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龙潭古镇

刘祥宁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据明《(弘治)句容县志》记载,弘治三年(1490)县令王僖始建龙潭镇。据《大村曹氏宗谱》载,清康熙年间举人魏雪亭撰诗赞曹家寿(家在龙潭镇东上首村)云:“大江之南潭水之东有哲人兮降生其中。”另据清《(乾隆)句容县志•潭》目下载:“龙潭在县北琅琊乡八十里,边临大江”,可证历史上的龙潭镇确有水潭存在。龙潭素为水陆交通要地,宋时在龙潭设巡检司,南宋淳熙十二年(1185)设龙潭水马驿站,该驿站屡建屡毁,多次迁徙,至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京沪铁路线开通,龙潭驿站才归于终结。清康熙乾隆皇帝上宝华山隆昌寺曾多次经过龙潭,康熙年间在龙潭建造“龙潭行宫”。龙潭定水庵为隆昌寺下院,供南来北往僧众挂单和接运粮食货物之用。历史上,龙潭镇寺庙宫观众多,号称“九庵十八庙”。明初永乐帝在登基前的靖难之役中,曾率兵驻扎龙潭,与建文帝的使臣在龙潭大觉寺内谈判,明台阁大学士杨士奇曾作《龙潭十景序》,赞颂龙潭的山水风光。从清《宝华山志》中了解到明清时,龙潭镇镇区位于今镇西武圣庵一带(紧邻行宫遗址),现存的龙潭老街为民国时期所建。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朱森合著《南京龙潭地质指南》一书载,龙潭镇除开办水泥厂外,还开办多家石灰窑、信孚煤窑。街上老字号商店有益美酱品店、锡泰祥杂货店、均益食品店、天丰绸庄、义泰绸庄、晋纶布店、三义菜馆、华宏园饭店等。至今,龙潭镇仍保留大部分老街风貌。 龙潭镇向为战略要地。较有影响的战事有,南宋韩世忠战金兀术,围困金兵于黄天荡,其地在龙潭北面沿江一带。龙潭有擂鼓台(亦称点将台,清《宝华山志•宝华山北向图》中有记述),相传为梁夫人助战之地。民国16年(1927),国民革命军李宗仁、白崇禧、何应钦三部会师龙潭,阻击孙传芳为首的北洋军阀五省联军,此即我国现代战史上的“龙潭之战”。1953年前,龙潭镇的河南岸属句容县管辖,一度为句容县除县城驻地以外的第一大镇。随京沪铁路开通,龙潭镇逐步成为建材工业基地,创建于民国10年(1921)的中国水泥厂,是中国水泥行业最早的五大厂家之一。另外,龙潭镇又是南京传统工艺金箔的发源地。龙潭值得一去,去了解、继承它的过去,去重拾那些被淡忘的历史。徘徊这个古镇中,我真切地体味到那原汁原味的古风和浓郁纯朴的市井味。</span></p> <p class="ql-block">据《栖霞区志》记载:历史上,摄山、江乘等地有祈雨的习俗。由于村民的诚心祈求,老天下了很多雨,在镇上形成了两个水洼,形似“龙眼”,后积水成潭,故名“龙潭”</p> <h3>古景遗址</h3> <h3>乘206路至栖霞,站台换乘194路至龙潭(35分钟)。站前广场有一面墙的古镇导游图和历史遗迹简介。这里是在龙潭315庙会所在地,也是历史文化集中展示地。</h3><h3> 龙潭战役会师亭与纪念碑,已于5月17日乘195路专访过,並发有亲访记专篇,这里不再赘述。</h3> <h3>站前广场东行百米,锥子山路对面,最先看到的是娘娘观(亦称娘娘庙)遣址。</h3> <h3>在栖霞,也有一个地方,与水有着颇深的渊源,这里就是——龙潭。是不是听上去就很大气!</h3><h3>龙潭历史悠久,在宋代,名为龙潭铺,时为长江古渡“黄天荡”的一部分,是江宁、句容地区货物集散地。明弘治三年(1490年)开始设立龙潭镇,有520多年建镇史,是道佛争胜、才子辈出之地。</h3><h3>【龙潭古镇】那些被淡忘的历史</h3><h3>据《大村曹氏宗谱》载,清康熙年间举人魏雪亭撰诗赞曹家寿(家在龙潭镇东上首村)云:“大江之南潭水之东有哲人兮降生其中。”