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伙伴-岁月留痕-情投意和-友谊纯真》

然 趣

<h3>  在北京西四北大街西四新华书店往北,在头条胡同和二条胡同之间,有一家老北京餐馆儿,叫惠丰楼饺子馆儿。由于地理位置好,又营业了几十年。回到西四一带重游的老人儿们。一般都到这儿聚会。这儿离地铁四号线也近,门口儿也有好几路公共汽车,在这儿聚会,就是为图交通方便,也是为寻找过去的感觉。其实,这个地儿文革前,是一个黄酒酒馆儿,旁边有一个小饭馆儿。随着城市发展,这个小酒馆儿加小饭馆儿,己经变成有近十间门脸儿的二层楼。讲究的仿古中式门楼,有模有样。进得一楼大厅,全是长桌,每桌也就能坐四个人。拐弯儿,上了二楼,宽敝明亮的大厅,有十人坐的大圆桌,另外,还有包间。整个酒楼给人感觉:干净、明亮、温 馨 、舒服。从这二楼,往窗外看,对面是西四北大街上的,小拐棒胡同,大糖房胡同,小糖房胡同。沿街的大槐树比几十年前长粗了许多,树枝上的树叶己掉得净光,几只灰喜鹊,在树的顶端,喳、喳、喳地鸣叫。带着长辨子的1O5电车从眼前闪过,黄红相间的22路公共汽车紧随其后。沿街的店铺,以经营电子器件、小五金为主,这里是区政府打造的电子一条街。头条胡同 , 明清时称驴肉胡同。明朝时属于鸣玉坊,和珅的祖上是正红旗,入关后住驴肉胡同,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和珅由御前侍卫兼都统擢升为户部侍郎,军机大臣时,乾隆帝在什刹海畔三座桥附近赐给他一块广阔的地皮。《京师坊巷志稿》记载三等威靖伯车尔布住在该胡同。正红旗学舍曾设于驴肉胡同,后迁至西直门内高井胡同附近。</h3><div>1911年后一谐音该称礼路胡同。1965年并入南井儿胡同,后因是西四北大街西侧由南向北的第一条胡同故改今名。西四北二条,原来叫帅府胡同。明武宗酷爱军事,他自封镇国公,在今平安里太平仓胡同建造了镇国府。并在府西边,即现西四北二条胡同内建立西官厅,由江彬率领边军驻扎,又俗称西帅府。这条胡同被称为西帅府胡同。江彬投明武宗所好,怂恿他穷兵黩武,干了许多坏事。他自己也乘机大肆搜刮民脂民膏。明武宗死后,江彬被凌迟处死在西四牌楼刑场。从他家里抄出的金银珠宝不计其数。清代称帅府胡同。雍正、乾隆初期的重臣鄂尔泰(1677--1745)在此居住。1965年改做今称。今街内58号民国时为萃文、萃真教会学校校址,1921年陈垣创办的贫民学校迁此,1949年后改为北京市第四十一中学。</div> <h3>  很可能,是最近这些天,我连续发表,关于西四一带的文章。勾引老同学、老战友张敬一,对西四一带的甜美回忆,他提议,找几个人儿,也在西四惠丰饺子楼见面。这使我联想到一个问题,在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达2.2亿,是世界老年人口总量的1/5,是亚洲人口总量的1/2。预计2025年,我国老龄人口数量将达到3亿人。2O35年将达到4-2亿。中国这么多老年人,是一股巨大的生产力。但这股力量己不在第一线形成生产力,而是在消费方面,成为巨大的消费大军。</h3><h3> 老年人旅游是拉动旅游经济的最主要力量。</h3><h3> 2O16年我国出国旅游总人数1.22亿,接近日本全国的人口。旅游花费高达1098亿美元(约7600亿元人民币)。在整个1,22亿出国总人数当中,老年人应占百分之六十。