喀斯特地貌

WWK

<h3>喀斯特地貌</h3><h3>喀斯特地貌(英语:karst landform),是具有溶蚀力的水对可溶性岩石(大多为石灰岩)进行溶蚀作用等所形成的地表和地下形态的总称,又称岩溶地貌。除溶蚀作用以外,还包括流水的冲蚀、潜蚀,以及坍陷等机械侵蚀过程。</h3><h3>喀斯特(Karst)一词源自前南斯拉夫西北部伊斯特拉半岛碳酸盐岩高原的名称,当地称谓,意为岩石裸露的地方,&quot;喀斯特地貌&quot;因近代喀斯特研究发轫于该地而得名。我国云贵高原、湖南南部郴州等地区属于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区。</h3><h3>我国喀斯特地貌分布区域较广,如广西、云南等地。喀斯特地貌主要特征体现在溶洞、天坑等地理现象</h3><h3>中文名</h3><h3>喀斯特地貌</h3><h3>外文名</h3><h3>karst landform</h3><h3>分类</h3><h3>地貌学</h3><h3>属性</h3><h3>自然地理</h3><h3>别名</h3><h3>岩溶地貌</h3><h3> 这几种常见的地貌类型,我被震撼到了</h3><h3>溶岩种</h3><h3>可溶性岩石有3类:1.碳酸盐类岩石(石灰岩、白云岩、泥灰岩等)。2.硫酸盐类岩石(石膏、硬石膏和芒硝)。3.卤盐类岩石(钾、钠、镁盐岩石等),总面积占地球总面积的10%。从热带到寒带、由大陆到海岛都有喀斯特地貌发育。中国喀斯特地貌分布广、面积大,主要分布在碳酸盐岩出露地区,面积约91~130万平方千米。其中以广西、贵州、云南和四川青海(即云贵高原)东部所占的面积最大,是世界上最大的喀斯特区之一。西藏和北方一些地区也有分布。按出露条件,喀斯特地貌可划分为:裸露型喀斯特、覆盖型喀斯特、埋藏型喀斯特。按气候带分为:热带喀斯特、亚热带喀斯特、温带喀斯特、寒带喀斯特、干旱区喀斯特。按岩性分为:石灰岩喀斯特、白云岩喀斯特、石膏喀斯特、盐喀斯特。此外,还有按海拔高度、发育程度、水文特征、形成时期等不同的划分等。</h3><h3><br /></h3><h3>发育演化</h3><h3>喀斯特地貌可分出以下6种:</h3><h3>1、地表水沿灰岩内的节理面或裂隙面等发生溶蚀,形成溶沟(或溶槽),原先成层分布的石灰岩被溶沟分开成石柱或石笋。</h3><h3>喀斯特地貌</h3><h3>2、地表水沿灰岩裂缝向下渗流和溶蚀,超过100米深后形成落水洞。</h3><h3>3、从落水洞下落的地下水到含水层后发生横向流动,形成溶洞。</h3><h3>4、随地下洞穴的形成地表发生塌陷,塌陷的深度大面积小,称坍陷漏斗,深度小面积大则称陷塘。</h3><h3>5、地下水的溶蚀与塌陷作用长期相结合地作用,形成坡立谷和天生桥。</h3><h3>6、地面上升,原溶洞和地下河等被抬出地表成干谷和石林,地下水的溶蚀作用在旧日的溶洞和地下河之云南路南的石林是上述第一阶段(溶沟阶段)的产物,这里的自然风光因阿诗玛姑娘的动人传说而变得格外旖旎。桂林的象鼻山,则是原地下河道出露地表形成的。在广西境内,经常可看到这种抬升到地表以上的溶洞,俗称&quot;神女镜&quot;或&quot;仙女镜&quot;。</h3><h3>成因原理</h3><h3>喀斯特地貌形成为石灰岩地区地下水长期溶蚀的结果。石灰岩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CaCO3),在有水和二氧化碳时发生化学反应生成碳酸氢钙[Ca(HCO3)2],后者可溶于水,于是空洞形成并逐步扩大。这种现象在南欧亚德利亚海岸的喀斯特高原上最为典型,所以常把石灰岩地区的这种地形笼统地称之喀斯特地貌。</h3><h3>喀斯特地貌形成条件</h3><h3>地貌形成的根本条件,我国西南地区之所以喀斯特地貌分布广泛,最主要的是这里有其发育的主体。大量的碳酸盐岩、硫酸盐岩和卤化盐岩在流水的不断溶蚀作用下,在地表和地下形成了各种奇特的溶洞。</h3><h3><br /></h3><h3>喀斯特地貌岩石</h3><h3>喀斯特景观。从溶解度上看,卤化盐岩&gt;硫酸盐岩&gt;碳酸盐岩;由于碳酸盐岩种类较多,其各类岩石溶解度随着难溶性杂质的多少而定,石灰岩&gt;白云岩&gt;泥灰岩。从岩石结构分析,结晶质岩石晶粒愈大溶解度愈小;等粒岩比不等粒岩溶解度要小。</h3><h3>岩石透水性</h3><h3>岩石具有一定的孔隙和裂隙,它们是流动水下渗的主要渠道。岩石裂隙越大,岩石的透水性越强,岩溶作用越显著。在溶洞中,岩溶作用愈强烈,溶洞越大,地下管道越多,喀斯特地貌发育越完整,并且形成一个不断扩大的循环网。</h3><h3>流水作用</h3><h3>1.流水的溶蚀作用</h3><h3>水的溶蚀能力来源于二氧化碳(CO2)与水结合形成的碳酸(H2CO3),二氧化碳是喀斯特地貌形成的功臣,水中的二氧化碳主要来自大气流动、有机物在水中的腐蚀和矿物风化。下面几个化学方程式反映了岩溶作用的进行:</h3><h3> </h3><h3>(第一步:形成碳酸和碳酸根离子)</h3><h3><br /></h3><h3>(第二步: 与CaCO3反应生成 ,从而使CaCO3溶解)</h3><h3>这几步反应在大自然间是十分复杂的过程,因为温度,气压,生物,土壤等许多自然条件制约着反应的进行,并且这些反应都是可逆的,水中的二氧化碳增多,反应向右进行,就有利于CaCO3的分解;岩溶作用进行比较容易,反之则不利于岩溶作用。</h3><h3>2.流水的流动作用</h3><h3>流动的水溶蚀性更强烈一些,这是为什么?因为水中的二氧化碳需要得到及时的补充,水的溶蚀作用才能顺利进行,水的溶蚀能力才得以巩固加强。同时,流动的水带动河底砂砾对岩石进行机械侵蚀,这样更有利于岩溶作用的深入。</h3><h3>气候影响</h3><h3>比如我国西南地区气候湿润,降水量大,地表径流相对稳定,流水下渗作用连续,并且降水使流水得以更新和有效补充。因此岩溶作用得以延续进行。</h3><h3><br /></h3> <h3>骆驼山</h3> <h3>象鼻山</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