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br> 一次说走就走的旅行,源于沉淀太久的期许。许多年前,就向往这么一个地方,它远在地中海的东海岸,却牵动了西方乃至全世界数十亿教徒的心,它也就几平方公里的地域,却能引发从古至今世界各方政治军事和宗教势力的争夺。它究竟是怎样一个城市,历史上被征服过39次,数十次曾被夷为平地,可以说是以鲜血和尸骸堆砌起来的城市,如今却仍然坚强的屹立在迦南的中心,又是何种力量引领着它走到现在。<br><br> “世界之乱源于中东,中东之乱源于巴以,巴以之乱源于耶路撒冷,耶路撒冷之乱源于圣殿山。” 不知道在哪里看到过这么一句话,也许这才是最概括的诠释。<br><br> 巴以恩怨,成为此次行程的主题之一,有着超过65%巴勒斯坦人的以色列邻国约旦,自然而然成为行程的一部分了。古香料之路上的瑰宝佩特拉古城、十字军东征 — 曾经最为感兴趣的史料遗迹、更为了感受阿尤布王朝苏丹萨拉丁——曾被誉为最有骑士精神的阿拉伯人,以及他们所留下的物质精神财富。<br></h3> <h3>特拉维夫出关后,我们第一站来到雅法,特拉维夫和雅法两座城市合并而成的特拉维夫雅法,雅法(Jaffa或者Jafa)是希伯来语“美丽”的谐音,是座具有4000多年历史的港口城市。依山而建的古老街区和教堂映射着古城的历史,而建筑的内部聚集着顶级的以色列艺术家,画廊、珠宝商店、古董商店,漫步于其中体会着以色列现代艺术的魅力,凄美的传说和抽象的现代艺术相结合,沿古城地中海街道远眺特拉维夫的高楼林立,感受历史的沧桑。</h3> <h3>The State of Faith 信仰之门,门上雕刻着《圣经》旧约的故事。</h3> <h3>一位瑞典艺术家的作品,悬空在铁壳中的一棵橘子树,比喻颠沛流离的以色列民族。</h3> <h3> 雅法古城的一大特色是街道和门牌都是用星座来标志的,找寻属于自己或者亲人和朋友的星座非常有趣。此外老城里还有雕刻着十二星座的许愿桥和十二星座矩阵。</h3> <h3> 接下来我们前往凯撒利亚参观。凯撒利亚距离特拉维夫以北50多公里,曾是以色列在地中海最大的港口,是罗马帝国时的君主希律王在2千多年前,花费12年建造起来的都城,也是他荒淫无度的乐园。这里的建筑按照希律王的喜好,集合了罗马和希腊风格,极尽奢华和气势恢宏。<br><br> 公元66年,凯撒利亚城中的犹太人不满罗马人的统治,揭竿而起,但遭残酷镇压,2万多名犹太居民被血腥屠杀。这成为随后犹太战争爆发的起因,还导致了耶路撒冷和犹太第二圣殿于公元70年被毁。公元639年,凯撒利亚被阿拉伯人占领,1101年又落入十字军之手。1254年,法国国王路易九世重新在此构筑工事,修建十字军城堡。其后几经战乱和地震,凯撒利亚的建筑大都损毁和沉入海底,凯撒利亚从此湮没在寂寂黄土中。<br><br> 19世纪末,人们开始在凯撒利亚进行考古发掘工作,希律王的古城和十字军堡垒得以重见天日,并被辟为国家公园。凯撒利亚国家公园内还有不少遗迹,如:希律王建造的古码头、十字军城堡、圆形剧场、神庙遗址、公共浴池、跑马场、罗马式高架输水渠及古城墙等。<br><br> 以色列建国后,罗斯柴尔德家族出资开发,将此地开发为旅游业为主的以色列定居点。我们看到凯撒利亚古城,规模十分宏大,完全可以想象这个城市当年的繁华,现在看到的应该只是当年繁华的中心地区。</h3> <h3> 结束雅法和凯撒利亚古城,下午我们来到海法。海法是以色列北部港口城市,西濒地中海,背倚迦密山,是以色列第三大城市,仅次于耶路撒冷和特拉维夫。伊拉克和沙特阿拉伯有管道输油至该港出海。<br><br> 海法的名字,出现于三世纪,据说此名与希伯莱文的hof yafe有关,意思是“美丽的海岸”,市内巴哈伊教的大同圣殿花园是世界著名景点,具有空中花园之称,晓松奇谈以色列专辑有比较详尽的介绍。