可证历史上的龙潭镇确有水潭存在。</h3><h3>【龙潭古镇】那些被淡忘的历史龙潭旧影</h3><h3>清康熙、乾隆皇帝上宝华山隆昌寺曾多次经过龙潭,康熙年间在龙潭建造“龙潭行宫”。龙潭定水庵为隆昌寺下院,供南来北往僧众挂单和接运粮食货物之用。历史上,龙潭镇寺庙宫观众多,号称“九庵十八庙”。龙潭历史500多年,据《句容县志》记载:“龙蟠之背,有水潭名龙潭”,这就是龙潭镇名字的由来。</h3><h3></h3><h3><br></h3> <h3>南街路口,肉案主人领我去找司门.桥和一步两井</h3> <h3>湾河后街</h3> <h3>司门桥</h3> <h3>老街两旁排水沟依然使用中</h3> <h3>古民居</h3> <h3>一步两井</h3> <h3>一步两井</h3> <h3>两旁民居多为民国所建</h3> <h3>扬氏民居</h3> <h3>郭氏民居</h3> <h3>热情的环卫工带领我找到一步三井</h3> <h3>井水清澈甘甜,仍在饮用中</h3> <h3>龙潭社区敬老院</h3> <h3>车站旅社</h3> <p class="ql-block">龙潭火车站</p><p class="ql-block">这里曾有一场惨烈的战役。1927年8月,孙传芳军节节南下,直逼南京。企图乘雾夜强渡长江,占领南京以东的栖霞山、龙潭车站,切断沪宁交通,形势极其危急。南京国民政府调集何应钦第一军会同桂系第七军,由南京、镇江东西两方夹击孙传芳部,并有陈绍宽率领海军在江面上截击。数日激战,北伐军方顺利收复龙潭车站。</p> <p class="ql-block">龙潭战役这里是北伐軍与孙传芳五省联軍争夺最激烈、战斗最惨烈的地方。</p> <h3>现在是仅停货运的小站,不得入内。</h3> <h3><a href="https://www.meipian.cn/jrvmy9v?share_from=self" target="_blank" class="link"><span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nbsp;</span>龙潭会师亭亲访记</a><br></h3><h3>(点击链接 请看美篇)</h3> <h3>东大埂在黑桥之东河之北,街口有农贸市场</h3> <h3>东大埂80号</h3> <h3>便民河是龙潭的母亲河,河南是解放街,河北是河北大埂,跨河两座桥,西头是河北大桥,东头是黑桥。</h3> <h3>河北大埂</h3> <h3>河北大埂上的唐氏民居</h3> <h3>河北大桥</h3> <h3>解放街,两边商埠林立,仍在营业中,不显冷清,保留不少民国时期老字号。</h3> <h3>多是民国民居建筑</h3> <h3>便民河两岸护堤和泄洪闸建设完善,确保无水患之虞。</h3> <h3>黑桥,这里是龙潭镇的中心,北是火车站,东是东大埂,西是解放街和河北大埂,南通锥子山路。</h3> <h3><font color="#010101">解放街街口</font></h3> <h3>锥子山路之南是锥子山,亦名龙小山 </h3> <h3>龙潭职业中学,原为龙潭初级中学</h3> <h3>原为龙潭中学,位于锥子山下</h3> <h3>锥子山入口</h3> <h3>登山道</h3> <h3>山顶水塔</h3> <h3>山坡上曾发现有1927年9月中国红十字会为纪念龙潭战役阵亡将士所立的纪念碑残碑一通,今已无存。</h3> <h3>无名小亭,原为纪念1954年发大水抢险救灾而牺牲的两位解放軍战士而建的纪念亭,曾有纪念碑一通,已散佚。(此信息为家曾住龙潭的张德喜同学提供)</h3> <h3>下山无路,荒草丛生,阒无人迹,昔日热闹的龙潭庙会所在地,早已不复当年的繁华。</h3> <h3>社区政务中心</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