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读“红楼”(44)----黛、钗思想、性格上的差异

琴韵悠然

<h1>  曹雪芹写黛、钗这两个艺术形象,是刻意要写出她们的思想和行为上的差异,黛玉是封建礼教的叛逆,宝钗是封建礼教的忠臣。当然,他不是把一个一味地往正面写,一个一味地往负面写。他写出了每一位性格的复杂,人性的诡谲,他写出的不是肯定或否定的概念,而是鲜活的生命存在。</h1> <h1> 思想上的差异</h1><h1> 贾宝玉对宝钗规劝他读书上进,持明确的否定态度。曹雪芹借贾宝玉之口批判宝钗,下笔是不留情面的,"好好的一个清净洁白女儿,也学的沽名钓誉,入了国贼禄鬼之流!这总是前人无故生事,立言竖辞,原为导后世的须眉浊物,不想我生不幸,亦且琼闺绣阁中亦染此风,真真有负天地钟灵毓秀之德!"而且更直接地写出独有黛玉自幼不曾劝他立身扬名,所以深敬黛玉。</h1> <h1> 性格上的差异</h1><h1> 书中的黛玉是刻薄大师,在第三十四回,宝玉挨打以后,黛玉自己因为心疼宝玉两眼哭肿,像桃儿一般,可是,后来她立在花阴下,看见宝钗走过,发现人家眼睛上有哭泣的痕迹,就嘲笑说:"姐姐也自保重些儿,就是哭出两缸眼泪来,也医不好棒疮!"只许自己的眼睛哭成红桃一般,不许人家有泪痕,说这样尖酸的怪话,这样的冲撞,可见一般。</h1><h1> 第七回,周瑞家送宫花的那一回,就写道宝钗胎里带来一股热毒,就是暗示,她其实和其他贵族家庭的青春女性一样,从先天说,她身腔里也有一副渴望自由、向往爱情的热辣辣的灵魂。在这个生命的本原上,她跟黛玉并没有什么不同,但是到了后天,她在封建家长的教训下,就自觉地以自由恋爱、流露真情、张扬个性、独来独往为错、为耻、为罪、为孽,她以最大的努力来压抑自己,给自己的灵魂降温,一直降到冷冰冰的程度。书里写到,当然那是一种艺术手法----一个秃头和尚给介绍了一个奇怪的海上方,那丸配制简直难于上青天,几乎牵扯到每一个重要的节气,要求非常的苛刻。那段文字其实就是一个隐喻,是指她那个生命,年年月月,日日夜夜,都必须战战兢兢,规规矩矩,才能压住先天的热毒,达到所谓端庄贤淑。她的美,书里多次写到,但也一再点出,那种美,属于"任是无情也动人"的冷艳。</h1><h1> 但宝钗在关键时刻也绝不吃素。第三十回,黛玉问宝钗在她哥哥的生日宴席上看了几出什么戏,宝钗就故意说,我看的是李逵骂宋江,后来又赔不是。宝玉一旁就说,这出戏叫"负荆请罪",宝钗干脆就把炮口对准黛玉、宝玉两个人,气呼呼地说,原来这叫做负荆请罪,你们通今博古,才知道什么是负荆请罪,我不知道什么是负荆请罪!几句话说得二玉脸红无语,所以宝钗也不是一味地装愚守拙,温柔敦厚,她一金刚怒目,也够尖酸刻薄的。这场正面冲突也只能说是三角恋爱关系的情感冲突。</h1><h1><br /></h1> <h1> 黛、 钗合一</h1><h1> 黛玉明爱宝玉,宝钗暗恋宝玉,宝玉却只爱黛玉。黛、钗思想上的差异或者说本质上的对立,呈现折射式的,两个人并没有在这样的大是大非上形成哪怕是一次的正面冲突。她们的正面冲突,都表现在对宝玉的感情而引发的短兵相接中。</h1><h1> 到了第四十二回,因为黛玉在前面玩牙牌时所说的牙牌令里,用了《西厢记》、《牡丹厅》里的句子。在那个时代封建贵族家庭的青年男女,看《西厢记》、《牡丹厅》的戏不算越轨,读那样的书,却要被视为下流行为。之后,宝钗把黛玉叫到蘅芜院,让黛玉跪下,说要审问黛玉。不要以为他们为了宝玉准备一决雌雄,其实,这一回中毫无火药味,倒充满温馨的氛围,叫做"蘅芜君兰言解疑癖",不是"谰言",而是"兰言",即知心话,不是引出激烈的辩论,而是解除了对方的怀疑癖病。黛、钗从此和平相处,直到八十回最后。</h1><h1> 宝玉也问黛玉几时跟宝钗尽弃前嫌,和好到如此地步的。黛玉说她说错了酒令,宝钗不是去向家长告发,而是私下里给她提醒,实际上进行保护,后来更怜惜她寄人篱下,派人送来上好的燕窝和洁粉梅片雪花洋糖,从那时起,她就是改变了对宝钗的看法。她对宝玉说,谁知宝钗竟是好人,我素日只当她藏奸!宝玉这才明白。</h1> <h1>  脂砚斋认为,曹雪芹并不打算把黛、钗的矛盾冲突贯穿全书,在全书过了三分之一以后,就有意结束她们之间的摩擦冲突。这里有一条脂批:"钗、黛虽二个,人却一身,此幻笔也。"她还说,请看黛玉死后,宝钗之文字,便知余言不谬也。她已经看到了八十回后黛玉死去的情节,她那时以为我们这样的后人,这样的读者,早晚也能看到,而且会获得和她一样的感受。但是,曹雪芹所写的八十回后的文字,后来却被借阅者迷失了。所以说,黛、钗二人,在小说中名不同,人也明明是两个,但想象黛、钗虽二人却一身,如今的我们想象力再丰富,把她们想成一个人确实也困难。</h1><h1> 四十二回以后,虽然两个人已经和好,但是大体上还是各行其道,但是双方成了朋友,不再猜忌冲突,和好为一,这是事实。</h1><h1> 曹雪芹这样设计,是因为在他心目中,黛、钗尽管思想有别,追求不同,但她们同是闺阁囚徒,同样受到封建礼教的压抑,都属红颜薄命,都应给予理解、同情,为之惋惜、哀悼。</h1><h3> 读《刘心武揭秘&lt;红楼梦&gt;》整理</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