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田古韵

🐬

<h1>  这是全国90多万个村庄中的一个。它青山作枕,绿水为带,蕴含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资源,是一个深具儒家文化古韵的古村庄,又是一个民风淳朴、文风昌盛、人才辈出的省级历史文化名村。<br />  自古以来,人们在这里男耕女织,诗书传家,文风兴盛,生生不息。<br />  这个闽东小山村有着许多鲜为世人所知的辉煌记忆。这里有古老历史留下来的荣耀与忧伤,还有绿色山水的诗情与遗韵。如今,绵长悠远的古韵在空气中久久流动,也流动在云蒸霞蔚的群山之间。<br />  它的名字,叫作杉洋。</h1> <h1>  杉洋,古称蓝田。数万年前,杉洋一带为茫茫大海的沿岸,从村北白溪草原植被上裸露的岩石,随处可以找到海贝壳的化石。村北寨头坪等地曾出土商周时期的印纹陶片、石箭头、石渔网坠等,说明这里在商周时期就有先民生息。<br />  杉洋位于古田县东部,素有古田东大门之称。</h1> <h1>  唐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为避安史之乱,余氏始祖余焕南迁入闽,定居杉洋,开辟家园。随后,李氏、彭氏、林氏始祖分别于公元881年、937年和1663年迁徙至杉洋境内。四姓人家聚族而居,遂成村落。这就是杉洋的雏形。在纵横各380余米的城池内,余、李、彭、林&quot;四姓八境&quot;的传统街巷格局也就此慢慢形成。一千多年来,不同姓氏的人家长期以来友好相处,亲如一家。与人为善,与邻为伴,敦睦乡里,是杉洋村的传统。</h1> <h1>  从中原南迁的杉洋各姓先祖给杉洋带来了悠久的中原文化,促进了杉洋的经济开发。尤其到了清乾隆、嘉庆年间,地处县城至罗源、宁德要到的杉洋商旅往来不绝,货物交流频繁,制粬业、茶业、榨油业崛起。到了清乾隆四十六年(公元1781年),杉洋已是一个&quot;路通九县,界连三郡,实上下之咽喉&quot;且&quot;丁口万余&quot;的大村庄了。清代著名学者顾炎武曾在他的著作《天下郡国利病书》中记载过杉洋:&quot;古田杉洋,去县百五十余里。昔议设县不果,乃设福州捕盗通判一员镇之……&quot;<br />  从此,杉洋不仅成为古田县在大东地区的重要居民点,还因为地理位置相对闭塞,地处咽喉,一度成为地方军事中心。明弘治年间,营建杉洋三里石城。清朝咸丰八至九年,即公元1858至1859年,重修城墙,设大西门、过化门、仁寿门等八个城门。杉洋就此成为古田县除县城外唯一的一座城池。为了自我保护,杉洋村民们还组织乡社,四大姓人家推举代表轮流负责各城门开闭,凭借城墙,保卫杉洋一方平安。</h1> <h1>  溪流如带,山峦连绵。山护村落,水养邑人,山环水抱营造了一个封闭安宁型的村落。<br />  杉洋,位于敖江上游龙舞溪畔。有学者说,它不事张扬,却占齐了辽阔草场、山水田园、千年村落和乡土文化遗风。<br />  洋,在当地指山中平地。杉洋,就是以山谷平川多杉树而得名。杉洋四面奇峰罗列,光听名字,就令人向往和遐想,如麒麟山、狮岩山、象峰山、笔架山、凤林山、旗山、马山等。<br />  历经千余年的风风雨雨,杉洋却依然神奇地保留下了许多明清古民居。秀美的山水,古老的街巷,使杉洋具有了独特的魅力,连空气中都似乎流动着绵长悠远的韵味。<br />  可以说,村子有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还有内涵丰富的古文化积淀。遥远而漫长的文化积淀使杉洋有了独特的美丽。尊儒尚祖的杉洋人从唐末至清道光年间相继创建巍峨壮观的李氏凤林祠、余氏蝉林祠、彭氏总祠和林氏联珠祠。四祠交相辉映,一展宗族文化风貌。</h1> <h1>  &quot;余李多文士,彭林出武将&quot;。杉洋各姓培养出了大量人才。五代南唐时期杉洋人、永贞县令余仁椿于公元937年捐田建蓝田书院,朱熹的老师李侗是杉洋夏庄人。后来,朱熹两次到此讲学。 朱熹只当了四十一天朝官,但他生活在人民之中,一生勤奋著述书满天下。他的风姿感染了这一方山水,使这一方山水无比生动且充满灵性。