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关于盐池大水坑东风村大峽谷洞窟壁画有关问题的调研报告及几个附件</p><p class="ql-block">〔木飞按〕这个帖子发布于2017年12月5日,系我于当年12月4日向宁夏文史馆提交的《关于保护、研究盐池甘记畔石窟壁画的建议》的附件。但未在朋友圈及微信群里发布。2018年3月7日,宁夏文史馆根据我的建议,委派曾玉强副馆长等七人(我也在其中)对此进行调研,并由我执笔写出调研报告。今对此“美篇”略加修改(即将原《建议》及附件与后来写的调研报告编辑在一起),公布于此,一是为了寻求批评,二是为了保存一份珍贵的记忆。</p><p class="ql-block">2023.11.9.</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关于盐池甘记畔地下大峡谷洞窟壁画</p><p class="ql-block">有关问题的调研报告》</p><p class="ql-block">从2017年9月始,盐池县大水坑镇东风村附近的地下大峡谷发现古代洞窟壁画的消息在微信上广为流传。一时吸引了不少人到此游览探险。来的人多了,当地村民和一部分文化人便发出呼吁,要求保护和开发这个地方。</p><p class="ql-block">2018年3月7日,宁夏文史馆一行7人,在副馆长曾玉强的带领下,来到盐池县大水坑镇东风村,对此进行调研。</p><p class="ql-block">这次调研采取的方法是:调阅微信图片和视频资料、召开座谈会、深入大峡谷洞窟实地考察等。</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一、大峡谷的地形地貌</p><p class="ql-block">大水坑镇东风村的所在地叫甘记畔。在村部前面不远,有一条呈东西走向的深壕大堑,我们称其为地下大峡谷,深、宽各约100多米、蜿蜒数十公里。峡谷上部地表覆盖着厚厚的沙土层,因常年雨蚀而狼牙错齿;下部则是几十丈深的红砂岩(这种岩石,雨水越泡越酥软,太阳越晒越坚硬,所以,当地人又称为“阳干石”)形成的悬崖峭壁,经雨水冲刷,像血一样殷红。入谷无路,只能在崕坡上艰难攀爬。当地村民形象地说:在这里走路,一只脚踩在阴间,一只脚踩在阳间。</p><p class="ql-block">峡谷内,岩石耸立,大自然已将他们塑造成不同的造型:有的如砥如柱;有的似龙似虎;有的若佛若仙;有的类似出水的潜艇;有的犹如恋恋不舍的情侣......还有一个个圆形的黑洞......其实,它们都有名字,分别叫“阎王碥”“望乡台”“水泉峁”“转经楼”“夫妻石”“煮人锅”......</p><p class="ql-block">峡谷底部还有一道宽几十米的深涧,有泥流流淌,当泥流在一个叫簸箕掌的地方汇集成堆,等到簸箕掌兜不住它们的压力时,便如水库泄洪一般,轰隆隆决堤而去,声如巨雷......</p><p class="ql-block">沿峡谷北崕向东,有一山体挡于谷底中部,这便是“望乡台”。过“望乡台”,便是一道深壕。再越过一道沟洼,便看到沟北的山崖有洞窟存在。</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二、 洞窟壁画</p><p class="ql-block">洞窟一</p><p class="ql-block">此洞窟表面看与一般西北窑洞无异。但仔细观察便会发现不同:窟门虽呈拱形,窟室则呈矩形:室宽260厘米,深550厘米,高220厘米。从遗留的建筑痕迹看,窟顶上原有木柱木梁支撑。因年久无人管理,木柱木梁已不见踪影。窟顶的红砂岩有部分坍塌,窟掌积土成堆。使人震撼的是,窟壁的三面全是壁画。可惜破坏严重,残缺不全。即使是较完整的壁画,所绘人物的面部也被人挖涂抹。</p><p class="ql-block">窟室每面墙上的壁画从上至下,共有4排。每排应有壁画若干幅(因画面剥落,无法统计)。所见壁画,画面高45厘米,宽41厘米。从画面内容和文字确定这是一组《释迦如来应化事迹》图。在壁画之外的一处墙上,发现有人用硬器划刻了“光绪二十九年”的字样。其风格与壁画迥异,显然,这不是壁画绘制的年代,而是后来者“到此一游”式的壁上题留。</p><p class="ql-block">洞窟二</p><p class="ql-block">在峡谷崕壁上,还有一个洞窟,由于悬于半山腰,无路可通,所以很少有人进去一探究竟。