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今天—— 纪念自贡市邓关镇知青下乡富顺篼山公社四十八周年

金牛张德8407980

<p class="ql-block">前言:首先我们向所有离世的知青战友们致以崇高的敬意!并向他们的家属,子女,及亲人们致以親切地问好!愿他们逐步淡化痛苦,面对现实勇敢的生活,而且要活得更加美好!这也是对逝者最好的怀念,也是逝者生前对亲人们最大,最大的愿望! </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重走知青路</span> </p><p class="ql-block">1969年11月28日,我们自贡市邓关镇三十余位热血青年响应毛主席:知识青年到农村去的伟大号召,冒着寒风大雨来到了富顺县篼山这个贫脊的山区公社。三十多个同学分散到了杨家山,桥边,清河,瓦窖,新民,正义,赵家等大队插队落户。开始了艰苦漫长的知青生活。我们在这片土地上战天斗地,炼脚,炼腰,炼意志!艰苦奋斗,脱胎换骨的生活了相当长一段时间。 想当年我们都还是一批十七,八岁的少男少女。四十八年过去了,而今我们已变成了老大爷,老太婆了。七,八年的知青生活难以忘怀, 也时时惦念着我们青春消失的地方! 今天重走知青路心情既高兴又沉重……,起早贪黑的辛苦,内心的彷徨,空虚苦恼,理想前途的眇茫,……。唯独使大家高兴的是每月一次的知青会,既可相聚,午歺又可以开开荤吃到一点久违的红烧肉。 仅管环境艰苦!我们的意志仍是坚定的!下乡的岁月里我们也用自己学到的知识担任教师,农机手,农枝员,赤脚医生,记分员等职务传播科学文化知识,为当地村民做了很多有益的工作和贡献。</p><p class="ql-block"> 山区现在还比较贫穷,看到这些状况我们内心也难受,仅管我们现在没什么能力扶贫,只能发自内心的感受向乡亲们问声好!谢谢父老乡亲们的关爱!也祝愿山乡在不久的将来会建设得更加美好!</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回城后不久,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我们又面对了文凭,下岗,再就业等方面的严峻考验!我们忍受并挺过来了!我们热爱生活,热爱社会主义的祖国!我们这一代为社会的进步,发展做出了巨大的牺牲和贡献!</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我们是坚强的一代!无愧于国家民族!</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重走知青路将使我们精神更加振奋!继往开来,不忘历史,其目的是我们这些都快进入古稀之年的人,珍惜今天,过好晚年生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夕阳无限好,晚霞更灿烂!</span></p><p class="ql-block"><br></p> <h3>封面和本图是当年的青年帅哥们</h3> <h3>当年的靓妹美女们!</h3> <h3>这是篼山公社山顶上乡政府原址,现仅存的一座房屋了,后用作农中教室。(这是2016年叶丹尼战友回乡看望乡親们拍的)。</h3> <h3><font color="#010101">这是叶丹尼知青战友在篼山下乡七年多担任教师,为乡村教育事业辛勤耕耘及传播科枝文化知识,做出了可喜的贡献! 图:左,右两边分别是她的学生。</font></h3> <h3>这是杨家山一队女知青战友的原址住房,在这里劳作,生活,和乡邻们朝夕相处结下了深厚的友谊。48年后回到这里看看,当年知青生活的情景历历在目,终生难忘。</h3> <h3>这是二队知青战友48年前的原住房。现已倒毀不存在了。图为今年1月拍的。</h3><h3> 见物生情不由想起几件难忘的往事:1、有一次,二队饶启良,钟国恩,范生让在屋门口劈柴,范生让砍伤了脚踝部血流不止,经管队长用草药临时处理后,国恩和启良用箩筐将范抬去四十四公里医院作进步治疗,抬到三倒柺不料箩绳断了范生让跌出滚下山坡……真是屋屚又遭连夜雨……痛心,泪水……写不下去了!