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话题]课堂是学校的主阵地,也是教学质量的生命线。随着课改的不断推进,很多学校都会聚焦课堂教学,钻研教学之道。王卫华教授在讲座中说,当前语文课堂的主要问题是"教案剧"和"小步走",这是一位学院派教授的看法。我们身在一线,听家常课、研究课、展示课……对于当前学科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一定有自己的见解。今日我们就一起围绕课堂教学来说说大家的高见吧!</span></h3><h3><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span></h3> <h3><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主持:何亩文(株洲市天元区栗雨小学校长)</span></h3><h3><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参与:湖南省第四届"未来教育家"高端研修班第五组学员</span></h3> <h3><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主持人:</span><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刘校长,你是一位非常重视课堂教学的校长,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一直是大家普遍关注的问题。你认为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span></h3> <h3><font color="#b04fbb">刘培校长(汩罗市白水小学校长):课堂是学校教育最基本的单位,课堂是学校教育的主阵地,课堂是孩子们生命生发的地方,所以,抓住了课堂教学就是抓住了学校教育的"牛鼻子"。</font></h3><h3><font color="#b04fbb">实际上,课堂教学也有其"本真"的东西,那就是"规律",学生生命发展的规律,知识建构的规律,每一个学科教学的规律。我们只有遵循规律,才能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我觉得可以从四个方面着手。</font></h3><h3><font color="#b04fbb">关注全体学生。在基础教育阶段,每一个孩子都应该得到发展,也必须得到发展。聚焦教学目标,我们应让每一个学生从不同维度层面思考;在习题练习时,要有梯度,既要有底线,也要考虑较高发展的要求,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当然,组织教学是非常必要的,这样才能兼顾到更多的学生。</font></h3><h3><font color="#b04fbb">落实核心素养。社会发展,时代不同,人们对教育的认知程度也就不同。课堂上到底要教给孩子们什么,从原来的"双基",进而到"三维目标",再到现在的"核心素养"。这个明显的变化告诉我们,课堂教学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人的教育,全面的人才的培养。所以在课堂上我们要牢记这一宗旨,不能偏离这一目标,"教"与"学"都应该为之服务。</font></h3><h3><font color="#b04fbb">激发学生思维。课堂必然是一个思维涌动的地方,我们应该让学生产生认知冲突,提出"大问题",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进而通过文本,通过情境,进行研究,让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能力、搜集信息的能力、分析能力、归纳能力、表达能力、创新能力等等,得到培养和提高。</font></h3><h3><font color="#b04fbb">加强课堂互动。很难想象,那种由老师"一讲到底"的课堂,学生能够收获什么,学生会有什么样的学习效率。所以课堂一定要"让学",把时间、空间都还给学生。可以是学生与自己的互动,找到知识与生活的衔接处,找到"最近发展区";可以是学生与学生的互动,通过相同层次人群之间的沟通,更加容易引起共鸣,进而习得知识与技能;可以是老师与学生的互动,充分发挥老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作用;还可以是小组与小组之间的互动,体现合作的价值。</font></h3><h3><font color="#b04fbb">只有"丰富"的课堂,才会是高效的课堂。