只是听人传说里面有巨蛇。我们也因条所限,未能进入此洞窟。2017年10月中旬的一天,现在上海某单位供职的盐池藉人士石健镔曾在东风村李伟鹏的帮助下,利用专业攀爬工具,克服种种困难,终于进入该洞窟。据石健镔描述:“......小心地慢慢爬进崕壁洞里,一眼看去,只是满处凿痕和底部厚厚的沙土,由于下面沙土沉积太厚,洞内只能区卷身驱或蹲着。洞内底部两端呈弧线坡度状,洞口坡度更大。由于常年雨淋日晒,所以洞口前端底部硬化,洞内后端底部沙土淤积,洞内地面有许多飞禽干粪和残骨,是野鸽子的天地......遗憾之中有万幸存,在洞口的顶部,竟然还留有两处古人的壁画,这让我惊叹不已。洞口顶部中间留存着长160厘米左右、宽90厘米左右的一块壁画,上面是用两色(黑色和白色)绘制的龙,洞内右侧残留着及不规则呈长条形的一块壁画,上面也是用两色绘制的祥云,顶部沿着阴角处绘有40厘米宽的构成图案,中间是一条或两条龙”——原来,村民们传说的“大蛇”竟是它们!石健镔接着描述道:“壁画里精美的图案复杂而秩序,线条笔直而坚定,壁画上的龙身和龙爪非常清晰,线条流畅大气,壁画上的祥云弧线似一笔画成,可谓大家手笔之风度......”</p><p class="ql-block">据石健镔讲,此洞窟宽度及高度都不同,尺寸不一,除洞内前段两侧和顶部有人工开凿的痕迹,洞内后段似乎像是自然形成的洞穴。前段宽度270厘米左右,后段宽420厘米左右;前段高90厘米,中间约高160厘米左右,后段只剩下40厘米左右。</p><p class="ql-block">三、保护、研究和利用</p><p class="ql-block">1·保护</p><p class="ql-block">自发现洞窟壁画以来,到此游览探险的人越来越多。由于峡谷险峻无路,且沟崕土石酥松,极易发生事故。为了防止险情发生,同时也是为了保护洞窟壁画不受进一步破坏,当地政府采取了一些保护措施:一是在危险地段设置警示牌;二是在洞窟门口设置金属防护栏。</p><p class="ql-block">2·研究</p><p class="ql-block">尚无专业部门和专家对此进行专门研究。但,一些民间热心人士已经对此开展了初步研究。</p><p class="ql-block">(1)上海人士的研究</p><p class="ql-block">石健镔在上海约请他的几位老师和同事共同对他拍摄的洞窟壁画的图片和视频进行了研究。他们是:杨晖(当代艺术家,现居法国)、吴明光(建筑设计师)、薄小波(文汇报记者)、汤光明(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教师)。这几人见多识广,他们对西北地区的古代文明及佛教影响并不陌生。当他们细研视频和图片资料后,得出的结论是:根据谷底洞穴残留壁画上可辨认的“释迦垂迹”“佛救尼犍”等字迹(均为汉字,没有发现西夏文),可知壁画内容是描述释迦牟尼应化事迹。根据壁画的风格、色彩氧化现状及残留人物的冠服特征,和敦煌石窟、榆林石窟各时期的壁画及附近阿尔寨石窟、须弥山石窟壁画进行了比照,初步判定是晚唐时期至西夏早期。崕壁洞穴里顶部出现的龙壁画,与榆林石窟西夏壁画中的龙相似,初步判定是西夏时期的作品。</p><p class="ql-block">(2)盐池人士的研究</p><p class="ql-block">以刘国君为代表的盐池民间热心人士,曾“三探阎王碥”,对洞窟壁画进行考察研究。他们研究的结果是:释迦如来的故事,最早缘于唐代王勃演绎的《释迦如来成道记》,佛教画师根据王勃的故事绘制成壁画,供在寺庙之中。元代有人将佛教壁画收集整理编绘成册,命名为《释迦如来应化事迹》,明朝再次刻板。到了清朝,有人把《释迦如来应化事迹》图整理成208幅,在每一幅图上都命题画名,形成了较为固定的风格。仔细观察阎王碥洞窟里的壁画,每一幅的左上角或右上角都题写了壁画的名称,而且画面内容也少了许多人物与场景。由此断定,此壁画的绘制年代不早于明代。</p><p class="ql-block">(3)我们的看法</p><p class="ql-block">综合上述两方面的意见,我们初步认为:此洞窟壁画上人物的衣冠发饰,与敦煌唐代壁画有相似风格;壁画左右上角又有四字题名,也具备了明清的一些特征。据此推断,此洞窟壁画应始于唐代,后经历代修缮增补,遂形成这种面貌。</p><p class="ql-block">据《新唐书·吐蕃传》记载,唐代贞元十七年(801),吐蕃寇灵州,陷盐州和麟州。