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信息化时代的新技术引领和革新着我们的教育思维,也改变着教师的行走方式。技术在更新,我们与时俱进。在区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和进修校支持下,"名师课堂+网络直播"开启了我区教研活动的新模式,为"互联网+教研"提供了新思路,让教师尽情遨游"云课堂"。</h3><h3><br /></h3><h3><br /></h3> <h3> 12月7日下午,江卫红语文名师工作室的核心成员张爱萍老师到区进修校智慧教室向全区四、五年级的老师现场直播"鼓楼名师课堂"网络展播课五年级上册《圆明园的毁灭》第一课时。</h3> <h3> 备课伊始,工作室的伙伴们纷纷出谋献策,张老师几易其稿,多次试教,不断地追求完美。虽然备课和上课的过程充满艰辛,但这个磨练过程是团队成员智慧火花交集的过程。正因为张老师做了准备的充分,直播课上,他富有个人魅力的课堂得到了鼓楼区将近200名网络在线听课教师的肯定与赞赏。 </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顺学而导 源于倾听</b></h3> <h3> 张老师在课堂中善于倾听,善于捕捉学生发言中的点滴。对教师而言,倾听的过程,就是了解学情的过程,他对学生的发言做出了不同的应对。例如,回答错误,他直接指出,请其他同学纠正,还不会的,才由老师来导;回答不够到位,他通过追问把问题引向深入。张老师使用富有激励性的语言对学生进行鼓励、肯定,再对发言进行总结。学生在张老师的引导之下,所有的发言都来自倾听、补充,整个课堂形成了一个倾听和串联的美妙的磁场。</h3> <h3> 归根结底,作为老师,唯有倾听学生,接住学生向自己抛过来的一个个"手球",才会把课上到学生心坎上!</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精彩呈现 源于等待</b></h3> <h3> 课堂需要教学的智慧。课堂上,因为张老师对教学内容做到心中有数,不管学生说什么,张老师不急不躁,沉稳应对。等待过后,便是精彩!</h3> <h3> 有这样一个细节,张爱萍老师在教学的第三段话(圆明园里的景观)的第一句话的感受之时(感受到圆明园里景观的风格迥异),张爱萍老师让孩子们说体会,第一个孩子说从句子中感受到"富饶",张老师马上纠正:富饶是形容物产丰富,这样的体会和这篇课文的内容不相符。第二个同学接着说:我感受到了圆明园的大。老师又马上引导:课文的第二自然段说的才是"圆明园布局的大",而这段话写的是圆明园的景观。让我们看看这句话中提到的几个景观分别是什么?再看看它们分别是怎样的?再读读,就有感受了。片刻安静之后,学生果然有了丰富的感受,而刚才课堂所呈现的景象,便是"丰富的安静"。</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准备充分 和谐对话</b></h3> <h3> 这节课之所以能取得巨大的成功,得益于张老师和学生课前都准备得相当充分。教师方面,张老师做到心中有明确的教学目标,不仅如此,每一个教学环节的设计意图他了然于胸;而学生方面,张老师布置孩子们课前搜集了大量的图片、文字资料,课堂上孩子们充分地交流已知、整合、提炼。张老师再进行总结提升,孩子们学得扎实,学得有效。</h3> <h3> 课后,网络研讨会由领衔名师卫红老师主持,扣住网络研讨的主题"智慧课堂学智慧"来展开。她说:信息技术发展是能力的智慧,我们运用信息技术教学是我们老师的智慧。学习语文是感受不同历史时期人民的智慧以及作者表达的智慧。好的一节课,教师会找准一个教学点,把这个点教透,让学生学会,会学。</h3> <h3> 这节课学生是否学会,是否会学,是否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提升?郭凌静、林晶、陈巧莺三位团队成员以课堂观察员的身份分别从学情分析、学生的参与情况及学习状态三个方面进行描述。凌静老师从学生学习的起点和上完这节课的收获对比来分析。她认为学生的预习情况较好。