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士顿艺术博物馆

Rona 容

<p>建成于1876年的波士顿艺术博物馆(The Boston Museum of Fine Arts )虽自称为艺术博物馆,实与纽约的大都会博物馆(The MET)相同都是百科全书式的博物馆,汇聚着人类智慧的结晶。其馆藏之丰富,涵盖古埃及、两河流域、古希腊、古罗马文明遗产,欧洲各个时期绘画流派的作品,亚洲各国古代艺术品,以及美国本土艺术宝藏。在这里能跨越几千年、纵横全世界!在这里亚洲艺术的古风、古代美洲艺术的原始、埃及艺术的神秘、欧洲艺术的高雅和现代艺术的新奇,交融贯通!</p><p><br></p><p>面对这样浩如烟海的藏品,第一次参观如此规模的博物馆,如何在几小时内把代表这个馆的精彩藏品欣赏到,就是写此文的意义所在。我会按照人文艺术史的指导,力图找出一个主线把重点藏品尽量覆盖到。当超越第一次浏览式的参观后,希望大家会朝蒋勋先生的境界迈近一步 "美是奢侈的,因为需要时间积累。需要从贪婪地狼吞虎咽,慢慢地转变为看一件作品,感受一件作品,心中只被这一件作品充满,有共鸣,有满足,有喜悦"。那时,再一次次地重访,细细地品味一件件的艺术珍品!</p><p><br></p><p>波士顿艺术博物馆主要由以下几个区块组成:美洲艺术厅(Art of Americas)、欧洲艺术厅(Art of Europe)、古代考古厅(Art of Ancient World)、亚洲艺术厅(Art of Asia, Oceania and Africa)和现代艺术厅(Contemporary Art)等。南北两个主入口都有精彩的雕塑,图中“向伟大的灵魂致敬 Appeal to the Great Spirit”是Cyrus Dallin于1909年创作。</p> <p>【法国印象派作品】</p><p><br></p><p>这个区域是人气最旺、也是让我最为流连的地方!在这里,可以徜徉在法国之外最多最精的印象派大师莫奈的作品之中;在这里,可以与有雷诺阿的三幅著名舞蹈画之一"布吉瓦尔之舞"共舞;在这里,可以在高更的巨幅名作"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我们往哪里去"前驻足思考;在这里可以感受被这些画作而点亮、而显得灿烂辉煌、光芒四射的印象派厅堂!</p><p><br></p><p>语言在这里显得苍白无力,印象派的画作是对世界最好的诠释和写照!下面拣选几幅作品做个简单的介绍,希望透过这个小小的窗口让大家一样感受到它的精彩。</p> <p>"身着日本和服的卡米耶.莫奈 (Camille Monet in Japanese Costume)" 是印象派一哥莫奈Claude Monet (法, 1840-1926)于1876年完成的名作。当年在第二次印象派画展一经展出,就受到热捧。尺寸 231.8 x 142.3 厘米。</p> <p>"卡米耶和孩子在莫奈阿让特伊的后花园Camille Monet and a Child in the Artist's Garden in Argenteuil" 1875年,55.3 x 64.7 厘米</p> <h3>&quot;干草垛Grainstack (Snow Effect)&quot;是莫奈Claude Monet于1891年左右创作的干草垛系列作品中的一幅。65.4 x 92.4 厘米。</h3> <p>"莲花Water Lilies" 莫奈Claude Monet 于1907完成。96.8 x 98.4 厘米</p> <p>"布吉瓦尔之舞 Dance at Bougival " 是雷诺阿(Pierre-AugusteRenoir,1841-1919)1882-1883年间创作的三幅舞蹈画之一,另外两幅"城市之舞"和"乡村之舞" 在法国巴黎奥塞艺术博物馆。尺寸:<span style="background-color: rgb(248, 249, 250); color: rgb(32, 33, 34);">98.1x181.9厘米。</span></p> <h3>&quot;草地山摘花的女孩子Girls Picking Flowers in a Meadow&quot; 1890年,雷诺阿</h3> <p>"我们从何处来,我们是谁,我们往哪里去 Where do we come from, What are we, Where are we going? "&nbsp;,<span style="background-color: rgb(248, 249, 250); color: rgb(32, 33, 34);">139&nbsp; ×&nbsp;375厘米。</span></p><p><br></p><p>高更 Paul Gauguin于1897年在大溪地岛上最著名的创作。该画呈现了不同性别、不同年龄的裸体人物的形象。最右边的是一个刚刚诞生的婴儿,象征着人类的诞生;中间是一个正在采摘苹果的青年,寓示着人类的生存发展;最左边是一个老妇的形象,代表人类的生命将终结。整幅作品向观者展现了人类从生到死的三部曲。</p> <h3>&quot;小路弯弯 Turn in the road&quot; 1881年 保罗.塞尚(Paul Cezanne 1839-1909) 所绘制的他在普罗旺斯家乡Aix-en-Provence的一道风景。保罗.