“虏将徐舍人”(自称徐茂公之后裔)曾“屯军横槽烽”。在这里,他遇到了被俘的僧人延素,并将其释放。这说明,横槽烽一带,唐时就是一条军事和经济通道,同时也是一条文化通道,常有僧人来往。横槽烽在哪里呢?,据文献记载:横槽烽即横槽原上的烽火台。此烽火台东距盐州九十里,西南距安乐州九十里。我们知道,安乐州就是今天的韦州,盐州就是今天的定边和盐池县城附近。据此推算,大水坑东风村就在横槽原上,正当这条文化和军事通道上。因此,这条壕堑(被我命名为“东风大峡谷”)就是唐代的“横槽”;东风村的所在地也即唐代的“横槽原”。所谓“横槽”,就是东西走向的大壕堑。古代称东西走向为“横”。南北走向为“纵”。这条大壕堑从陕北定边一直通向盐池县大水坑的东风村,正是东西走向。唐代诗人白居易《城盐州》云:“城盐州,城盐州,城在五原原上头。”《元和郡县图志》云:“盐州治五原县。五原谓龙游原,乞地干原。青领原。可岚贞原,横槽原也。”因此。唐代僧人在附近的大峡谷——“横槽”——崖壁上开凿洞窟,完全是有可能的。</p><p class="ql-block">(4)开发利用</p><p class="ql-block">看到游览探险的人越来越多,东风村的群众似乎看到了希望。队长李伟鹏代表村民给有关部门写了一封信。信中说:“我们这里常年干旱少雨......经济来源全靠打工填补”。所以建议:“希望能开发阎王碥观光旅游业......这也是为了保护文物、宣传文化。......”他还在信中表态“我要搞旧井改造......搞一千五百亩农业观光园区......种植红杏、紫花苜蓿、黄花、油牡丹等......”这一切,就是“为了让群众致富,让留守儿童有父爱母爱,让孤独老人有人看护,让外出打工的回家创业......”</p><p class="ql-block">能不能开发?如何开发?也有两种不同的观点。</p><p class="ql-block">以石健镔、冯少帅(著名画家)为代表的一批在外工作的盐池藉人士和他们的上海、北京的师友们都支持开发。他们说:所谓旅游,就是一部分在“此地”住腻了的人到别人住腻了的“彼地”去体验一种自己未曾体验过的风景和风情。东风村大峡谷及其周边环境恢弘大气,其风景风情震撼人心。这里虽然不适宜人类居住,却非常能满足人类“求新、求奇、求变、求险”的本性。特别是对南方游客,有着无法拒绝的吸引力。关键是要宣传出去,让更多的人知道,让有眼光、有能力的人规划、开发。</p><p class="ql-block">以刘国君为代表的盐池本地人士觉得单纯开发阎王碥没有多大意义。这里地形复杂,土石酥松,景点单一,远离人群,存在着投资大、风险高等特点。他建议:若要开发,应该与“盐马古道”的旅游开发结合起来,把周边地区都涵盖进去,统一规划,统一建设,打造宁夏全域旅游的东线景观。</p><p class="ql-block">我们觉得上述两种意见都有一定的道理。特此全部写出,供有关部门决策参考。</p><p class="ql-block">宁夏文史馆赴盐池大水坑东风村大峡谷洞窟壁画调研组</p><p class="ql-block">2018年3月28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附:大峡谷航拍视频、洞窟壁画图片及游人视频等资料一组(见手机微信“美篇”)</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关于保护、研究盐池甘记畔石窟壁画的建议》</p><p class="ql-block">xxxx:</p><p class="ql-block"> 最近,有朋友连发几则微信,称在盐池阎王碥发现洞窟壁画。昨天(2017年12月4日)石建瓴、石健镔两人又先后给我打电话、发帖和图片,报告在盐池甘记畔发现洞窟壁画,同时还发来盐池东风村队长李伟鹏的一封亲笔信,要求“说服政府”支持他们在此开发旅游。</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我看了他们发来的考察散记和洞窟壁画照片(见附件),觉得应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并建议首先保护好原址,在保护的基础上,组织有关专业人士进行研究,同时对东风村李伟鹏等的开发建议给予回应。