</h3> <h3> 巴哈伊信仰或称巴哈伊教,旧译“大同教”,由巴哈欧拉创立于十九世纪,基本教义可概括为“上帝唯一”、“宗教同源”和“人类一体”。巴哈伊信仰在世界各大宗教中最为年轻,在新兴宗教里发展得也最快。巴哈伊教没有神职人员和地方教堂,每座庙宇都有九面,每面有一大门,代表可以从各方向加入巴哈伊信仰。庙宇中不出卖纪念品,不接受馈赠。宗教经费只来源于教徒的捐赠。礼拜仪式非常简单,没有固定的地点,只是由一人朗诵巴哈欧拉的作品。<br><br>巴哈伊圣地依卡梅尔山而建,共有19层梯田,从山顶到山脚延伸达一公里,垂直高度达225米,最大坡度达63度。离花园轴线台阶这几日的两侧,对称装点着草坪、花床、灌木以及一些人工装饰。梯田花园上层向下看,海法市的美景尽收眼底。 巴哈伊花园没有一般宗教陵园的森严肃穆,也没有世俗花园的喧嚣俗艳。再加上依山而建的奇特设计,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br></h3> <h3> 据说好莱坞尤其是好莱坞上层很多名人信奉巴哈伊,潘石屹夫妇、陈琳、香港艺人方大同也是巴哈伊教徒。</h3> <h3> 花园中草木葱葱,鸟语花香,与蓝天白云相得益彰,远处的海港笛声传来,整个景色十分迷人,异国风情尽显。花园平时不对外开放,但会在上、中、下的局部区域开放给游客参观,进入里面要经过安检。</h3> <h3> 第二天一早我们前往萨法德小镇,被CNN在2012年评为全球最美小镇之一的萨法德,她与耶路撒冷、希伯伦、提比利亚并列为犹太教的四大圣城。这里的居民大多保留着非常传统的犹太习俗。狭窄鹅卵石路的尽头,身着传统黑衣黑帽的犹太人款款走来,凝重中透着历史的仪式感,鞋底敲打石子的回声让老城愈发显得有些神秘。而艺术街区中云集了不少艺术家,让古城焕发着新的光芒。我们恰巧遇到成人礼的欢乐时光。</h3> <h3> 离开小镇我们驱车前往戈兰高地,这个名字我们平时听到最多的是从新闻联播里。戈兰高地南北长71公里,中部最宽处约43公里,面积1800平方公里,以色列控制1200平方公里,占三分之二。戈兰是从罗马帝国才开始使用,而这个名称源自之前占领该地的希腊人。戈兰位于叙利亚西南部,约旦河谷地东侧。东到鲁卡德河、南到亚尔木克河、北到赫尔蒙山东坡,其西南临约旦河上游的太巴列湖,具有丰富的水资源。最高处海拔黑门山2814米。1967年第三次中东战争期间被以色列占领至今,联合国在边界设置缓冲区。戈兰高地南部为农耕区,北部的谢赫山麓为林木和灌丛所覆盖的牧场。居民约15000人,大多是德鲁兹派穆斯林,大部分人拒绝加入以色列国籍而保留叙利亚国籍。<br><br> 戈兰高地被称为中东地区的“水塔”,每年年降水量约500-800毫米,以色列国内使用的40%的水源都来自这里。戈兰高地西以色列接壤,居高临下,是叙利亚西南边陲的战略要地,从戈兰高地可以俯瞰以色列加利利海和叙利亚首都大马士革,战略地位可想而知。</h3> <h3> 戈兰高地的本塔尔山,东边可遥望叙利亚,北边可观赏黑门山。登上山顶我们亲身体验在之前的战壕中穿梭,欣赏由废弃的坦克、炮弹做成的各种超萌的艺术品。山脚下便是在以、叙边境和眼泪谷,眼泪谷是六次中东战争中的赎罪日战争的主要战场,以色列以少于40辆的坦克击败多于500辆的阿拉伯坦克。现在广阔的山谷中撒满阳光,充满和平与安详。</h3> <h3> 高地下来我们前往耶稣基督小时候成长的故乡拿撒勒。参观天使加百利向玛利亚告知圣灵感孕,生子喜信的天使报喜堂。这个教堂有一个特色:就是展示了很多不同国家所赠送的“圣母与圣婴”壁画雕塑像,按照各国对圣母的想象雕塑,各具特色,貌似「观音」或穿著和服的玛利亞......等等,非常有意思。