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本文所介绍的是龙窖山一堆堆毫不起眼的石堆,就是这个毫不起眼,让它在深山老林得以穿过漫漫历史长河,静静躲过了诸多浩劫,较为完整保存下来,让今天的人们能够有幸看到。</h3><h1> <font color="#ed2308"><b>它是我国极其罕见、极其珍贵、极其稀有的“古瑶”历史文物和“古瑶”文化遗产。</b></font></h1><h3> 让我们来寻找它的踪迹,并试着揭开它的面纱吧。</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首次揭秘龙窖山西晋红花坛</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作者:肖荣华</h1><h3 style="text-align: left;"><br>部分摄影:光影悟道<br>鸣谢人员:户外友友</h3><h1 style="text-align: left;"> <font color="#ed2308">西晋张昌起义系列事件,动摇了西晋王朝统治根基,不久倒塌,西晋被推翻。龙窖山是张昌的根据地。</font></h1><h3> 这里有古时农民(以少数民族为主)为生存反压迫的起义斗争,也有厮杀的战场,也有古时人们纪念他们的地方。</h3><h3> 为了保护它,一千多年来流传了一条这样的咒语“或犯之,雷雨猝至”。这里,当地百姓叫红花太子墓。</h3><h3> 这个地方从临湘市龙窖源一翻山过去就是。如不翻山,可以直接坐车去龙窖山崇阳。</h3> <h3></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一、寻找红花坛</h3><h3> 我第一次听到龙窖山红花太子墓,是今年11月份从古瑶专家汪松桂先生口中得知的:《晋书》有记载,在龙窖山崇阳境内。他特意托付我去找。我心里又惊又喜,这是一件天大的事!</h3><h3> 崇阳我一点都不熟,四处问讯,得到了崇阳县文联杨多钧女士的帮助。</h3><h3> 得不到红花太子墓任何具体信息。只能在网上瞎翻,有篇2012年新浪博文,六闲堂主写的《张昌兵败下隽的史迹与传说》,也都是根据书上记载重新整理的一篇文章。</h3> <h3> 红花太子墓有没有?</h3><h3> 确实有:同治《崇阳县志•山水》有具体记载。</h3><h3> “红花”从何而来?是西晋张昌农民起义军,他的业务搞得蛮大,起义军3万,先后攻克江夏、武陵、零陵、豫章、武昌、长沙等郡。晋平南将军、镇南大将军和南阳、武昌等五郡太守相继被斩。占据了荆、江、扬、徐、豫五州大部分地区。好家伙,这大的面积,相当个把小国家了。起义军部众皆头包绛巾(红色头巾),上插羽毛,俗称红花军。张昌闹得天翻地覆,他的这些事都记入了《晋书·张昌》、《晋书•刘弘列传》、《晋书•陶侃列传》。张昌公元303年起义,同年失败,304年被斩。这些起义动摇了西晋国基,后来,西晋灭亡。</h3><h3> 红花太子何来?张昌发动就食于江夏的流民起义,立国号"汉",建元神凤。他自己没有当王,而是立原山都(今湖北谷城东南)县吏丘沈为天子,更名刘尼。搞了个假家伙当皇帝。红花太子,顾名思义,就是丘沈之子了。</h3><h3><br></h3> <h3> 基本搞清了这些脉络,作了些准备,我动员了临湘龙行天下的户外友友,11月25日前往崇阳寻找红花太子墓。崇阳县石坳村书记黄海兵很重视,带了组长,带了60多岁的向导万平甫老人家。通城几个好友闻讯赶来。红花坛迎来首支考察观赏的队伍,这是趟荣耀探寻之旅。</h3><h3> 不过这趟行程,我是带了许多问题而来的,比如太子墓倒底是个什么样子?是不是墓?完好吗?是红花太子吗?与张昌起义的历史事件有什么关系?这墓何时砌的?红花太子和这些起义军是个什么民族?墓群是不是与龙窖山的古瑶石墓群一样?等等</h3><h3><br></h3> <h3> 来崇阳石坳,有条大河床,水来之处有小山,山上有一个大石洞,水流穿过,干涸期可在洞里走,洞外是个村庄,隔远而望,恍如世外桃源。去的路途是走大路到这个村庄。</h3><h3> 天气晴朗,初冬的山峦,层林尽染,去摩旗峰路上的景色甚好,处处有红枫,也有许多白果树,红黄之叶被树枝举向天空,绿色丛林衬底,如一幅美丽的画卷。