</h3><h3> 2,大概是1972年一个夏天夜晚我在启良知青点耍,当晚我俩聊天很晚,后下起了大雷大雨,我就住在启良处。第二天早上回到仅隔一田之遥的司令部医疗站发现被盗了,微数不多的财物:过冬的大衣,毛衣,几斤煮红苕稀饭的大米,平时舍不得吃的一块腊肉,六个鸡蛋被洗却一空,看到被撬坏的门锁,和空荡的箱子……我目瞪口呆……。</h3><h3> 3,说实话我们邓关的知青们当时绝大多数家庭都很贫困,我们也理解家里的困境,从不轻易向家里要钱!记得有年开春后不久没零化钱了,我和启良各挑80斤红苕到十多里的尖山坡县林场去卖,到林场后把红苕卖了巳饿得不行了,当时正好遇上职工开午饭,我俩在工人的同情下没用粮票各买了一斤米的饭,吃的是泡嫩姜下,食堂的工人有的停下筷子看着我们吃。真是狼呑虎咽!</h3><h3> 启良的体力比我好,平时还邦代销店挑盐,煤油找点零花钱。同学们都知道四十四公里挑上山有近三十里的山路。挑一佰斤盐上山八角,煤油一元。</h3><h3> 我们知青的意志和坚强也许就是这样炼就出来的吧!</h3> <h3><font color="#010101">这是我们三队知青点的原屋。我们四个战友生活在这里,有欢乐,有苦恼彷徨,也有理想!张八弟曾在土墙上写了不少诗词和感言,遗憾由于时间久远墙上只留已看不清字的,淡淡墨迹了,也算是青春和历史留在墙上的永久记念吧! 山区劳作是非常艰苦的!特别是梯田(人们在景区看到云南,贵卅梯田美丽的风光可曾想到过当地村民面朝水田背期天的艰苦劳动!没有他们也就没有这片世界非物质遗产!)栽秧子包山转,泥脚浅很亏腰杆,生活条件又差。记得有一年我们栽完秧子回到家中,只有点没有完全干的麦子,肚子又饿其它又没什么吃的,为了生存,为了下午还要出工,拿着麦子到坎下刘队长家推粉,我体力不如邦文,还是刘队长邦我们推,大把将麦子送入磨中,磨得很粗,赶忙拿回去烧水煮粥,煮好后急不可待的吃了下去精神才好了点。 还有次想起来有点搞笑的事,伍伯伯上山看我们,做豆花吃,当时记得有四队及桥边部份战友在,因门口小公路上有一辆运煤的架车陷在沟里去了大家出去看,不科豆浆烧开铺出去了,豆花没吃成空欢喜一场!</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这是四队哑吧塘知青点住房原屋基旧址。 当年住了三位战友。也经历了不少的辛酸磨难!记得是1970年栽秧子季节,几个同学收工后疲毕不堪,收工回来后满身泥水躺在门前的院坝上,稍后正逢傅成章母亲从邓关走几十里路又爬山来看望自己的儿女们,老妈妈见院坝地上的一目,不由得心痛万分,泪流滿面!老人家没有什么多的语言只能默默铭刻在心中……孩子们太苦了!老妈妈此时看似无声胜有声!赶紧进屋为孩子们生火做饭。这就是我们伟大的母亲!伟大的母爱!有这样的母亲作后盾我们还有什么困难不能克服,不能战胜呢!</font></h3> <h3>哑吧塘</h3> <h3><font color="#010101">这是我们邓关下乡篼山知青重走下乡路合影。中间有位年已95岁高龄的老人,她从成都专程回老家参加我们知青下乡48周年记念活动。并代表家长们向乡亲们致以诚挚的感谢和问好! 想当年我们的父母经常到乡下关心看望自己的子女,鼓励他们克服困难和乡邻们搞好团结,好好相处,鼓励他们热爱生活,团结奋进,不要悲观丧气,要树立信心,相信自己,要看到光明,冬天到了,离春天还会远吗?!这就是亲人们给了我们在社会实践中巨大的勇气和力量!</font></h3> <h3>全体知青及家属和当地的乡村干部及村民代表合影留念。</h3> <h3>全体知青与热情接待我们的离休老干部黄四哥和他爱人退休教师(刘老师)合影留念。</h3> <h3>杨家山大队知青合影。</h3> <h3>女知青战友们不减当年风彩。仍然靓丽漂亮!</h3> <h3>我们提前到达山上作准备工作的人员与杨家山当年村支书黄德华和黄四哥,刘大姐合影。</h3> <h3>知青们在三队老屋前与前来迎接我们的村干部和村民合影。</h3> <h3>杨家山一队女战友阔别48年后在自家门前留影。</h3> <h3>老队长的孙子带路,回家了!</h3> <h3>走进屋子,看到里面房间和四十八年前一样。</h3> <h3>老队长的孙子真乖!</h3> <h3>与当年的老支书亲切交谈。</h3> <h3>杨家山二队知青战友回到自已生产队留影。