</h3> <h3>正在做弥撒的教徒们</h3> <h3> 离圣母报喜堂不远,有一座全世界非常有名的天主教婚姻教堂,前来参观的游客和旅游大巴将狭窄的道路堵的水泄不通,我们一路奔跑终于赶在5点关门之前得以进入教堂参观。</h3> <h3><br> 以色列是世界主要宗教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的发源地,犹太教是现存宗教中最古老的一神教,是犹太民族的专有宗教。犹太人自视是上帝——耶和华的“特选子民”,是受耶和华庇佑的。以色列在犹太教中具有特别的含义,犹太人将以色列称之为“圣地”或“应许之地”,圣经中提到的神迹发生之处在以色列都能够觅到踪迹。<br> <br> 我们选择参观了加利利湖畔著名的有"五饼二鱼堂"、"八福堂"、"彼得献心堂"。“八福堂"建在湖畔的八福山上,相传耶稣曾在此山上给众人布道,现今的教堂是由一意大利人于1938年建造的。</h3> <h3>“八福”出自《马太福音》里的八句圣词,其内容为:<br>虚心的人有福了,因为天国是他们的;<br>哀恸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得安慰;<br>温柔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承受地土;<br>饥渴慕义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得饱足;怜恤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蒙怜恤;<br>清心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得见神;<br>使人和睦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称为神的儿子;<br>为义受逼迫的人有福了,因为天国是他们的。</h3> <h3> “八福堂”依山傍水,院内绿树和花草构成一幅极其美丽和谐的画面。八福堂规模不大,名气很大,有六处正在做弥撒,而据说弥撒需要提前预约几个月或大半年。</h3> <h3> 畅游了加利利湖,体味了海天一色的美景后,在湖畔享用了当地特色烤鱼大餐,然后来到距离加利利湖入口很近的约旦河洗礼圣址,这里的约旦河很窄,水量很小,河两岸桉树围绕,花藤成片,红色的、白色的三角梅艳丽的四处绽开。<br /><br /> 岸边竖着一块木牌,上面用英文和希伯来文写着"耶稣基督受洗处"。河边有专为信徒念诵圣经的台阶,河里有几道金属做的扶栏。每年有无数基督徒和游客前往这里进行宗教洗礼仪式。参加洗礼的善男信女都身着白色长袍,念诵圣经,慢慢走入约旦河,在神父的帮助下,捏住鼻子,将整个身体都浸泡在水里。 信众们用约旦河的河水作为圣水来洗净自己凡世的罪孽,旧的"我"已经死去,新的"我"得以重生。接受了约旦河的洗礼,身心就受到了涤荡,脱胎换骨了一般,从此生命更有价值。<br /><br /> 耶稣当年受洗的地方,是其信徒们一生向往的圣地。能在约旦河耶稣洗礼处接受洗礼,那是一生的荣耀。这里,每天都有来自于不同的国度,不同的民族,不同的肤色的人前来洗礼。</h3> <h3> 结束约旦河洗礼游览,我们离开以色列进入约旦,大巴行驶到莎尔特山区即将到达安曼,老化的车辆突然发出异常声响,瞬间浓烟滚滚,车门无法打开,司机迅雷不及掩耳之速度从驾驶室旁车窗跳出,手动从车外打开车门让大家迅速撤离,第一次海外经历了一场有惊无险的突发事故。<br><br> 至今留给我深刻记忆的不是大家惊慌失措的逃生,而是路过的所有、所有各种车辆的司机毫不犹豫自发停车,拿起大大小小的灭火器奋不顾身的冲进随时可能爆炸的现场灭火、帮助我们把行李拖至安全地带,善良、友好、真诚、淳朴的约旦人民深深的打动了我们。