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h3><div><br></div><div> 对参加工作的人来说,能否读点书的关键在时间。我们这代人好忙,上班忙工作,下班忙应酬、忙家务,那有时间给你闭门读书。即便能坐下来,想真正读点书,也绝非一时半载所能完成的。清人伊元复在其《读书说》中,曾将《周易》、《尚书》、《诗经》、《春秋》三传、《礼记》、《论语》、《孟子》九部经书和《国语》、《战国策》、《汉书》、《资治通鉴》四部史书的正文和注文,一一计算了页数,一年以300天计算,每天一半时间读3页经书,一半时间读20页史书,天资高的用三年,中等的用六年,差者用九年时间方可读完这些书。现代人不可能以读书为业,况且如今世界上的图书正以每年数十万种的速度出版,这其中的巨大差距,只能靠挤时间来弥补。</div><div><br></div><div> 我辈可以用作读书的时间哪里去了?撇开玩掉的不说,余下的是等掉了。我们经常等车、等人、等吃饭、等开会、等某个伟大时刻的到来,期间不知等掉了多少时间。我们还时常等待读书的最佳时机,“春日不是读书天,夏日南风正好眠,秋多蚊虫冬又冷,一心收拾待来年”,又失去了许多读书的机会。其实,每日读书的时间并不要许多,关键在积累,在坚持。英国作家肖尔斯在《怎样利用时间读书》中讲过一个例子:奥斯勒医生是个异常忙碌的专家,但他在睡前一定要读15分钟的书,终其一生,从未间断,使他不但成为医学权威,也在文学领域出类拔萃。肖尔斯计算说,一天读15分钟,一年就可以读150万字,10年、20年呢,这会有多大的收获呀!</div><div><br></div><div> 关于惜时苦读,古人多有美谈流传。如董仲书的三年不窥园,欧阳修的“三上”(枕上、马上、厕上),董遇的“三余”(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也)等。南宋爱国诗人陆游一生手不释卷,皓首穷经,晚年“灯前目力虽非昔,犹课蝇头二万言”(《陆游诗选》)。在抓紧利用点滴时间上,诗人有“呼童不至自生火,待饭未来还读书”的诗句。一位隐居乡野年且七十的老人尚且如此惜时,足令侈谈没时间读书的我辈汗颜。</div><div><br></div><div> 现代学者胡适在《中国公学十八年级毕业赠言》中也算了笔读书的时间帐。他说:“至于时间,更不成问题,达尔文一生多病,不能多工作,每天只能作一点钟的工作,你们看他的成绩!每天花一点钟看十页有用的书,每年可看三千六百多页书,30年可读11万页书。11万页书,可以使你成为一个学者了。可是每天看三种小报也得费你一点钟的工夫,四圈麻将也得费你一点钟的光阴。看小报呢?还是打麻将呢?还是努力做一个学者呢?全靠你们自己的选择!”</div><div>这些话实在、可信,又不难操作,贵在坚持始终。正如一副对联所言:</div><div><br></div><div> 苟有恒,何必三更眠五更起;</div><div> 最无益,莫过一日曝十日寒。</div><div><br></div><div><br></div><div><br></div><div><br></div><div><br></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