</font></h3> <h3><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主持人:</span><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沈校长,你从一位优秀语文老师到一校之长,再到基地学校,不同岗位的历炼一定让你见识了形形色色的课堂。通过平时的交流和所见所闻,你认为我们的课堂教学到底还有哪些亟需解决的问题?你有什么好的解决策略吗?</span></h3> <h3>沈建波(宁乡菁华铺桃林桥基地中学副校长):课堂是课改的主阵地,在与老师的交流中,我们经常可以听到老师们抱怨学生的基础差、习惯差,教得辛苦费力却收效甚微,想想看,基础差、习惯差的根源在哪里?我们不能只责备学生和家长,我认为是有一部分是在我们教师自身的。作为教师,首先我们要反思我们的课堂。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这句话喊了多少年,我认为改进不大,我们总是对学生放心不下,学生的主体地位并没有在课堂上真真落实下来,教师的主导地位也没有充分的发挥出来,突出的问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h3><h3>1.在教学目标的确定上,我们普遍对知识与能力关注的多,对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关注的太少。表现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对学生是否掌握了本节课的知识或掌握的知识有多少比较感兴趣,没有在如何得到知识或知识产生的背景的过程上下功夫,对学生如何获取知识的方法指导也比较少。</h3><h3>2.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关注教材、教学设计的比较多,关注学生的太少,特别是关注学生思想、思维、方法的太少,造成教与学两张皮。</h3><h3>3.在新课教学过程中,没有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h3><h3>解决问题的策略:</h3><h3>1.教师备课,不仅要关注课标和教材,更要关注学生,寻找目标达成和学生实际的最佳结合点。教学设计实现从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的转移。无论是教学目的制定、教学手段设置,还是教学方法的选择,都尝试从学生实际出发去设计。</h3><h3> 2.在贯彻课堂教学的三维目标上,不仅要关注知识与技能,更应该注重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h3><h3> 3.课堂教学中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突破传统课堂教学方式,关注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课堂上放手让学生来尝试提出问题、引导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个别学科的课堂上,教师还可以想方设法让学生动起手来,让学生在做中学。但要杜绝为了让学生"主动",就兜圈子提问;为了师生、生生"合作",就进行小组讨论;为了完成多个教学环节,课堂上就开展许多活动,占用有效的学习时间。为了便于学生展示,故意降低教学内容的难度,对文本、教学内容把握肤浅。</h3><h3> 4.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关注教材、教学设计,关注课程知识背后的文化,还要关注学生的思想、思维、方法,将教与学进行有机的融合。</h3> <h3><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主持人:</span><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刚才两位从整体的视野谈了自己的看法。陈校长,对于王卫华教授关于语文教学的观点,您有何感想?</span></h3> <h3>陈波(郴州市四十一完小校长):王教授以"教案剧和小步走"的案例是想说明:课堂教学要"以生为本",要以"大问题"进行发散性思维教学,从而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探究性,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我赞同他的观点和思考,这也确是目前语文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我想,要解决语文教学中的这些问题,主要要做到如下几点:一、激发老师语文教学的成就感。二、做好核心素养的教学策略落地研发。三、做好快跑慢走的语文课堂教学方法的实施。四、实行跨界语文教学手段,扎实推进语文</h3> <h3>主持人:说到语文课堂,这是杨校长专业特长。