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见了 六十年的跃进村

博格达峰

<h3>  武汉人,乃至全国百姓现在都知道“六角亭”和“大跃进时代”,但我要说“六角亭和跃进村”时,恐怕有人就会问:“六角亭是武汉精神病院的代称,而跃进村呢”?是啊!六角亭与跃进村有何关系?</h3><h3> 有关系!先看下图:</h3> <h3>  图中近景的两栋楼就是“武汉精神病院”,而环绕与它的周边区域就叫“跃进村”,左上角的金色亭子就是六个角的“六角亭”。当然,这个亭子是为了记念曾经的“六角亭”而新建不久的!</h3> <h3>  当年真正的六角亭建在顺道街的边上,也是在一栋三层楼的楼顶上,据何祚欢说:是上世纪初一大户人家显摆的标致。小时候,我们跃进村的伢都曾爬上去玩过!</h3> <h3>  看到这里,大家该明白了吧!“六角亭”(武汉精神病院)与跃进村都是上世纪五十年代末“大跃进时代”同时兴建的。当年的精神病院也是几栋红砖红瓦的三层楼房,现在是高楼大厦了!</h3> <h3>  跃进村十栋与精神病院仅隔着一条十余米宽的小路。所以,跃进村的伢在社会上通常会自嘲的说:我是六角亭出来滴!</h3> <h3>  跃进村的南面是中山大道,西面是武汉市第一人民医院,东端是游艺路和五马路,而北边就是老京广铁路,过了铁路的地方就叫“铁路外”了。哪时候,跃进村滴伢翻过铁路边上的一道院墙,就轻松的进到武汉展览馆。馆内吊灯上苏联人装饰的各种水晶玻璃球,都是我们跃进村的伢用竹杆敲下来、偷回家的。遗憾,哪么漂亮的水晶玻璃球没有收藏下来!</h3> <h3>  对于出生在“大跃进时代”又“成长在跃进村”的我来说,对这片家园都是满满的爱啊!当然现在的武汉展览馆已不足矣承载我们儿时的美好回忆了!</h3> <h3><font color="#010101"> 好了!交待完跃进村的所在位置,下面就言归正题---六十年的跃进村! </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跃进村,建设于上世纪五十年代末的“大跃进时代”,故取名为“跃进村”!整个“村里”同时共盖起三十八栋三层楼的红砖红瓦房。其中:1(号)栋和18-20栋及30-38栋是分两个单元进出、内走道、共用厨房结构;2-5栋和10-17栋是外走道独家厨房和卫生间;6-9栋是外走道独家厨房公共卫生间。大家可能纳闷:哪个年代的住房就有“独厨独卫”?不相信吧?但事实不仅如此,还有更大手笔的独立院区---高级船员宿舍。每一层楼左右各一户,大房套房小房、厨房卫生间一应俱全,而且全是木地板。七十年代又相继盖了39、40、41三栋四层楼,总共四十一栋。</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够豪华也够高大上了吧! </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还在纳闷吗?这不是传说中的“高干大院”吧?当然不是!你知道了房屋的建造和所有者后就明白了,跃进村的全称是---长江航运局跃进村宿舍!住在这里的绝大部分住户都是从事长江航运业的“长航职工”!</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我父亲就是长江航运上的老船员,我们家是一九六二年从汉口的武圣路迁进跃进村的。</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看图---我的故居九栋十一号!</font></h3> <h3>  看看片中的这个图形---锚和展翅飞翔的海鸥,用现代的话说是logo。她就是当年长江航运局的标致、企业logo!是我们哪个年代孩子们走在街上、挂在脸上的骄傲!</h3> <h3> 承载儿时梦想和美好回忆的故居,当年可不是这样破烂的哟!内走道独门独户,门前整洁宽敞、绿树成荫。整个夏天你看不到一个蚊子的搔扰,晚上各家各户的竹床一个挨着一个、和睦相处;微风习习,数着天上的星星安然入眠!</h3> <h3> 再看看门前的这棵老梧桐,哪可是我小时候每晚一泡尿的浇灌才长成今天这样的参天大树啊!</h3> <h3>  楼梯拐角的外墙用实木和玻璃装饰。</h3> <h3> 外走道的栏杆也是独俱风格。</h3> <h3> 外挂的下水管道设计得有形有样,全是铸铁制作的,六十年完好无损。</h3> <h3>  厨房窗户的装饰即起到了隔离(现在叫防盗网)作用,也不失为精雕细琢的建筑艺术。</h3><h3> 其高大上足见一斑!</h3> <h3> 右手拿着“跃进村-9”,左手却比划着6。哈哈哈!真不是我“老年痴呆”啊!我的意思是“六十年的跃进村”!</h3> <h3> 当年的跃进村确实很牛逼的,不仅环境优雅,菜场、粮店、煤店、杂货铺、公用电话更是一应俱全。生病了根本不需到边上的市一医院,“村里”就有自己的门诊部,两层楼的,即方便又及时,而且凭个小本本《家属证》还不收钱。</h3> <h3> 再看看“村里”这栋四层楼的房子,1962年竣工的,启用时的照片在《长江日报》的头版上刊载,绝对是哪个年代武汉最高大上的教学楼——长航子弟学校,后更名为长航一中!跃进村的伢都在这所学校读书,教室里的黑板是毛玻璃的,桌子板凳的腿是钢筋制作的,站在四楼的走道上就可以看到龟山和长江大桥上的汽车火车!</h3> <h3> 跃进村的名字沿用了六十年,只是上世纪的“文革时期”一度统一叫“向阳楼”!</h3> <h3>  向阳楼三字依然随处可见。</h3> <h3> 后来,连接游艺路与利济北路不到300公尺小路两旁的住户,破窗开门办店,成为了武汉市第一条装饰材料市场街;再后来,装饰材料店搬走了,又成为了“广告招牌”制作一条街了!</h3> <h3> 昔日的整洁优雅、宁静舒适已不复存在了,拥挤破烂和乱搭乱盖再也看不到当年的美好了!</h3> <h3> 现代与历史的碰撞!</h3> <h3>  三层变成了四层。</h3> <h3> 另辟蹊径也是留守在跃进村的迫不得已。</h3> <h3> 已经杂草丛生了啊。</h3> <h3> 去年的一场火,将6栋烧得面目全非。</h3> <h3> 青春年华时嫁到跃进村的老奶奶,在这里生活了整整六十年。孩子们都已买房搬走了,她却选择住守,因为这里承载了她太多太多的不舍!</h3> <h3>  从老人步履跘姗里昭示了跃进村的没落!</h3> <h3> 邀杯推盏、茶余饭后的欢声笑语已经是人走茶凉了。</h3> <h3> 拆迁!六十年的跃进村面临的是整体拆迁!</h3> <h3> 先围再拆。</h3> <h3>  围!</h3> <h3> 拆!</h3> <h3> 再华美的大剧,也有剧终的哪一刻!</h3><h3> 六十年的跃进村正如同这枯叶拉起的大幕,已走到尽头该谢幕了!</h3><h3> 六十年的跃进村和建造时的哪个“大跃进时代”,都随着一个“拆”字而在人们的视野和记忆里渐行渐远的淡去了!</h3> <h3>  当年这块黑板上的所有宣传制作,基本上是我完成(承包)的。她记载的不仅仅是我“儿时的艺术梦想”,更是我放飞梦想的摇篮!</h3> <h3>  跃进村的明天会是怎样?当然会有更多与我无关的美好!但我此刻最应该做的,就是随手用餐巾纸蘸上水,记录下跃进村最后的定格:</h3><h3> 再见了 跃进村 2017·11·18</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