塞尚被誉为现代艺术之父,他屡遭失败却从不妥协,他是真正的大器晚成,却在成功面前不惊不扰。他一生偏爱画静物和风景,人物画屈指可数。</h3><h3><br /></h3> <h3>&quot;维多利亚 Victorine Meurent&quot; 1862年马奈 (Edouard Manet 1832-1883法)早期的作品。维多利亚是马奈心中的爱神,她出现在马奈许多作品中。马奈是第一个把印象主义的光和色彩带进了人物画,他的成就主要体现在人物画方面,被印象派画家们当成精神领袖。</h3> <h3>"十四岁的小舞者 Little Fourteen Year Old Dancer"&nbsp;德加(Edgar Degas,1834--1917)在1878年的雕像作品。</h3><h3><br /></h3><h3>德加虽然出身科班,但也加入了印象派的行列。他最著名的绘画题材是芭蕾舞女和赛马。当人们想起德加,必先想起他画中的芭蕾舞女,还有芭蕾舞女题材的雕塑。</h3> <p>"德加的妹妹和妹夫Edmondo and Therese Morbilli",1863年在妹妹嫁给表弟两年后,德加为他们画了合影像。德加与其他印象派画家不同,科班出身的他始终强调素描的重要性,德加在罗马和那不勒斯研究过意大利文艺复兴美术,曾经醉心于画历史题材和肖像,后来在印象派大师马奈等的影响下,才转向现代题材和肖像画创作,他的画既运用了印象派温暖、轻快、鲜明的色调,也具有古典、现实主义或者浪漫主义画派风格。</p> <h3>"织毯工 Weaver" 是梵高1883-1884年间在尼德兰家乡创作的28件早期作品之一。62.5 x 84.4 厘米</h3><h3><br /></h3> <h3>"瓦兹的房子 Houses at Auvers" 梵高1890从阿尔搬到巴黎郊外的瓦兹后,创作的画作之一。75.6 x 61.9 厘米</h3> <h3>"山涧 Ravine" 是1889年梵高入住阿尔附近的精神病修道院后的作品。这条山涧就在修道院旁。X光透视研究发现,这幅画下覆盖着梵高另外一副画。73 x 91.7 厘米</h3> <h3>"普赛克 Psyche" 是Auguste Rodin罗丹(1984-1917)于1899年的大理石雕刻,雕塑是以女雕塑家克洛代尔(C. Claudel)为模特。罗丹是新时代雕塑的开拓者,又是古典雕塑的集大成者。他不再像传统雕塑那样精雕细刻,面面俱到,总是留有空间让观者能插上想像的翅膀欣赏他的作品。</h3><h3><br></h3><h3>普赛克是希腊神话中的灵魂女神。原是一名国王最小的公主,外表和心灵美丽无双,引起女神维纳斯的妒忌,并使计把普赛克嫁给世界上最丑恶凶残的野兽。但计划导致其儿子小爱神丘比特爱上了普赛克并和她秘密成婚。普赛克遭到维纳斯的种种刁难折磨,但最终普赛克战胜了磨难,被神王朱庇特封神,和丘比特正式成婚并进入了天堂。</h3> <h3>"从埃尔布莱看到的塞纳河景View of the Seine at Herblay" 是保罗·西涅克(Paul Signac, 1863-1935)于1889年创作的一幅点彩油画。西涅克和修拉都是法国新印象派(Neo-impressionism)点彩派(Pointillism)创始人。33.3 x 46.4 厘米</h3> <h1><b><u>亚洲、大洋洲和非洲艺术厅(Art of Asia,Oceania and Africa</u></b><b><u>)</u></b></h1> <p><u>【中国艺术品区】</u></p><p><br></p><p>把中国展品列在次首位,除了情结所系,最关键的是波士顿美术博物馆收藏了上万件中国各朝代的陶瓷、雕塑、书画等珍贵文物,其中唐代著名画师张萱的"捣练图"、唐代宫廷画师阎立本的"历代帝王图"和"北齐校书图卷"、宋徽宗的"五色鹦鹉图"、北宋大画家范宽的"雪山楼阁图"、隋唐的"观音菩萨石雕"等都是流失海外的国宝级艺术珍品!遗憾的是,许多字画不定期地轮展,参观时能碰到哪些实物,只能看运气了!这里还可以观赏到稀世珍瓷:宋汝窑天青釉碗托盘和元青花罐"尉迟恭救主"。</p> <p><b>"历代帝王图"</b>(51.3 x 531 cm)为唐代宫廷画师阎立本的画作,此画是一幅历史人物肖像画,画面描绘自汉至隋十三位帝王形象。</p> <h3><b>"北齐校书图卷"</b>(27.5 x 114 cm)北齐士族画家杨子华(6世纪)之迹。目前,学术界比较一致的观点认为,这幅作品是宋人的摹本。</h3><h3><br></h3> <h3><b>"捣练图"</b>(37x145.3cm)是中国唐代著名画家张萱(8世纪)仕女画的重要代表作。</h3> <h3><b>"五色鹦鹉图"</b>( 53.3 x 125.1 cm)传为宋徽宗赵佶所作,并被专家认证是徽宗花鸟画中最可信的作品之一。</h3> <h3><b>"雪山楼阁图"</b>( 182.4 x 103 cm)是北宋最著名画家范宽(十世纪)所作。</h3> <h3><b>"隋代石雕观音立像"</b> (高2.5米)是北周-隋代(六世纪)的石灰石雕塑"遗物",来自西安的一个古寺。这也许是存世的唯一一件保存完整、如此大尺寸的隋代雕塑。</h3> <h3><b>"大悲观音像"</b>(1.41米)宋代12世纪中国木雕</h3> <h3>&nbsp;宋汝窑天青釉碗托盘(Ru Ware,&nbsp;51.434,Gallery 274): 口径18.7 cm,高1.5cm。