</h3><h3> 2016年,国内旅游人数为44.4亿人次,同比增长11.0%,旅游收入从2011年的1.93万亿元增长到2016年的3.9万亿元。</h3><h3> 老年人聚会餐饮,拉动国民经济。国家打去腐败,少了公款消费,但老年人聚会,补充了市场损失,还使全国餐饮销售总收入有所增长。三天一小聚,五天一大聚,己成为老年朋友的重要生活内容。什么同学聚-战友聚、同事聚、邻居聚、旅游伙伴聚。甚至几十年前的幼儿园一块儿的小朋友,如今老了,也要再聚一聚。</h3><h3> 2O16年全国餐饮总收入约3.4万亿人民币。餐饮收入拉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 1.12%.限额以上餐饮收入止跌回升,同比正增长 2.2%,比上年大幅提升了 4 个百分点。</h3><h3> 还有些老年人唱歌、跳舞、练书画、练拳、摄影、养鸟等等。我今天不论述,我只就对聚会这一点,讲我个人看法。 我们不计较聚会的时间、地点、规模。我们也不计较高档与豪华,我们更不论菜品的质量,酒的贵贱。我们最关心的是跟谁聚会?跟什么样的人聚会? 我们不喜欢应酬,逢场做戏。我们也不喜欢拘谨,到处不自在。我们喜欢彻底放松,不要再装X,心情愉悦,完全是心与心地碰撞,心与心的交流,这种交流就是神交。</h3><h3> 我们今天聚会的这几个人,就是这样的人。张敬一、刘永胜、肖燕这些人,我不用过多地介绍。长期看我美篇的人,己经对号入座,认织了诸位。前几天,我们在大街上走,我碰见了一个熟人儿。我俩人说着话儿,突然,她对大老虎说:你是大老虎吧? 又对刘永胜说:你是刘永胜吧? 大老虎蒙圈了说:咦!怎么回事儿? 那人说:虽然我们没正式见过面,但我认识你们,这是因为我每天看立和的《美篇》或然趣博客,我从文章中,早己经认识了你们。哈哈! 大老虎、刘永胜俩人这才明白过来,随之,也哈哈大笑起来。我给您特别介绍的人还有,刘纯,小时候住西四北七条胡同。她在同仁医院干了一辈子,己退休了,领导上还不让她回家,求她继续干。她先生是刘清江,打小住解放军报社,上班儿在北京焦化厂,后来当工会主席。焦化厂可是大厂,有一万多人呢。他退休后,在北京红景天公司上班。其实,我写过我们四个人一起去大连,我写刘纯的善良故事,感动了许多人。 还有一位叫张燕华,小时候住后口袋胡同,中学时我们同学。她中学后,上了大学,当小学教师。后来在官园小学、文兴街小学当过校长。她一边教书,一边学习。她是教育局有教授级职称的人才。她参加教育局的教材编写工作,她的语言文学功底很深厚。她的口才还特别好,她经常给青年教师培训,教授他们适合小学生的语言及授课方法。她还被许多演讲大赛,请去当评委。她生活还特别风雅有趣,为了放松精神,她和先生在怀柔喇叭沟门置办了四合院儿。当闲瑕之余,她躲到山里,翻一翻地,撒上种子,看着花籽儿演变成花儿的全过程。当鲜花满园的时侯,沏上一壶茶,举上一本书,在灿烂的阳光下,享受大自然的美好,陶治浪漫情操,进入诗的意境。</h3><h3><br></h3> <h3>  这是张敬一,他从小在西四小拐棒胡同长大。小学他是黄城根小学,和肖燕是同学。上中学时,我们都是西四中学同学,由于文化大革命,也不论学习成绩好坏,按大片分配。凡是黄城根胡同以西,西四北大街以东,北边划界到平安里丁字路口(那时平安大街东西还没修通畅。)南边划界西四红楼电影院以北地区,69届、7O届的学生,全都上西四中学。</h3><h3> 据刘永胜给大伙介绍,张敬一祖籍天津人,能说,会吃,讲究吃。