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习总结

like

<h3>  为期六个月的实习结束了,更确切的说是我的第一份工作结束了,因为这个实习机会是自己寻找的,属于临聘人员,所有会有不同的感受。<br></h3> <h3>  我在新城区法院立案二庭(信访大厅)工作,听了这个部门名字后很多人都以为我是在立案大庭负责立案或者是专门接待信访户的,其实不然,我们庭主要工作是信访接待,判后答疑,以及其它一些琐碎的事情,庭长(刘老师),副庭长(凌老师)都是员额法官,他们现在需要继续办理案件,庭长原来是执行庭的法官所以现在继续处理执行案件,凌老师原来是民事庭的法官所以现在继续代理民事审判案件。我很庆幸能对民事审判,执行案件,以及信访问题都有所了解。</h3><div> 我们平时能接触很多信访户,他们大多是岁数较大之人,将其大概分成这么几类人:一种是对法院的判决或者执行不满,但没有证据来支持他们的请求;另一种是年代久远之案,例如:文革时期出现的投机倒把罪,流氓罪等,现在要求国家赔偿,他们的案子的年龄比现在很多法官年纪都大,而且在国家统一处理这些问题之时没有及时处理,现在拖了几十年了,证据都找不到了,所有几乎无法处理;第三种是无理取闹完全不讲道理之人,有的骂人,有的砸东西。这些信访人在经历了长年信访后,他们的心智已经发生了严重变化,她们已经变得不是原来的自己,他们痛恨社会,甚至在外人眼里精神已有问题,和这些信访户接触时间长了会发现他们来法院的目的:一部分人是要求法院给他们赔偿损失,重新审判,但是没有证据,虽然同情他们,但是不能违法裁判,所有真的无能为力;另一部分人真的是寻求一种精神上寄托,这些老人平时自己在家,子女外出工作,没人陪他们,来到法院吵吵闹闹一天过去了,正好有人陪他们,这已经成为一种生活方式了。接待这些信访户确实需要很大耐心,很多时候她们因一个小事足足说上一个小时,你只能耐心听着,有的人前一句还好好的说着,后一句直接暴跳如雷,甚至想砸东西,业内流传着俗语‘‘信访三年神经病,接访三年成神经’’,大概意思是说一个走上信访之路的人,常年之后会让自己心态变形,变得不是原来的自己了,好像成神经病了,像我们这些天天接待信访户的人员工作时间长了,天天面对他们也差不多神经紧张了。</div> <h3>  在民事审判上,负责通知当事人领取起诉状副本,司法公开告知书,送达地址确认书,留足答辩期,法官安排开庭后,通知当事人开庭时间地点,让当事人签收送达回证,有时需要外出寻找当事人,留置送达、公告送达,进行庭审记录,协助法官书写判决书,裁定书等法律文书,进行宣判,整理案卷材料,扫描上传,订卷归档等程序性事项,来到法院后我接触了解几十个民事案件,全程旁听了27个民事案件,涉及离婚纠纷,继承纠纷,交通事故,买卖合同,返还财产,不当得利,物业纠纷,确认产权,排除妨害,医疗纠纷,宣告死亡,物业纠纷等等,协助法官书写了17个民事判决,逐渐培养自己的法律思维,此外学习到了很多东西,关于鉴定,上诉,再审等相关事情。</h3><div> 在执行案件上,做执行笔录,有时和庭长一起外出寻找被执行人,写追记,观察庭长是如何处理申请执行人和被执行人之间事情,如何与申请人和被执行人谈话,处理问题,协助法官书写一些执行上法律文书(例如:执行通知书,协助执行通知书,查封扣押裁定书,限制高消费令,纳入失信被执行人名单等等),也从中感悟到执行过程中的各种阻力(例如:被执行人找不到,没有可供执行的财产,财产不是个人所有,总、分公司,区域司法协助,涉及军队的执行案件等等)。</div><div> 除上述信访接待、民事审判、执行事情外有时和庭长一起参加一些会议,进行一些记录,然后整理成新闻稿、报告等形式。去过区信访局、市信访局、区街道办、区政法委、区委办公室、区农工局等相关部门,我也从中去思考法院和这些部门之间的联系。除此之外,部门派我参加了法院的很多比赛、活动。</div> <h3>  六个月的时间,让我提前感受到了上班一族的劳累,但是毕竟现在还在上学,心态还是不完全相同的,每天要早起挤公交,晚上下班挤公交,地铁,每天在路上的时间就3个小时,中午几乎不午休。我感触到:现实中好多人并不知道自己的兴趣是什么,自己要去追求什么,自己适合什么,因为好多人并没有经历过你曾经想的那些,只有当你实际去做一件事情并持续一定时间后你才会知道你适合不适合,喜不喜欢,而这个时候你原来所谓的兴趣在你历经后已经变得模糊了。</h3><h3> 在某一方面有所成就的人一定不会是短时间的浅尝辄止而一定是长久的坚持,术业有专攻,很多人都喜欢问法官、检察官、律师谁的水平更高,我现在认为三者无法比较,法官又会分为立案法官,民事审判法官,刑事法官,执行法官,他们在自己各自的领域业务水平真的很高,但是律师这个行业又很特殊,很多律师都是万金油各方面既能都需要掌握、熟悉,而且最主要的是律师是一种主动思维,法官是一种居中裁判思维,所以不能一概而论谁的水平高。</h3><div> 庭长和凌老师几十年的办案经验确实让他们与众不同。庭长说:审判必定会有一方胜诉一方败诉,而败诉方往往不服,导致社会矛盾的发生;现在法院案件受理量的激增反映现在社会矛盾的激增;法院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样是万能的,法院只是在法律授权下做一般人不能做的事情,法院能依法查封,一般人不能随便查封;凌老师说:一个案子最重要的是理顺法律关系,无论怎么变化都大同小异;审理案件会随着自身的阅历,经历有不同感受;完全用一种法律思维而不考虑社会情况去审理案件往往不能有好的社会效果;有时候经历不同的部门,再回到法律之上会对自身的进步效果显著。他们这些言论确实让我受益匪浅。</div> <h3>  好了,到此为止吧,说的不少了,再继续下去说一晚上也说不完。</h3><div> 最后,真的感谢两位庭长这六个月的照顾、宽容、鼓励,同时祝福两位长辈身体健康;感谢小孙,晓敏六个月来不厌其烦的教我各种民事,执行,信访上的事情,祝两位美女嫁入豪门,从此衣食无忧,也能在朋友圈炫富;感谢大俊哥短暂的指导;感谢每天一起上下班的三个小伙伴,张永,文丽,国际娟,她们三个的金句是:‘‘哎呀,一天的烦死了;你能不能不要光看外表,要注意一下内在;为什么啊;怎么了啊;只要两个人足够坚定,就没有什么是不能战胜的’’。</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