学生课前查找了有关资料,并根据所需进行组合来选用,而不是简单地罗列所选材料,说明孩子掌握了搜集、处理资料的能力。张老师引导孩子们走进课文,领略文章的布局谋篇的智慧。课堂中,孩子读书圈画关键词,读书要求明确,进行有效交流。课上还借助信息技术媒体,直观地让孩子们理解了词意,进而体会到作者遣词造句的智慧。理解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体会作者写作方法的智慧。林晶老师主要从学生课堂上的参与时间、参与面这两个方面进行观察,她说这堂课实在精彩,学生表现出色,以至于她常陶醉其中忘记了自己的任务。从她记录的各项数据来看,学生的参与度高,参与面广,充分说明张老师心中有全体学生。林晶老师科学、真实的记录,为我们这节课的目标是否达成提供了强有力的依据。巧莺老师针对孩子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学习状态进行汇报,她从课堂上学生的注意力状态、参与状态、交流状态、思维状态、情绪状态、生成状态这六个方面来观察学生的体验,分析结果说明张老师能密切关注孩子们的学习状态,有效开展课堂的学习过程,做到了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h3> <h3> 评课环节中,陈瑾老师从智慧课堂的角度谈"智慧",从三个层面剖析课堂。首先她认为爱萍老师呈现了一堂有智慧的课,学生(学者)在老师的指引下,得到了学的智慧,老师带着孩子们思考、检查、诉说、交流,走进语文。孩子的智慧得到了启发,学习语言的兴趣得到了蔓延。第二个层面是老师的文本内容的取之智慧,比如,言语上作者的遣词造句、谋篇布局,以及文以载思,文以载道的情感表达上的智慧。张老师拿捏得当,学生在一种文思背后的言语智慧,让孩子们走近再走近。最后一个层面是张老师作为一种教者的智慧。张老师课堂沉稳,机智地引导孩子纠错、追问,引导更深层次地去发现文本言语的特点。捕捉孩子们的得与失,及时进行补充知识的养料。在课堂最后,看到了孩子非常精彩的体悟,有的孩子说:我都要陶醉其中了!有的孩子说:有如仙境!还有的说:我好像在梦境中。这些语言没有预设,是生成的,真实的生成就是教者、学者之间智慧交融所得。这节课就像一面多棱镜,每一个角度都能折射出课堂的智慧光芒,也折射出听者的一种思考的智慧光芒,带给我们许多思考。</h3> <h3> 陈发寿老师巧妙引用两句歌词对本节课作了精彩点评。"心若在,梦就在"。他说,语文教学必须把握学科逻辑和心理逻辑,关注语用生长点,合理选择教学内容,精准确定教学目标,用心做语文的事。只有明白心归何处,才能有的放矢,才能落到实处。"敢问路在何方",他又从方法、操作层面上,对本节课进行探讨,从词语教学和重点段落品读入手,结合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和阅读力的培养,阐述了相关策略。最后,他现场自创对联"教学梦想求方法路在何方 智慧课堂学智慧我心伊始"来结束现场评课环节。</h3> <h3> 现场,智慧的火花在不断地闪烁。线上,思想的交锋也在不停地碰撞。老师们在认真听课的同时,纷纷发表感言体会,分享学习的收获和快乐。他们在评论区不断夸赞张老师教学设计全面适度、教学方法多样、关注学习效果,非常值得学习。</h3> <h3> 这堂课,既是名师示范课,又是一次全区的网络直播课;既体现了信息化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又印证了信息化助力优质课堂,搭建一个相互交流的平台,让学习触手可及。活动的最后,江老师对所有老师提出了希望:教学的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阅读能力,关注学生从文本中直接提取信息的能力,关注对文本形成解释的能力。在教学中要做一名乐教、会教的老师,学生才能乐学、会学、学好。相信这样的名师网络直播课堂新形式的教研活动,定能开拓每一位老师的教学思维,定能让我们看到更加美丽的教育风景,定能带给我们更多的教育智慧的启迪。</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