满釉支烧工艺,外底五个细小芝麻状支烧痕迹,全器施天青色釉,釉面有细密开片纹路,釉色纯静淡雅,釉质莹润。</h3> <h3>这里还有好几件元代的青花,而且包括一个带人物故事的青花罐"尉迟恭救主"。此罐高27.8厘米,罐肚直径21 厘米(50.1339, Gallery 275),是最精彩的元青花之一。</h3> <h3><u>【印度艺术品区】</u></h3><h3><br></h3><h3>印度是一个文化的大熔炉。这个国家独特的历史背景使得它包含了从远古到现代、从西方到东方、从亚洲到欧洲等多种文化潮流。印度同中国、埃及和两河流域一样同为世界上古老文明的发源地之一。古代印度是神话之邦,宗教、哲学异常发达,再加上它的多民族性,其艺术发展历史非常复杂。要想真正了解印度美术,需要系统地学习和研究印度宗教和历史。</h3> <h3><b>"伽内什(象鼻财神)和他的配偶们" </b>(Ganesh with his consorts")是一尊 十一世纪的雕像。这尊雕像在博物馆参观手册上被列为十个重点参观的藏品之一,可见其珍贵程度!</h3> <h3><u>【日本艺术品区】</u></h3><h3><br></h3><h3>波士顿美术博物馆以收藏东方艺术品闻名于世,除了中国艺术品外,要数日本收藏最为丰富珍贵!他们自称某些时期的藏品数量和质量都胜于日本本土的博物馆,但公众认可它是日本之外最大的收藏。</h3><h3><br></h3><h3>日本佛教相关的艺术风格和中国一脉相承。其它传统绘画风格也多与中国有传承交流之迹,尤其感同身受的是日本文化中对唐风的承载之盛是中国所不及。</h3><h3><br></h3><h3>除去村上滕的特展,大量"浮世绘(ukiyo-e)"的绘画收藏是我参观这个区域的重点。</h3> <h3><b>浮世绘(Ukiyo-e)</b>,也就是日本的风俗画,版画。它是日本江户时代(1603~1867)兴起的一种典型的花街柳巷艺术,主要描绘人们日常生活、风景和剧景。画面不表现景深,颜色绚丽清晰,注重画线,采用全景透视法,而非焦点透视。</h3><h3><br></h3><h3>浮世绘的艺术渊源,一来自绘画,师承了中国的"春画";二来自文学,原为风情文学作品的插画,如井原西鹤的"好色一代女"、"好色一代男"和近松的"曾根崎情死"、"情死天网岛"等。</h3><h3><br></h3><h3>它历经三百余年,影响深及欧亚各地,十九世纪欧洲印象派大师们也无不受到此种画风的启发,因此,浮世绘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h3> <h3>幸运地赶上了"村上隆(Takashi Murakami) 特展"(2017年12月)</h3><h3><br /></h3><h3>村上隆(1962- )是现代日本艺术家中极具影响力的一位,在日本不仅是一位受到广泛的喜爱的艺术家,也是日本新一代年轻人的偶像。他的作品既融合了东方传统与西方文明,高雅艺术与通俗文化之间的对立元素,也保留了其作品的娱乐性和观赏性。是一种结合了日本当代流行卡通艺术与传统日本绘画风格特点的产物。每次举办展览,十几岁的叛逆小孩和七老八十的老头老太都是他的观众,人人都能亲近欣赏他的作品。这里只分享两幅我所喜欢的大型作品,笑脸花和米兔。</h3> <h1><b><u>古代世界艺术厅(Art of The Ancient World)</u></b></h1> <h3><u>【埃及艺术品区】</u></h3><h3><br></h3><h3>古埃及可以说是人类有记载的最古老的文明,它就像尼罗河畔的金字塔一样古老而神秘!拿破仑的远征发现了"罗塞塔石碑Rosetta Stone "(现存大英博物馆),从而破解了古埃及象形文字,促进了埃及考古的觉醒,同时也拉开了国际性的多学科考察埃及的序幕。这种考察和研究从那时一直持续至今。这里多达四万五千件之多的古埃及收藏,就是1905-1942期间乔治.赖斯纳(George Reisner)教授带领的哈佛大学和该馆联合考察队考古的收获!</h3> <h3><b>"第四王朝法老米克林斯和王后雕像"</b>(King Mycerinus and queen),公元前2490-2472年。高 142米,水晶砂岩。</h3> <h3><b>"Djehutynakht行政区长官棺木外层前扇"</b>,埃及中古时期王国时期(公元前2040-1640年,11-12王朝)。</h3> <h3><b>"Nes-mut-aat-neru Mummy木乃伊" </b>第25王朝,公元前765-656年。</h3><h3><br></h3> <h3><b>"贵族头像"</b>(Head of the Nobleman) 第12王朝,公元前1878-1841。</h3><h3><br></h3><h3>古埃及艺术造诣的高超,在这个石雕作品上可见一斑。</h3> <h3>【两河流域艺术品区】</h3><h3><br></h3><h3>当埃及人在尼罗河流域创造了他们的文明时,亚洲西部的两河流域也兴起了另一种伟大的文明 - 美索不达米亚文明(Mesopotamia culture),或两河文明,是指在两河流域(底格里斯河Tigris和幼发拉底河Euphrates之间)所发展出来的文明。它早在公元前3500年左右,就出现了楔形文字,建造了世界上第一座城市,编制了第一种法律,发明了第一个制陶器的陶轮,制定了第一个七天的周期,第一个阐述了创造世界和大洪水的神话。