消防、救护应急措施竟然反映神速,还有一辆警车专门现场等候直至我们换车后离开。</h3> <h3>约旦阿卡吧城堡山是我们在约旦的第一个景点,城堡山无疑是俯瞰整个安曼市区最好的地点。登上山顶,整个安曼市区高低错落、鳞次栉比的白色建筑展开在眼前,你会对安曼“白城”的美称有更感性的认识;古罗马剧场就在山脚下,如同半个圆环镶嵌在城市中。</h3> <h3>孩子们大呼着CHINA CHINA, 快乐、热情、奔跑着要和我们合影,用的手机几乎都是中国的华为和小米。</h3> <h3> 离开安曼市区驱车一个小时之后,我们来到瓦地伦,瓦地伦因荒芜似月球表面也叫做“月之谷”,是约旦最壮观的沙漠景观,瓦地伦保护区于2011年被评为世界文化自然遗产。<br><br> 山岩在朝夕之时的低色温光线照射下呈现出非常美丽的酒红色,因气候炎热干燥,如今只有少数贝都因人在此游牧。由于极其独特的地理环境,许多电影在月亮谷取景,如:<br>1、《阿拉伯的劳伦斯》Lawrence of Arabia<br>2、《红色星球》Red Planet<br>3、《沙漠豹人》Passion in the Desert<br>4、《变形金刚:复仇的堕落》Transformers: Revenge of the Fallen<br>5、《普罗米修斯》Prometheus<br>6、《夏之五月》May in the Summer<br>7、《火星上的最后时日》The Last Days on Mars<br>8、《火星救援》The Martian</h3> <h3> 月亮谷之后我们留了一整天时间游览佩特拉古城,佩特拉古城是约旦最重要的景点,在1985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遗产,2007年7月7日在葡萄牙里斯本被宣布为世界新七大奇迹之一。<br><br> 古城是什么时候建立的没有明确记载,它是连接古代两河流域和埃及古文明的主要贸易路线,公元一世纪成为纳巴特人的首都之后,通过交易乳香、没药和各种香料开始繁华起来。佩特拉古城后来被罗马帝国吞并,但并不能阻止古城的持续繁荣。直到公元363年大地震摧毁了大部分城市,才开始渐渐没落。地震加上贸易路线的变化是佩特拉古城最终没落被遗弃的根本原因。<br><br> 到了7世纪中期,佩特拉城大部分已经荒废,除了当地的贝都因人以外,其他人都抛弃了这座古城。<br><br> 直到1812年,一个瑞士探险家重新发现了佩特拉古城,他把自己打扮成阿拉伯人以骗取了当地贝都因人的信任,当地人带他找到了“失落的古城”。此后,佩特拉古城就成为文明西方的一座美丽、神马又迷人的古城,吸引了全世界无数游客。<br><br> 佩特拉也被称为玫瑰城,因为古城大部分建筑上雕刻的岩石都呈现一种美丽的红色。纳巴特人将死去的人埋葬在山侧错综复杂的坟墓里面,古城里依然可见当时修建的寺庙、大剧院、带有柱廊的街道和教堂。</h3> <h3>古城里的无花果树</h3> <h3> 我们沿着赛格小道悬崖峭壁间的一条狭长蜿蜒的走道,来到西克峡谷狭窄的通道,山体自然分裂形成1.2公里的西克峡谷,一道凯旋门曾经横跨入口处,两条水道沿着岩石两侧运行。</h3> <h3> 修道院是佩特拉古城最大的纪念碑,宽47米高48.3米,内部有两侧边台、后墙附近是一座祭坛。据说这个地方曾经被用作宗教团体的会议场所。修道院追溯到公元二世纪早期,大厅后来作为基督教教堂,后墙雕刻有十字架,因此得名修道院。</h3> <h3> 西克峡谷通向佩特拉古城最宏伟的建筑----卡兹尼神殿。神殿大概建于公元一世纪,接近40米高并装饰有精致的科林式柱,整个神殿在一整块砂岩中雕刻而成,已有两千年的历史。殿门上3个石龛中,分别雕有天使、圣母以及带有翅膀的战士的石像。宫殿中有正殿和侧殿,石壁上还留有原始壁画。当地的贝都因人传说其顶部藏有宝藏,所以该神殿也俗称“宝库”。