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有趣的十张画

范汉扬

<h3>海边男孩 梵高</h3> <h3><br /></h3><h3>《梦》 </h3><h3>204.5×298.5cm;布,油彩;纽约现代美术博物馆藏</h3><h3>亨利·卢梭是法国现代派画家,《梦》是卢梭逝世前最后一幅杰出的作品,可以说代表了他的真个风格与追求。</h3><h3>在画面左角,卢梭将他初恋时的情人画在沙发长椅上,置身于充满梦幻的热带丛林中。在这片森林里,奇花异草郁郁苍苍,两只狮子虎视眈眈,还有隐藏在森林深处的大象和禽鸟,以及惨淡月光下吹奏长笛的黑人,营造了一种异国情调和带有神秘意味的梦幻之境。</h3> <h3>《埃丝特蕾姐妹》是法国枫丹白露画派的重要代表作品,描绘的是法国国王亨利四世的宠姬卡芭利埃尔、埃丝特蕾杰两姐妹妹沐浴时相互戏玩的情景。两姐妹正在大床的帷幕之中梳妆打扮,房间深处一位衣着华丽的妇女正在大壁炉前缝纫。人物手捏乳房的动作暗示着贵妃期望怀孕得子。埃丝特蕾后于1599年难产身亡。画面没有使用太多色彩,背景以暗粉色帷幕为基调,突显人体的亮肤色。画家对细部描绘的热衷,以及远近人物大小悬殊的夸张手法,都极好地体现了写实传统。同时,画家又巧妙地运用当时在解剖和透视上的成就,人物的手画得尤其精彩,富有变化并极具神情。人体虽无剧烈动作,却塑造得结实充分,细致动人,堪称杰作。</h3> <h3>1948年5号作品&nbsp;波洛克&nbsp;1948年&nbsp;滴画&nbsp;243.8×12.9厘米&nbsp;私人收藏</h3><h3>&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1946年,波洛克开始用&quot;滴洒法&quot;(drip)创作,有点类似中国画中的泼墨,就是将油画颜色调稀或者直接用油漆,用笔或勺滴洒在画布上。波洛克的滴洒法绘画随意之间隐藏着戏剧性的偶然效果,激情四射而且充满了色彩的自由、张力和狂野,加上他不拘一格,绘画过程中&quot;泥沙俱下&quot;,沙砾、碎玻璃、杂物都敢入画,他作品技法的独创和视觉效果的另类给当年美国艺术带来极大的震动,被视为是摆脱欧洲影响的美国抽象艺术时代的开始,是美国自由精神的象征。《1948年第5号》是杰克逊·波洛克&quot;滴画&quot;中的精品,画布被钉在纤维板上,画布上的颜色有黄色、白色、栗色以及黑色,画面在看似随意的泼洒中,狂野而富有张力的色彩线条有着自身的逻辑,隐藏着戏剧性的偶然效果,画家也在移动中即兴而刻意地编排着视觉音乐的节律。这幅作品于2006年11月3日拍卖出&nbsp;当时全球绘画作品最高价,达1亿4千万美元,收购名画者是一位墨西哥金融家。&nbsp;</h3> <h3>黄·红·蓝&nbsp;康定斯基&nbsp;1925年&nbsp;油画&nbsp;127×200厘米&nbsp;藏于法国巴黎国立现代艺术馆&nbsp;</h3><h3>&nbsp;&nbsp;&nbsp;&nbsp;《黄·红·蓝》被认为是康定斯基艺术理论的最好诠释。它试图把抒情和几何抽象有机地结合起来。结合的办法就是在几何结构与造型中配上明亮的光与柔和的色彩,使抽象绘画富于激情和想象。抽象艺术本来就是捉摸不定的意念图案,所以,面对《黄·红·蓝》时,最好的办法就是放弃无谓的猜测、揣摩与思考,在色彩、线条的舞动中,尽情体会艺术的纯粹与美丽。也许有人并不习惯这种没来由的表现,然而美丽却是不可置疑的,震撼更是不可抗拒的力量,因为它的美拥有与心灵节拍相吻合的节奏,或混乱,或激荡,或野蛮,或明快……不用在画面中费尽心力寻找什么,仅仅在视觉的纯粹享受中,你就已经感受到了。&nbsp;</h3> <h3>席勒《死神和少女》中,画面中心少女紧紧地搂抱住死神,少女红黄相间的连衣裙与死神黑褐色的衣服,呈现出热烈与宁静的对比。而凹凸不平的笔触,赭、红、黄的等色调的突现,使暖色调的画面感觉不到温暖安宁,只有一丝丝淡漠的伤感,预示着少女即将被死神带走的情景。</h3> <h3>《呐喊》是挪威画家爱德华·蒙克1893年创作的绘画作品。该画作的主体是在血红色映衬下一个极其痛苦的表情。在当时蒙克的眼中,奥斯陆峡湾充满着发抖的、血红的幻觉,让人感到恐惧,甚至有些恶心。在《呐喊》画作中,蒙克所用的颜色虽然与自然颜色的真实性是一致的,表现方式上却极度夸张,展现出了他自己的感受,画作里的线条扭曲,与桥的粗壮挺直形成鲜明对比,蒙克将画面中沉闷、焦虑并且孤独的情感,表现到了一种极致。《呐喊》是表现主义绘画的代表作品。</h3> <h3>马蒂斯 粉红色的裸妇﹝Pink Nude﹞</h3><h3>1935 年,油彩画布,66×92.5 公分,巴尔的摩美术馆?马里兰州﹝Maryland﹞,美国</h3> <h3>彼埃·蒙德里安(英文:Piet Cornelies Mondrian,1872年3月7日-1944年2月1日),荷兰画家,风格派运动幕后艺术家和非具象绘画的创始者之一,对后世的建筑、设计等影响很大。</h3><h3>蒙德里安是几何抽象画派的先驱,以几何图形为绘画的基本元素,与德士堡等创立了&quot;风格派&quot;,提倡自己的艺术&quot;新造型主义&quot;。他还认为艺术应根本脱离自然的外在形式,以表现抽象精神为目的,追求人与神统一的绝对境界,也就是现在我们熟知的&quot;纯粹抽象&quot;。</h3> <h3>毕加索对爱的完美体现《梦》1927年,47岁的毕加索与长着一头金发,体态丰美的17岁少女初次相遇,从此,这位少女便一直成为毕加索绘画和雕刻的模特儿。又过17年,64岁的毕加索给她的生毕加索的油画《梦》 </h3><h3>日贺信中说:"对我来说,今天是你17岁生日,虽然你已度过了两倍的岁月。在这个世界上,与你相遇才是我生命的开始。"《梦》这幅画作于1932年,可以说是毕加索对精神与肉体的爱的最完美的体现。《梦》是与&lt;&lt;镜前的少女&gt;&gt;同一年完成的,就平面分解特点来看两者有异曲同工之妙。但《梦》要简洁的多,只用线条轮廓勾画女性人体.并置于一块红色背景前,女人肢体没有作更大分析稍作夸张划分,色彩也极其单纯. 两幅画是毕加索立体派描绘女人形象和新古典派风格相结合的产物,是形象极端自由性--线条和色彩自由组合的杰作. 毕加索用最简单的绘画表现出了一个在梦境和现实中的少女,他独特的表现手法给观者更多的想象空间和思维自由性。</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