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font color="#ed2308"><b><br></b></font></h1><h1><font color="#ed2308"><b> 资料还在收集整理之中,希望宗亲能积极提供文字、图片等资料!并对此篇如有差错的地方提出宝贵的意见!</b></font></h1><h1><font color="#ed2308"><b><br></b></font></h1> <h3> </h3><h1> <b>抗日英雄张君武</b></h1><h3> </h3><h3> 张君武,1917年7月出生在福建省漳州南靖县塔下乡,1994年11月27日病逝。他先后担任民革自贡市祖国统一战线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荣县政协常委、民革自贡市委顾问、民革荣县支部主任委员、荣县侨联主席,荣县第一中学校教师,归国华侨。</h3><h3> 幼年丧父的张君武生性聪慧,初中毕业被侨居新加坡的叔父荣汀接去求学,在那里半工半读。在新加坡读大学期间就参加抗日救亡运动,不顾英国军警的水龙喷射和棍棒乱打,冲出新家坡日本街,砸烂日本商店门窗和招牌。</h3><h3> 1937年,“七七” 芦沟桥事变,日冠大举入侵。国难当头,民族大义凛然的海外华侨纷纷以人力物力支援祖国人民打击侵略者。许多华侨青年投身烽火连天的抗日战争,20岁的张君武就是其中一员。</h3><h3> 抗战初期,祖国沿海口岸,受敌封锁,国际运输随告断绝,不得不依赖于“滇缅路”,为抗战唯一国际交通路线。滇缅路上有海拨3000米的高山,1000余公里的长途。地势崎岖险恶,国内司机不敢前行。海外侨胞对汽车驾驶技术、修理经验,为国内所知。1937年初,设在新家坡白二中国西南运输公司办事处主任宋子良电请南侨总会,号召华侨机工返国参加抗日。</h3><h3> 1937年冬,响应爱国侨领袖陈嘉庚号召,参加新加坡茶阳会馆(闽粤两省客家会馆)组织的“南洋华侨战地服务团”青年华侨机工回国参战,张君武笫一批报名。立志“杀敌报国,救我中华。”</h3><h3> 回国后,他被分配在第五战区李宗仁部,负责战地军火物质运输。他初上国土,语言、风俗习惯都不适应,特别是战地生活,衣衫单薄,被帐无着,熬酷署,忍饥饿,经受了磨炼。1938年3月下旬,他参加震撼中外的台儿庄大会战,昼夜驱车在崇山峻岭之间,头哈敌机轰炸,地面大炮袭击,穿梭在枪林弹雨中,凭着一颗杀敌报国之心,把生命置之度外,南洋战地服务团22人,在运输队中有13位战友为国捐驱。幸存9人,张君武是其中之一。1938年夏,鲁儿台庄战役打响,他多次冒着敌机轰炸扫射,突破地面炮火的层层阻击,坚持把军用物资运往前线,保证了供给。</h3><h3> 1938年冬,他考入四川成都中国空军军事学校,分派到新疆伊犁接受苏联和中国空军教官的训练。毕业后,在空军服役。</h3><h3> 1942年1月22日上午十时,中美空军奉命联合作战,袭击越南河内日军机场。战前,他和多名参战人员皆留下遗书:“誓死以身报国。”中国空军出动轰炸机27架,战斗机15架,美国飞虎队出动战斗机十五架从成都太平寺机场起飞,机群飞临河内日军上空,在几分钟内倾泻炸弹20余吨,将日军机场炸成一片火海。数十架日机倾刻变成一堆堆废墟。这次战役,成都军事学校教官,此次作战指挥员邵鳞及其机组将士全部壮烈牺牲。</h3><div> 1942年10月至11月,他多次参加美空军的联合作战行动,驾机轰炸武汉等地的多处军事设施。在一次战斗中,不幸受伤。不久,他又上战场。他先后担任空军轰炸总队、空军学校教官,空军第五十司令部运输官等职。他在战场上出生入死,屡立战功。<br></div><div>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取得胜利。历史记载着3200名爱国华侨青年机工抗日救国光辉史绩,张君武也在其中。解放前夕,时任重庆朝天门空军水运室运输雀的他,拒绝随国民党去台湾。他率40余人举起义旗,,将300多辆汽车,数千桶汽油、两架飞机、全部交给了人民解放军。<br></div><div> 新中国成立后,张君武的亲人要他返回新加坡被婉言谢绝。他说:“我的心愿是为战后的祖国建设再尽点力”。四川省政府教育厅根据其本人的意愿,安排他担任中学教师。此后,他二十八年如一日,兢兢业业,为祖国培育一批又一批建设人才。他多次被评为县市先进教育工作者。</div><h3> 张君武先后担任四川省自贡市民革顾问、荣县政协常委、荣县侨联主席等职。香港即将回归时令老人万分激动,他说:“我要为祖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尤其要为实现祖国和平统一大业服务到生命终止。张君武1994年在四川病故,享年78岁。</h3> <h1> </h1><h1><b> 清廉进士张金拔</b></h1><h3> </h3><div> 张金拔(1768-1847年),出生于南靖县书洋镇南欧村裕源楼,系塔下村德远堂第十五代裔孙。