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哪一个领域比较薄弱?谈谈你的观点吧!</h3> <h3>杨志芳(湘西吉首市寨阳小学校长):长期以来,语文教学中口语交际训练这个版块比较弱化,要让学生围绕一个话题,发表自己的见解,学生不够自信,出现畏难情绪。解决这一难题,可以尝试以下三个策略:</h3><h3>一、依托教材进行专题囗语交际训练。通过教材中的专题训练,使学生比较系统、快捷地掌握口语交际的有关知识,提高相关技能。这种专题训练具有以下特点:1.与学生生活实际紧密联系,具有广泛的适用性;2.遵循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的规律。随着学生身心发展,他们的交际面会更广泛,要求的相应交际技能和素质也更高。比如低年级的口语交际题目一般是自我介绍、借文具、带路问路、道歉、转述、看病等;中年级的训练专题一般是:介绍一本书、劝阻、找人、建议、约请、接电话等,高年级一般是:用压岁钱、讲故事、说实验、请教别人、说成语、演讲、辩论等。从中我们可以看到高年级的口语交际训练比低年级的口语交际训练更注重了学生的主观性,这使教师在教学中所扮演的角色,与其说是教师,更像是一个引导者。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当更注意培养学生的个性,发展学生的想象及思维。</h3><h3>二、渗透课堂落实口语交际训练。课堂教学就是师生交往的双向互动过程。每一堂课都为学生口语能力的发展提供了用武之地,语文课上尤其如是。所以语文教师课堂上要有训练的意识,融口语交际训练于阅读课和作文课中。在一些好的语文课上,教师这方面的引导、矫正等往往不着痕迹,与课堂主要教学目标水乳交融。"请大家仔细听,这位同学读得怎样?"这是让学生听清楚、听明白,"请大家评一评刚才这位同学的回答。"这是指导学生在听的基础上学会思考、学习给别人提看法,"别着急,吸一口气,再慢慢说。""你讲的很对,能不能说得再响亮些。"这是对学生口语交际信心的激发和口语技能的强化训练。</h3><h3>三、紧扣生活指导随机囗语交际训练。丰富多采的生活给口语交际教学提供了活水源泉,教师要用心捕捉现实生活现象,诱导学生用学过的知识和自己的认识能力"评优劣,定从违",参与、影响班级、学校和社会生活,在这一过程中发展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比如新转进一个同学,大家怎样说欢迎辞,组织"该不该看动画片"的讨论,抓住活动的机会进行口语交际训练等。如学雷锋活动后交流感受。</h3> <h3>主持人:课改中,我们特别关注学习方式的变革。哪位老师对学习方式有自己的看法?</h3> <h3>倪淑贞(桃花江镇近桃小学):我们要组织学生进行有效的小组合作探究,不能让这种学习方式流于形式,浮于表面。那么怎样操作呢?如果把学习的过程比作一场有目的旅行,我们教师应该牵着学生的手走一程,边走边告诉他怎样欣赏沿途的风景,然后让学生独自走完另一程,最后老师在目的地等着他来分享旅行的收获。在小学阶段,我们觉得在学生开展小组合作探究之前应该设置一个师生合作的一个范例,让学生明白在本堂课中可以采用怎样的方式方法来获取信息,发现新知,尤其是中低学段的教学课堂,教师的引领示范尤为重要。例如在人教版一年级上册数学课例《9加几》的教学中,教师设定的重点目标就是让学生理解"凑十法"的数理,根据教学目标我们设计了让学生用小棒合作探究进位加法的活动。如果老师不做引领示范,那么这个活动就会变成学生独自玩小棒的一场游戏,所以在探究活动开始之前,教师要邀请一位学生上台合作,从9加几的进位算式中选择最基础的"9加2"进行演示,教师先一根一根数出9根摆放好,然后由合作的学生摆出两根,再思考:有几种方法可以得出答案?当然最直接的做法是一根一根数,一直数到11,到此教师的引领示范就结束了,接下来得由学生依照这种摆一摆、想一想的方式得出其它结论。这种先由教师引领再由学生合作探究的模式目的是抛砖引玉,让学生的合作探究有章可循。</h3> <h3>主持人:如果说合作探究是课堂开放性的标志的话,那么,得体的评价有时能更能焕发学生探究的热情,使课堂永葆活力。海燕你是经验丰富的青年教师,你的课堂也深受学生喜爱,谈谈你的课堂中是如何通过评价激发学生的兴趣的吧!</h3> <h3>唐海燕(常德澧县一完小):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做到有效评价:</h3><h3>1.评价语言要准确得体,催生活力。教师应该客观地指出学生的长处和存在的缺点,要让学生知道哪是好的,哪是不好的;哪是对的,哪是错的,错在何处。准确的课堂教学评价还需我们关注课堂中生成的细节,及时提醒学生,有效地帮助学生纠正错误。</h3><h3>2. 评价要幽默,创造出一种轻松活泼的学习气氛,以调节学生的心理状态和情绪,帮助学生进入最佳学习状态。</h3><h3>3.幽默地评价课堂突发事件,巧妙引导,化消极为积极,变被动为主动,使课堂顺利地进行下去。</h3><h3>4.