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一、汀江航运集散地 海上丝绸通大道</b></h1><h3> 南蛇渡位于汀江下游上杭县下都镇,离上杭县城逆水而上40公里,离永定峰市镇顺水而下20公里。渡口下方怪石嶙峋,江面窄小,水下有一巨石,形似南蛇。天空晴朗,风平浪静之时,突然滩中巨浪滔天,层层水浪往上游翻滚。此现象每十年有一二次,故曰:南蛇。</h3> <h3> 南蛇渡,从粤东梅县、蕉岭到闽西龙岩、永定县城的陆路从这里跨越汀江;从上杭县城到峰市航运在这儿中转与集散。民国时期,每日货物吞吐量50吨以上,木、竹排不下于60立方米。水陆交通枢纽地,造就了古镇的繁华。</h3> <h3> 明代诗人唐世洪咏叹汀江"不是春台民物阜,焉能载酒得频过?"昔日有"上河三千,下河八百"的汀江航运盛况。宋嘉定六年(1213年)汀州知事赵崇模奏请漳盐改潮盐,整治汀江航道,潮盐经峰市转汀江航运至上杭。汀江航运从此日益发达。长汀至上杭官庄段109.5公里,官庄至上杭至峰市段也是109.5公里,木船运载重量3—5吨。</h3> <h3> 汀江航运直接将赣南、闽西和粤东潮汕地区连在一起。汀江、韩江及其众多支流的千万挑运大军与潮汕地区的海上贸易相结合,发展成为我国海上丝路的又一条通道。南蛇渡、豪康村自然成为商家、艄公、挑工聚集地。渡口是个天然良港,东岸水深,便于木、竹排停靠。西岸下方是大面积河沙积聚,便于货物仓储。两岸建有石砌码头。码头旁临江建有街道,粮行、纸行、药材行、京果行、木材行及修船铺等各种过驳转口商行60多家。这些商行大多是潮汕、上杭、长汀等的代办分行,例似于现在的连锁店。码头商船旗杆林立,缆绳交错,沿着西岸沙滩一字排开。豪康村旅客店就有20多家,来往客商每日都有几佰人。</h3> <h3> 农历每逢一、六日是南蛇渡墟日。街头巷尾不但有农产品交易,更为吸引百姓的是刚从汕头进口的煤油(洋油)、火柴(洋火)、铁钉(洋蓝钉)、布(洋布)、海味、药品(西药)、胡椒等等。琳琅满目的洋货成为南蛇渡墟场最大亮点。</h3> <h3> 航运发达,引来公权机关入驻。南蛇渡设有乡政府、商捐局(即税务局)、邮电局、保安连等;文化场所也及其发达,龙文会馆以及夫人宫、仙师宫和醴泉宫(设在下仙坝)等,成为下都乡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中心。这些机构、商铺、文馆等旧址,1998年棉花滩水电站建设时才予拆除而后淹没。</h3> <h3> 民国初,峰市商捐局年入15457银元。上杭商捐局22483银元,其中南蛇渡年纳5000多银元。堂堂上杭全县才比区区一隅峰市多六千余元,可见汀江下游商贸的发达。上世纪三十年代初,峰市税收高达每日一千多元大洋,列为龙岩专暑直辖的特别行政区。南蛇渡每日达300多元大洋,成为仅次于峰市、上杭城关的汀江贸易大镇。</h3><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二、龙文会馆聚硕儒 文武双杰耀两岸</b></h1> <h3> 上杭大儒丘复说:"吾杭惟中都为多材"。此话点出了来苏里重文兴教的根源。豪康村开基(1230年)始祖薛伯启"工吟诗,精地理,游乡相宅,卜居河坑"。始祖文化深厚,开启中原儒风。在清朝顺治时期,巨寇张恩选聚众扰乱闽西粤东。薛氏效法古训,在村中扎寨团练,在南蛇渡歼寇主力。为此,族中贤达良璧公倡仪兴建文馆,"以文教为治,以襄武功"来改良社会风气。</h3> <h3> 文馆于康熙初年建成,占地约800平方米,座西北朝东南,依山临江。中间是约80平方米的正厅,两旁各一个天井和三间回廊屋,正厅门口一个天井,天井连接大门楼,旁边有“七字形”的走廊厅。整座建筑在江水旁垒石筑砌,离江面约有二十米高。门窗屋檐均为青石板,墙体砖砌。其时道台赵映乘为之命名为龙文会馆且作序,称之“以武备经其为始,以文事善是其后,则斯会之志也”。</h3><h3> 龙文会馆的建立,推动了乡间文兴武盛。会馆由村中举人、贡生主持,邀请文人雅士每月召开月会,每年召开年会。平时辅导参加科举考试生员,成为文化活动的中心。