道光六年(1826年)丙戌科殿试进士,钦点甘肃县正堂,历任福建省福宁府教谕(掌文庙祭祀,教育所属生员,相当于现在市教育局长)、漳州芝山、丹霞两书院院长。</div><div>张金拔为官清廉,恪尽职守,政绩卓著。至今,土楼人还津津乐道他当官为民、造福一方的故事和传说。他重教尚贤,鼓励耕读,告老还乡后在家乡组织文会,制定规章,广置基金田产,鼓励厚植人才,使德远堂张氏子孙人才辈出。张金拔出生于书香世家,延续至今10代,代代出英才,在他的影响和张氏后人的努力下,德远堂张氏子孙接二连三金榜题名。高高矗立在德远堂祖祠前,象征着在科第仕途上有荣耀身份和地位的石龙旗杆,现存24支,为全国之最。据统计,在民国以前,德远堂张氏家族子孙考取秀才以上的有29名。民国时期大学以上文化、留学生有19名。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考上国内大学以上的有200多名。</div><h3>张金拔毕生勤奋治学,博学多才,尤善诗文,可惜遗著多已轶失,现仅存多幅亲笔镌刻的木匾对联。他还为家乡、邻村的土楼、祖祠、庵庙等建筑物撰写大量对联,这些对联,有的浅显直白,教人立身处世,如植槐楼“世事让三分天宽地阔,心田存一点子种孙耕”;有的含蓄深刻,劝勉立志敬业,如德馨楼“德崇业广光前代,馨桂培兰裕后昆”;有的即抒情怀,抒发愉悦情怀,如福昌楼“山围屏障景似画,水作琴声不用弹”。张金拔以其知识才干、高尚情操和对家乡的贡献,深受族人及邻里的尊敬和爱戴。</h3> <h1> <b> </b></h1><h1><b> 热心公益张桂龙</b></h1><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塔下“德远堂”张氏第十六代旅印尼华侨张桂龙字嘉昌先生,1841年生于塔下大坝,清光绪“诰封资政大夫(五品级)晋封三代赏戴花翎”。昆仲有五(桂福、桂龙、桂山、桂万、桂石)先生序次,生十七子为顺字辈均率往南洋经商,唯带第十子顺良回乡掌持家务。先生少志勤奋早年迳广东南雄经商,弱冠往南洋荷属马唇百芝兰创设益隆号公司,生意兴盛又扩分行于英属新加坡,雅加达、万隆、泗水、三马林达等埠,并率领兄弟子侄往南洋参商于各埠分号。1908年又于广州市创设益隆和号,继于上海新开河(后称民国路)增设营业分号。先生经商有方生意发达,每念家乡逐寄款回家置业建屋,三十八岁时携鉅款南旋由兄长主事于公元一八七九年八月十六日兴建裕德楼,公元一八九六年兴建衍庆楼,其时为侨商中之巨擘,热心公益,好义乐施,常见修橋铺路,捐资助学,1897年先后捐建凉亭七座 : 仁寿亭、景仰亭、惠风亭、翼然亭、柔远亭、如春亭、泰德亭。1900年于德远堂祖庙前为“中憲大夫”竖立华表石龙旗杆。1909年捐资铺砌德远堂前福广石坪。先生常恤人贫苦,宏普救渡之心,邻有困难紧急者,以银米或布粟金钱乐施无吝。1901年四月为先生六一岁寿庆,思乡人遍苦饥饿,乃以米粮拨赈全德远堂派每人丁五升、另拨每户三斗米。1911年五月饥荒时节,再拨赈济全德远堂(塔、坝、欧、曲在乡者三千余人)每人壹元(是时每元可市米一斗三升)。盖先生发达有兼善他人,故各界人士每称公是社会之福也。 </p><p class="ql-block"> 张桂龙先生于1911年农历12月23日与世长辞,享寿71岁,停柩于裕德楼正厅,择于1912年农历二月廿一日请漳州南山寺僧、汶水坑道士开坛治丧,设厨房“天、地、元、黄、宇、宙”六处,每日小餐二百棹,用猪肉壹仟贰佰斤,大餐棹不计内,二十二日堂奠,宗族戚友赠祭猪羊七十七副,(祭礼毕各自取回,皆有奉银圓回礼),二十三日拦櫃祭五副合八十二副,又戚友宗親及漳、厦、码、上海、新加坡、印尼马辰、三马林达等埠各处商友致送輓联一百七十余轴,子孫侄服麻衣者一百三十余人,宗族親友衣白套者五百余人,名吹双台,响铳二十支,乐队锣鼓,高灯凉伞鸣锣开道,由骑白马队者持全体整肃旗队向导出葬还山,治丧期间参观者人山人海,送葬及抵坟者三千余人。</p><p class="ql-block"><br></p> <h3> </h3><h1> <b> 救命恩人张荣汀</b></h1><div> (1896——1973)</div><div> 塔下村村头有座小桥,桥上有座六角亭,亭子游龙盘柱、莲花斗拱、美观别致,以华侨张荣汀的名字命名,叫荣汀亭。亭中有块纪念碑,碑文镌刻曰:“汀公志图强,弱冠渡南洋;辛勤数十载,业绩显辉煌;竭诚为乡梓,献金办茶场;山山成绿海,村村换新装;共资建曲中,兴学夙愿偿;为国育英才,桃李遍四方;辛丑荒年时,同侨赈油粮;乡亲获雨露,无不感衷肠;手泽千秋业,沾惠实久长;建亭彰盛德,誌念永流芳。”简短的碑文概括了本村华侨张荣汀创办茶业,兴学育人,捐粮赈灾等造福乡梓的感人事迹。这座凉亭是塔下村村民集资所立,寄托了塔下村民对华侨张荣汀的感激与怀念之情。在村中张氏家庙德远堂前的24根石龙旗杆中,有1根意义特殊,是张氏家族南欧村村民为铭记张荣汀功德集资而立,叫“感恩旗”,旗身镌刻:“荣汀公造福乡梓,捐资垦植创办茶场,创建曲江中学,困难时期进口粮油赈济乡亲,功德无量。”