从此,杉洋这个&quot;先贤过化之乡&quot;文风兴盛、鸿儒辈出。小小山村曾与历史上著名的王安石、欧阳修、司马光、顾炎武、林则徐、沈葆桢、萨镇冰都有过千丝万缕的关连。这个山村自唐宋以来的诸多古迹文物、二百多座明清以来的古宅民居,温良恭谦让的淳朴民风,构成了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相媲美的和谐景象。</h1> <h1>  文武传家是杉洋人的优良传统。杉洋习武之风非常兴盛。乾隆年间,南少林寺武僧朱三在杉洋传授龙桩拳达20余年,如今,许多杉洋人依然习武不辍。<br />  因为山高水远,长期以来,杉洋与外界的货品交往主要靠担运。如今,走在白溪村等遗留的茶马古道上,仍旧能感受到那磨光的石头上刻印着的沧桑。</h1> <h1>  杉洋村内,每一条石板、每一块瓦片、每一根梁柱、每一条小巷,都透露出古老乡村的古老气息。这里的小巷有着好听的名字。文昌路、书家前路、阁下弄、三才路、天一路……这些名称饱含历史人文信息书家前路因为是古书塾旧地及附近多位书香门第而得名。<br />  建筑是凝固的历史。积庆堂等古民居婉约含蓄,又极富诗情画意,成了我们后人仰望的一道美丽的文化风景。</h1> <h1>  &quot;这些由古城街巷、寺庙亭阁、祠堂书院、民居大厝、近现代建筑、石刻墓葬等组成的类型丰富、数量庞大的杉洋文物古迹群,蕴含着杉洋山城古镇千年文化的深厚积淀 ,既是杉洋古城古镇景观的核心组成,也是闽东北山城乡土建筑的完美体现。&quot;福建省博物院专家楼建龙这样评价道。<br />  据统计,杉洋主要传统街巷达23条,全盛时期总长在4000米以上,约为杉洋古城的三倍。村内的主要街巷和古道之间还点缀观音亭、书家亭、金鸡亭、下马亭、龙潭亭等十个木构亭子。在村内,还有元明清时期的古石井,数量达30余口。</h1> <h1>  蝉林祠,巍峨壮观,翘角飞檐;蝉林祠科名阁上高悬的&quot;状元及第&quot;匾和进士匾等彰显着杉洋人注重科举及第、沐浴皇恩的自豪。祠堂前这些幸存的部分石头材质的功名旗杆碣,也是余氏人才济济,簪缨间出的见证,见证着古村落的文化曾有过的文化辉煌。<br />  始建于宋景德四年(公元1007年)的余氏蝉林祠占地3300平方米,现为古田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福州十邑名祠之一。祠内文物琳琅,奇花异草,保存有宋至道二年(996年)至今经十几次重修的余氏族谱,弥足珍贵。杉洋余氏孕育了余复状元和两位两位宰相,三位尚书和250多位登科名士。现在,宋徽宗御书&quot;檀越主尚书堂&quot;华带牌和范仲淹题书&quot;八贤望重家声远,三谏风高世泽长&quot;的楹联让每个参观者都肃然起敬。而随着福建海峡卫视《祖祠·杉洋余氏蝉林祠》的播出,状元余复的那首《口占一绝》诗被人们津津乐道:&quot;银瓶供砚照袍新,笔下千军自有神。第一唱名知是我,从来头上不容人。&quot;</h1> <h1>  杉洋处在一条非常重要的古代商路上。往宁德及罗源、福州的人都要往这里走。自古以来,杉洋人就有很高的经商能力。<br />  清乾隆年间,商人余题在杉洋后街开设&quot;瑞安酒库&quot;,以香泉井水酿制的三年陈酒远近闻名。他创业有道,发家致富,其后人接连建了三座高大壮观的&quot;积庆堂&quot;,他的侄儿余金财更是建造了一座大房子,共有一百二十个房间的&quot;百廿间&quot;,至今犹存。<br />  杉洋的民间生产在清代有了长足发展,红酒、烟丝、茶叶是当地的主要土产。从清朝到民国,这里还有印染、碾米、木器业、制竹业等。</h1> <h1>  但作为历史文化名村,杉洋文风绵长,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传统和浓厚的以科举入仕的文化氛围。 如今,巍峨的文昌阁依然耸立,不断激励着杉洋人发奋读书……<br />  山山水水,花草树木;<br />  古街旧巷,青砖黑瓦;.<br />  在杉洋,我们看见了浩渺岁月的留痕。<br />  在古蓝田,我们看见了沧桑历史的云烟……</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