</h3> <h3><b>"Gudea国王头像"</b>,美索不达米亚(今伊拉克)新苏美尔时期(Neo-Sumerian),公元前2144-2124年。高23.18 cm。</h3><h3><br></h3><h3>Gudea国王头像是石雕的局部,虽有些毁坏,但雕刻的精致和头像细节的表现,可见当时文明程度下,人们的形象和状态。</h3> <h3><b>"带羽翼的保护神"</b>(Winged Protective Deity"),美索不达米亚(今伊拉克),新亚述时期(Neo-Assyrian),即亚述纳西拔二世(Ashurnasirpal II)在位期间,公元前883-859年。</h3><h3><br></h3><h3>这是尼姆鲁德宫殿(Nimrud Palace)的内饰大石板上的浮雕,这些神像是用于保护国王的。大都会博物馆和卢浮宫也都藏有该宫殿出土的雕塑,把它们放在一起可以想象还原这个宫殿的富丽堂皇,也可以感觉到当时艺术造诣的高超。</h3><h3><br></h3><h3>"带羽翼的保护神"浮雕是典型的亚述风格雕像,一般单个雕像都侧面示人、人体雄健、留有长须以示人物高贵、腕带圆形手饰等。</h3> <h3><b>"宫殿狮子马赛克墙"</b>(Lion from Processional Way) 新巴比伦帝国(伊拉克地区)公元前605-561年。106x232cm。</h3><h3><br /></h3><h3>狮子在巴比伦王国象征了美索不达米亚女神伊师塔的力量,它曾是巴比伦城"游行大道"两侧墙面上约120尊狮像之一。大道两旁狮子林立,用于保护这条神圣之路!看到这色彩艳丽的釉面高墙,狮像的栩栩如生,无不感叹巴比伦帝国的艺术工艺的精湛!这种彩釉正是影响中国唐代"唐三彩"的艺术工艺。</h3> <h3>【古希腊及古罗马艺术品区】</h3><h3><br></h3><h3>希腊文明是欧洲文明的摇篮。大约在公元前1100年,来自希腊半岛的多利安人(Dorian)和爱奥尼亚人(Ionian)征服了爱琴海一带,经过几个世纪的发展,在继承了爱琴文化的成就、汲取埃及和两河文化营养的基础上,发展创造出了伟大的希腊文明!</h3> <h3>"女子雕像"&nbsp;,早期爱琴文明基克拉迪(Cycladic)时期,公元前2300-2000年,高20 cm。</h3><h3><br></h3><h3>这个雕塑作品很原始,充其量是个符号化的人型,与克里特岛上出土的墙画风格有所不同,不能起到"一沙看世界"的作用。</h3> <h3>"阿波罗神像",公元前7世纪,几何风格时期,高 20.3 厘米。</h3><h3><br /></h3><h3>这是当时日常祷告膜拜所供奉的神像,它身上雕有古老的皮奥夏Boeotian文字祷告文,用于祈求阿波罗神的保守。 </h3> <h3>"棺盖上的装饰:狮身人面像"。大约公元前530年,古风时期,高142厘米,大理石。</h3><h3><br /></h3><h3>这尊雕塑基本反映了"希腊古风"时期的雕塑特点,以模仿古埃及和亚述风格为主。直到公元前6世纪末,他们的雕像才开始出现起伏的曲线,逐渐形成了希腊自己的艺术风格。</h3> <h3>"黑绘+红绘 掷骰子游戏双耳陶瓶" 。大约公元前525年,古风时期,高56厘米。</h3> <h3>"年轻人体",公元前375-325年,古典后期,高73.5厘米。</h3><h3><br></h3><h3>虽然这尊雕像有许多残缺,我们还是能看出200年间希腊雕刻发生的巨大变化。这件雕刻体态匀称、健美,姿态轻松,线条柔和,隆起的肌肉和活动的关节展现了完美的人体。这个时期的作品已经完全走出了古代雕塑的程式化风格,达到了刻画人体美的最高境界。</h3> <h3>罗马帝国对希腊的征服,使得希腊文明得以全盘继承,并在其庞大的疆域内广泛传播、发扬光大,最后发展成古罗马风格的文化艺术体系。</h3><h3><br></h3><h3>就雕塑风格而言,希腊崇尚理想化的青春美,大多数雕塑作品刻画的是希腊神话中的诸神,因此希腊的雕塑有种梦想式的完美。然而,古罗马帝国统治的兴盛,使得他们更崇拜人,因此也就出现了许多写实风格、有个性的雕塑。</h3> <h3>"朱诺Juno神像",约2-3世纪,高4米,大理石。</h3><h3><br /></h3><h3>这尊巨型雕像是造船业大亨William Fletcher Weld外孙女Mary Pratt Sprague 的私人收藏,前几年才转手到波士顿艺术博物馆,是目前美国博物馆中体形最大的古代雕塑。这尊雕像基本就是希腊雕塑风格的翻版。</h3><h3><br /></h3><h3>朱诺Juno女神是古罗马神话中的十二主神之一,神王朱庇特的妻子,是婚姻和母性之神。罗马神话中的十二主神都是以古希腊神话中的奥林匹斯十二主神作为原型。June bride(六月新娘)中的June即是由Juno转化而来。</h3> <h3>"男子头像" ,大约公元前一世纪,泥塑。</h3><h3><br /></h3><h3>从这个真实生动的面孔上,可以看出古罗马人不但喜欢希腊的理想人体之美,也崇尚人的真实之不完美!</h3> <h3>"奥古斯特斯大帝头像Augustus",约1-2世纪。</h3><h3><br /></h3><h3>古罗马帝国除了敬拜神界的偶像,也开始崇拜帝王,因此出现了大量的帝王雕像。雕塑风格上,在继承了希腊风格的基础上,更趋向于表现人的个性和特点,更接近对人真实相貌的写照。