1984年10月龙溪地区行署为这位华侨颁发了“热心家乡公益事业一等奖”的奖章。华侨张荣汀的善行和事迹至今仍在家乡人中口口相传。</div><div> 十八代 张荣汀,字茂清,1896年出生于南靖书洋塔下大坝村顺源楼。因家境贫寒,张荣汀只在私塾读六年书就辍学帮着家里做农活。塔下山高水冷,农田稀少,大都是山边薄田,村民们一年到头劳劳碌碌,收成的谷子有时还不够口粮,闲时还要兼做些零什工,或行山城走大埔挑担赚些脚钱,生活十分艰苦。张荣汀生于斯长于斯,深深体会到乡亲的疾苦,立志“过番”下南洋打拼谋求出路。二十一岁那年,他向邻里东拼西凑银元几十元,含泪离别家乡,随水客去南洋谋生,心里暗暗许愿:“下南洋赚钱后,一定要为家乡多做些公益事业,使这个人多田少的地方有生活出路。”他跟着水客步行三四天到厦门搭船,经过七日七夜抬头不见山村,只见天和水连成一片汪洋的海上航程,终于到达印尼。到了印尼泗水,听说中国劳工——清朝末年的“猪仔”被骗卖到南洋的悲惨遭遇,促使他坚定信心在南洋打拼干一番事业。刚开始他在一家店铺当店员,烧水做饭,扫地擦桌等店中杂务样样都干,收拾干净利落,深得店主赞许。后来,店主让他站柜台经销,他每天笑脸迎客,勤手送货,帐目分明,更得店主信任。经过几年的努力有所积蓄后,他便自己开办“永川公司”做起白糖生意,得利十多万盾,后因受骗上当公司倒闭。但他并不灰心,移居新加坡继续打拼,创办“南庆有限公司”、“丰太茶庄”,成为南靖在南洋开茶庄的第一人。因经营得法,“丰太茶庄”鸿图大展,盈利丰厚,经数十年奋斗,他成为了新加坡当时的富商之一。</div><div> 张荣汀在南洋有所发展后,却时刻不忘当时许下为家乡公益事业作贡献的心愿,提出开发山地,发展茶业生产的长远规划设想。1945年他给家乡亲人致信说:“吾村地处山区,有土取有财,能种植何患穷也。若能组织大家种茶,汀当作为资助之后盾。”家乡亲人接信后,遵照其意成立“标宸公学基金会”,由其堂叔熌开、堂弟张荣谷等主持,制订开荒种茶的计划,所需资金张荣汀按发展需要逐步汇寄。最初在大坝龙岗顶开辟一片茶园,但当时大家对茶园种植、管理、制茶等均无经验。张荣汀洞察亲人的心思,便将自己多年来收集的有关种茶知识的书刊杂志寄回家乡供亲人参考,又通过各种关系与漳州茶业行家张源美亲属联系到安溪引进茶苗,并聘请安溪师傅张孙柱作为技术指导,还从新加坡寄来轻便质好耐用的洋锄头和两爪给茶农使用。经几年努力,大坝村民在荒山上开辟出三十多亩茶园,安溪铁观音、毛獬、奇兰、水仙等乌龙茶便在这里扎根落户,成南靖山区第一个产茶的地方。</div><div> 1954年,南靖县政府为扶持侨乡兴办公益事业,派张蔚台到塔下协助整顿茶叶生产,并得到张荣汀同意,在“大坝标宸公学基金会”的基础上创办“广达茶场”,组织新领导班子,制订切实可行的经营管理制度。张荣汀获悉致函:“今天政治廉明,做任何事业都有保障。正是吾人努力之良机,所以汀兴趣更浓,更有信心。愿与诸君同心协力为家乡谋福利。”从此塔下的茶业生产飞速发展,广达茶场出产的铁观音誉遍全国及南洋各地。茶园发展到一千多亩,年产20余万斤,并带动周边山村发展茶业生产,培育茶苗,派出茶业管理技术员援助他们发展茶业生产。南靖曲江、枫林、天岭、上汤、高港、霞峰、山苑、碧侯以及永定高头、广东饶平等地都大力发展茶业生产,茶业畅销港澳台及南洋各地,为国家赚取外汇,民众安居乐业。张荣汀堪称是南靖茶业生产的奠基人。</div><div> 家乡茶业生产发展起来了,村民收入也逐步提高,张荣汀又提出兴学育人之创举。他深深体会到读书少的辛苦,乡亲没读书的人很多,不要说外出谋生,就是在家种田种茶也得要文化知识,才能彻底改变贫穷之面貌。1954年,他致函茶场负责人:“教育十分重要,前煜开叔在曲江村建嘉煌中学,闻已倒塌,今欲在原址重建一所中学,以适学子之需,望计划之,以资把握。”茶场领导人接信后,随即召集邻乡有关人士开会,成立“南靖县曲江中学建校委员会”,制订建校方案,绘好校舍蓝图函复于他。张荣汀首捐人民币六万元,并鼓励同侨张顺畴喜捐五万元,张庆类乐助八千元作为建校资金。1957年上半年,校舍落成,张荣汀偕夫人专程回乡,看到茶业发展及学校建设情况甚感满意,他说:“我1946年在家乡成立标宸公学基金会,立意是先发动开荒种茶,打下群众物质生活基础,而后建校办学培育人才,这样才能根本地改变咱山区面貌。”他对家乡长远发展之见识,宽广之胸怀,令人敬佩。1957年9月,学校开办,张荣汀与张顺畴又捐一万元作为开办费用。中学自开办至今,已培养出高初中毕业生8000余人,其中400多人升入大专院校深造,获硕士学位20多人,博士5人。张奕聚继承父志,热心育人,1988年开始,对德远堂张氏子孙考上大学前五名者,每人每年发给奖学金400元,后增至前七名500元,近年再增至前七名1500元,直到大学毕业。再读研究生者每年奖给3000元。历年累计已发出奖学金超百万元之多,为德远堂子孙上大学解决入学费用之需,深得乡亲赞颂。