</h3><h3> 清朝时代,来苏里共有文举人21位,其中豪康村就有7位。民国上杭县志和薛氏族谱记载的出版有专集的有:薛耕春【邻竹山房诗稿】录有二百多首诗词,其中不少编入【杭川新风雅集】薛孚让【一杯集】二百首诗;薛企徽【循良集】薛苑华【吐凤山房诗文集】【荆溪春归故园集】薛立垣【半亩山房诗文集】薛鸿【梅花山庄】(荷公先生曾为其作传);薛联薰【馥园杂著】薛良璧【大任寨乐地歌】;薛介候【八景诗】薛洺【宝砚山房诗集】薛宏太【廉介集】薛缉熙【缉熙手抄】薛史青【河东薛氏联修崇本族谱】。同时,诗画双杰的有善画梅花的薛鸿,善画竹、石的薛洺等。</h3><h3><br></h3> <h3> 薛良璧名应吉、号家珍,明邑痒生,州判。于1644年号召村民在小姑坳筑大任寨团练,“每逢三、六、九日,率子弟练鸟铳,养武师,教武艺”。</h3> <h3> 武术家薛衷和,善长少林武功而列入县志。其以毛巾做武器,击退数十名持械贼人,名闻遐迩。道光年代举人薛耕春,能文能武,曾率众扎寨于南蛇渡。其时,永定、松源红头贼聚二千多人欲围攻上杭城,薛耕春率领乡勇在南蛇渡斩其头目,贼无首败阵,解围县城。</h3><h3> 乾隆年代名医薛孙仁列入【闽台医林人物志】,其三子子鹰以太学生肄业于京师,曰:不为良相,当为良医,回乡随父习医,开"宝元堂",医术高超;苦研医学十五年的薛年以精湛医术列入民国上杭县志。民国时期以专于医治妇女产后病症的薛朝宝闻名乡间。留苏博士薛滏兴,北京阜外医院著名脑科教授。</h3><h3> 薛杨宪于1916年福州法政大学毕业后,赴日本留学;薛杨灏在福州法政大学毕业后,就职福州警察厅,1918年经高等文科考试,录为北洋政府司法部官员,在京参加五四运动,撰文弘扬自由、民主。</h3><h3> 民国时期,诗书画三杰的有薛洺、薛稼塘父子,同时列入陈子奋编缉的【福建画人传】。2017年3月父子画作曾在福州展出。其时,薛稼塘著有【在田手抄】薛丰年著有【剑华手抄】。</h3><h3> 民国军界有薛平超,黄埔四期,国军上校,福建省参议员;薛先维,黄埔五期,国军上校,抗战英烈。薛杨灏外孙邱禹川,黄埔六期,国军少将。</h3><h3> 这些优秀人才,都是在龙文会馆浓厚儒学中汲取智慧,成就功名。</h3><h3> 光绪三十三年(1907)春节期间,在荷公先生陪同下,一代大儒、民族英雄丘逢甲从广东蕉岭来到了祖居故里下都黄坑(现为璜溪村,南蛇渡东岸),当时乡亲公推丘逢甲为崇德小学堂名誉堂长。他不但乐意接受,还亲自撰写嵌字门联一副:"崇山大河,开拓学界;德行道艺,蔚为国华"。丘逢甲到黄坑必经过南蛇渡,龙文会馆一定是接待的重要场所。其在中都境内的四首,或许就有在龙文会馆构思而成。其诗缉录如下:</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一)</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黄坑黄笋旧知名,惜我来时笋未生。</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我是主人兼看竹,绿濛濛里一兜行。</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二)</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寻碑来拜左丞坟,谱牒都成史阙文。</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七百年来遗老尽,更无人说旧参军。</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三)</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前年记作上杭游,路入林塘境更幽。</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三宿空桑吾不厌,春灯山寺话神州。