</h3> <h1><b><u>欧洲艺术厅(Art of Europe)</u></b></h1> <h3>【欧洲画厅-早期】</h3><h3><br /></h3><h3>这里不但有大量的意大利文艺复兴前后著名画家的作品,还有特设的荷兰厅(尼德兰)。这个区域最为吸引人的是多达五十多件的法国巴比松派画家米勒的作品,包括著名的"播种者"。另外,也可欣赏到西班牙几位绘画史上影响力很大的绘画大师。</h3> <h3>意大利文艺复兴先驱-波提切利Sandro Botticelli (1445-1510)于1500年创作的"圣母子和施洗约翰 Virgin and Child with Saint John the Baptist"。123.8 x 84.4厘米。</h3><h3><br></h3><h3>波提切利是美第奇家族的御用画家,其著名作品"维纳斯的诞生"和"春"甚至是今日都是经常被引用的画作,是经典美的代表!</h3> <h3>"手拿书籍的男人肖像 Portrait of a Man Holding a Book" 是意大利文艺复兴后期威尼斯画派的代表画家提香(Titian Vecellio,1490-1576)于1540的作品。</h3><h3><br></h3><h3>提香是第一位在画布上画油画肖像的画家,他把油画的色彩、造型和笔触的运用推进到新的阶段。提香早期作品受拉斐尔和米开朗基罗影响很深,但他比这些大师又更重视色彩的运用,画作更加细腻生动。他对巴洛克之后的许多杰出画家都有很大的影响,如鲁本斯、伦勃朗、委拉斯开兹等,因此也被誉为西方油画之父。提香的肖像画之生动好像能揭示人物内心世界,有呼之欲出的灵动感。</h3> <h3>"朱庇特和裸女 Jupiter and a Nude" 是委罗内塞(Paolo Veronese,1528-1588)于1560年完成的作品。委罗内塞是文艺复兴意大利威尼斯画派画家,艺术大师提香两个伟大弟子之一(他和丁托列托)。</h3><h3><br></h3><h3>继承了老师提香的画风,他的绘画充满世俗生活情趣,在写实传真的基础上,他的画有着灿烂的色彩和独具匠心的透视,画面令人眩目。他和老师提香虽身处文艺复兴,但风格上基本已走进后来的巴洛克风格,他们对十七世纪巴洛克风格的影响直接而深远。这幅画中,众神之王朱庇特身边的裸女到底是谁,很难辨认,可能是维纳斯之母Dione。这幅画尺寸很小,但细节处理非常丰富!27.0 x 101厘米。</h3> <h3>"功绩的崛起,诗人的典范,功绩的寓言 The Crowning of Merit, Apotheosis of a Poet , Allegory of Merit" 1755-60年创作,37.1 x 42.9厘米。</h3><h3><br></h3><h3>乔凡尼·巴蒂斯塔·提埃坡罗 Giovanni Battista Tiepolo (1696-1770) 是巴洛克及洛可可时期意大利著名画家,威尼斯画派最后的代表人物。他享誉欧洲,为德国维尔茨堡宫进行绘制了大量壁画,其中包括著名的大型天顶画"行星和大陆的寓言",描绘了太阳神阿波罗在空中运行,周围四方象征欧亚非美四个大陆。后来西班牙国王卡洛斯三世也邀请他装饰马德里的王宫,天顶画"西班牙升天"就是他的作品。当然,威尼斯是他作品最多的地方!</h3><h3><br></h3><h3>这幅小油画是他为做大型壁画所打的草稿。虽然尺幅不大,但内容非常丰富,可见他的画风。</h3> <h3>米勒 Jean-Francois Millet 〔1814-1875〕,是法国近代绘画史上最受人民爱戴的自然主义画家,他举世闻名的画作都是基于农村题材的,如这幅创作于1850年的"播种者"(101×82.5厘米)。苍凉的麦田里,播种者阔步挥臂,撒播着希望的种子。飞鸟在空中盘旋,寻觅食物,这是一幅人与大自然关系的壮丽图景。</h3><h3><br /></h3><h3>米勒对大自然和农村生活有一种特殊的感情,在巴黎郊外的巴比松居住的27年里,他上午在田间劳作,下午就在不大通光的小屋子里作画,与卢梭、狄亚兹、杜普雷、柯罗一起形成了欧洲美术史上声名卓著的"巴比松画派"。罗曼·罗兰在所著的《米勒传》指出:"米勒,这位将全部精神灌注于永恒的意义胜过刹那的古典大师,从来就没有一位画家像他这般,将万物所归的大地给予如此雄壮又伟大的感觉与表现。</h3><h3><br /></h3><h3>这里,除了"播种者",还有五十多幅米勒其它农村题材作品,对于米粉来说,到这里真可以大饱眼福!</h3> <h3>"倾斜态的裸女 Reclining Nude"&nbsp;,104.7 x 143.5 厘米,是法国自然写实画派的领军人物库尔贝(Gustave Courbet,1819-1877)早期的作品,虽带有浪漫主义色彩,但已表现出写实的倾向。</h3><h3><br /></h3><h3>法国自然写实画派以写实的手法去真实地反映客观对象,如现存巴黎奥赛博物馆的"奥尔南的葬礼"和"画室"这两幅巨型画作,就是反映真实生活场景的作品。</h3> <h3>"在斯基罗斯岛上发现了阿基里斯 Discovery of Achilles on Skyros " 是尼古拉斯·普桑(Nicolas Poussin1594-1665年)于1650年创作的以希腊神话为背景的画作,97.5 x 131.1厘米。</h3><h3>得知儿子如参加特洛伊战争就会死掉,阿基里斯的母亲将他装拌成一名女子隐藏在斯基罗斯岛上Lycomedes国王的女儿当中。