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2017-09-21</h3><div>2017.12.01 海风 阅读 43</div><div></div><div> “胆足少阳之脉起于的目锐眦”:目锐眦,就是外眼角。</div><div> “上抵头角”:抵,到达。头角,也称额角,指前发际两端弯曲下垂所呈之角。</div><div> 内经中对胆经的描述跟我们见到的不一样,相对来说描述的比较简单。从目锐眦出来上抵头角走到头维的上面。但是从内经中描述穴位篇来说,它是环绕耳部,这里有一段在这里没有描述出来。</div><div> “下耳后,循颈”:耳后,耳朵的后面,这里指风池穴的位置。那么它走了胆经头顶的这条线,到了耳朵后面风池穴,再往下走到翳风穴,翳风,手足少阳交会穴。关键这里在“循颈”,而不是“循项”也就是说从风池,翳风穴下来以后偏向于脖子的前侧。肯定不是后侧。</div><div></div><div>“行手少阳之前”:跟我们讲三焦经的是一样的。在脖子的这一段手少阳走了脖子的后面(项部)。胆经走了脖子的前面(颈部)当然这里的前也前不到哪里去,在中间的位置。 “至肩上,却交出手少阳之后”:很多书上讲,至肩上是走到秉风穴的位置,要不就没发解释下一句。却:就是拐弯的意思,而不是原路返回。然后跟手少阳在肩部做一个相交,到了手少阳三焦经的后面。有意思的是,我们在手少阳讲的时候,上肩而交出足少阳之后,那么全在后了。其实在肩部做了二个交叉,具体肩部怎么走的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颈部怎么走的。对我们临床颈椎病的判断治疗有一个明确的指导。 “入缺盆”:足少阳胆经到了秉风这个位置以后,从这里开始向下往里面走进入缺盆。 “其支者,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至目锐眦后”:从耳后进入耳中,从耳前出来。耳后大概是翳风穴这个位置。从前面出来应该是听宫穴,然后到达了目锐眦的后面,也就是瞳子髎的后面。 “其支者,别锐眦,下大迎,合于手少阳,抵于䪼”:在目锐眦,就是瞳子髎这个位置还有一个分支脉。怎么走呢?“下大迎”到了胃经的大迎穴。在下去的过程中,与手少阳胆经脉“合于䪼”的位置,就是颧髎穴。两个在这里做一个合的动作,两两相会为合。</div><div> “下加颊车,下颈,合缺盆”:在下合时先是抵大迎,后加颊车,走了颊车的位置。然后从颊车穴这里“下颈”“合缺盆”跟谁合呢?跟前面讲的从耳后下来的那支合于缺盆。</div><div> “以下胸中,贯膈,络肝,属胆,循胁里,出气街,绕毛际,横入髀厌中”:“下胸中”这条线走的身体的里面,到了“胸中”以后接着往下走,“贯膈”穿过了横膈膜,然后分出络脉来络肝,直行支回到本部“属胆”。“循胁里”沿着胁部的里面,是体内的循行路线不在外面。“出气街”从气冲穴出来,出来以后“绕毛际”毛:阴毛。际:边际,走了阴毛的边上做了一个环绕,再“横入髀厌中”。这个就描述的比较有意思。经常见到的解释。是环跳穴的位置。其实是在腹股沟进去叫“横入髀厌中”髀:大腿。厌:本意是一物压一物。髀厌:腹股沟的纹,在纹的中间进去。“髀厌”的位置在《黄帝内经》中多次提到。而且在讲穴位时也有髀厌。可惜我们现在没有了。从文字上描述这个点肯定不是环跳穴,从这儿进去以后,经过了髋关节后才到达环跳穴的位置。</div><div></div><div> “其直者,从缺盆下腋,循胸,过季胁,下合髀厌中”:上面是“其支者”,这里是“其直者”。上面讲支者合缺盆直者入缺盆,支者走胸中。这里讲直者下腋,注意:一直是两条线。也就是从缺盆这个位置分二支脉去行走,一个走腔里面,一个从缺盆下腋,到了腋下。下腋以后“循胸”而不是“循胁”,也就是说这里走的位置在身体的正中线靠前“胸部”的位置。“过季胁”“季胁”就是京门的位置。肋骨的尽处叫季胁。具体怎么走的?基本上走的是一条直线。在讲穴位的时候说肋骨缝里有八个穴位属于胆经的,现在没有这么多。然后在髀厌处做一个汇合,二条脉并成一条脉。</div><div></div><div> “以下循髀阳,出膝外廉”:到髋关节这个位置怎么走呢?从这开始沿着大腿的外侧走。髀阳,指大腿的外侧。“出膝外廉”,到膝外廉的地方出来,为什么要出来呢?所有描述出的地方,都是骨头把它顶出来的。