这里也是电影《夺宝奇兵3——最后远征》和《变形金刚2——堕落者的复仇》的取景地。</h3> <h3> 古城探险结束,我们从佩特拉车程三小时前往享有“马赛克之城”美誉的马达巴,在此参观圣乔治东正教教堂。<br><br> 登上颇有盛名最值得敬畏的圣地之一的尼泊山,尼泊山不仅是犹太教、天主教和基督教的圣地,也有穆斯林前来瞻仰,摩西亦是伊斯兰教的先知之一。摩西是公元前十三世纪希伯来人的领袖,犹太教的创立者,著有《摩西五经》。传说摩西在率领希伯来人脱离埃及的路上,获得上帝的《十诫》,其要点逐渐成为西方普遍认可的道德规范。<br><br> 迎面而立一尊高大的石碑,像一本Bible ,记录着尼泊山的修整过程和参与组织的名称。侧面层层叠叠,仿佛一部历史的书卷。矗立的石碑上,镌刻着罗马教皇保罗二世莅临尼泊山的纪文。也正是罗马教皇的来访,才正式确认了这里就是摩西升天的地方。<br><br> 象征摩西神杖的盘蛇十字架为意大利佛罗伦萨艺术家的作品。</h3> <h3> 终于终于看到中学地理课本上就记住的死海啦!</h3><h3><br /></h3><h3> 死海位于以色列和约旦之间的大裂谷约旦裂谷,南北长86公里,东西宽5到16公里不等,最深处为380.29米。死海的湖岸是地球上已露出陆地的最低点,有"世界的肚脐"之称。远远望去,死海形似一条双尾鱼。由于死海含有高浓度的盐分,为一般海水的8.6倍,致使水中没有生物存活,甚至连死海沿岸的陆地上也很少有除水草外生物,所以称之死海。</h3><h3><br /></h3><h3> 由于死海被陆地环绕,不与其他河流和大洋相连,死海水位正以每年3.3英尺速度下降,随着不断减少的水量,使得死海的盐浓度大大提高。死海的水的比重是1.17~1.227,而人体的比重只有1.02~1.097,水的比重超过了人体的比重,所以人就不会沉下去。</h3><h3> </h3><h3> 死海的海水不但含盐量高,而且富含矿物质,常在海水中浸泡,可以治疗关节炎等慢性疾病。因此,每年都吸引了数十万游客来此休假疗养。著名的死海海底黑泥含有丰富的矿物质,护肤美容可达到提亮肤色、改善暗沉、深层清洁、淡化纹路等功效。</h3><h3><br /></h3><h3> 教科书式的读报漂浮、全身涂满死海泥黑人般的开心拍照一一来过。</h3> <h3> 死海行程结束后,我们二次过境回到以色列耶路撒冷地区,首先参观的是位于巴勒斯坦地区的伯利恒,伯利恒是一座位于巴勒斯坦西岸地区的城市,座落在耶路撒冷以南,大约有3万人口, 是伯利恒省的首府,也是巴勒斯坦文化和旅游业的一个中心。<br><br> 伯利恒在历史上曾经被众多的帝国所统治。目前,以色列控制着伯利恒的进出口,而日常行政由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进行管理。<br><br> 伯利恒是耶稣诞生之地,全世界各地的虔诚基督徒前来亲手抚摸耶稣诞生的地方,强烈的文化宗教的震撼直至灵魂深处。<br><br> 有意思的是伯利恒是阿拉伯人的城市,住在这里的基督徒以阿拉伯语为母语。之前我曾无知地认为,阿拉伯人全都是穆斯林,其实并非如此。<br><br> 最著名的基督教古迹是坐落于市中心马槽广场的圣诞教堂。它位于耶稣出生的马槽所在地伯利恒之星洞遗址之上,使用权主要归属罗马天主教、希腊东正教和亚美尼亚东正教等基督教派。</h3> <h3> 离开伯利恒我们前往国会大厦和七枝烛台。七枝烛台是犹太教的徽号和现在以色列国国徽的中心图案,7枝灯盏中中间1枝略高于两边的6枝,它代表安息日,其余6枝代表上帝创世的6天。<br><br> 以色列建立后,认为圣殿烛台给无家可归、受尽磨难的犹太人带来了光明和安慰,还象征和解及光复的希望,是犹太人敬爱上帝的庄严所在。因而确定将7枝烛台作为国徽的中心图案。