希腊酋长尤利西斯和迪奥梅德斯被派遣去寻找阿基里斯,他们俩伪装成了商人模样。</h3><h3>普桑是法国巴洛克时期重要画家,也是17世纪法国古典主义绘画的奠基人。他崇尚文艺复兴大师拉斐尔、提香,醉心于希腊、罗马文化遗产的研究。这幅虽然不大,但是精雕细琢,力求严格的素描和完美的构图,人物造型庄重典雅,富于雕塑感。</h3> <h3>"在小溪旁休息 Halt at the Spring" ,208.6 x 289.9厘米,布歇(Francois Boucher,1703-1770)于1765年创作的一幅宗教题材画。它描绘了圣母带着耶稣基督去埃及避难的一个片段:画面左边的是圣母、约瑟和儿时的耶稣基督。</h3><h3><br /></h3><h3>布歇是一位将洛可可风格发挥到极致的画家、版画家和设计师。他西方美术史上是位有争议的画家,新兴资产阶级认为布歇所表现的优美雅致、风流倜傥、诱人的媚态和女性丰乳肥臀,都是低级趣味。这种过激的评论是基于对当时封建贵族的腐朽生活和艺术的深恶痛绝,但公正地评价布歇的艺术,作为色彩家和表现光的画家,他位于最大师之列。他以综合性,感官的绘画主题闻名,布歇的画作多为浪漫的,装饰风格的壁画。</h3> <h3>"奥托墨冬与阿基里斯的马 Automedon with the Horses of Achilles"是法国画家亨利.雷诺特Henri Regnault (1843-1871)于1868创作的巨型画作,315 x 329厘米。</h3><h3>雷诺特1866年获得法国艺术罗马奖学金,留学罗马5年,要求是留学生每年要送交一副画作汇报学习进展,一般第一年要送交一副裸体画来展示其对解剖学的理解能力。而雷诺特是位不愿循规蹈矩的画家,他创作了这个辉煌的希腊神话题材作品奉献给他的国家。这些马知道它们的主人要带它们上战场,主人会在疆场战死,就拼命想阻止他前往。</h3> <h3>"处死马克西米廉 Execution of Emperor Maximilian"是1867年马奈 (Edouard Manet 1832-1883)创作的此题材系列作品的的一件,195.9 x 259.7厘米。此画描绘的是墨西哥皇帝马克西米琏(Maximilian)被反对派领导人贝尼托·华雷斯(Benito Juárez)命令他的两位将军执行枪决的场景。拿破仑三世于1864年降将奥地利马克西米琏拥为墨西哥皇帝,但后来又取消了对他的政权支持,导致反对派对他的枪杀。 这个未完成的画是几个版本中的第一个。</h3><h3><br></h3><h3>马奈是第一个把印象派的光和色带进了人物画,被印象派画家们当成精神领袖。除了光与色的创新,马奈的画风乍看之下应该属于古典的写实派画风,他之所以也被归为印象派,还在于他所画的主题颠覆了写实派的保守思想。要画战争,就画冲突性高的,被处决的画面;要画野餐,就画争议性高的对比,裸女自然的坐在穿西服的绅士当中。</h3> <h3>"圣路德在为圣母画像 St Luke Drawing the Virgin" 这幅油画作品是"佛兰德斯文艺复兴艺术三杰"之一的罗吉尔·维登 Rogier van der Weyden(1399~1464)的经典作品之一,创作于1440年。</h3><h3><br /></h3><h3>与扬·凡·艾克 Jan Van Eyck(1385-1441)和罗伯特·康平 Robert Campin(1375-1444)一起并称"佛兰德斯文艺复兴艺术三杰"的罗吉尔·维登,在27岁时进入罗伯特·康平的工作室做学徒,几年后他的技艺已超过师傅,成为布鲁塞尔市的官方画师,名气之大,享誉欧洲各国。</h3><h3><br /></h3><h3>他的宗教题材画作既神秘又真切,他能够用真实的细节强调突出宗教故事的可信性,好像就是真实发生的事一样。他的肖像画简洁而有力度,通常给人一种醒目的浮雕感。他的作品因注重细节的刻画和自然神态的描绘而出名,许多外国顾客也慕名而来,如画中的勃艮第公爵"好人菲利普"。</h3><h3><br /></h3><h3>罗吉尔·维登的作品可以看出扬·凡·艾克和罗伯特·康平的影响,但又与二人的风格又有明显区别。罗吉尔·维登偏向于柔和却依然光彩夺目的主色调,绘画表现的人物情感更加丰富。</h3> <h3>&quot;基督的祝福 Christ Blessing&quot; ,汉斯.梅姆林 Hans Memling(1430-1495)创作于1484 的木板油画。画框还是15世纪的原画框,非常罕见!</h3><h3><br /></h3><h3>梅姆林出生于德国,是继"佛兰德斯文艺复兴艺术三杰"之后,布鲁日的首席画家,据说曾从学于罗吉尔·维登 Rogier van der Weyden。他主要从事宗教画和肖像画的绘制,创作了多组大型祭坛画。梅姆林的艺术风格恬静优美﹐带有油画鼻祖凡·爱克的技法,又更胜一筹。他的肖像画在15世纪享誉欧洲,即使在意大利群星璀璨的那个艺术大地上也很受追捧。</h3> <h3>这是博斯Hieronymous Bosch (约1450-1516年)工作室1500年左右所绘制的三联画,79.7 x 36.8 厘米。</h3><h3>Heilwich van der Rullen and Her Daughters with Saint Mary Magdalen (outer face); Hendrixke van Langhel and Her Deceased Child with Saint Catherine (inner face)</h3><h3><br></h3><h3>博斯生长于荷兰一个小镇上的绘画世家。