评价时要善于捕捉孩子亮点,学会赏识孩子,让孩子树立自信意识。</h3><h3>5.评价前要给学生思维发展的空间,要让在学生 反复思考、比较后进行,以教师的点拨排除谬误,让孩子获取真知。</h3> <h3>主持人:本期话题是聚焦课堂教学,信息技术时代,我们无法回避的一个问题就是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融合。介润同学你作为省电化教育馆信息科长,你是如何看待技术背景下的课堂教学的?</h3> <h3>彭介润(湖南省电化教育馆信息科科长):本次话题聚焦课堂教学。作为一名教育信息化工作者,我想从深入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视角,就当前课堂教学存在的一些问题谈一点浅薄认识。王卫华教授认为,课堂是学校教育的最小单元,一切教学改革都应面向课堂、落在课堂,并指出当前课堂教学中存在大量"教案剧"和"小步走"问题。对此,我表示赞同。</h3><h3>同时,我认为,在互联网时代特别是移动互联网时代,教育资源几何增长,共享方式更趋多样,我们还可以试着从更大场域,把课堂看大、看远,可以试着从"向40分钟要质量"的传统拷问,转向以小单元课堂为起点向更大课堂要质量的时尚追问;应以更加开放的姿态,对当前课堂边界、课堂内涵、课堂方式等问题进行思考;试着探索学科教学的"次阵地"有哪些、在哪里、价值何在,是否可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被久为诟病的课堂教学质量偏低问题,是否可以为提升学科教学质量找到更多支撑点,这些问题值得思考。</h3><h3>当前,各地各校大力推进教育信息化,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的理念,也逐步被广大一线教师所接受并付诸实践,线上线下的混合式学习也开始被更多教师所了解并积极实践,各种基于信息技术、基于互联网、基于移动互联网的课堂教学方式的探索与实践也不断涌现新成果,为课堂教学改革注入了新活力。可以说,在学科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已成为课堂教学的基本样态,已成为教师的自然行为,无需刻意要求,在慢慢地改变着课堂,影响着教学质量。</h3><h3>但是,很多年过去了,即使在大力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今天,类似于"教案剧"的"课件控"教师也不在少数,面对层出不穷、日新月异的新技术、新产品,不少教师也同样存在"小步走"问题,甚至拥有不屑用、不想用、不会用、不敢用等心理的人都一定程度上存在。</h3><h3>究其原因,首先是技术确实变化太快,各类产品应接不暇,教师应用能力难以跟上,在新技术不断涌入教育领域时,很多教师更是缺乏甄别的眼光与选择的勇气;其次,新技术对减轻教师教学工作负担、减轻学生学业负担的价值与作用,没能让教师从内心深处信服,教师应用没有积极性与主动性;其三,各地各校对教师发展评价体系缺乏改革勇气,无论是对学科教学质量评价,还是课堂教学常规检查,依然沿用传统做法,或改进步伐很小,无法与新技术应用相匹配,为教师应用新技术保留瓶颈,为其固守、不愿"大步走"制造理由。</h3><h3>过去已去,未来已来。教育信息化无人能挡,作为新时代的教育工作者,如果不敢勇立潮头,或者无力引领潮流,也必须坦然迎接、顺势而为。教师要主动克服课堂教学惯性,主动寻求解决课堂教学问题的新路径,树立在大课堂中更有大质量的开放思维,主动研判网络时代各种新技术的教育价值,为学生学习创造更多有益的域场,把学科素养提升置于更大的教学时空,只有如此,学校教育才有可能真正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获得更多的自由生长,让每一个生命个体变得与众不同。</h3><h3><br /></h3> <h3><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小结:今天的讨论非常热烈:刘培校长讲到我们要抓住教育的"牛鼻子";沈建波书记讲到了课堂教学存在问题中有关教师的因素,并且提出了一些合理化的建议;陈波校长就语文教学中的"大问题"谈了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杨志芳校长就语文教学中的"薄弱领域"口语交际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倪淑贞和唐海燕两位老师分别从学习方式和课堂评价的角度谈到了提升课堂效率的策略;彭介润科长更是让我们打开了课堂教学的"域"和"场",提醒我们把课堂教学研究的视野放到信息化轨道上来。只要我们在教育战线上,课堂将是我们永恒的话题。今天的交流让我们深受启发,愿我们在各自的岗位上,能继续深入研究下去,做课堂教学研究的领路人。</span></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