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访之路

碧海红日

<h3>周六(2017年12月2日),我和丁老师、胡老师共同家访了六位学生家庭。常言道:不挑担子不知重,不生孩子肚不疼。在教室,只知道学生在校情况,但这些只是表面。只有深入下去,才有更多的了解。首先走访的是李香同学。他的父母是从赤东来县城卖鱼的,我们到时,他们生意正忙。不过,我们可以等他们忙空再说。</h3> <h3>李香的爸爸仍旧忙着,她妈妈空了下来。我们谈了李香在校情况,孩子挺听话,也努力了,但基础薄弱。她告诉我们,乡下的教育差,孩子基础实在不理想。然后谈了一些共同教育的话题。</h3> <h3>第二位是张美玲同学。她父母在外,跟着外婆生活。图为她和表妹挽着外婆,领我们去家里。有点温馨的感觉。</h3> <h3>谈学习,是必然的。同时,我们也了解到一些生活情况。我的这位学生是住在外婆家,还有位哥哥读中学。在我国类似这种留守儿童的情况挺多。这是一种时代特色,是无奈。真希望所有儿童有一个美好的童年,不仅指身体的,更是心灵的。</h3> <h3>第三位学生叫王棋勋,他基础不好,但平时我就发现他写字很认真,当时就在全班夸他会考好。果然期中考试有进步,还奖过他一个本子呢。我们来到的时候,他正在做语文作业。我看了做过的部分,基本对了,有一个错别字给他指出了。<h3><br></h3></h3> <h3>家里大人只有爷爷、爸爸。当问到妈妈呢,被告之“跑了”。当时,我感觉到有些歉意。爷爷有些残疾,以前做工时摔了。全家顶梁柱就是爸爸了。房子2011年时做了,但一直没有内装修。我们告诉家长,孩子在校有进步,相信这是一种慰藉。是啊,孩子听话,懂事,不给父母添堵这是最好的。当然,孩子毕竟是孩子,他们有天真、淘气的天性,人的成长无法一蹴而就。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师要传授知识,若能从人格上、智慧上对儿童有健康积极的影响,让学生感受到正直、善良、公平、智慧,这才是更重要的。</h3> <h3>第四位学生是查立锋,他是本学期从田桥转过来的。他的学习成绩不理想,考试分数低。孩子听话,有点胆小。我们到时,发现仅是一间不足十平方米的租住屋。他妈妈是山西人,带着儿女住在这里。他爸爸开长途车,回这较少。妈妈在一家餐厅打工,收入约二千。这位外地妈妈告诉我们,孩子在田桥学习成绩差,到县城租房也是为了二个孩子的学习。查立锋同学虽然成绩差,底子薄,但还是挺努力的。有些胆小不敢问老师,这个没必要的,因为老师经常在教室里叫学生来问,并且每问必答。努力吧,世上没有白流的汗水。</h3> <h3>第五位学生叫刘盛淞。他本不是我们计划的家访对象,但在校门口时,他主动跑来,希望老师去家访。我们很惊喜,因为有的孩子怕老师家访。他们的“家”是出租屋中的一间。</h3> <h3>刘盛淞同学成绩也不理想,但性格外向乐观。他妈妈讲了不少,他小时候随打工的父母在温州私立学校读书,但学费挺贵,后来转回老家株林读书,再是现在到我校(第三实验小学)就读。妈妈原来在外打工,现在带孩子来县城,一是为了做点小生意,即做熟食,四处叫卖;二是为了孩子学习,毕竟县城教育比乡下好。</h3> <h3>最后一位是余明博同学。他“家”在纺织街,路较远,骑车过去的。他妈妈正在上班,电话联系后迅速过来,带我们上楼去。六楼,有些难上。但他们天天如此。</h3> <h3>他们的…“家”是一位亲戚家里的一间房。余明博同学成绩较好,三年级时就跟随了我一年。他们家挺困难的,爸爸早年去世,妈妈在药店上班,每月仅1800元的工资。1800元是什么概念?在这个物价堪比北上广的小县城,可能几餐酒席就没了。也可能一些人零花钱都不够。但它却是这个家的生活来源,包括家里的爷爷、奶奶。妈妈介绍说衣服都是亲戚给的,我们心里挺难受。丁老师说他孩子刚进入初中,还有不少衣服不错,可以带给余明博穿。这位妈妈同意了。我的孩子挺大了,没有小学生适合的衣服,我想可以在其它方面帮助他。</h3> <h3>小余同学这房没有桌子,他是在一个很小的柜台上做作业,放几本书就铺满了。我们给妈妈提出这个问题,同时建议孩子也要出去玩玩,不要把自己封闭在一个狭小的天地。窗外的冬阳,正照射在孩子的身上,他应该感受到了温暖。</h3><h3>多希望阳光永远照着这位单亲的孩子!</h3> <h3>家访结束已是十一点多了。</h3><h3>以前也家访过,但这次感触似乎更深一些。不是每一个儿童都是被养在温室的花朵、被捧在手心的明珠。有的,就像小草。</h3><h3>老师们不是太阳、不是明星、不是大佬,也是生活中的草。但是,中国自古以来师者父母心,教学生涯与你相遇,相信是一种缘份,不管是一学期,或是更多点。不想说什么这事业那精神的套话,面对学生,这些年轻的生命,老师们发自内心想说:愿意当孩子们的太阳,照不亮天空,但可以照亮教室;愿意当春雨,虽然不够丰沛,但可以滋润初生的嫩芽.........</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