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我的故乡是一个依山靠水的江南小镇。 看过电影《早春二月》<br>吗?影片里芙蓉镇上的一景一色都有我故乡的影子。在我童年的记<br>忆里,江水潺潺波光潋滟的资江伴着长长的小街身旁流过,绵长的吊脚楼下依稀停放着些渔划子,小渡船载客过河划动的<br>桨声,咿咿呀呀地,象永远也听不厌的美妙的催眠曲。</h3> <h3>江岸上有乾<br>隆皇帝亲笔御书的“印心石屋”的碑文,伴着这碑文的是一座古老的宝塔,名为文澜塔,昂然亭立在江边突兀的高处,有风吹过,塔铃便叮当响起,沿江上朔5里地,有嘉庆清官两江总督陶澍的灵柩,如今那里已被后人精心修缮,树木葱茏,古径幽深,更为小镇增添了几分古朴的色彩。城墙岩像一把巨大的岩锁,横卧在江边,把小镇和外面的世界隔开。巍峨高耸的天子山屹立在小镇的入口处,虎视眈眈地注视着过往的行人。说好山好水也罢,说神山神水也行,这么一个夹缝中的“桃园世界”,居然躲过了日本鬼子的践踏和国民党的兵荒马乱,也铸成了这里纯朴的好民风。</h3> <h3> 小镇的名字既不儒雅也不浪漫,虽无诗意却有出处,相传南宋嘉定17年,宁宗之子理宗自邵州诣京师(杭州)继位过此,忽值石门潭伏涨,淹留竟日,故名小淹。</h3> <h3> 小街两旁商贾林立,横匾竖匾商旗纵横排列,小镇文化底蕴厚重,不缺书法家,楷书隶书篆书在牌匾上尽显神通,油盐炭米布绫绸缎应有尽有,小镇虽说闭锁但显得格外的繁华。挑柴卖菜的,买卖双方高声讨价还价的,人流在叫喝声中穿插,不宽的街道上总是弥漫着谗人的葱油粑粑<br>的香味,提蓝的矮叔走街串巷,在人流中叫卖着“买热------油粑的不啦!”<br>那滑稽的一高一低极富乐感的拖腔,常常诱得我们这些孩童学着吆<br>呵,“买冷……油粑的不啦!”于是就遭来大人的斥责。除了熙熙攘攘的人流,还时不时有占卦算命的<br>盲人,拉着《孟姜女哭长城》的胡琴小曲,从我家门前走过,那如诉<br>如泣的哀怨的琴声,常常勾起我童年迷惘的遐想,一如当年无锡城里瞎子阿炳的【二泉映月】的琴声,在长街空巷中迥蕩。</h3> <h3> 童年的记忆总是美好的。当郎中和药铺老板的父亲,不苟言笑,总是穿一<br>件公母扣的藏青色的对襟杉,脸色威严地常常在柜台里正襟危坐,<br>水烟袋从父亲的口里发出“咕嘟咕嘟”的好听的声音。替病人把脉时<br>那专注自信的神情,让病家企求的目光中流露出无比的信任和希望。<br>我坐在小板凳上端脸看着父亲那神密莫测的脸色,猜测里面藏着的不<br>知是吉还是凶.<br><br></h3> <h3>父亲的处方字写得很工整,笔锋猷劲,收放自如得体,一笔一<br>划力到功到,决不含糊,每个字都显示出他的为人。<br>大门侧方悬挂着硕大的黑底金字的招牌,至今常常使我想起电<br>视剧《大宅门》。药房柜台又高又宽,呈曲尺型,柜面朱红色的油漆擦得锃亮闪光,柜台上干干净净,一尘不染,但柜台上有两件东西是不会少的,一把算盘,总会摆在柜台的中间,一把鸡毛掸子,搁在柜台的终端。药房正面贴墙是一排高耸的药柜,像一座山横在面前,桔红色,大概有百十个抽屉,每个抽屉里又分隔成2~4格,里面分装各种药材。不知为什么,走进大门就使人产生一种肃穆威严的感觉。<br>我是四岁开始学习书法的。那是寒冷的冬天,一<br>张四方桌,底下搁个炭火盆,当郎中和药铺老板的的父亲坐我左方,<br>面前放了一束竹桠枝,慈祥的母亲坐我对面,面前放了一包香噴噴<br>的饼干。一个字没写好或不认真,威严的父亲就用竹椏枝抽打我的<br>衣背(其实一点都不痛)。写完一张,母亲就奖赏我一片饼干。