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卫功立</h3><div><br></div><div> 如果没有《滕王阁序》,说实话滕王阁真没有什么奇特之处。江南三大名楼,都因为有诗文传世而声名大噪,崔颢一首《黄鹤楼》让李白都汗颜,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于是,从唐朝开始,那个“烟波江上使人愁”的黄鹤楼随着诗人的思绪加上仙人乘鹤飞去的传说让这座楼名满天下,千年不衰;湖南的岳阳楼也因为“范希文两字关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从此和八百里洞庭一起融入了中国读书人“修齐治平”,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血脉里,《岳阳楼记》让这里成为了中国士大夫精神的一个文化地标;而滕王阁,只因为两个字,才情:王勃写《滕王阁序》时,年仅二十三岁,风流年少,谈笑间才思泉涌,成为千年来骈体文无法超越的高峰。</div><div><br></div><div> 二十三岁,是一个和文化息息相关的年龄,聂耳作《义勇军进行曲》时也是二十三岁,曹禺创作《雷雨》时也是二十三岁。王勃和聂耳最后都是溺水而亡,我曾戏言,中国文人怕水,从屈原的汨罗江,李太白传说也是酒醉之后溺水而亡,近代王国维也是在北京投昆明湖而亡,加上王勃和聂耳,免不得一阵哀婉。来到滕王阁,已经是下午时分,季节已经是深秋,金黄剔透的银杏,有些清冽冷峻的赣江水,让人不免多少有了些怀古之情。来这里,就是为了感受当年王勃为何得打那种灵感,现在的滕王阁已经是新建的,一千多年来,已经多次毁掉,多次翻修,大唐的遗迹几乎看不到了,只能在诗文里感受那个文化高度自由的时代,高度的自由带来了文化的高度繁荣。我们今天提伟大复兴,大概就是让我们的民族和文化发展到那是时候的地位吧,不仅仅是世界影响,那时候的大唐直接就是世界的中心。作为文化,唐宋之后其实我们一直在走下坡路,元朝直接把华夏文明割断,明朝也没能复兴,后来满人入关,文化进一步没落,五四之后更加断裂,加上后来的“文革”,如今我们只能是仰望华夏文明了。曾经到宝鸡去看过青铜器“何尊”,才会感觉背心发凉,今天我们的“初心”在哪里?甲午海战失败后,我们从学习西方变为学习日本,民国时依靠美国,解放后我们学习苏联,其实都没有一条属于自己的路。一个国家和一个民族最核心的竞争力是文化,比如犹太人,不说了,越扯越远。</div><div><br></div><div> 站在滕王阁上,远眺对岸高楼林立,俯瞰赣江水默默流淌。没能看到“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这样的意境只能闭上眼睛去领略了。《滕王阁序》中,我很喜欢另外两句“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三尺微命,一介寒生”的王勃,二十三岁飘零到此,自己就是失路之人和他乡之客,都督阎公的盛宴,自己无非是个助兴的而已,这种热闹之下的孤独从这两句万能能透视。而我,年近不惑,坚信这个世界会好的,内心特立独行地行走着,思考者,其实就是一个孤独的人,只有在这里,心里默默读着王勃的诗文“槛外长江空自流”,能找到一种共鸣?</div><div><br></div><div> “古来圣贤皆寂寞,唯有饮者留其名”,经历着这么多年的风和雨,也慢慢明白了其实人生就是一场修行,开始笃信阳明学。读书、写作、行走,在思考和学习中不断提升行走生命的质量。晚风微凉,华灯璀璨,入夜的赣江两岸,肯定超过了大唐时的规模和华丽。在滕王阁旁边的小菜馆喝了几杯“四特酒”,在醉眼朦胧中看一江两岸灯火,看屹立江边的滕王阁,渐渐入梦,梦见和王勃对饮,醉在楼中。</div><div><br></div><div><br></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