作为一名杰出的罗马天主教艺术家,他的作品题材大多是天堂与地狱,圣人与隐士,基督的受难,罪与罚等。但真正为他带来广泛名声的是他那史无前例的极具创新的怪诞画作,基于梦魇般的意象表现复杂的宗教题材。他的作品既有幻想也有现实,魔鬼不再是对怪异野兽的模仿,而是昆虫、爬行动物、肢解的人体和机械零件的畸形混合体!他画中富有想像力的建筑物,奇特的环境和各种人物,让人无不惊叹他在十五世纪就具有的超现实思维!他是中世纪晚期北欧最具独创性的画家,甚至时至今日仍然被许多艺术家学习迷恋!</h3> <h3>"将赛勒斯的头呈现给女王汤姆里斯 Head of Cyrus Brought to Queen Tomyris" 是鲁本斯1622年为尼德兰南部的女大公Isabella所订制。205.1 x 361厘米。</h3><h3><br></h3><h3>鲁本斯(Peter Paul Rubens,1577-1640),巴洛克时期风靡欧洲的绘画一哥。这幅画以女王汤姆里斯征服波斯国王赛勒斯的故事为背景,意为Isabella女大公会像女王汤姆里斯一样会得到善报。</h3> <h3>荷兰展厅有伦勃朗(Rembrandt Harmenszoon van Rijn,1606-1669)的6幅作品,其中1幅是非常小而珍贵的自画像。</h3><h3><br /></h3><h3>伦勃朗是巴洛克时期荷兰最伟大的画家,也是被人们誉为和达芬奇齐名的画家。他绘画之精湛使得他半生富足,他创作之超前又使他半生潦倒。有人说他以黑暗来绘成光明,是光的诗人。</h3> <h3>&quot;Ingeborg Kaurin&quot; - 爱德华·蒙克(Edvard Munch,1863-1944)于1912年创作。</h3><h3><br /></h3><h3>Kaurin是蒙克惯用的模特,这幅作品虽然从用色和粗旷的笔触上能很容易辨认出蒙克的绘画特点,但与他惯有的带有强烈主观性和悲伤压抑的情调相较,画中的人物显得异常的安静、祥和!</h3> <h1><b><u>美洲艺术厅(Art of Americas)</u></b></h1><h1><b><u><br /></u></b></h1><h3>美洲艺术是该馆的重头戏,展品遍布该馆一侧的每个楼层,地下一层为印第安人和早期来美移民相关的艺术,一层是建国时期的艺术,二层为兴盛期的艺术,最高层是美国近现代艺术。展品太多,无法一一详述,这里只把几件有代表意义的作品做个简单介绍。</h3> <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span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保罗·列维尔</span><span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Paul Revere肖像”,进入美国馆最先印入眼帘的就是这幅肖像和它前面的大银碗。肖像的作者是约翰·辛格尔顿·科普利(John Singleton Copley,1738-1815年),博物馆附近著名的Copley广场就是以他而命名。</span><span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科普利是美国独立战争前后最著名的本土画家</span>,生长在波士顿,以画肖像著名。</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br></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保罗·列维尔是位非常出色的银匠,因其在美国独立战争中对美国所做的贡献而千古流芳。<br></h3> <h3>“自由之子纪念银碗&nbsp;<span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Sons of Liberty bowl</span>” 是<span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保罗·列维尔(Paul Revere,</span><span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1734-1818年)</span><span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为了纪念反对“印花税法案 Stamp Act”的“自由之子”骨干成员而特制的纪念品,上面刻有15位成员的名字。因其特有的历史意义,而被看作国宝之一。</span></h3> <h3>"沃森和鲨鱼 Watson and the Shark" 是由约翰·辛格尔顿·科普利(John Singleton Copley,1738-1815年)于1778年完成。183x229厘米。</h3><h3><br></h3><h3>布鲁克·沃森(Brook Watson,1735-1807年)是位精明的英国商人,后当过伦敦市长。他14岁时,受鲨鱼攻击,失去了右腿小腿,而这幅画就是以此题材为背景而作。这幅画带有浪漫主义风格,展现了人与鲨鱼群搏斗的惊心动魄的场面!