</h3> <h3>与本队曾经共同劳动生活过的村民合影留念。</h3> <h3>赖高扶同学在杨家山与曾经共同担任过教师的同事刘老师夫妇合影留念。</h3> <h3>杨家山三队知青合影。</h3> <h3>三队知青与当年亲如兄弟的小林弟合影留念。</h3> <h3>兄弟二人在48年的老屋旁合影留念。</h3> <h3>站在我们四十八年前战天斗地的山上,眺望远方心潮澎湃,感概万千……。千言万语汇成一句话:感谢队里的父老乡亲们当年对我们的邦助关心,支持和爱护!</h3> 杨家山村是个缺医少药的山区,这里的村民在没成立医疗站之前,看病至少要走上二十多里路才有公社医院。我下乡后在村里担任过赤脚医生七年多,走遍了这里的山山水水,为贫下中农防病治病,宣传卫生保健知识,为解决山区缺医少药局面做了很多工作。虽然苦一点,但能为村民们做点有益的事心里也感到欣慰。四十八年过去了,今天再回到这里,写几句感言吧。<div>  战天斗地七年整,奉献青春看似毀。</div><div> 不忘痛苦惜今朝,继往开来晚霞美!<br><div> </div></div> <h3>杨家四队知青与当年队里的张会计,村民郑建聪合影留念。</h3> <p class="ql-block">与张会计夫妻在我们知青当年屋基遗址上合影留念。深情感谢他们当年对我们无微不致的关怀和邦助!</p> <h3>在张会计新房前合影留念。</h3> <h3>杨家山知青与黄四哥,刘大姐合影。感谢二位老人对我们的热情招待。</h3> <h3>清河大队知青合影。</h3> <h3>两老战友回到阔48年的生产队非常高兴。特别是赖高扶身背当年下乡时的红色革命包包精神饱満!再现知青装备!</h3><h3> 赖高扶战友下乡七年多,担任村小教师为农村教育事业做出了努力和贡献!</h3> <h3>卢仁杰同学滿脸笑容走在回乡的小道上。</h3> <h3>看望当年和我们共同劳动生活的老人,祝愿他们健康长寿!晚年幸福!</h3> <h3>回乡看望村民亲切交谈,互相问好,祝福!</h3> <h3>瓦窑知青刘庆芳一下车心情激动直奔自已的生产队,真是说起回娘家两脚打叉叉,离开几十年重走下乡地,此刻心情无以言表!</h3> <h3>这是我队的堰塘,当年我和叶丹尼经常在塘里洗衣服,有时还下去游泳。</h3> <h3>亲切看望老队长,感谢老人家当年对我们知青的关怀照顾!</h3> <h3>与老队长合影留念。</h3> <h3>桥边知青与村干部和村民合影。</h3> <h3>分别时村民相送,依依不舍!</h3> <h3>是啊,四十八年掸指一挥间,我们都老了!背也弯了,腿脚也不灵活了!走在回乡的路上心情既高兴又沉重……。</h3> <h3>从山下到山上48年过去了。今天我们又在知青路上再次重逢相聚,兴奋,激动,互相拥抱,互相问好!战友们都有说不完的话,道不尽的酸甜苦辣!说吧,唱吧,都通通倒出来,也许我们心中才会更坦然,舒畅!</h3><h3> 我们重走知青路,不忘乡民情!更要把当年不怕苦,百折不饶的精神保持下去,保护好身体!好好享受来之不易的晚年生活!</h3> <h3>我也过把官隐!找回当年的感觉!老队长背着背篼扛着锄头高喊:出工了!今天挖红苕,迟到者扣工分!</h3> <h3>四十八年了相约回来一次不易,让我们好好地享受山村美好的风景吧,多留点身影,永远记住我们曾经在这里奋斗,生活过的热土及这里的父老乡亲们!</h3> <h3>姐妹情深</h3> <h3>夫妻双双把家还。倆人48年前都是杨家山的知青,在这里结下了深厚的爱情。今天回到这里再感受下当年谈恋爱的滋味。</h3> <h3>这里的鲜果真甜!</h3> <h3>合家欢</h3> <h3>杨家山二队黄四哥,刘大姐听说知青们要回乡看看非常高兴,半月前就开始准备,图为当天做的丰富美味。</h3> <h3>桌上有自家酿的葡萄酒。</h3> <h3><font color="#010101">野生侧耳根,纯天然。</font></h3> <h3>黄四哥,刘大姐捕自家塘里山泉水养的鱼招待我们!真是鲜美啊!</h3> <h3>东道主黄四哥年近八十岁,是位老干部,59年从军,参加过西藏平叛,中印自卫反击战!转业后回地方工作。退休后回杨家山老家休养。四哥这人身上艰苦奋斗的军人风范很浓,回乡后闲不住,热爱劳动,还在搞一些种植,养殖副业。