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这应当是参加驴行十年以来,最惊吓的一次穿越了。从早上8.30开始登山,到晚上9.30全部人员在村民协助下,黑夜里下撤到停车点,其中的艰辛,非参与其中者难以猜想。</h3> <h3> 位于开化县杨林的南华山,是个前些年开发后又废弃了的半拉子景区。这从图片中基本成就的“铁索危桥”可见一斑。</h3> <h3> 不过,除了危桥外,前半程的游步道基础尚在。22名队友在一路嬉哈玩笑和偶遇野果野菜的惊喜中,非常开心地行进。</h3> <h3> 没有阳光的冬日,并不缺少暖意。因为很多队友都一起走过多次,彼此也都保留了一份户外人的默契。</h3> <h3> 层林叠彩,小溪潺潺,就连脚下滑滑的溪石,看起来也格外的生动和活泼。</h3> <h3> 穿越在林木葱郁的山脊线上,到处是堆积的落叶,深一脚浅一脚,能听见自己的脚步合着呼吸起伏。</h3> <h3> 被惊起的鸟低鸣着,缓缓地从枝头掠过。抬头,猜测这鸟的土名称和学名。</h3> <h3> 自然少不了跨过险桥、陡坡时的尖叫,和尖叫后那满脸的笑容。鸟啼与细碎的人声相和着,成就一份和谐的宁静。</h3> <h3> 同行的“植物学家”,对路遇的各类中草药如数家珍。拔起一株攀长在崖石上的“龙骨草”,递给身边的大姐,仔细地告知她带回家后如何培植到枝叶繁盛。</h3> <h3> 在他欣喜的谈吐里,似乎有一片龙骨草,正茵茵蔓蔓地生长在队友们宽敞的客厅盆栽里。此时,有一丝风悄然而过,把微笑传染给每人。</h3> <h3> 那就认真地笑好了,如同认真地生活和工作。</h3> <h3> 有三位大姐是第一次参加穿越活动,初次的喜悦绽放在她们的额前。但对穿越的艰辛,却一无所知,因为不可知的后半程,全沿着山脊线而行,全无路形可循。</h3> <h3> 美美地合个影,权当一次美美的经历,不管其后的回路有多艰辛,经历过才最真!</h3> <h3> 野生的丁勾、木樨子、香菇、木耳,带来的喜悦一阵又一阵,洪医生笑着说:“晚上可以多加几个美味土菜了。”但从事后来看,这话似乎有些早了。</h3> <h3> 小晴是三个初驴的老大姐之一,我们曾在一个单位共事过。一路上摔得不亦乐乎,每摔倒一次,都要笑到无力爬起。退休的人了,还依然热情满怀。</h3> <h3> 还有苏姐,是我一位文化界老友的夫人。一路上畅谈自己炒股的经历,感悟起起伏伏的心情哲学。用钱买来的从容淡定,也是一种大美。</h3> <h3> 没有习惯打听网名,除了几位老面孔,初识的朋友,只能在时间的打磨下有缘再聚。但爬树上留影的老张不一样,他用的是真名,自己开车跟的队。因为住在同一方位,原本想蹭他的车,互留了电话。前一晚几个朋友海喝,误放了行装,只能遗憾未同车。但他的热心让我记忆深刻。</h3> <h3> 小朱带了XO,喝空的酒瓶子被派上了用场。大家找纸张写上各自的名字,装进瓶子,再找个能遮风挡雨的小崖洞,端正地摆好。下次,再路过时,彼此又多一个话题。</h3> <h3>友谊∽合影,常山来的朋友喜欢原生态的开化美女,呵呵。</h3> <h3>野生食用菌。</h3> <h3>生机盎然的小绿植。</h3> <h3>俏皮盛开的高山杜鹃花。</h3> <h3>新长的鲜嫩木耳。</h3> <h3>木樨子,好像是,土话叫猪夹子,甜而爽口。</h3> <h3> 山间浓雾又起。</h3><h3> 在山顶稍事修整后,队伍沿山脊线下撤。路途的艰辛,非大家所料:陡、滑、险。慢慢地,队伍前后拉的很长,随着体力的下降,自然分成了几个“小分队”。</h3> <h3> 临时给团队做“收队”工作,于是脚力较差的几位大姐和12岁的小腾,自然成了我的队友。小腾是队伍中摔的最惨的一位,小胖子走山路没经验,加上体力下降明显,每次都是着着实实的摔,但哭过后仍坚持着站起来。</h3> <h3> 真正的担心是在下午4时,因为是阴天,天空很快暗了下来,从行进的速度和腕表显示的海拔判断,后队很难在5点前完成下撤任务。和领队梦开步话机交流后,只能催促着加快下行。</h3> <h3> 下午4.30,山林里己完全看不清脚下的路,此时显示与山下停车场垂直距离为70米左右。手台里传来领队的声音,让在原地休息等待救援。我也赞成这个决定。手机可以打通,很幸运的事。</h3><h3> 天黑,陡崖,危险无处不在,少数老驴的几个手电己无法满足需求。带队走石耳山线的两个领队也正赶来。</h3> <h3> 5.30,手台里终于传来当地村民和前来接应队友的声音。一边安慰身边的队友,一边相互用手电光确定方位,吹响呼救哨。</h3><h3> 有个不好的消息,年龄较大的汪大姐己摔伤,有肋骨骨折嫌疑。来自常山的一位队友也摔倒,被树桩挡住,幸好无碍。</h3> <h3> 前队体力较好的几位队友,分两拔探路己安全返抵停车场。坐待救援的队员,加上我和梦开还有10位,老少伤的都在这了。</h3> <h3> 赶来的接应队友和村民己和我们汇合,简单分工后,带着队友开始沿山涧缓慢下撤。70米的垂直地带,整整用时3个多小时,晚上 9.30,所有队员都艰难下到停车场,终于长舒一口气。</h3><h3> 感谢热心的村民和当地派出所民警,感谢赶来接应的屈和野兽,感谢所有坚持到最后的队友!</h3> <h3> 一次经历,当为传奇。愿所有曾经经历过本次穿越的队友,在多年后坐在摇椅上,晒着阳光回首往事时,亦无风雨亦无晴。</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