国徽呈盾形,以蓝为底色,白色的7枝烛台居盾面中心,两侧各有一株白色橄榄枝。</h3> <h3> 行程的最后一天,我们一大早出发,首先登上橄榄山欣赏圣城全景,金色的耶路撒冷在阳光的照射下显得神圣且美丽。之后沿着棕树主日路走下橄榄山,参观耶稣为耶路撒冷哀哭的主哭耶京堂、耶稣被犹大以亲吻暗号出卖的地方喀西马尼园,以及又16个国家捐助修建的万国教堂。</h3> <h3> 犹太经典塔木德上曾这么描述了耶路撒冷:“世界若有十分美,九分在耶路撒冷,世界若有十分哀愁,九分在耶路撒冷。”<br><br> 这是一座绝美与哀愁并存、宽容与纷争同在的城市、一个饱经磨难又充满希望的城市。</h3> <h3>一路上都能遇见身背十字架走苦路的教会团体 ,在耶路撒冷,触摸斑驳的石墙,沿着圣人走过的足迹,一切都变得真实可追溯。对于基督教徒而言,这就是最虔诚的朝圣了。</h3> <h3> 哭墙是犹太教最重要的圣地。在第二圣殿被摧毁后,仅留下了这段位于西面的墙。千百年来,流落在世界各地的犹太人回到耶路撒冷时,都会来到这面石墙前低声祷告,哭诉流亡之苦,因而得名“哭墙”,希伯来人称为“西墙”。耶路撒冷就像有种神圣的力量,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犹太教、基督教和穆斯林朝圣者。</h3> <h3> 哭墙的气氛并没有我想象中那么伤感,更多的是庄重,或许,这里更像是犹太人的聚集地,他们中有人手持圣经,晃动身体,朗诵着赞美诗,也有人只是轻轻抚摸那千年的砖墙倾诉心底的一切,斑驳的墙面历经千年的风雨和朝圣者的抚触,安抚着每一颗柔软的心灵。若是安息日,这里的人会更多,各种传统或现代装束的犹太人都会以自己独特的方式祈祷,正统犹太教徒会全家来此祈祷。</h3> <h3> 除了向上帝倾诉,人们还会通过向石壁塞纸条,将心“呈阅”给上帝。哭墙的缝隙里层层叠叠塞满信条,或许会通过广场的信鸽送往天堂。比起基督区,犹太区并没有过多的忧伤,也许开心乐观才是生活的动力,想必也是支撑这个民族的动力。</h3> <h3> 圣殿山和大马士革门常常都会成为矛盾冲突的起始点,曾经犹太人是被禁止从该门入城的。难以想象的是,以大马士革门为标志的穆斯林聚集区,竟曾是中世纪耶路撒冷的富人区。</h3> <h3> 有人说,耶路撒冷的每块石头都是有故事的。走在耶路撒冷的石路上,一成不变的浅米黄色耶路撒冷石似乎造成不了审美疲劳,历史为这座圣城的每一块石头都篆刻上了它独有的痕迹,阴暗交错的时代进程正为我们娓娓道来这里曾发生过的故事。<br><br> 这里质朴的超乎寻常,而每走过的一步,又让人刻骨铭心。</h3> <h3> 耶路撒冷苦路十四站是尤其触动我的一段。<br><br> 在加利利湖畔传教的耶稣,由于获得民心而被犹太祭祀判罪处死。苦路十四站就是他被审判、鞭打、钉上十字架、处死的过程。后人将传说中的十四站路段用罗马数字编上号,有些路段还修建了教堂以示纪念。<br><br>苦路第一站:是耶稣被判死刑的罗马人总督府,现在是阿拉伯人的一个学校,学校里的操场就是原来的罗马广场。<br><br>苦路第二站:耶稣在这里被鞭打和带上荆棘冠。<br><br>苦路第三站:是耶稣背着沉重的十字架行走第一次跌倒之处。<br><br>苦路第四站:耶稣的母亲玛利亚在这里见到背负十字架的耶稣,哀痛地上前扶持。<br><br>苦路第五站:耶稣行走到此已精疲力尽无法前行,用手撑了一下墙并留下了印记。<br><br>苦路第六站:一个名叫Veronica的女子勇敢地从围观的人群里走出来,用自己的手巾擦拭耶稣脸上的汗与血,据说那条手巾保存在梵蒂冈圣彼得大教堂内。<br><br>苦路第七站:耶稣因心灵和肉体的折磨在这里第二次摔倒。<br><br>苦路第八站:耶稣在这里劝那些为他哭泣的妇女不要哭泣。这面墙是希腊东正教教堂。