科普利从未见过鲨鱼,场景是通过他观赏前人的作品构思的,可以看出画中的鲨鱼失真的地方。</h3><h3><br></h3><h3>这幅画的第一版现存华盛顿艺术博物馆,这是第二版。</h3> <h3>"横渡特拉华河 The passage of Delaware" 372.11 x 525.78厘米, 1819年由托马斯·萨利(Thomas Sully,1783-1872年)为North Carolina 州议员大厅所定制。由于这幅画尺寸过大,无法悬挂,萨利的作品完成后被波士顿一位配制画框的商人购买,几年后转手于波士顿博物馆。</h3><h3><br /></h3><h3>萨利出生在英国,成为美国公民后返回伦敦师从韦斯特(Benjamin West)学习绘画,也受到托马斯·劳伦斯爵士很大的影响。萨利是一位勤奋的画家,一生创作了大约2000多幅肖像画和500幅历史画。</h3><h3><br /></h3><h3>&quot;横渡特拉华河&quot;是基于美国独立战争时的决胜之举,华盛顿指挥民兵在圣诞夜从宾夕法尼亚州渡过冰冷刺骨的特拉华河,来到新泽西的Trenton 胜战英军!后来德裔美籍画家Emanuel Gottlieb Leutze于1851年也创作了同一题材的巨幅画作,现存于纽约大都会。</h3><h3><br /></h3> <h3>"Edward Darley Boit的女儿们 The Daughters of Edward Darley Boit" 是肖像大师约翰·辛格尓·萨金特( John Singer Sargent , 1856 - 1925 )在年仅26岁时就创作的巅峰之作,画幅222.5 × 222.5厘米,是波士顿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之一!</h3><h3><br /></h3><h3>萨金特是美国人,但生长在欧洲 ,他从未正式在美术院校学习,却画出了美术院校都望尘莫及的精彩肖像,他是个实至名归的绘画天才!</h3><h3><br /></h3><h3>Edward Boit是萨金特的好友,是位富商。画中的四姐妹各居其位,各行其事,背景就是他们在巴黎的公寓。这幅画不仅展现了萨金特高超的绘画技法和构图审美的别样,它所描绘的人物表情和冷漠,让观者不禁发问,四姐妹在一起,但为什么都互不关心?</h3> <h3>&quot;药店 Drug Store&quot;是爱德华·霍普(Edward Hopper,1882-1967年)的经典作品之一,于1927年完成。爱德华·霍普是最著名的美国绘画大师之一,以描绘寂寥的美国当代生活风景闻名,他和他的弟子当时被评论家称为垃圾桶画派(Ashcan School)。此场景画面让观者产生强烈的好奇感。也就是这种神秘孤独的画面,让人们对他的作品产生了强烈的共鸣,使他成为世界公认的绘画大师!</h3> <h3>"Euretta Rathbone肖像" 是蜚声国际的德国表现主义画家马克斯·贝克曼(Max Beckmann 1884-1950年)来美后创作的第一幅肖像,完成于1947年。</h3><h3><br /></h3><h3>马克斯·贝克曼出身于学院派,一战应征入伍,使他后来的创作带有战争带来的印记。他以憎恶的眼光看待当时的德国现实,他笔下的人物也多半是畸形和病态的,有着愤懑、凄怅而又茫然不知所措的面部表情,是作者内心感情的流露。</h3><h3><br /></h3><h3>这幅作品有他的绘画特点,但面部表情趋于正常。也许这是他初到美国心情舒畅的表现。</h3> <h3>"两个女人 Dos Mujeres (Salvadora y Herminia)"</h3><h3>是1928年由墨西哥女画家弗里达·卡罗(Frida Kahlo 1907-1954)创作完成,尺幅69.5 x 53.3 厘米。</h3><h3><br /></h3><h3>Frida Kahlo 一生长时间受到身体损伤的侵害,6岁时就得小儿麻痹,但她天不怕地不怕的个性和从小受到的良好教育,使她身上散发着迷人的魅力!她认为自己是女权主义画家,又深受墨西哥文化的影响,明亮的热带色彩经常出现在她的作品里。可能是身体健康原因,她的画作中有55%是支体不全的自画像。这幅作品中的两个女人据说是她家的女佣。</h3> <p>Jackson Pollock波洛克(美国1912-1956)是抽象表现主义Abstract Expressionism的代表人物,泼彩绘画是他的创新,据说有规律和寓意,但具体表现什么,每个人的解读都不同,也许这就是现代艺术的魅力,有着无限的遐想空间!</p> <p>“约翰, John, 1st Baron Byron”,凯欣德·威利 Kehinde Wiley(美国人,现住纽约,1977年出生),2013年,油画。</p><p><br></p><p>凯欣德·威利(Kehinde Wiley)是2017年为奥巴马总统绘制离任肖像的画家 也因此而更加走红。</p><p><br></p><p>和萨金特一样,凯欣德·威利(Kehinde Wiley)用传统绘画的方式来绘制肖像,追求写实、逼真。但不同的是,他以画普通黑人为主,总是有着充满活力的图案背景,而且把一些巧妙地把一些政治元素用到他的画作中,体现出内容的排斥和包容。他经常把中国元素引入画中,如这幅画作的背景就是典型的中国民间手绘的图案。</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