他上面有一个大姐,男孩他排老大,因此,他是长子。他们家有浓厚传统文化,长子为上。老奶奶,父团,打小就视他为掌上明珠。他父亲吃饭时,别的孩子不许上桌,只有他长子有特权。从小就跟他父亲吃小灶儿。由于是天津老家,那边儿亲戚,不断往他们家捎带海鲜产品。当别人家很穷地吃窝头就咸菜时,人家他和他父亲吃大虾米、海鱼。他父亲叫他:二小。有时老父亲高兴,喝白酒,吃虾。就用天津味儿的话叫他:二小,来点儿。 所以,二小从小就会吃,研究吃。到现在做菜也讲究,味道好。一九六九年底,我们一起当海军,去了山东莱阳。几十年以来,一直频繁走动联络,我写文章介绍馅饼,就是他和夫人曲玉芬做的</h3><h3> 今天,是由张敬一做东请客,他也是这次聚会的召集人。他请我、肖燕、刘永胜、张燕华几个人。本来大老虎准备来,而且是带着胖孙女儿一块儿来赴宴。昨天晚上,在微信中说得好好的,一定来参加,而且是带个背篓来,把孙女放在背篓里,给孩子点吃的。这边,大老虎左手拿酒杯,右手拿筷子,大喝大吃一顿。可是,今天早晨她特意出门口试试,发现今天天气很冷,又刮风,她决定,为防止孙女感冒,放弃宴会。我昨天给刘纯打电话,让她过来一块儿见面。 早上,刘永胜又提出把刘兰兰约来,因为刘兰兰是他师大二附小小学同学,当兵又和肖燕在一起。转业回北京后,她在电力医院当医生。只可惜,她今天有事儿。</h3> <h3>  刘永胜,是我和张敬一的战友,也是战友中联系最多的人。我写的有关他和夫人大老虎的文章广为传播。很多人不知道张秀军是谁,但一说大老虎都知道,就连八十多岁的老母亲,也张嘴叫:大老虎!。</h3><h3> 刘永胜复员后分配到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保卫处干事,后提拔到草原站当站长,再后,调中化集团,任南戴河宾馆总经理,又去海南,又去南通,又去珠海,都是项目经理。</h3><h3> 他目前,儿子、儿媳都是干公安。有一个孙子,己上小学二年级,孙女昨天刚好两周岁。孩子们干公安,身不由己,经常加班加点呀,这可就苦了大老虎。大老虎从早晨五点多起床做早饭,一直要忙到晚上十点半。一个皇期看孙子干下来,到了星期五己接近崩溃的边缘。最关健,孙女粘人,一会儿也离不开,上个厕所都要跟在身边。刘永胜接送孙子上下学,又要送接各种辅导班。 俩个人,就盼着星期六休息一天,可是这一天休息也经常保障不了。大老虎说:没办法,咬紧牙!熬着吧,盼着孙女上幼儿园后自己能轻松一点儿。</h3> <h3>这是我们仨人儿合影,二小开玩笑,说有了我这大光头,整个饺子城亮堂了许多。</h3> <h3>  张燕华 小时候住在大红锣厂胡同里的后口袋胡同。西四中学时和张敬一都是三班同学。后来上了师范大学,在小学当老师。由于个人努力学习,在专业方面超群,很快就当了校长。</h3> <h3>  刘纯 小时侯住西四北七条胡同交通部宿舍。她比我们低一个年级,但她在学校时,也是个小知名人物。 分配工作到了北京同仁医院,一干就一辈子,现在还上班。我也写过有关她的文章。上一次,在大连,我写《好心善举救人命-知恩图报感动人》这篇文章。我介绍了,刘纯救一个素不相识的孩子,后来孩子长大报恩的故事。我又讲了,她看病时,看到那个病人可怜,她主动给钱的故事。感动了许多人,人们说:刘纯 心灵太纯洁了。 又说:刘纯 太善良了! 刘纯人美,心更美。还说:刘纯有一颗金子般的爱心,帮助了别人,温暖了自己,感动了听这个故事的所有人。我们要学刘纯,每个人多奉献一点儿爱,温暖整个世界。</h3> <h3>肖燕和燕华有好几年没见面了,今天一见,亲近得不得了,没完没了地聊。