张荣汀的孙子张博仁同样热心教育事业,1996年在其祖父创建的曲江中学捐资100万元增建教师宿舍楼、学生宿舍楼、图书馆大楼,给师生们更好的学习生活环境,深得族人赞扬。</div><div> 1960年,国家受灾,土楼山区情况更严重,粮茶歉收,乡亲饥饿,许多人得水肿病生命垂危。张荣汀得悉家乡情形,即联合张庆类等侨贤合资救灾,派南雅专程从海外押送麺粉、生油、白糖、药物等食物近十万斤,赈济饥民,使德远堂在家乡的裔孙饥者得食、病者得治,人人都称他为救命恩人。</div><div> 张荣汀还铺桥筑路、荫功积德。五十年代捐资铺筑大坝至湖洋坑石砌路,使乡亲农耕得到便利。六十年代又在大坝伯公前铺筑过乾尾山的钢筋水泥桥,使乡亲出行更加安全便捷。</div><div> 张荣汀热爱家乡之义举,说也说不完,家乡人民永远怀念他!</div> <h1> <b>慈善家张善庆</b></h1><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塔下村德远堂第十七代孙张善庆,字元勋,1858年生于塔下大坝德源楼,清光绪年间下南洋到新加坡谋生,从药铺学徒做起,直到自己开设“张元记公司”经营土特产,逐渐成为新加坡富商。后来他创立“新加坡中华总工会”并任会长,身在异乡却情系家国,积极募捐支持孙中山民主革命,国民政府曾授予爱国嘉禾勋章。他慈善为怀,解决支援新加坡善济医院建设。他热心教育,集资创办新加坡道南学校,解决华侨子女读书问题。他还在家乡捐资创办大坝培英小学,爱国爱乡之举深得海内外敬佩。1916年秋,张善庆病逝新加坡,家属按他遗嘱将灵柩运回家乡安葬。新加坡启程之时,码头送别者达万人之多。灵柩由轮船运至厦门,再用小船转运至山城,然后组织移柩,32人轮流扛抬,随行喇叭、锣鼓,三把连土铳喧天动地,吊唁挽联连成长龙,丧葬队伍足足有一公里长。灵柩过处,县政府办猪羊奠礼祭灵,接着山城、蒲山、南坑、丁仔角、船场、上汤、书洋、曲江、塔下、大坝沿途乡村、乡绅群众纷纷拦棺祭拜,每祭一次,理事人都送上红包十二银元。为防止贪财之徒用祭过的猪羊重拜,祭过的猪耳朵都会割一只收下。灵柩历经二十四天到大坝时,收下猪耳朵满满一罗担。灵柩到大坝后,族人延请僧道设壇追荐,做道场七天七夜,前来吊唁亲戚朋友,络绎不绝,热闹非凡,最后安葬于湖洋坑吉地,叶落归根。1995年,张善庆墓地被盗墓者挖掘未遂,其亲人料理重新安葬,掘开墓穴,拉出棺木,毫无损伤,硬木制作的棺木,密封牢固,开棺时,尸体浸在药水里,尚未腐烂,并无奢侈品陪葬,唯有一朱砂茶壶,出土后即开裂,众人皆称善庆公一生慈善!</p> <h1> </h1><h1><b> 毁家兴学张顺良</b></h1><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塔下“德远堂”张氏第十七代,热心公益的归侨张順良字温清先生,生于1893年系旅印华侨张桂龙之十子,年青随父南下英属新加坡,荷属马辰百芝兰等埠参巡各埠分行商情,于民国前二年九月随父归,承父命掌持家务。1913年农历10月12日兴建順庆楼,同时创办改良私塾“九思学校”,张順良先生民国八年(1919年)发起创建曲江市场,适超宏君南旋,闻而趋順良宅问虚实,乃与順良绩密商划订是年***招集乡贤于順良办九思学校召开建圩会议,逐函秩如君返里协助,订同年农历九月十一日在庆丰堂设席召本姓各社人士参议其事,与会者一致热烈赞喜,並成立圩场建筑公司(同年順良正创办西园新民学校)故任副经理,超宏君任财政员,公司以股份制招集股东,(市场南门系超宏君个人捐赠建筑的)即日择址于竹塔松树垻洋,到会之汶水坑宗亲热心表示:起工时全村青壮年赠工三日,择同年农历十月廿六日兴工,是日赠工者果不乏其人。当时圩场尚乏地基,拟用南欧“位荣公”之蒸田大小七丘,順良公为建筑公司副经理,以其在南欧公王前及下村洋石塾田合两段私与“位荣公”裔孫房长登绪,有章、流泰、招岳等对换此田业,(该地今市场南门坪直入上片高间市店十余间段之地基)並文约各执一纸,叙明准順良公建筑市场,乃至凑成方圆。圩场将建成当择表圩名,順良以纪念张姓世祖张九龄乃唐朝名宰相,其出生地为广东韶关曲江县,故美称为“曲江公”以取美意为“曲江市场”是也。该市场于民国九年(1920年)农历九月廿九日落成並即开市,开圩时举办永、靖、和三县运动会,热闹非常,此后每逢农历四、九为曲江圩日至今。缘此建成了“同”字形南门前向14间矮店、左片20间、右片19间、中间6座圩寮,共53间左右双层楼家店式的建筑面积近万平方米的“曲江市场”从此给邻近乡亲乃至永、靖、和三县人们带来了便利和经济的繁荣,也从此有了“曲江”这个地名和曲江乡的建制。民国八年(1919年)开发上西园创建新民学校后因地理位置未理想改建于下西园,先生生平热心公益,重视教育1920年一月创办群英、聚英两校先生任群英校长,同年先生被选为塔下区教育研究会会长,1921年于下西园正式开办新民学校,至1946年因社会因素而停办,先生热心重教,乐耗无吝,为免费培育乡親子弟,竭尽心力,鞠躬尽瘁,其时为塔下宗親及邻乡近社全面性培育了无数文化人,无数出类抜萃人才,正如着该校联:“西域人才光祖国、园林桃李满公门”,在那相当时期堪称为塔下村的文化帝造者,实乃公德无量也。