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临近下班来的门诊患者,散点图异常图片,刘氏染色镜检</h3> <h3><font color="#010101">淋巴细胞增多,出现大量刺激性淋巴细胞,异淋25%,分类不明细胞4%。</font></h3> <h3>尿蛋白3+,镜检</h3> <h3>肾小管上皮管型</h3> <h3>蜡样管型</h3> <h3>透明管型</h3> <h3>各种肾小管上皮</h3> <h3>宽大管型</h3> <h3>尿内出现病理管型,提示肾小管损伤。患者53岁,中年人因胸腺萎缩,一般不会出现淋巴细胞的异常,出现大量异淋,一般都是病理性的,综合情况指向一个疾病:流行性出血热。</h3> <h3>提示肾前性的缺血或其他异常</h3> <h3>电话询问患者的情况,医生说:患者农村患者,一周前出现发热,最高42℃,在诊所静点“头孢”3天,依然发热,现眼眶肿胀来就诊的。告知高度怀疑流行性出血热,需要详细检查体征和病史。半小时后,家属取走报告单。再次联系医生,说:患者初期出现了头,眼眶,腰疼症状,现眼眶,颈部发红,面色发红,昨天突然出现了尿量大量减少,已建议患者去传染病院进一步检查</h3> 出血热即流行性出血热又称肾综合征出血热,是危害人类健康的重要传染病,是由流行性出血热病毒(汉坦病毒)引起的,以鼠类为主要传染源的自然疫源性疾病。以发热、出血、充血、低血压休克及肾脏损害为主要临床表现。别称流行性出血热、肾综合征出血热英文名称hemorrhagic fever由流行性出血热病毒(汉坦病毒)引起的常见症状发热、头痛、腰痛、眼眶痛及恶心呕吐、胸闷传播途径主要传播为动物源性,病毒能通过宿主动物的血及唾液、尿、便排出,鼠向人的直接传播是人类感染的重要途径病因由流行性出血热病毒(汉坦病毒)引起。1.宿主动物和传染源主要是小型啮齿动物、包括野鼠及家鼠。2.传播途径主要传播为动物源性,病毒能通过宿主动物的血及唾液、尿、便排出,鼠向人的直接传播是人类感染的重要途径。3.人群易感性一般认为人群普遍易感,隐性感染率较低,一般青壮年发病率高,病后有持久免疫力。临床表现出血热潜伏期一般为2~3周。典型临床经过分为五期:发热期、低血压休克期、少尿期、多尿期及恢复期。1.发热期主要表现为感染性病毒血症和全身毛细血管损害引起的症状。起病急,有发热(38℃~40℃)、三痛(头痛、腰痛、眼眶痛)以及恶心、呕吐、胸闷、腹痛、腹泻、全身关节痛等症状,皮肤黏膜三红(脸、颈和上胸部发红),眼结膜充血,重者似酒醉貌。口腔黏膜、胸背、腋下出现大小不等的出血点或淤斑,或呈条索状、抓痕样的出血点。2.低血压休克期多在发热4~6日,体温开始下降时或退热后不久,主要为失血浆性低血容量休克的表现。患者出现低血压,重者发生休克。3.少尿期24小时尿量少于400ml,少尿期与低血压期常无明显界限。4.多尿期肾脏组织损害逐渐修复,但由于肾小管回吸收功能尚未完全恢复,以致尿量显著增多。第8~12日多见,持续7~14天,尿量每天4000~6000ml左右,极易造成脱水及电解质紊乱。5、恢复期随着肾功能的逐渐恢复,尿量减至3000ml以下时,即进入恢复期。尿量、症状逐渐恢复正常,复原需数月。检查1.常规检查(1)血常规 早期白细胞总数正常或偏低,3~4日后即明显增高,多在(15~30)×109/L,异型淋巴细胞在1~2病日即可出现,且逐日增多,一般为10%~20%,部分达30%以上;血小板明显减少,低血压及少尿期最低,并有异型、巨核血小板出现,多尿后期始恢复。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在发热期开始上升,低血压期逐渐增高,休克期患者明显上升,至少尿期下降,其动态变化可作为判断血液浓缩与血液稀释的重要指标。(2)尿常规 显著的尿蛋白是本病的重要特点,也是肾损害的最早表现。尿中还可有红细胞、管型或膜状物(是凝血块、蛋白质与坏死脱落上皮细胞的混合凝聚物)。2.血液生化检查(1)尿素氮及肌酐 低血压休克期轻、中度增高。少尿期至多尿期达高峰,以后逐渐下降,升高程度及幅度与病情成正比。(2)电解质 血钾在发热期可有降低,休克期仍低,少尿期上升为高血钾,多尿期又降低。但少尿期亦有呈低血钾者。血钠及氯在全病程均降低,以休克及少尿期最显著。血钙在全病程中亦多降低。(3)二氧化碳结合力 发热后期即下降,低血压休克期明显,少尿期亦有下降,多尿期逐渐恢复至正常。3.凝血功能检查凝血因子大量消耗,血小板下降,凝血酶原和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延长,纤维蛋白原降低。继发性纤溶亢进表现为凝血酶凝固时间延长,纤维蛋白降解物增加及优球蛋白溶解时间缩短。血浆鱼精蛋白副凝试验(3P试验)阳性。4.特异性抗原、抗体和病原学检查早期用免疫荧光试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胶体金法在血清、尿沉渣细胞可查特异性抗原。检测血清特异性抗体IgM1:20以上和IgG抗体1:40为阳性,恢复期血清特异性IgG抗体比急性期有4倍以上增高者也可诊断。RT-PCR法检测血清中病毒RNA,可用于早期诊断。诊断一般依据临床特点和实验室检查、结合流行病学资料,在排除其他疾病的基础上,进行综合性诊断,对典型病例诊断并不困难,但在非疫区,非流行季节,以及对不典型病例确诊较难,必须经特异性血清学诊断方法确诊。分为疑似病例、临床诊断病例、确诊病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