要不就出不来。那“膝外廉”到底从哪里出来的呢?就是我们经常说的膝阳关穴的地方。本人根据书上的描述,其实是《黄帝内经》里面的阳陵泉。那膝阳关跑哪里去了呢?膝阳关另外有一个名字叫膝解,就是膝关节的骨缝里面,大腿骨和小腿骨交接的地方。</div><div> “下外辅骨之前,直下抵绝骨之端,下出外踝之前”:往下走走的是外輔骨端前面,什么是外輔骨?小腿上有两根骨头,里面古书上叫行骨,外面叫輔骨。这里走了外輔骨的前面,然后直下,没有拐弯,就是沿着外輔骨前面走到“绝骨之端”。什么叫绝骨呢?绝骨就是外踝往上摸时,能摸到一段骨棱,约三寸,摸摸就没了,好像突然断掉似的,所以叫它绝骨。这段骨头在古书里面叫绝骨,是用来定位骨性的标志。“绝骨之端”是绝骨端头,头上有个坑,这个坑就是阳輔穴。“外踝之前”是哪里呢?就是丘墟穴。也就是丘墟穴是在外踝的前下面,而不是在外踝的正下面。</div><div></div><div> “循足跗上,入小指次指之间”:到了丘虚这里,就沿着脚背一直走到小指次指的缝里面,这里也少一句“出其端”。</div><div> “其支者,别跗上,入大指之间,循大指趾骨内,出其端,还贯爪甲,出三毛”:有一分支出来,在哪里出来的呢?这个点我没有验证过。有书上说丘墟有书上说足临泣。应该是丘墟。想验证也很简单。二个穴位各扎一针,捻针看哪个穴位针感能传到足大趾间。入了大趾间后,其实大概在太冲到位置进去,然后沿着足大趾骨内侧的骨面一直走到大脚趾的内侧端,达到顶头,又弯回来“贯爪甲”穿过指甲的里面,从三毛的地方,也就是大敦穴的位置出来,在脚大趾上走的这一段弯回来其实就是肝经的起点。但是这一段归谁管呢?归胆经管。因为在肝经上说“起于大指丛毛之际”不是起于指端。这么一来,这个足大趾间的位置变成一个很特殊的位置。肝经走胆经走胃经也走当然脾经也走,所以行间太冲这个缝功能很强大。</div><div> 胆经的循行路线讲完了。</div><div><br></div><div></div><div>下面讲病症:</div><div> “是动则病,口苦,善太息,心胁痛不能转侧”。</div><div> 口苦:胆经属相火,所以胆汁的味道就是苦的。</div><div> 太息:就是呼吸最长的那口气。其实就是叹气。也就是说胆经病了,就会出现善太息的病症。</div><div> 心胁痛:胆经走胁部,而心俞在胸胁,所以会引起心胁痛。</div><div> 不能转侧:不能转身侧身。胆经病了以后,转动摇摆身体会导致牵扯引起的疼痛感,因为胆经走的是身体的两侧。</div><div><br></div><div> “甚则面微有尘,体无膏泽,足外反热,是为阳厥”。</div><div> 面微有尘:脸上有轻微的尘土色,没有光泽,同样,“体无膏泽”与“面微有尘”是一回事,就是皮肤失去光泽度。</div><div> 足外反热:脚背的位置特别热,胆经循行的这一段会发热。</div><div> 是为阳厥:这些病症就叫“阳厥”。</div><div> 阳厥就是胆气上逆的一个表现。胆气上逆会怎么样呢?我们讲液的时候,液有一个功能就是让皮肤有光泽。现在皮肤没有光泽,就是胆阳上逆后把液烧伤了。因为液有润泽皮肤,补益脑髓,滑利关节的功能。这面有微尘色,仅仅是烧伤津液的开始。所以才会引出下句“是主骨所生病者”也就是说我们胆经上逆时,它会烧伤液,刚开始反应在皮肤上,时间再长关节伸曲就不利了。再长脑髓都没有了。因为液有补益脑髓功能。我认为,人为什么会死?起因就是少阳不降,相火不归位,这应该是主要的原因。</div><div><br></div><div></div><div> “是主骨所生病者,头痛颔痛,目锐眦痛,缺盆中肿痛,腋下肿,马刀挟癭”。</div><div> 头痛颔痛:少阳不降最容易引起口苦头痛这些症状。“颔痛”就是大迎穴到颊车穴这里的疼痛。这里是胆经经脉所过之处。</div><div> 目锐眦痛,缺盆中肿痛:目锐眦,外眼角。缺盆中肿痛,“有热则肿”。</div><div> 腋下肿,马刀挟癭:胆经走腋下,所以会出现腋下肿。马刀侠癭:是个病名,就是从腋下到脖子这里起了一些硬疙瘩,排列的形状,形如马刀。挟,用胳膊夹着。胆经走腋下所以叫挟。瘿,气郁痰凝血瘀结于颈部的结块。</div><div><br></div><div> “汗出振寒,疟,胸、胁、肋、髀、膝外至胫、绝骨、外踝前及诸节皆痛,小指次指不用”。