1927年五月初一日兴工改建順昌楼,1932年初提倡建立二世祖祭蒸,1932年3月南靖县长徐鹏赠公“毁家兴学”奖匾,1935年六月福建省教育厅长郑贞文给予“热心教育”奖匾,1941年南靖县政府委任先生为塔下保国民学校校长,1942年倡议上六穴祖坟每年轮值祭拜被后人认识坟址免错祭无祭,此举深得乡親赞同,1943四月创办塔下保民众书报所,同年秋月被选任首届保民代表,1944年南靖县政府委任先生为梅江乡学董会主任,同年十月被选为筹备组织“德远堂奖学金”委员会主任,1945年被推任梅江乡塔下保调解委员,1946年发起并组织德远堂张氏修谱委员会先生任主任兼总编辑,此举可称为德远堂族系立下丰功伟绩。1948被选为塔下示范国民学校教育基金保管委员,同年十二月被推任曲江市场产业保管委员会主任。</p><p class="ql-block">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斯先生已年届花甲,为公益事业仍不遗余力,造福桑梓,服务社会,曾任龙溪地区侨联第一届委员,南靖县政府委员,1957年全县第一次归侨侨眷代表会议,被选为南靖县侨联副主席(连任三届),南靖县人民代表会第二、三、四、五、六届代表。先生时常与海外兄弟親友,勉励为祖国家乡贡献力量,1956年致书新加坡嘱其弟张順畴为家乡捐建中学校,喜得赞同並联合侄辈荣汀,庆類共同捐建“南靖县曲江中学”占地二万余平方米,1957年再次函嘱其弟順畴独资捐建“南靖县塔下小学校”校园占地近万平方米,继之又成立以父名“桂龙公慈善事业修建委员会”先生任主任,为乡里修橋铺路,修茸先父建造之凉亭大路,先生以耄耋大年,犹念宗親之福利公益,奋斗不息,诚堪后人钦敬。先生于1977年 仙世,享寿87岁。</p> <h3> </h3><h1> <b>热心公益张顺畴</b></h1><h1><b><br></b></h1><h3> 塔下“德远堂”张氏第十七代旅新加坡爱国华侨张順畴字易清先生,系旅印华侨张桂龙之十一子,生于1896年,先生自幼聪敏过人,弱冠立志研究商业,游历上海转赴南洋荷属三马林达,马辰百芝兰等埠操持先父所创益隆号产业,继于扩开创设益隆兴有限公司,勤奋经营,亿则屡中,为商界之奇才,五十年代企业发达时资金约达数千万叻币,后跨国经营创分行于荷属印尼马辰,椰城,诗诬等埠,总行设在新加坡十八溪唇,经营橡胶及进出口土产兼九八行与航务等业,鸿图大展,成为新加坡数一二之殷商巨富,先后曾任三马林达中华商会会长,新加坡中华总商会董事,星洲漳州会监察委员及马来西亚张氏统属张氏公会名誉主席等职,先生生平慈善为怀对侨居地以慈善机关捐赠巨数款项,无不慷慨输将,1956年在马辰由兄张順养创办华人会馆学校,捐建桂龙教学楼並为该学校长期赞助人。而对祖国天灾水害以及捐献救国,尤为不遗余力,即对桑梓兴办教育,修桥铺路,济贫施棺等公益事业更是慷慨义囊,1946~1949由其兄順良在家主编“德远堂张氏族谱”先生捐资在新加坡印刷出版成书,分赠东南亚各地族親,宗親们把此族谱视为“家珍”收藏,实为教育华裔后代爱国爱乡,知源知本之好教材。1956年得兄順良函嘱在家乡兴办中学校,所然赞成並招联荣汀、庆類二位侄贤共同捐建占地两万余平方米的“南靖县曲江中学”其时三位含开办费总捐资为:壹拾壹万捌仟元整,(¥118000,00)。同年十一月为塔下、南欧、曲江三社小学捐献办民校金费三仟余元。同年又捐壹万三仟元修缮先父创建的:景仰亭、仁寿亭、柔远亭、翼然亭、慧风亭、如春亭、嘉昌亭等七处,又捐万余元砌铺塔下村尾踏石坑至大坝大石路,村内两边溪唇大石路,石摆碑坝,村中大桥。1958年独资捐建南靖县塔下小学校,(办公楼、三座教室、大小躁三个、大礼堂一座)校园占地面积近万平方米。国家困难时期,想方设法寄回一大批面粉、猪油食品等给家乡宗親们赈灾救困,虽远水难解近渴,亦尽其爱国爱乡之心,先生承其祖美德,继其父善好家风,仁慈好义,热心家乡公益事业,有口皆碑。1984年龙溪地区第三届侨代会上、龙溪地区行政公署追念並颁发先生“热心家乡公益事业”二第奖,表彰这位先侨贤的卓越功绩。</h3> <h3> </h3><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 <b>爱国爱乡张庆重</b></h1><h3> </h3><h3> 塔下“德远堂”第十八代旅新加坡爱国华侨张庆重字稀川先生,系旅印华侨张桂龙之侄孫,祖父张桂石,父亲张順振,昆仲有五(庆衍、庆华、庆重、庆能、庆類)先生序三,1910年生于塔下,幼时就读培英国民学校及西园新民学校,毕业后入读漳州省立三高中毕业,其间先生思想进步遭军阀逮捕入狱,得南洋親人及各商会侨领具保,获释后出洋印尼在兄长张庆衍于泗水创办有新锦兴饼干厂,先生志正聪明,发奋经商于是创办“福利公司”并扩有大规模糖果、饼干厂、咖啡厂及制矸厂玻璃厂等,后在香港开设“源源企业有限公司”经营轮船航务等业务鸿图大展,建国初期为沟通祖国与沲外航运事业开创先河,七十年代在新加坡创设“新侨船务有限公司”先生在侨界中深得众望,曾任印尼“泗水海产公会主席”、“漳州同乡会主席”、“香港福建同乡会副理事长”、“香港中华商会名誉主席”、“新加坡张氏总会名誉主席”等聀。