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30】《红楼梦》的美及伦理学价值

蕤の世界

<h3><b>文原创、图来自网络</b></h3> <h3>对于《红楼梦》,有人评说曹雪芹一是写自己的生平及家族史,二是述他人之事,猜测贾宝玉即为纳兰性德(人物时间大致相同,都是清朝人,满洲正黄旗人,30岁即殁),而疑点可通过成德的《饮水集》中的诗词窥之。<br></h3><h3><br></h3><h3><i><font color="#808080">独拥余香冷不胜,残更数尽思腾,今宵便有随风梦,知在<u><b>红楼</b></u>第几层。——《饮水诗集·别意》</font></i></h3><h3></h3><h3><i><font color="#808080"><br></font></i></h3><i><font color="#808080">别绪如丝睡不成,那堪孤枕梦边城,因听紫塞三更雨,却忆<u><b>红楼</b></u>半夜灯。——《饮水词·于中好》</font></i><h3></h3><h3><i><font color="#808080"><br></font></i></h3><i><font color="#808080">莫教星替,守取团圆终必遂。此夜<u><b>红楼</b></u>,天上人间一样愁。——《减字木兰花》</font></i><h3></h3><h3><i><font color="#808080"><br></font></i></h3><i><font color="#808080">此恨何时已。滴空阶、寒更雨歇,<u><b>葬花</b></u>天气。(写给亡妻卢氏,他也曾有姑表亲的初恋)——《金缕曲》</font></i><h3></h3><h3><br></h3>其中诗句“红楼”“葬花”其实只与《红楼梦》中有文字耦合关系,大概又是想多了,实际亦无半毛钱关系,二者纯属子虚乌有。<h3></h3><h3><br></h3>基于王国维对《红楼梦》评论,参考总结出《红楼梦》文学之美、伦理学上的价值。 <h3><font color="#010101">众所周知,《红楼梦》的确是部悲剧,现实生活中人生如钟表之摆,往复于苦痛与厌倦之间,然苦痛皆由自造,如何解脱?何以解脱?各自有自己的法子。在小说众多人物中,真正解脱之人仅贾宝玉、惜春、紫鹃三人,而惜春、紫鹃“存于观他人之苦痛”,宝玉“存于觉自己苦痛”,它是“自然的”、“人类的”、“悲感的”、“壮美的”。</font></h3> <h3>小说开篇的神话,剩下一块顽石丢在青埂峰下,“青埂”通“情根”,引出主人公贾宝玉,他有块玉,“玉”通“欲”,(还有黛玉会弹古琴,“琴”通“情”)生活之欲的代表,入红尘者,必有烟火生活,生活中必有男女之人,必有男女之欲,它强于饮食之欲。前者是形而上的,后者是形而下的;前者之苦痛,尤倍漇于后者。饥者易为食,渴者易为饮。而精神上的苦痛并非如此之简单去解决。</h3><h3><br></h3><h3>小说中将男女苦痛描写的尤为壮美,在黛玉与宝玉最后相见一节说明之(第九十六回):</h3><h3><br></h3><h3>“<i><font color="#808080">黛玉听着傻大姐说宝玉娶宝钗的话,此时心里竟是油儿酱儿糖儿醋儿倒在一处的一般,甜苦酸咸,竟说不上什么味儿来了……自己转身,要回潇湘馆去,那身子竟有千百斤重的,两只脚却像踏着棉花一般,早已软了。……”</font></i></h3> <h3>这段描写同如今知道心爱之人马上要婚娶,而“新娘或者新郎却不是我”的感受,不仅仅是一辈子一转身的问题,而是自己曾经付出的真情算什么?爱是一个人的事,而爱情却是两个人的无奈等等生出的凌乱情愫,此刻只剩那些苦痛慢慢蚕噬受伤的心。</h3><h3><br><h3>此段描写也很符合常人的痛楚,虽上升为文学,但它来自于真实的生活,想必有此经历之人,会有那种切肤、剜心之痛,痛彻心扉、生不如死的感知。精神的苦痛无法轻易治愈,尤以感情之事,不是说可轻易将之抛却。《红楼梦》中大多数人物都是苦痛伴随始终,有被自己良心苦痛惩罚而结局可悲的,如赵姨娘、凤姐;贾母爱宝钗之婉约,不喜黛玉之孤僻;王夫人因与薛氏有亲;凤姐嫉妒黛玉之才,在贾家如此权势的众力之下,当然黛玉的结局只能以悲收场,亦在情理之中。</h3></h3> <h3>黛玉死后,宝玉在中秋夜不自觉走到了潇湘馆,他的痛苦可想而知,无法言语的痛,耳边还隐约有黛玉的琴声飘过,此时的他形如槁木,心如死灰,新婚何来燕尔之乐?出世的心态已然在心中,为下文埋下伏笔,此即是文学之美所在。</h3> <h3>黛玉死后,按常理若宝玉爱之深,便会感愤而自杀或者放废以终,若是如此,宝玉便是世俗中绝父子、弃人伦、不衷不孝的罪人,此小说也就无价值可读。<br></h3><h3></h3><h3><br></h3>小说前章虽预示他来自神话中一块顽石,也无意识的暗示他不会做出不孝之事,有普通之道德,按人类之法则“顺之者安、存,逆之者危、亡”存活于世。“一子出家,七祖升天”,他解脱的同时,也要为家族做出牺牲的伦理之情。佛家言“若不尽度众生,誓不成佛”,依宝玉的性格,他虽生在富贵人家,但有颗悲悯之心,对每个人都很善良,所以他能出世成佛,此点我曾在之前的美篇里专门评说过他的性格,在此不做赘述。<h3></h3><h3><br></h3>世界之大宗教,如印度之佛教、希伯来之基督教,皆以解脱为唯一之宗旨;哲学家如柏拉图、叔本华,最高之理想亦存于解脱。这全是形而上的,而《红楼梦》依据此将结局安排如此,或许有一定的道理存在。 <h3>成于300年前一部著作,留给世人不管是从作品美学、伦理学价值上,亦或是对每个人物性格与现实生活中为人处事相结合而谈,还是从建筑、美食、茶道、诗词歌赋、风俗人情、礼节礼仪、医学养生、园林设置、服饰搭配等等各方面,都有挖掘不尽的财宝,只要有兴趣,慢慢品茗,其中的味道无穷矣!</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