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笑往事》代序

Chan Fuk Kan

<h3><br></h3><div> “病起萧萧两鬓华,</div><div> 卧看残月上窗纱。</div><div> 豆蔻连梢煎熟水,</div><div> 莫分茶。</div><div> 枕上诗书闲处好,</div><div> 门前风景雨来佳。</div><div> 终日向人多酝藉,</div><div> 木犀花。“</div><div>此乃宋代女诗人李清照于四十九岁大病初愈时填写之词。词牌与词名为《摊破浣溪沙-病起萧萧两鬓华》。其大意为,两鬓已经稀疏,病后又添白发,躺卧在床榻上,看着残月照在窗纱上。服用豆蔻煎成汤水,不用再去喝分茶。靠在枕上作诗读书何等闲适,雨中门前的景色更加好看。整日陪伴着我的,是那宽和而有涵容的桂花。</div><div> 此词笔致淡雅,情调直切,委婉动人,扣人心弦。余于病中,不时吟诵。词中意境清朗,含蕴耐味。颇有同病相怜,惺惺相惜之感。</div><div> 三年前多事之秋,余罹患贝赫切特综合症(白塞氏病),两度住入华东医院东楼治疗。西医认为贝赫切特综合征乃一种全身性免疫系统疾病,一种以血管炎为基本病变之慢性、进行性、复发性多系统损害之疾病。中医则称白塞氏病为狐惑病,如狐疑惑乱,变化莫测。白塞氏病目前尚无有效之根治方法,借助药物也未能根治,然而,在医院医生的科学、正规治疗下,症状缓解,病情得到控制,欣幸之至。尽管病中亦并发急性肾衰竭与糖尿病,发生胸椎T12压缩性骨折,苟延残喘,气若游丝。但经医生救治,转危为安,平复如故。人言“吉人天相“,余谓天佑我也。此天者,乃党、国家、人民、医学是也。于此,余满怀感激之情,曷胜感谢俞卓伟院长、郑安琳主任、张维主任、管剑龙主任、孙建设主任、姚箐副主任、翁婷雯医生、周全医生、刘千军医生和杨芳护士长之精心治疗与护理。亦衷心感谢上海市委统战部沙海林部长、施小琳部长、严军副部长、刘红、刘爱中、童志丹等同志、上海市政协贝晓曦秘书长、张喆人副秘书长、顾郁同志等之亲切关怀。涌泉之恩,铭篆勿諼。</div><div> 李清照病中,终日有酝藉之木犀花陪伴。余无此福份,惟有智能手机相随。然智能手机能知天下,通信息,听音乐,玩游戏,亦可视为“枕上手机闲处好“。</div><div> 某日,余看到一位朋友于手机“微信“--“朋友圈“嗮了数张怀旧照片,一时勾起余缅怀往事之思绪,余亦嗮出一张六十年前于上海交通大学朱红大门口摄下之旧照,加上一行文字,抚今追昔,立即得到微信圈朋友之点赞与点评。承蒙朋友们之鼓励,余决定每日嗮几张旧照,发一段怀旧微文。日复一日,屈指算来,已有422天,年中无休,笔耕不辍,累计文字达25万字。其中,有朦胧之儿时记忆;有多彩之校园生活;有艰苦之奋斗历程;有温暖之深情厚谊;有斑斓之夕阳岁月;有病中之人生感悟。</div><div>急性肾衰竭令余向死而生,更懂得“珍惜“二字之含义。须珍惜光阴,珍惜健康,珍惜当下,珍惜过去之回忆。</div><div> 上海市委统战部沙海林部长前来医院看望时,建议将余之回忆史料成书出版。市政协老同事、老朋友沙怡、曹海红、王海林、张苏、龚煜敏、陆勤、林放、姜祖荣、沈建民、高杰等来访时,亦有同感,表示愿于编辑与付梓方面给予指导与襄助,共克余年迈力衰之难。</div><div> 于诸位之勉励下,余决心一试,书名初定为《微信--我的相册 浅笑往事》。内容有校园生活、科技风云、统战感怀、夕阳岁月等篇章。于每日朋友圈发出之微文,均得到许多朋友的点赞与点评。隆情盛意,弥足珍贵。现将朋友们之微信昵称以及头像,如实附后,以示尊重与谢意。</div><div> 近日起,余于疾病治疗之余,拨冗作些编撰工作,期待早日成书。出书后,一定奉赠诸友,以表谢忱。如若书中点滴予君有所启迪,则余愿已矣!谨以此文代序。</div><div> 陈福根 于华东医院东楼病房 2017年10月18日晨</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