</h3> <h3>  刘纯和刘永胜见过多次面,是老熟人儿,今刘纯一到,永胜显得格外兴奋。永胜和燕华第一次见面,他说:老听二小说张燕华,如雷灌耳,在我心里,您是一位特有有文化、有大学问的人,我特别崇拜您这教授级的先生,今儿有幸相会,荣幸,荣幸。</h3><h3> 张敬一跟燕华熟,跟刘纯不熟。但他知道刘纯,也知道刘纯是刘清江的媳妇。故意夸张地赞美刘纯。他说:哎呀! 刘纯,第一次见面,您真漂亮,您一来,棚壁生辉,光彩夺目。您说,您这么漂亮,这么年轻l 让同龄人们该怎么活呀! 刘纯听了赞美,心里美兹兹的,脸上泛起一点点红润。</h3><h3> 刘永胜为了活跃气氛,讲了他小时候喝消毒水的故事。他说,上小学三年级的时候,有一天翻墙进入动物园公园,让人家警卫给逮住了,关了一上午反醒,过了中午才放回家。一出动物园大门儿,对面是西郊市场,他又饿又渴,到处找水。他来到一个水果摊前,着有自来水笼头,但拧不出水,急中生智,他发现有一个大塑料水桶,他误以为是水,端起桶就喝,咕咚,咕咚,喝了好多,正来劲呢。那摊主跑过来说:别喝了!别喝了! 那是消毒水! 他一听消毒水,头都要炸了,妈呀! 会不会死呀! 赶快往家跑,一边跑,一边勾嗓子眼儿,想吐又吐不出来,想着心里就难受。他想多喝水,把毒给冲出来,见了路边自来水管就喝水,那时候路边自来水笼头是有个小盒子罩着,还有一把锁头锁着。谁家来挑水,带着钥匙,开了锁,才能有水。他就一路求叔叔、阿姨喝水,这个喝呀,喝得肚子涨成一个大锅一样,实再喝不动了。回到家,就得尿呀,这厕所上的,让人害怕。他忧心重重地睡了,第二天,早上一醒,他发现一场虚惊,自己并没有死。哈哈!从那一次以后,这消毒水管了一辈子,我从来不闹肚子。</h3><h3> 刘纯、张燕华、肖燕仨位女士,被永胜的故事,逗得哈哈大笑,几乎笑得上气不接下气儿。 刘纯和张燕华小时侯,在西四中学住校住一个房间。毕业后,几十年都一直有联系,有时侯,互相打个电话问候,有时候,见个面聊聊,这一聊,就又回聊起小时候的故事。这也是同窗发小儿,具最真、最亲的朋友,这种朋友,可以无话不谈。这种朋友,是自己在重大问题前犹豫不决时,第一个想见到的人。这种朋友,可以一块儿分享快乐,也可以帮自己度过难关,解去哀愁。这种朋友,在一定时间内不见面,会产生一种思念,甜甜的,美美的。这种朋友,一定要保联络,随时可以打听到对方的消息。如果,对方沉默了,潜水了,微信中好多天没有她(他)的信息,这'一边,会思念,会心慌,会紧张。为那一边的她(他)担忧,她(他)怎么样了? 她(他)为什么没有消息? 当一旦有了对方消息,那个高兴,那个兴奋,甚至想喝酒把自己灌醉,让自己痛快淋漓哈哈大笑个彻底。</h3> <h3>  肖燕有事儿,提前离开了。我们几个人,在分别前,在惠丰饺子楼前合影。</h3><h3> 第一排:刘纯、张燕华</h3><h3> 第二排:刘永胜、王立和、张敬一</h3><h3> 我们从惠丰出来时都三点了,人家服务员不摧我们,这还聊呢。有话下次接着聊吧,这真是酒逢知己千杯少,话要投机收不住。</h3><h3> 刘纯乘四号地铁回家,我们从西四护送张燕华到新街口,挥手告别,相约下次永胜做东再见。</h3><h3> </h3><h3>王立和(博客:然趣 欢迎您在百度上我的然趣</h3><h3> 新浪博客,目前有近十三万人网</h3><h3> 阅读。谢谢!)</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