1977年荣任新加坡漳属总会第廿五届主席,其时建树颇多,带头捐助巨款创办老人度岁金与奖助学金等华侨社会慈善福利项目,在维护华侨权益方面更是不遗余力,深得侨胞们钦颂。先生身居异域,心怀故里,新中国成立后踊跃在广东、福建两省投资公司投资数十万元,1961年家乡创办南靖“曲江医院”落成时親书题联“曲折表乡心设院保健,江山增秀丽举世同康”足表先生造福桑梓的衷心意愿。1963投资十余万元,在南靖县城兴建一座“南侨戏院”丰富人民文化生活,困难时期急乡親所急想方设法千里寄粮油、药品等生活物资赈济乡親,同时进:口化肥援助本县各村社恢复农业生产,继于又为曲江中学赠送电影放映机一大套,赠曲江医院救护车一辆,捐塔下德远堂春祭基金及续谱印刷费三万余元,1985年捐资一座由书法家“吴作人”书写的“百岁楼”大厦,于南靖华华大厦内给南靖侨联作配套使用,1987年又慷慨捐资五万余元在家乡塔下村内铺筑水泥公路中段建一座“万寿桥”继之又捐建“八一桥”、“八二桥”等数座石枋大桥,同年为发展南靖文化捐资近四十万元兴建一大座“图书馆”于南靖县政府大楼前,落成时其长子张承强博士回国参加典礼,(而今张承强博士继其父之爱国爱乡爱親之美德善举,常回国参加省、市、县及家乡各项公益活动)。1990年再捐资壹百万元作“南靖县华侨福利基金会”基金。注(先生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每年春节为家中親人发放红包每人丁几十元,及每新婚者均以数百元分赠助贺,在那七八十年代特别时期确实为親人救苦救难做十二万分的公德,直至今仍继续分颁,親人们当永远恩念着这无量功德……)。张庆重先生为我县我乡热心慷慨,功德善举,人们将永远称念!1984年龙溪地区专员公署为张庆重先颁发“热心家乡公益事业”一等奖,表彰这倍爱国爱乡华侨,先生于1992年春在新加坡仙世,享寿82岁。</h3> <h3> <br></h3><h1> <b>热心公益张庆类 <br></b></h1><b> <br></b> 德远堂十八代孙张庆类,1958年与张荣汀、张顺畴共同捐资兴建曲江华侨中学(荣汀55000元、顺畴55000元、庆类8000元共118000元)<h3> 1960年全国大困难时期,联合张荣汀合资施行救灾,派员从海外押运油粮、面粉、白糖、药物等,赈济饥民,使德远堂在乡裔孙饥者得食,病者得治。张庆类与张荣汀家乡人颂之为“救命恩人”。</h3> <h1> </h1><h1><b> 热心公益张顺养</b></h1><h3> </h3><h3> 塔下“德远堂”第十七代旅印华侨张順养先生,系旅印华侨张桂龙之三子,生于1873年,1897年“恩授岁进士钦加聀銜分巡道”。年青随父南洋经商,曾任荷属马辰埠“甲必丹”(荷属时期高聀务称KAPITAN家大业大被人尊敬的大人物)。1956年在马辰热心捐资创办华人会馆学校兼任首届总理,为华人造福之公益善举,使后人称颂!</h3> <h3><br></h3><h1><b> 爱国爱乡张庆能</b></h1><h3><br></h3><h3> 塔下“德远堂”第十八代旅印爱国华侨,张庆能先生,系旅印华侨张桂龙之侄孫,昆仲有五(庆衍、庆华、庆重、庆能、庆類)先生序四,幼年南度印尼泗水华侨中学毕业后返回祖国厦门大学深造后转入杭州之江大学土木工程系。日本南进复返印尼泗水经商,二战后昆仲合营“福利有限公司”扩设饼干、糖果、咖啡粉、制铁矸,玻璃等厂,廿世纪五十年代与兄弟经营印尼星洲间航业,继于发展中国及国际航线,1968年为适应业务所需在香港开设“源源船务有限公司”后又创“南海船务有限公司”、“文源有限公司”。先生胸怀远志故商务一日千里,发扬光大,曾任“香港中华总商会永远名誉会董”,“香港福建中学名誉董事”,“香港永靖同乡会名誉会长”等聀。先生于1980年在家乡坪溪捐建“景芳停”,1981年关心家乡教育事业资助塔下小学经费,继于为:家乡慷慨捐资四万余元兴建坪溪水电站,改变了乡親生活用电问题,造福桑梓之功高德厚!</h3> <h3><br></h3><h1> <b>热心公益张庆书</b></h1><h3><br></h3><h3> 塔下“德远堂”第十八代旅印华侨张庆书先生,系旅印华侨张桂龙之孫,1900年生于塔下裕德楼,幼小往南洋荷属马辰等埠参理祖父创设益隆号公司,先生经营有方,商业鸿图大展并扩创“益成有限公司”,曾任马辰“中华总商会理事”,“中华会馆赞助员”,“同声会委员”,“永靖公会主席”,先生热心社会福利事业,对上述诸会均有可数资金捐助,对家乡德远堂先祖春祭基金有所捐助。1964年10月回国北京参加国庆典礼,回到家乡后对福建投资公司投资数万元。先生之益举可喜可贺!</h3> <h3> </h3><h1> <b>急公好义张秋光</b></h1><h3> </h3><h3> 张秋光先生(1864-1945),字健英。