的失声痛哭、超市货架上看到母亲可能需要和喜欢的东西她不自觉地念叨和淌泪。想着午饭后与母亲轻松的唠叨不可能再有、想着老家小院里团圆的温馨无法再续、想着让父母亲一起看着两个孙女出嫁的愿望落空……。</div><div><br></div><div> 母亲是个知书达理,能担当的人。出生在上世纪30年代末的母亲念完了高小,不仅名著古籍读了不少,钢笔字、毛笔字写的也很靠体。家务、家事和外面的事都掌控有节,处置有度。家务事从来不用父亲多去操心,几乎全部担在自己的身上,再难再乱的事,也能很快理出头绪;家里的事,特别是比较重大的事情,在支持父亲的同时,收放有度,处置得体;外面的事情则一直坚持与人为善,处理的大大方方。</div><div> 母亲忙里忙外,是我们两个家的灵魂。“操劳”是提及母亲最先想起的两个字。我们一家和姥姥家的事情,基本上都是由母亲在勤勉地打理着。生长于旧社会,经历过困难时期的母亲,不管是家境困难局促的日子里,还是相对殷实富足的时候,都能把家打理的井井有条,让一大家子人知足和睦。</div><div> 母亲识大体顾大局,是我们家的福根和贵人。母亲的识大体首先表现在对父亲工作的支持上。父亲是他那个年代一辈人中的佼佼者,读高中的时候在学校加入党组织,以后又做过教师、当过村支部书记、担任过乡镇主要负责人。不管在那一个阶段,家庭的负担有多么的沉重,母亲从来都是无条件的服从和支持着父亲的工作。父亲经常提起,母亲默不作声,但母亲内心一直感觉亏欠的是我们的舅舅,母亲唯一的弟弟!父亲担任村支部书记时,村里有多次招工、参军的机会,那时能被推荐参军或招工,就等于是跳出了“农门”。为了以身作则和避嫌,在舅舅也符合条件的前提下、在很多次机会面前,在父亲一次又一次把机会留给别人的时候,母亲一直支持和服从着父亲的决定。</div><div> 母亲的识大体表现在对大家庭和睦相处的付出和贡献上。父亲一家兄姐五人,在那艰难困苦的年代,几个大伯和姑姑用自己更多的付出,供养父亲读完了高中。这是父亲经常唠叨,永远也忘不了的一种情怀。从记事开始,看到最多的是母亲、父亲对几个伯伯家庭生活中从一些琐事开始的关心关注和对年长一些姑姑的牵肠挂肚。父亲在处理大家庭问题上的建议,母亲总是非常痛快的支持。更多的时候更多的事情则是母亲在主动盘算、考虑和处理。</div><div> 母亲的识大体表现在对我们的严格要求上。在我的记忆里,小时候我们是很害怕被母亲训斥的,做错了事、做事偷了懒,母亲是一定要说道说道的。如果态度不端正、认错不及时,罚站也是常有的事。后来,慢慢明白和理解了母亲的用心。因为父亲在村里负责,我们就应当做村里最听话的孩子;因为父亲在学校任教,我们就应该是学习最好的学生;因为父亲在乡里任职,我们就必须比别的孩子更加的谦虚谨慎;等到我们比其他家 里条件稍微好一些的时候,我们就一定要懂得比别人更珍惜和感恩!长大以后,母亲就很少再说我们,但这种无形的管理和约束,一直无声地延续到工作以后,也自然地传承到了我们自己的孩子身上。</div><div> </div><div> 母亲的平凡、无私和伟大只能在陪伴父亲的漫长岁月里去咀嚼和体味了,我们再也没有了亲娘,永远永远的没有了!我们知道也一直开始想说服自己,陪好父亲是我们的责任,也一定是母亲最大的心愿!但陪伴代替不了思念!</div><div><br></div><div> 2017年11月18日</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