<br><br>苦路第九站:是耶稣第三次摔倒的地方。很多游客在这里背起这个十字架拗造型。<br><br>苦路的第十站到第十四站:都是在圣墓大教堂内。因为耶稣复活前被安葬于此,因此是基督教在耶路撒冷的圣地。苦路的第十、第十一站是两幅壁画,表现士兵们剥下耶稣的衣服,准备将他钉上十字架。苦路第十三站,耶稣断气后的身体被放到这块石板上,全身涂油准备安葬。石板上洇着红色,仿佛是浸透着耶稣的血。<br><br>苦路的第十四站:耶稣墓,当时耶稣被安葬于此,三天后又在此处复活。人们排着长队进去观看和抚摸据说是当年墓上的一块大理石。<br><br>走到耶稣身背十字架第二次摔倒的地方我已经忍不住内心的悲痛。。。。。。</h3> <h3> 圣墓教堂主要分为七个教派,其中希腊东正教派、亚美尼亚教派和罗马天主教瓜分了圣墓教堂的主要财产。由于各教派始终争斗不止,经国际仲裁组织裁定由各教派共管,而圣墓教堂大门的钥匙则由一个保持中立的穆斯林家族掌管。</h3> <h3> 紧邻大卫王墓的就是最后的晚餐室,也叫马克楼,是2000年前耶稣与12门徒享用最后晚餐的情景,晚餐的地点就在锡安山下的马可楼。马可楼也是耶稣显现神迹的地方。复活后,耶稣曾两次在这里向门徒显现。<br><br> 马可楼,拉丁文原意为饭堂,在罗马天主教的传统中被视为是主耶稣设立“最后的晚餐”之处,也是门徒们聚集祷告,直到五旬节圣灵降临的地方。据《圣经·福音书》记载,耶稣被钉十字架的头一天晚上,和他的12个门徒共进晚餐。耶稣复活后,也是在同一个楼房向门徒显现两次,众门徒在此领受了圣灵。虽然现在的马可楼不一定就是耶稣与门徒吃最后晚餐的地方,但很多学者认为,这个地点是最初教会传教的总部。</h3> <h3>当地市场上各种香料、食品</h3> <h3> 古老的橄榄树下的PEACE无声胜有声的呼唤着和平</h3> <h3>一辈子的幸福,大概就是这个样子!是爱人,更是亲人,彼此互助地走完余生。<br> </h3> <h3> 日光在酿酒,晨风都倾醉<br><br> 很多时候,爱有形无态。很多人拼命表达爱,却不会爱。更不知真正的爱就是平淡相守,简单拥有,然后一起慢慢变老!</h3> <h3>耶路撒冷西墙之感受<br><br>触及事物的本质<br> 哭墙面前众生皆是平等的。每一位犹太人站在它旁边都能体会到自己的犹太身份,有时初次站在这里就能感受到,他们也不知道为什么。这是一种最本质的体验,深邃而强大无比,仅仅是双手触摸一下这面古墙上的巨石,犹太人就立刻感受到自己的民族传统以及事物本质之间的羁绊。在哭墙旁,一切似乎更加清楚,一切都呈现出它实实在在的面貌,因为这里汇集了痛苦与欢乐、绝望与希望。<br> <br> 面对着哭墙,视角和观点更加清晰,注意力也更加集中。因为在这道墙面前一切显得微不足道。墙上的石头超越时空,已经见证过一切----战争与和平、灾难与繁荣,但是时间并没有在哭墙面前停留,相反,从过去到现在,从现在到未来,时间都在不断地流逝。。。。。。<br><br> 所有的一切的一切都记载在这些石头上,历经一代又一代,它们听到的、看到的、感受到的一切来自于抚摸、拥抱石头的祈祷者、来自于远离这面墙流亡者的深切渴望、来自于希望理解希望感受这些石头的人。。。。。我不是犹太人,但触摸的瞬间,灵魂到血液到每寸肌肤感受过从未有过的强烈的震撼。</h3> <h3>结束语<br><br> 相同的地域相同的景观,看的人不同,所观角度不同,亦或者遇见的时间不同,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的感受。<br><br> 再美好的旅途和回忆,总要回归到世俗的生活中。不断行走的人生,时刻带着残存于心的信仰,因为这样,才能每天都走在朝圣的路上。<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