福建省漳州市南靖县塔下村人。清光绪年间到泰国谋生,经营铁器。秋光对店员关怀备至,店员倍感亲切。1908年张秋光在曼谷加入同盟会,热忱赞助孙中山先生领导的民主革命。张秋光致富后对曼谷天华医院的兴建,踊跃捐资。1931年,他为家乡捐资修筑一条长4华里的石路。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初为家乡筹集教育基金他献出了年收二十余石租谷的田产作为办学基金,邻里乡亲有时发生田产、经济纠纷,他经常解囊相助息事宁人。1944年,南靖县县长赐予“急公好义”匾额,表彰他爱国爱乡的德行。</h3> <h3> </h3><h1> <b>德高望重好侨领张建禄</b></h1><div> </div><div> 张建禄,祖籍为南靖县书洋镇塔下村。1933年,出生在泰国曼谷。为了让他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张建禄的父母从小就送他回了家乡,回到曲江中心小学、南靖县中学和永定金丰中学学习。家乡“立德修身,慎终追远”的文化为他以后的成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div><div> 1950年,他重返泰国,学习经商,由于资质聪慧,为人诚实守信,始终坚持其产品的精良,价格的适中,从店员到公司总经理,历经风雨,业绩辉煌。产品备受用户的长期支持和认可,在赢得泰国市场得同时,还远销欧美、中东及南亚地区,饮誉海外。先后担任泰国曼谷第一钢管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泰国钢管配件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张德威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div><div> 在忙于事业的同时,他热心海外社团工作,是泰华社会中深孚众望的好侨领。</div><div> 1968年至1983年,他历任泰国福建会馆第43至49届理事会理事、常务理事、副理事长;</div><div> 1984年至1989年蝉联第50至52届理事长;</div><div> 1994至1999年蝉联55至57届理事长,之后荣任会馆永远名誉理事长;</div><div> 2004年至2009年,又再高票当选60至62届理事长;</div><div> 2014年,当选为65届理事长,创下福建会馆理事长蝉联届次最多(共10届),任职时间最长、贡献最大的先例。</div><div> 从1968年开始,他还担任泰国张氏宗亲总会名誉理事长、亚太经济贸易促进联合会名誉会长、泰国德远堂教育基金会理事长、秋光教育基金会理事长、缅甸清河堂永远名誉理事长、香港漳属同乡会名誉理事长、香港永靖同乡会名誉理事长、福建省归国华侨联合会顾问、厦门市海外交流协会荣誉顾问、漳州市海外交流协会高级顾问、漳属客家文化联谊会名誉主席、南靖县侨联名誉主席等职务。</div><div> 2006年,在他新任福建会馆61届理事长伊始,率先捐助泰币400万铢,并发动理事会员,凝聚乡亲力量,筹集基金改建装修会馆旧楼,并新建泰福大楼。</div><div> 他以仁慈博爱精神为本,倾心尽力于社会公益和慈善事业,以他为首牵头筹集巨金维修始建于清朝同治十年(1860)先侨创建的“福兴宫”(即福建会馆前身—福建公所当时就设在福兴宫内),筹资修缮“清水祖师庙”、“顺兴宫”等泰国古迹,资助侨属子女千余人就业就学,捐助华人新移民在泰国待业时的费用,补助内地13所华文学校经费。为了中华文化在泰国的传承,2008年,他鼓励自己的女儿成立“中国大地幼儿园泰国分校”,校址位于曼谷市中心沙吞县高级住宅地区,环境优雅,分中、英、泰3种语言教学,采用先进的教学理念和雄厚的师资力量,并经常组织教师参与各国教学交流,2014年12月,他率领大地幼儿园教师团赴漳州进行学术交流和考察,几年的辛勤耕耘,泰国大地幼儿园赢得了泰国社会和各界人士的好评与赞赏。他为振兴华文教育,弘扬中华文化作出贡献,并为中泰友好交往做了许多有益的工作。因此,受到泰国国王的嘉奖,先后于1982年、1986年获得泰国国王颁赐的四等及二等白象勋章。</div><div> 张建禄爱国爱乡,为祖国家乡的振兴呕心沥血。他年轻时就十分关注祖国的经济建设,对国内发生的水旱灾寄予同情。祖国改革开放以来,他积极捐资在家乡兴建水电站,筑桥铺路。他还创立“秋光公教育基金会”,每年为家乡发展教育实施奖学、奖教、助学计划。1992年,他又在桑梓设立“秋光公慈善基金会”,每年向德远堂派下的塔下、曲江、南欧三个村高龄、孤寡老人和残疾人发放一次敬老助残福利金,至2014年已发放22次,上百万元。1998年,他同堂弟张建勤一起捐资人民币50多万元兴建塔下小学秋光教学楼,次年又捐资20多万元兴建操场、围墙等配套设施。1999年元月,张建禄率领泰国福建会馆代表团参加南靖县首届兰花节期间,专程前往书洋镇塔下村参加教学楼落成剪彩仪式。