</h3> <h3> 听石坳村黄书记讲,上山河流边原来有个石拱桥,这里叫一关,古时打仗重兵驻守。走过屋场来到天景坡,继续往前,就是去红花太子墓的山路了,带路的万爹说这里小名叫三结义。路并不难走,经过几道之字,便看见山谷,水已断流,土路慢慢变成石头底路,顺山横过而上,山坡上开始奇石突起,路窄,险要。此山并不高,却非常陡峭。海拔471米的时候,红花太子墓到了。</h3> <h3> 在路上黄书记介绍,红花太子墓(群)总共有一百座,但怎么算也只有九十九座,还有一座不知道哪里去,因而红花太子的墓不知道是哪一个,找不到。黄书记快50岁了,他说自己也从没去过,只是听村里人讲。</h3><h3> 我最想知道红花太子墓是个什么样子,毕竟时间非常久远。</h3><h3><br></h3> <h3></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二、红花坛的基本情况</h3><h3> 红花太子墓,是一个墓群,就是一堆堆的石头,是人工精心砌成,掩映在树木丛林之中。在摩旗峰的左麓,也在三结义这个山上的左边。整个墓群在山的上端部分。墓群,除了个别石堆受自然因素垮塌,整体保存完好,墓群是原貌,令我意外。红花太子墓群在历史长河里静静地淌过了1700多年,这里每一块石头似乎再没有被人动过。</h3> <h3> 粗看,感觉没有什么,有些友友感到有点失望,与期待和想象中的有些差距,看不出哪里是墓,呵呵。中午十二点多了,一些人稍作停留就陆续开始下撤。我可不想错过这重要的时候,这是一次惊人的发现之旅。</h3><h3> 过一会儿,我再来告诉你这些墓的珍贵吧。</h3><h3> 先来看看这些“墓”分布。墓群的最上端快接近山顶处堆满了散石,密密麻麻,紧凑,一个个较大,但能搬得起。这些石头也没有自然的滚落下去。(红花军作战所垒散石)。散石下端全是整齐的石堆,就是墓群了,墓群分布可以看成是个梯形,从下往上看,墓群右坡是个山脊,全是山体自然的石头,崎岖,锋利,如一道天然的屏障,可以看成是墓群的外墙。</h3> <h3> 整个墓群中间有一道矮石墙,长约二三十米,由上而下。这道石墙,与尖石山脊,象二道防护的“城墙”,这部分又如战斗的“石寨”。</h3><h3> 梯形墓群上边中间,有一处完全塌了的石头,但能明显看出是一个大圆圈,大圈中间有个小圆圈。可以看出原来样子是一个圆形建筑,里面是空的,圆心处却是个砌成的石柱。这是做什么用的呢?</h3><h3> 墓群左边靠山沿,没有石墙。整个墓群有20多亩,非常庞大。</h3><h3> 再来看石墓的形状,有长条形的,有方形的,有圆形的,顶端平平的。从上往下呈线形排列。</h3><h3> 整个墓群内无散石,都被收拾得很干净,即使有些散石,也收捡在一起,不是在泥土上,而是放在一些大石头上,要不就是几个大石相垒。</h3><h3><br></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三、红花坛是“墓”群吗</h1><h3> 答案是肯定的。</h3><h3> 红花太子墓群这里是红花军起义失败后,退到这里以山为根据地。</h3><h3> 红花太子墓群这里是红花军最后有规模抵抗的主战场。</h3><h3> 红花太子墓群这里是古时纪念红花军的一个大型的祭祀陵园。</h3><h3> 这里是当时“流民”心目中很神圣的地方,份量很重的地方。</h3><h3><br></h3> <h3> 先看县志,同治《崇阳县志》载:“摩旗峰,(崇阳县)西五十五里,龙窖山支。相传有红花太子结垒山上,被困而死,其墓曰红花坛。或犯之,雷雨猝至。坛旁摩旗岭,石上有孔,瞥见辄失其处。山麓右曰陷马坑,左曰战场山,不知太子何时人也,或曰巨寇也。”当地人叫红花太子墓。同治对应年份为公元1862年至1874年。写志的人有没有去过,不知道,但这个记载有一百多年了。</h3><h3> 先来看位置,县志准确记载了摩旗峰,墓群所处位置呢是在摩旗峰左边的山岭。墓群山右边是个很深的石谷又徒,水流经过,叫陷马坑是可以的。墓群处呢叫战场山,墓群处本身是一个战斗的地方。</h3><h3><br></h3> <h3> 当年红花军以此山为据,将许多石头搬在这个山上,作敌人攻山的滚石所用。