</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宁夏文史馆馆员 杨森翔</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017年12月4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附壁画图片、李伟鹏信件及石健镔的考察散记共三件。</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附件一:洞窟位置、壁画及洞窟环境图片及视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壁画1</p> <h3>壁画2</h3> <h3>壁画3</h3> <h3>壁画4</h3> <h3>壁画5</h3> <h3>壁画6</h3> <h3>壁画7</h3> <h3>壁画8</h3> <h3>壁画9</h3> <h3>洞窟</h3> <h3>这是粉色洞口</h3> <h3>粉色洞口</h3> <h3>洞窟环境1</h3> <h3>洞窟环境2</h3> <h3>洞窟环境3</h3> <h3>洞窟环境4</h3> <h3>洞窟环境5</h3> <h3>洞窟环境6</h3> <h3>洞窟环境7</h3> <h3>洞窟环境8</h3> <h3>洞窟环境9</h3> <h3>洞窟环境10</h3> <h3>洞窟环境11</h3> <h3>航拍视频:大峡谷地形地貌</h3> <h3>视频:洞窟壁画吸引了不少游人</h3> <p class="ql-block">附件二:东风村李伟鹏的亲笔信。</p> <p class="ql-block">附件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甘记畔石窟壁画寻访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石健镔</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我的家乡在宁夏盐池,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东部,是著名的滩羊之乡。历史上是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的交界地带。记得我18岁那年,我与小伙伴(冯少帅,现居北京,职业画家)去我家乡的灵应寺画画,背一大帆布包的方便面打算过7天日子,最终能留住我们的不仅仅是那里一望无际的丘陵山脉,还有寺庙窑洞里的那一幅幅精美的壁画。从那时起,我们彼此对家乡曾经有过古代文明痕迹留下了好奇,三十三年后,我俩相约“国庆”长假再次前往灵应寺看看,遗憾的是当年所见基本无存,只留下了不到1.5米见方的一块壁画。沮丧之余冯少帅建议我去另外一个地方去看看,他告诉我,那里也有壁画,他今年8月份曾去过一次,此处的壁画极少有人知晓,你要去看看!听到这些我兴奋不已,于是我决定第二天前往看个究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第二天 我与两位发小同学驱车来到了位于盐池县偏西南方的甘记畔村,距离盐池县城约86公里,一路看过并不是大漠孤烟,而是丘陵连绵、沟壑纵横,眺望远方,丘陵与沟壑间的是草原和黄土、阳光普照间的明暗交织出了一幅幅美丽而又壮观的画卷。在村子的南面有一条大约两百米左右的深谷,我试探沿着有人踪迹的地方往下走,走了不到四分之一处,我的两腿就开始无法控制地发抖,我一动也不敢动地坐下来判断着是否能够继续下行,判断一结果告诉我,不能盲目冒险,于是我决定爬回去!看来想要下去必须做些准备才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返回途中遇见了几位大嫂正在场上收荞麦,我们上前询问沟谷下面的情况,几位大嫂告诉我说:“听老人传下来讲,下面有转经台、望乡台、夫妻石、阎王碥、煮人锅和山洞,洞里面还有壁画,崖壁上还有一个洞,洞里有大蛇。”听到这里,我顿觉更加神秘,我的好奇心也随她们的讲述更加的强烈,于是,我决定准备好攀爬装备再来探个究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次日回到了银川并在网上购买了攀爬装备,于10月14日从银川再次踏上前往盐池甘记畔的路上,下午3点多到达目的地,此次到来心里有了底气,一下车,我背好相去机查看下行路线,也许是几天来的探究心切之缘故,在查看下行路线的勘探中,不知不觉已下到了一大半,心里想着,干脆直接下去探个究竟,小心翼翼的经过大概20分钟的时间,我终于下到了谷里。