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镇远

兵麒麟

<h1><font color="#010101">  人生最好的旅行,就是你在一个陌生的地方,发现了一种久违的感动。 鸡年仲春,携妻寻访镇远古城。这个有两千多年历史的美丽小城,以其古朴、静美、祥和的气质和风貌深深地感动了我,令我久久难忘,常常想念。<br></font><font color="#010101">  <br></font><font color="#010101">  </font></h1> <h1>  镇远古城犹如一片狭长的柳叶,施施然出浴于群山间。舞阳河穿城而过,民居依河而建,随水岸蜿蜒,形成“九山抱一水,一水分两城”的独特风貌。站在舞阳河边,心境跟舞阳河的水面一样宁静,一样清澄。这里的人家,靠水的一侧是码头,靠山的一侧是曲巷,曲巷迂回直至山峦。山峦间是耕种,水中是船儿,是渔猎和水运。镇远的居民,就持这样的状态生活着,一年一年,一辈一辈。</h1> <h1>  古镇民居的建筑风格为青砖黛瓦、高封火墙、飞檐翘角、雕梁画栋,青石青砖泣诉着千年古镇的沧桑。镇远古民居把中原四合院的原型,搬到山上改造成山屋、吊脚楼、回廊等多种形式的山庄式院落,既重现了江南庭院的风貌,又体现出山地建筑的布局;既有堡垒式的森严,又兼有商贾大户的豪气。这些建筑是木石结构的完美结合,小处可见精雕细刻的花草鱼虫,大处则显出挥洒自如的豪放,它们是明清时代“西南都会”人们安居乐业的真实写照,又表现出商人财源通达的商业理念。江南与山地的完美结合,使镇远的民居成为中国建筑史上的奇观。镇远的民居建筑中最绝的就是“歪门邪道”了。凡开在小巷道旁的各家大门绝不会与小巷平行或垂直,小巷也决不与大厅正对,而是有意地将门的朝向转一个角度,斜斜地对着街道,即所谓“邪”(斜)道。老住户们说,这“歪”与“斜”是遵从风水先生的说法:“以南为尊”是一种富贵之相,又能“财不露白”。</h1> <h1>  在一个微寒的清晨,与妻去爬还不算景区的石屏山。从石屏山顶望下去,彼时晨光初现,薄雾初开,烟山笼翠,碧水环腰。镇远,不容质疑的秀美,尽收于眼底。循着简陋的当地手绘地图,穿过那被脚步磨得油亮的青石板巷道,去寻找古栈道的曲折身影。晨曦里的古栈道,入眼就是坍塌的景象,荒凉与萧瑟扑面而来。前一年的枯草,萋萋满径,萎黄衰败,仍然固执着不肯倒去。站在这萧瑟荒凉的起点,望不见残破石级的尽头,难以想象当年曾有过的人挑马驮,流连穿梭,还有那百年前兴旺的水道,如今一起被铁道与公路替代。谁知道铁道与公路,在未来的某一天,又会被什么所替代?世间万物,成住坏灭,物换星移,有什么能敌得过时间与人类的进步?想起一个词来,叫沧桑;还有一个词,那就是看到兴废与更替的时候无法抑制的唏嘘。<br>  <br>  <br>  &nbsp;<br></h1><div><br></div> <h1>  山腰上,有一座白石牌坊,成色很新,题了“石屏巨镇”四个大字,不远处是一棵老槐树,老得一目了然。尽管树干的芯子已被掏空,成了一道空心的奇景,但它残存的身躯硬是支撑起偌大的树冠,枝叶还那么繁茂,生命力这种东西,永远可以叫人仰视。</h1> <h1>  黄昏时分,天空淅淅嗒嗒地下起雨来。回到客栈,推窗而望,水光雾霭立刻染你一身。看远远的河上划来一只小船,雨里风里慢慢摇过,长长的水痕拖在身后,漾开来,又平复下去。两岸的灯火次第亮起,天与地与水,渐渐氤氲为一体,无缰无界。泛白的红纸灯笼在屋檐下飘摇。看着看着,恍惚间仿佛时空移换,我们置身之处已超然离尘,来处被忘却,喧嚣被抛远,我们不再是猎奇的过客,因为心灵竟如此安憩。</h1> <h1>  古城镇远,千年的故事依然在延续,人在镇远,生活在这里似乎与时间没有关系。我们在这桨声灯影里微薰了,今夕何夕? </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