</div><div> 汗出振寒,疟:有的书上是叫“汗出振寒疟”其实都差不多,就是寒热往来的毛病。热的时候就是汗出。寒的时候就是打哆嗦。疟,一种按时发冷发烧的病。</div><div> 胸、胁肋、髀膝外至胫绝骨,外踝前及诸节皆痛:胸,身体前面颈下腹上的部分叫胸。胆经“合缺盆,以下胸中”,“循胸”。胁,从腋下到肋骨尽处的部分。肋,胸部的两侧。髀,大腿骨。膝外,膝关节外侧。胫,小腿。绝骨,外踝起上三寸隆起的骨棱。</div><div> 从腋下到肋骨以及大腿至小腿的外侧,外踝的前面和胆经所过的关节的疼痛。皆痛,指皆有可能痛,可以全痛,也可以一点或一段痛。</div><div> 风湿性关节炎之类的踝关节膝关节髋关节疼痛首先应该想到的是什么?特别是关节全痛的时候。肯定是少阳出问题了。</div><div> 小指次指不用:少阳出问题还会引起次指不用出现伸曲不利,不能动弹的病症。小指次指,指脚上的无名指。</div><div><br></div><div></div><div> 下面讲治法:为此诸病,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盛者人迎大一倍于寸口,虚者人迎反小于寸口也。</div><div> 上面那么多大病症,但治起来很简单。比如,偏头痛的病人来了,摸寸口人迎脉来确定一个虚实。确定针法的补泄。比如:现在就偏头痛,那扎哪里?根据四时气五俞穴的配穴法,阳经的第一针肯定是阳陵泉,阴经的第一针肯定是曲泉。那阳经上派两针,下一针派哪里?如果人迎大于寸口那肯定是泻胆经。补泄荥俞,泻谁呢?那就是挟溪。如果你搞不懂,阳陵泉上再扎一针也行。如果寸口大于人迎,曲泉上泻,阳陵泉补,足临泣补。</div><div> 如果有热呢?热盛则肿,体表发热的症状比如说头痛,病人就描述热痛。头上发热而痛。有的不是热痛。是寒痛,还要戴帽子。热则疾之,你就用快刺法。</div><div> 陷下,所过之处陷下,塌陷了。</div><div> 不盛不虚的状况呢,寸口人迎相等。以经取之,就是只取本经,而不做表里经的配合。</div><div> 寸口人迎脉跟四时气五俞穴的针法,是灵枢经里面最基础的针法和脉法。其实很好学。我们这里接受最快的人半小时就讲完了。你之所以感觉难就是因为基础太差了。只想学而不想懂。随便说个穴位都找不见。阴陵泉找不见,阳陵泉找不见,足三里找不见,太冲太溪你都找不见那你还学什么?一穷二白,想学是要付出代价的,是要努力的。</div><div> 我们现在回过头来看小学的功课难不难?真不难,可是你想你在小学整整学习了六年。还不是好学生,难吗?很难。我们现在的人,人心浮躁,老想着一夜暴富,找一个赚钱的秘诀。这是什么毛病?心态不正确!指导思路是错误的!简单一句话“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人间正道是沧桑”!</div><div><br></div><div></div><div> 下面讲穴位:胆出于窍阴,窍阴者足小指次指之端也,就是在无名指端部。一般取穴取在指甲旁。</div><div> 第二个穴位:溜于侠溪,侠溪在哪里?小指次指之间也。在指缝里面赤白肉交界处偏向于脚背的位置。</div><div> 第三个穴位:临泣穴,在哪里?侠溪上行一寸半陷者中也。</div><div> 第四个穴位:丘墟,丘墟在外踝前陷者中也。这个很容易取错。这个是在外踝前下面而不是正下面。</div><div> 下一个穴位:阳輔穴,用的很少,用绝骨的多。也有人说这两个穴位就是一个穴位。不管是一个二个,你取在绝骨之端的位置,它还有一个名字叫分肉处。就是在坑里面针扎在靠着骨头前面的部分。而不是后面。绝骨在哪里呢?就是在绝骨的中段,可以摸到一个坑。</div><div> 下一个穴位:阳陵泉,膝外陷者中也,伸而得之。在这里描述是伸而得之,在另外一节上描述是伸曲取之。这个穴位伸和曲都可以取。但是最好的体位是半伸半曲的状态。瘦点的人伸腿的那个坑也有。胖点就没有了。这里所说的阳陵泉就是我们现在的膝阳关。我们看到,伸腿时瘦人可以看到两个坑,在髂胫骨束的上面一个坑,下面一个坑。上面的那个是胃经管,髂胫束下面的那个坑才是阳陵泉。</div><div><br></div><div> </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