当你身处地面一百多米的地面,脚下却还有近百米的沟谷时,心里还是有些不落实,但好奇心切,我护好相机迫不及待地又翻过两道小的沟壑,眼前终于出现了脑海里想象古人开凿的那个山洞,在崖壁下半坡的底部有一个外拱內方的洞口,我急迫的走到洞口前停下了脚步,肃然地站在洞口前没有立即进去是对古人的敬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敬礼之后我微躬下身走进洞里,洞内并不很规则,洞内宽度260公分,深度550公分,高度大概在220公分(有塌落),洞的两侧有古代壁画,我急切地拍了照片,黄昏时分洞内光线已经暗了下来,我从洞里出来,沟谷的景色美不胜收,一张张照片存进了相机,忽然意识到天暗下来看不清上去的路就麻烦了,一阵紧张,收好相机迅速往上爬,上行当中休息了几次就爬了上去,除了上气不接下气,也没有觉得像下谷里那么艰难,休息之余,才知“上山容易下山难”这句话的道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这时,天色已完全暗了下来,我们便找了家小饭馆坐了下来,在和饭馆老板了解这沟谷情况的时候,这时,老板的侄子走了进来,老板告诉我,他的侄子是这里生产队的队长,名叫李伟鹏,今年42岁。他向我介绍了沟谷许多故事,并答应第二天陪我一起下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为了能够拍到晨光,第二天早晨8点钟我已下到谷里,遗憾的是当天早晨是阴天,没有拍到晨光下的峡谷美景,我独自又进入了壁画洞内,在光线较好的条件下,我仔细的记录了照片和影像资料,上午十点多,李队长和我的同学姚志宏下到了沟谷与我会合,我又一次与他们再次进入洞内,洞内我用摄像机记录了李队长有关洞内壁画的传说和故事。方形洞口两侧水平距离顶部30公分处各开凿出了一个约30公分见方、深20公分的小洞,洞内平均分三等分的两条中线紧贴着洞顶开凿了平行两侧长40公分,宽30公分、深度约在30公分的小洞,据当地李队长介绍,这是原来用木头做的横梁,应该是用来支撑洞顶以防顶部塌落(我同意他的说法),尽管如此也经不住岁月的煎熬,顶部还是有塌落了,地面上依然留有塌落下来的红沙石块,李队长叫它阳干石,这是当地人的叫法,很贴切生动,因为这些红沙石见了水就会变得酥软,太阳越晒却越坚硬。</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据李队长讲述;他十二、三岁的时候,也就是三十年前,他所看到墙上的壁画长度在洞长的五分之三的位置,由于人为破坏,现在只存留下这些,看着洞壁上几百年,甚至是上千年的壁画,心里不仅仅是敬畏,对古人的聪明才智颇为惊叹,洞壁上的壁画如果不遭这几十年人为破坏,也许至今留存完好,壁画下的打底泥土里参拌的是当地随处可见的芨芨草,芨芨草是当地牲畜良好的饲料;其秆叶坚韧,长而光滑,为极有用的纤维植物,可造纸及人造丝,当地百姓沿用至今,用它编织筐、草帘、扫帚等,浸水后,韧性极大,还可做草绳。人类长河中,古人早已学会了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的本领。李队长告诉我们,他听老人讲述这里的先人们曾流传下来的说法,原来洞里一直住着一位僧人喇嘛,僧人什么时候居住在洞里,无人知晓,这让我产生了许多想象和好奇,想象着这位僧人是哪朝哪代?他从哪里来?心存何故到此修行......未知是多么诱惑人的一件事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好在李队长的领路,我去了独自无法去到的地方,沟壑间不同的角度就是不同的美景。他带着我和我的发小同学竟然另辟蹊径地从另一处爬了上去。休息当中看看相机里的收获,感觉刚从谷里取宝上来似的,心喜之余,想起大嫂讲述的还有一个传说不知究竟,就是那崖壁上的洞,那条大蛇!当地的李队长也从来没有进去过,谁也不知里面是何番情景,总得有人发现,我要一定上去看看,何况有已经准备好的装备,在李队长的帮助下,探好了方位,决定将绳索从上抛下沟谷崖壁,人从沟谷下往上攀爬进入崖壁上的洞。