每晚<br>要写五张,临摹的是清朝书法家黄自元的帖,是文天祥作的《正气<br>歌》。长大后我问父亲为什么不要我临柳公权的帖,父亲说,黄自<br>元是我们家乡龙塘人,离我们小淹镇仅25里,又是母亲的“娘屋里”。<br><br>应该说父亲也是个“文艺爱好者”,记得小镇上的一些文人墨客绅士名流常常聚集在我们家的药房里,拉京胡唱京歌,引来过往行人围看,为古老和偏僻的小镇带来一丝丝新潮。</h3> <h3> 母亲虽非名门望族之后,但也是知书达礼的大家闺秀。抗日战<br>争期间,为了避难,省城一所中学迁到这“世外桃源”之地,在离小镇不远的一个叫垭雀<br>坪的地方,并办起了一所职业学校,母亲就在这里读书。在这里,母亲结识了胜过亲姐妹的学友,度过了短暂的青春岁月,直到和父亲结<br>婚后,才一心生儿育女,辅佐父亲,成了名副其实的老板娘。<br>出生在那个年代的母亲,也曾经有过裹足。母亲说起她小时候<br>裹足的情景,总是笑语中夹着泪,“娘呀娘呀!痛死我了哩!娘呀!”<br>外婆怜女心切,只好给她松了绑放了脚,可是脚板还是走了些形。<br>至今回想起来使我懊悔的是,我从没给母亲洗过一次脚,我常常想,<br>要是母亲现在还在这世上,我会以怎样的最好的方式来报答母亲的舔<br>犊之情和养育之恩呢.</h3> <h3>母亲的发型很独特,既不是长发飘飘,也不是“马尾”或“包菜”,<br>而是齐肩短发,而发稍却是向外翘起,张扬中不失收敛,活泼中显露<br>出端庄。现在满大街的时髦少妇都是“大波”“小波”“一片云”,<br>可我觉得还是母亲的发型最美最亲切。有次在网上看到一个少妇的照<br>片,正是母亲的那种发型,该女模样儿不怎么样,倒让我盯着她的照<br>端详了许久许久。<br><br>我还记得母亲年轻时穿紧身旗袍的样子,给人的美感,绝不逊于<br>现在的时髦少妇。每到夏天的夜晚,母亲就带着我在皎洁的月光下歇<br>凉,一边还教我唱起儿歌:<br><br><br>“麻雀儿麻,灰底里爬,娘烧火,女搓麻,爹在江南採细茶。爹<br>搭个信,叫娘莫打女,女是别人家,崽是眼前花。打开笼,花咚咚,<br>打开箱,十八双,娘一双,爹一双,哥哥嫂嫂又一双...”。<br><br><br>“绿麻雀,背墙飞,冒娘女,实恰亏。堂屋里梳头哥哥骂,灶屋里<br>梳头嫂嫂嫌。哥哥你莫骂咧,嫂嫂你莫嫌,耐心耐烦带我三五年...<br>反身扯竹叶,满山栽。妹妹你几时来?竹叶子开花我就来。”</h3> <h3>凄惋的唱腔,让我幼小的心灵,早就有了对弱者的同情。见我<br>的脸色有些忧郁,气氛凝重,母亲说:“还是唱只高兴的歌吧。于是,<br>母亲就唱起了《癫子歌》:<br><br>“好久冒唱那癫子歌,风吹得岩砣滚上坡,急水滩上种粟米,釘耙挖<br>土往上拖,睡到后半夜,贼咬狗,一只雄鸡公咬住那黄鼠狼往笼子里拖<br>...”完全颠倒了的生活情景,让我趴在母亲的怀里笑个不停。</h3> <h3>母亲的歌声中有一种古朴的诗一般离愁的悲沦,极富乐感和节奏感,应该说后来我从事过的职业和爱好,都得益于幼年时父母对我潜移黙化的影响。<br>母亲在每个人的心中,都是至高无上的。如果说父亲是头顶巍峨的大山,那么母亲就是心中浩瀚的大海。<br>如今父亲母亲早已走完了他们的人生历程,父亲把脉的手和母亲诗一般的歌,早已雕镌成一副永恒的版画,永远地铭记在我的心中,他们留给我的,是永远不朽的基因。父亲的聪明能干,潇洒儒雅,母亲的温良贤惠,娴淑雅致,也将伴我走完这一生。<br>(作于株洲)<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