当然平地上也有红花军的部队在关要处守着,还有山道险要处守着,大兵压境,红花军平地所败退回山上,被围困住了,无军队支援,山上缺粮,更糟糕的是到了冬季山上水断流。即使这样,战场山依然固若金汤,山势险要,易守难攻。困也困了些时期,战斗也肯定也打过许多次。久攻不下,只有围困。根据当地村民讲,攻打红花军的部队,从庙铺山上横过,不由下而上,直接从山顶突破红花军防线,红花军才如此大败。</h3><h3> 这里应该发生过多次惨烈的拉锯战。按理,墓群内乱石是很多的,即使突然受到袭击,也是发生过战斗的,战场应该是零乱的。但整个战场山,收拾得干干净净,石堆整整齐齐,地上几乎没有一处,也没有一块是随便丢弃的乱石。显然是战斗后有人收拾过的,特意打扫过的,重新堆砌过的。每一块石头都饱含情感,即使是墓群里的散石也是如此,都被收捡,安放。这是每一个战士灵魂的抚慰?是每一次血战的回忆?只有这苍山能语。</h3><h3> 这里干净、整洁,有序、安静,肃穆。</h3><h3><br></h3> <h3> 这些石堆不只是战斗时垒石作武器所用,各种形态,严严实实,这些石堆被砌时,显然是经过考虑设计过的。精心堆砌,严实堆砌防止垮,选牢靠的石基或大石为底,防止垮,选地势相对平缓区,防止垮,所有石堆摆列整齐。如果只是以石为武器,没有必要这样。</h3><h3> 坛:古代举行祭祀、誓师等大典用的土和石筑的高台。红花坛即红花太子墓群,就是战后一个祭祀红花军的陵园,是一个祭祀场所。</h3><h3> 下山时,横过山路来的这边,叫陷马坑。在这个山坡上发现了石屋遗址,石屋只一间,约10多平方米,石屋前特意砌了高高的石磡,以支撑这个小小的屋场,为防止石屋这里滑坡。石磡全长有二十多米。上山方向,石屋右边是水沟。石屋左后方有一个整齐的石堆,左方有一个石堆,左下方有一个石堆,这三个石堆是呈一条线下来排列的。这是石墓。</h3><h3> 石屋这里很可能是守墓群人住的,从旁边三个石墓堆来看,守红花太子墓的人在这里住了蛮久,至少有二代人。</h3><h3><br></h3> <h3> 在下山险要石路边发现了一个隐蔽的石洞,洞在路基下,人为挖的,石洞前用石头砌了个小平台,不易察觉。这里是不是古时山道上的暗岗呢?这道可都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地方。</h3><h3> 是谁砌了这些石墓呢?起义军消灭,斩三族。山上起义军战败,就是逃出去的人也不多,能砌如此规模的墓群,不够力量。红花太子为何要逃到这里来呢?这里应该有深厚的“群众基础”。龙窖山是蛮人之地。想必也参与了起义军,这些逃出去的和这些龙窖山的人修的红花坛。不但修了,而且还能从一千多年的历史里清晰流传下来,没有异议。</h3><h3> 从以上所述,很显然这就是墓和墓群。</h3><h3><br></h3> <h3></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四、红花坛的价值</h3><h3> 1、它具有历史价值。同治崇阳县志记载有一百多年,当地人能记牢红花,这个记忆是不会错的。相传一百多年没异传,相传1000多年,也是如此。红花太子被突破防线,其部下被诛三族,失败的巨痛,在一个民族记忆中是很难消失的,因而当地人能清楚说出突防部队从哪个方向来的。这里是个相传没有争议的地方。相传它具有份量很重的历史价值,越来越得到历史专家的重视,何况这里还有古时完好遗址呢。</h3><h3> 2、它可以确定下隽山是龙窖山古时候的称呼。下隽县,古县名。西汉置,因隽水得名。治今湖北今崇阳肖岭暇心畈(通城西北),在今洞庭湖东北岸地当在今岳阳、临湘和湖北崇阳,通城等县。隋开皇九年并入蒲圻。下隽山就是通城隽水而过的大山,就只有龙窖山,龙窖山即下隽山。下隽县曾有争议的。《后汉书》:马援军次下隽,章怀注云:"在沅陵县",故城在今湖南沅陵县东北,《后汉书》马援传援征五溪,军次下隽。《注》:下隽,县名,故城今辰州沅陵墓县。《通典》:"沅陵县,汉下隽县也。"有误。考元和志及续通典,俱以下隽故县在湖北蒲圻,李洛谓在湖北通城县西,今依后汉书章怀注及通典。在今岳阳、临湘和湖北崇阳,通城等县。《读史方舆纪要》:"故城在今沅江县东。一说在今通城县西。"