当听说我们知青回乡看望乡亲们非常高兴,激动。当我们来到他家欢聚时,黄四哥在院坝里激情讲话:对我们知青的返乡活动表示热烈欢迎!并赞掦我们当年响应毛主席的号召到农村来,不怕苦,不怕累,和贫下中农打成一片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也给农村带来了文化和生气!四哥还深情地说:想当年你们下乡时还是朝气蓬勃的一群热血青年,而今都老了,儿孙满堂!我祝大家幸福美滿,好好生活!</h3> <h3>阔别四十八年的小山村,今天我们在这里又相聚了!战友张承新激情滿怀在欢快的气分中即兴诵诗一首:《相聚》——诚心</h3><h3> 四十八年,历史长河中的一瞬间,</h3><h3> 我们这一代经受磨难,饱经滄桑,</h3><h3> 我们是中华民族优秀,坚强不懈的子孙!</h3><h3> 我们不愧为当今中国的嵴樑!</h3><h3> 回首人生路,青春热血不再有。</h3><h3> 我们并不遗憾!</h3><h3> 淡泊人生是我们的宿愿。</h3><h3> 我的同学,我的知青战友啊!</h3><h3> 让我们记住"11,28‘, </h3><h3> 让我们永远记住今天的相聚!</h3><h3> </h3><h3> </h3> <h3>杨家山第二代村党支书记和桥边村支书也应邀参加了知青聚会。</h3> <h3>大家欢聚一堂畅谈下乡时的趣事和改革开放后新农村的发展变化。</h3> <h3>老支书和知青们举杯共庆欢聚。</h3> <h3>知青们向村民敬酒,感谢乡亲们的深情厚意!</h3> <h3>喝上一口乡土乡味的葡萄美酒和新鲜豆浆甜在心里,记在心头!</h3> <h3>四十八后,战友们欢聚在一起畅所欲言:互相倾诉分别之情。</h3> <h3>杨家山第三代党支书,村长举杯欢迎并感谢知青们回乡看望乡亲,也希望我们常回家看看。</h3> <h3>看:这是什么?这个最好吃!</h3> <h3>二,三队知青向曾经和我们共同劳动生活过的伙伴们敬酒,畅谈当年的一些趣事,并感谢对我们各方面的关心邦助。</h3> <h3>杨家山支书给我们讲:山区现还很贫困,基础条件差,村里也正在制定十九大后的发展规划。我们也衷心祝愿我们的第二故乡脱贫致富,把山村建设得更加美好!</h3> <h3>赖高扶战友激情滿怀,为记念下乡48周年写下了感人肺腑的诗句。</h3> <h3>巫寿礼也用诗句表达出了我们共同的情怀和心声。</h3> <h3> 青丝不在,白发上山。</h3><h3> 回首人生路,热血已东流。</h3><h3><br></h3><h3> 再回篼子山,公社已搬迁。</h3><h3> 地处要道口,不再去爬山。</h3><h3> 重踏杨家嶺,旧人已远去。</h3><h3> 房屋已换装,茶树依旧壮。</h3><h3> 茶花更鲜艳!</h3> <h3><br></h3><h3> 《下乡记忆》</h3><h3> 四十八年前,座的是解放牌。</h3><h3> 经过石夾口,首到赵家门。</h3><h3> 看到新民屋,旁村清水河。</h3><h3> 柏木成栋材,胡家伸正义。</h3><h3> 双陵靠桥边,来到三倒拐。</h3><h3> 直上杨家山,</h3><h3> 回头望,就是篼子山!</h3> <h3><br></h3><h3> 《随想记》</h3><h3> </h3><h3> 儿时:吃不饱,常挨饿。</h3><h3> 穿的都是二手货。</h3><h3> 少时: 闹停课,没书读,</h3><h3> 卷入社会大洪流。</h3><h3><br></h3><h3> 青时:求知识去下乡,</h3><h3> 青春留在新农庄。</h3><h3> 中时:逢改革全下岗, </h3><h3> 劳务市场我的家。</h3><h3> 先下乡,后下岗,我们这代人有</h3><h3> 担当!</h3><h3> </h3><h3> </h3> <h3>又要离开乡亲们了,把院子扫干净再走。</h3> <h3>分别时,再用手机记录一点新的记忆!</h3> <p class="ql-block">相见时难,别亦难,我们带着乡亲们的热情,关心,嘱托,依依不舍地离开了杨家山。再见了乡亲们!我们还会回来看望你们!祝愿乡亲们幸福安康!</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