李队长将我的发小和我外甥小心翼翼地送到投掷绳索的地点后,李队长和我又一次向沟谷下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终于又一次下行到了崖壁下半坡底部的壁画洞旁,作为当地的村干部也有着发现家门口老祖先留下的好奇和责任意识,李队长觉得他比我小十岁,体力上他上去更合适,商量后我把如何拍照、摄像教了他几遍,他背好相机、测量仪、笔记本和笔,绑好绳索,矫健的身躯迅速地沿坡向崖壁攀爬,当李队长爬到完全垂直的崖壁旁就越来越艰难,我站在坡面上仰望着李队长在崖壁上艰难挪动的每一个动作,我祈祷着他一定能上去,当他爬到离洞口仅剩一米多的地方,他的双脚突然从崖壁上滑下,双手紧抓绳索悬在了空中,一次!两次!三次!他终于没了力气,为了安全只好不舍的滑了下来。李队长不舍,我更是遗憾不已,为了不留下遗憾我要上去看个究竟,于是我决定自己试试。</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我嘱咐李队长上去将绳索重新抛至与洞口垂直的位置,并嘱托他一定把绳索拉住,如果绳索拉住应该是安全的,否则后果不堪设想。李队长按照我的吩咐重新抛了绳索,位置基本准确,我背好设备开始攀爬,同样经历了李队长的悬空坠落,在第三次我终于摸到了洞口边缘,成功的喜悦油然而生,小心地慢慢爬进了崖壁洞里,一眼看去只是满处凿痕和底部厚厚的沙土,由于下面沙土沉积太厚,洞内只能区卷身躯或蹲着。洞内底部两端呈弧线坡度状,洞口坡度更大,由于常年雨淋日晒,所以洞口前端底部硬化,洞内后端底部沙土淤积,洞内地面有许多飞禽干粪和飞禽残骨,是野鸽子的天地,还有野兔的头骨,遗憾之余有万幸有存,在洞口的顶部竟然还留有两处古人的壁画,这让我惊叹不已。洞口顶部中间留存着长160公分左右,宽90公分左右的一块壁画,上面是用两色(黑色和白色)绘制的龙,洞内右侧残留着及不规则呈长条形的一块壁画,上面也是用两色绘制的祥云,顶部沿着阴角处绘有40公分宽的构成图案,可以看出原来顶部是一块完整的壁画,四周是规则的图案,中间是一条或两条龙,原来几位大嫂所讲述的“大蛇”应该就是它。壁画里精美的图案复杂而秩序,线条笔直而坚定,壁画上的龙身和龙爪非常清晰,线条流畅大气,壁画上的祥云弧线似一笔画成,可谓大家手笔之风度,让我非常惊叹古人的绘画功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此洞内宽度及高度都不同,尺寸不一,除洞内前段两侧和顶部有人工开凿的痕迹,洞内后段似乎像是自然形成的洞穴,前段宽度在270公分左右,后段在420公分左右,前端高度在90公分,中间大约160公分左右,后端只剩下40公分左右,几乎被沙土掩埋到了洞顶,可见沙土需要经过多少年才能被风吹进洞里这么厚,只有沙子和风知道。</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我拍好视频记录和照片,久久不想离开,只想多呼吸一下古人留存的气息,想触摸一下,但是不敢,心里除了敬畏还是敬畏。古人为何在这里的崖壁上凿洞画壁画,一定有许多的历史缘由和故事,至于这些就留给考古人士历史学家去研究发现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再见了!伟大的古人留给我们的崖壁之洞!</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0月20日我返回了上海,到了上海我迫不及待地找了我大学老师杨辉和几位老师请教,他们是:杨晖(当代艺术家,现居法国),吴明光(建筑设计师),薄小波(文汇报记者),汤光明(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教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我将我所拍到的照片及视频资料一一播放给他们过目,引起了他们的极大兴趣。几位老师对此地的古代文明和佛教影响并不陌生。我们一起细研照片及视频,根据谷底洞穴残留壁画上可辨认的“释迦垂迹”、“佛救尼犍”等字迹(均为汉字,没有发现有西夏文),可知壁画内容是描述释迦牟尼应化事迹。根据壁画的风格、色彩氧化现状及残留人物的冠服特征,和敦煌石窟、榆林石窟各时期的壁画及附近阿尔寨石窟、须弥山石窟壁画进行了比照,初步判定是晚唐时期至西夏早期。崖壁洞穴里顶部出现的龙壁画,与榆林石窟西夏壁画中的龙相似,初步判定是西夏时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017.11.2</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