虽然后来意见均把下隽山定义方位确认了,但这区域没明确指哪座山,大多数人从文字记载也明白不了。红花太子墓的出现,毫无异议证明下隽县是这个方位,而且铁一般的证明下隽山就是龙窖山这座山。</h3><h3><br></h3> <h3> 3、它可以确定西汉马援兵败龙窖山蛮人。建武二十五年(49年),西汉大将马援征武陵蛮,取道下隽受阻。马援率部到达临乡,蛮兵来攻,马援迎击,大败蛮兵,斩俘两千余人,蛮兵逃入竹林中。此前,当部队到下隽时,有两条路可走,一是经壶头山,一是经充县。三月,马援率军进驻壶头。蛮兵据高凭险,紧守关隘。水势湍急,汉军船只难以前进。加上天气酷热难当,好多士兵得了暑疫等传染病而死。马援也身患重病,部队陷入困境。马援就死在下隽山壶头山这里。古时蛮人反压迫,为民族生存,互相支援作战。这个历史事件,可以推断龙窖山至少在西汉时就有古瑶人。这都是与龙窖山有直接关系且有文字记载的重要事情。</h3> <h3> 4、它是历史事件的见证。红花太子墓群是古代农民起义历史事件的实物见证。</h3> <h3> 5、它是古时少数民族起义的革命陵园。这是古代农民起义军失败后修建的纪念陵园。古时农民起义的寨园有,但陵园遗址好象还没有,可见这非常珍贵。</h3> <h3> 6、它是古时龙窖山地区少数民族蛮人风俗的文化见证。红花太子墓的石堆形式基本与临湘市龙窖山村老屋组石窝古瑶人石墓群石砌形状和分布形状大体相似,在早期文化上一脉相承,蛮人乃瑶苗畲等少数民族祖先早期统称。它早于石窝墓群年代。石窝里有无字碑石,说明那时古瑶人受汉人影响,带有一点点汉人墓葬文化痕迹。而红花太子墓完全是古时蛮族墓葬文化原貌风格。石窝有带圈的那种石堆,而红花太子墓群没有。所以红花太子墓群更为古老。石窝古墓石堆群上升到国家级文物保护单元,红花太子墓群更加要保护起来。</h3> <h3> 7、它可以推断龙窖山石窝石墓堆石群的基本时期。虽然石窝堆石与红花太子墓群石头材质不一样,红花太子墓群石头因曾当武器所用,石块不是片状,多呈“圆滚”型,石堆成形有点“粗胖”,但其堆砌方式和形式大体相同。如果红花太子墓是战后不久修的,那石窝石墓群离红花太子墓时间离得不远,专家估计是在隋朝至明朝年间(公元581年—1368年)。龙窖山老屋组石窝墓群也非常古老,它整体风格接近红花太子墓。自蛮人后代分化形成多个单一民族后,目前还只龙窖山被发现和保留了这种形式的堆石石墓。由此可推出龙窖山石窝古瑶墓群时间跨度没有这样大,甚至有可能还在隋之前,或离隋前后不远,总之紧往隋唐左右靠。</h3> <h3> 8、它能说明龙窖山在西晋时期就有文字记载的蛮人和蛮人的活动。龙窖山的古瑶世界有文字记载不只是目前的宋,还可以往前到西晋,一下往前推了上千年。</h3> <h3>9、陶侃军队与红花军累战多日才见分晓,又将张昌追至龙窖山,先后一年多时间里才灭掉张昌。灭“巨寇”张昌此乃是陶渊明家族荣耀。现在发现的瑶族龙窖山早期千家峒就是这里,也就是那时龙窖大山内有一个没有赋税,没有压迫,没有兵役老少怡乐的古瑶族世界。陶氏家族与龙窖山除了有地缘关系,管辖关系,信仰关系,民族关系,还有在此活动的直接关系,为研究陶渊明所写《桃花源记》之地的论证留下重要线索与突破口。</h3><h3><br></h3> <h3> 苍山不语,人间知之。</h3><h3> 红花太子墓群,是我国极其罕见极其珍贵的历史文物和古老文化,需要加强保护和研究。</h3><h3> 红花太子墓堆石群是龙窖山难得的宝!</h3> <h1> <font color="#ed2308"><b>后语:</b></font>此文引起湖北相关人士高度重视,请来中央民族学院肖小勇教授探访了红花太子墓,肖教授说:着实令人震撼,这是整个咸宁最典型,最集中,最美丽,面积最大的古瑶文化遗址,一定要申报国家级古瑶文化之乡。</h1><h1> 红花太子墓面纱的揭开,增强了湖北咸宁申报中国古瑶文化之乡的信心,由此踏上了申报之路。</h1><h3><br></h3><h1><b> 肖小勇,博士,教授,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考古文博系主任,考古学教研室主任,院学术委员会委员。</b></h1><h3></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