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的双气孔结构

天赋茶庄(Mr.陈)

<h3> 紫砂壶,“以粗砂制之,正取砂无土气耳。又,茶壶以砂者为上,盖既不夺香又无熟汤气,故用以泡茶不失原味,色、香、味皆蕴”,上述为古人总结的心得,简而言之,以紫砂壶来泡茶,只要充分掌握茶性与水温,当可泡出聚香含淑、香不涣散的好茶,比起其它材质的茶壶,其茶味愈发醇郁芳香。<br></h3><div> 紫砂壶之所以具有“提香、蕴香”的功能,主要是由于紫砂泥料的特性所决定的。紫砂壶是一种双重气孔结构的多孔性材质,气孔微细密度高,具有较强的附吸力。它能吸收茶之香味,且保持较长的时间,而施釉的陶瓷茶壶,这种功能比较欠缺。</div> <h3>  紫砂的“双气孔结构”,与其所含石英成分紧密相关。紫砂的“紫”,是说颜色;紫砂的“砂”,是说性质。砂,有两种含义:一指单体的纯粹石英颗粒,一指复体的石英混合团结。我们通常谈到紫砂,都是说它的后一种含义。</h3><div> 烧制时,泥料中的碳酸根先分解,释放一氧化碳、二氧化碳气体形成气泡。气泡在土中,有的连通,有的闭合,会形成细密的“链状气孔群”,串连而导致开放;气泡在石英和硅酸盐颗粒集聚成的团结体中,则会堵塞于各颗粒间,使原本存在的空隙互不连通,阻止而导致封闭。开放性气道和封闭性气道并存,称“隙泡结构”,俗称“双重气孔”。</div><div><br></div> <h3> 在显微镜下观察烧成的紫砂壶断面:团结体间的开放性气孔,空隙粗大,气体可由此出入;团结体内的封闭性气孔空隙细小,水体由此阻塞。非紫砂的黏土,没有石英颗粒和硅酸盐团粒。不烧结时,都是开放性气孔,会渗水吐黑;烧结后,瓷化得完全没有了气孔,敲击起来声音很脆。双重气孔可以保证透气性和相对的隔热性。</h3> <h3>  紫砂成品有小于2%的吸水率,说明它的气孔率介于一般陶器和瓷器之间。紫砂原料中存在大量团聚体,团聚体内部有闭口气孔。烧成时,团聚体产生较大的收缩,它的周围又生成一层断断续续的气孔群,大部分属开口气孔,显气孔率约为5%。这样质地的器皿,用来泡茶,色、香、味俱佳;用来栽花,具有良好的透气性和排水性,不易烂根。</h3> <h3>  紫砂壶的特殊双气孔结构,透气性极佳且不渗漏。由于这种特性,所以它能吸收茶汁,壶经久用,自然能于内壁累积出茶锈,此时即使不置茶叶,单以沸水冲入亦能泡出淡淡的茶香来。也由此可知一壶不事二茶的原因。</h3> <h3>当然!以上论述成立的核心前提是,紫砂壶器必须严格按照各种原矿泥料的烧结温度烧结,即俗称“窑温”。如果窑温不够,即壶没有烧透,壶壁里层尚处于生胚状态,那么紫砂的双气孔结构就无法呈现,本文上述内容则无法成立。用没有烧透的壶来泡茶,不仅不会蕴味提香、清澈透亮,反而会令茶汤浑浊、并伴有泥腥等杂味,严重影响品饮。这个问题,绝大多数购壶者甚至制壶者都难以察觉掌握,属于紫砂壶艺术领域里比较高深的学问。但也并非高深莫测,若要甄别一把壶有没有按照窑温来烧结,亦即壶有没有烧透,还是有迹可循的。一,看紫砂壶的成色,不管什么泥料,只要是原矿紫砂,烧透了的壶,色泽散发自然亚光,遇热则泛淡淡油光;二,以手抚摸之,原矿紫砂之肌理亲肤感强,细腻光滑,壶身若有适宜温度(约35℃——45℃之间),紫砂壶与手接触部分,没有异物感,几乎于手掌的肌肤融合;三,将开水注入壶中,盖上盖子,近距离闻其所散发出来的气味,若能闻到比较明显的土腥味甚至其它刺鼻的异味,则可判断壶没有烧透或添加了化工材料,遇到这种壶一定要果断弃之。烧透了的紫砂壶,经使用泡养后,通体温润,如同美玉一般,抚摸上去,仿佛婴儿的肌肤一般,耐人寻味。没有烧透的壶,则反之,越用壶体越脏,差渍遍布,入手粗糙,毫无观赏性。</h3><h3><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