</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四)</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江随山势百千盘,江上春云酿暮寒。</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满径山桃红簌簌,斜阳呼渡大沽滩。"</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注: 左丞,是丘逢甲上祖维禄公;旧参军,系指其上祖创兆公,曾参与文天祥兴兵抗元,任参军一职。)</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r /></h3><h3><br /></h3> <h3> 在南蛇渡龙文会馆大门口往南眺望,永定洪山乡王寿山清晰可见,传言登临此山,“上看汀州古城楼,下看潮州湘子桥”。 丘逢甲在山中宋代千年古刹祥光寺撰有一联:</h3><h3> 此山处闽粤之交,自成丘壑,叹仙人灶冷,帝子岩寒,群山拱揖尚依然,看残世界空花,万柄青莲,九品台高开宝座;</h3><h3> 我佛以慈悲为念,何惜津梁,幸西竺经遗,南宋钵在,末劫挽回原易事,留得英雄退步,一龛芡叶,三生石古证清禅。</h3><h3> 龙文会馆与江为伴,汲纳汀水灵秀精华,传承中华文化槐宝。西岸奉旨承建的“百岁牌楼”,薛宏太撰写的石刻对联“三万七千秋,眼见四朝全盛世;六百二十甲,身居五代最高年”到今保存完好。</h3><h3><br></h3> <h3> 唐代张九龄、韩日华、蒋访、元自虚;宋代的陆游、宋慈、陈轩、郭祥正;明代的王阳明、宋臣、徐中行,唐世洪、黄毅仁;清代的周亮亮、纪晓岚以及伟人毛泽东在汀江留下的壮丽诗篇;以喦华为代表的本土画家和包氏医学,都是龙文会馆取之不尽文化源泉。随南昌起义大军南下的文坛宗师郭沫若,曾凝望龙文会馆冒病强渡汀江。时代英雄的造访,加重了文馆深厚底蕴。</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三、扼江通衢兵家地 著名红色交通点</b></h1><h3> 南蛇渡、喘潭(又称浅潭、转潭)渡是汀江下游重要的红色交通点,承担着从上海、香港经潮汕进入到峰市,而后转上杭、瑞金的中央重要人物及其物资往来接待任务。</h3><h3> 1927年9月,朱德、周恩来、贺龙等率领“八一”南昌起义部队二万多人来到南蛇渡,直指广东大埔县三河坝,开辟潮汕战场。其时,豪康、三益村的曾万生、薛和声、薛茂荣、薛茂富等几十位船工,连续七昼夜分别在南蛇渡和喘潭摆船运送部队安全渡江。</h3><h3> 1928年毕业于上杭琴岗中学的薛昭平,回乡发动群众,宣传革命道理。1929年红四军第二次入闽,推动土地革命运动迅速开展。薛昭平组建联河各村(豪康、璜溪、三益村)农会组织,成立赤卫队,开展轰轰烈烈的土地革命运动。从此,共产主义革命精神根植于南蛇渡两岸。</h3><h3> 1935年春,在刘永生、范元辉、陈仲平等发动下,三益村成立了薛元文、薛桂文等五人党组织。</h3><h3> 1944年10月,在南蛇渡对岸的楮树坪成立了闽西南抗日武装——王涛支队司令部。</h3><h3> 1948年杭永游击队在三益村成立。1948年游击队组织“友义之队”在豪康成立。</h3><h3> 在喘潭、南蛇渡众多商铺中,大多数业主都与刘永生领导的革命组织有过接触,成为秘密联系点。</h3><h3><br></h3> <h3> 1997年秋,为了重建南蛇渡大桥,豪康、三益村主干立元、敏强、世芬及离休干部发昌等在原闽粤赣边纵老战士,龙岩市原文化局副局长赵惠的带领下,前往福州拜仿了老革命、老将军伍洪祥、王直、熊兆仁。他们都说;南蛇渡、喘潭周边是张鼎丞、谭震林、刘永生等领导在三十年代开辟的革命根据地,建大桥是感恩回报老区人民。</h3><h3>【注:资源来源:一、民国上杭县志;二、民国薛氏族谱;三、部分照片来源于网络。】</h3><h3><br /></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