受福建省人民政府的委托,漳州市副市长向他颁发了福建省人民政府“捐资办学乐育英才”金质奖章、奖牌和荣誉证书。2000年11月30日,张建禄先生再次率领泰国福建会馆代表团回家乡参加由旅外乡亲捐资助建的曲江至书洋柏油路通车剪彩仪式和张先生兄弟二人捐资兴建的南靖三中秋光门落成揭幕仪式,受到桑梓人民的热烈欢迎。之后,他又多次率团参加家乡福建土楼“申遗”成功庆典、山梅公路剪彩等活动。2003年12月,张建禄荣获福建省人民政府“热心家乡公益事业”金质奖章、奖匾、荣誉证书。</div><div> “舍得付出,就会收获快乐。”张建禄为祖国、为家乡、为泰华侨胞默默付出,做出巨大贡献。他回馈家乡的爱心还在不断延续......</div> <h3> </h3><h1> <b>故乡情浓张建勤</b></h1><h3> </h3><h3> 张建勤先生,祖籍福建省南靖县塔下村,1934年泰国曼谷出生,祖父张秋光。年幼回国接受中文教育,1950年16岁与堂兄张建禄一起回泰国曼谷,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同心协力施展才华,把张德盛公司经营红红火火。后从公司分出自已创办“伦亮企业有限公司”等几家实业公司,任董事长,总经理,企业蒸蒸日上,鸿图大展。他历任泰国福建会馆理事会理事,常务理事,副理事长,顾问,名誉理事长等职务,在泰华侨社会颇负盛名。张建勤是企业能人,为人诚实厚道、慷慨解囊、平易近人,其夫人张林爱珍女士贤淑温良,谦恭待人,伉俪在泰华社会中,颇得人们尊重和爱戴。张建勤先生热心公益,几十年来为家乡教育事业、公益慈善事业做出巨大贡献。1998.12荣获福建省人民政府“捐资办学乐育英才”银质奖章、奖匾、荣誉证书;2003.12荣获福建省人民政府“热心家乡公益事业”金质奖章、奖匾、荣誉证书。</h3> <h3> </h3><h1> <b>两朝知县 两袖清风张际升</b></h1><h3> </h3><h3> 张际升(1872-1932),乳名顺德,字纯清。祖籍福建省南靖县塔下村。是清末、民国时期有名的知县、名医、归侨。</h3><h3> 张际升已亥科载学院科试取进县学第二名,又岁试录取第三名补廪。公幼聪慧,熟读四书五经,落笔成文,及长思想日新,文辞挺秀,风调清新,著作甚多,惜随手散落,传本甚稀,公亦擅诗联,所传联亦非其全。</h3><h3> 公历任广东詹洲、四会、高明、从化等县正堂。民国初曾任南靖、安溪等县县长。民三年黎大总统授于一等三级警察奖章,居官清廉,著有政声,然不欲久事宦途,锐意学医,乃弃官。于民八年,南度新加坡创办万山药房医理精明,名燥一时,民十年归隐平和小溪,建屋宇曰:“可园”。鉴于当地土地肥沃,于同炉购地种植果木,规模宏大。以公学之渊博,不羡宦禄,更向自然谋实业发展,堪为后辈楷模。</h3><div> 附联文三则:</div><div> 新学有专长佇看碧海风云进化文明扬五族</div><div> 民权欣实现好借青山日月增高程度耀千秋</div><div> (塔下西园私立新民学校用联)</div><div> 九流第一家看学派许多择随主旨</div><div> 思力无限量要精神不息积久贯通</div><div> (塔下九思居用联)</div><div> 西来爽气偏佳山果有情长见我</div><div> 园隔嚣尘颇净花多别致最宜人</div><div> (塔下西园用联)</div> <h3> </h3><h1> <b>承传祖德热心办学 张奕聚</b></h1><h3> </h3><h3> 张奕聚先生祖籍南靖塔下村。1920出生于荷属泗水,系侨贤张荣汀长男,年少随父母从泗水移居新加坡,受过高等教育,思想开朗。奕聚从小接受中英双语教育,精通英语,给这位有实干才能的实业家在商场竞争争得益非浅。其父克勤克俭在新加坡创办“南庆有限公司”、“丰泰茶庄”是南靖第一人在南洋经营茶叶生意者,发迹于20世纪四、五十年代,他心系故里,垦荒种茶创办南靖侨办广达茶场,集资创办南靖县曲江中学。奕聚在父亲熏陶下于国于家亦关情。</h3><div> 1973年荣汀作古,奕聚先生承父志继往开来,在新加坡直落亚逸街创办联邦化学工业星洲有限公司(内设味精厂)、丰太茶业公司,是时新加坡茶叶品种最齐全的茶叶公司。茶叶畅销欧亚和拉丁美洲,有茶叶大五雅誉。</div><div>1987年,奕聚携眷回乡探亲,受到南靖县党政有关领导人及家乡人民的热烈欢迎。特别是他看到家乡人民为缅怀家父生前造福桑梓的功德,在德远堂祖庙前为他树立石龙旗杆及建“荣汀亭”纪念,1984年龙溪地区行署为他颁发“热心家乡公益事业”一等奖奕聚感慨万千。</div><div> 他发扬先父热心公益的光荣传统,为鼓励家乡青年学子,献金在“塔下德远堂教育基金会”内设置大学生专项奖学金——荣汀奖学金。居住在本县境内德远堂派下学子经高考录取入大学前七名,每人每年发给港币1000元,领至毕业。三十年来,奖学金己发出一百多万元,并还在继续中。此外,还为四所学校捐赠图书教学设备等。</div><div> 2002年,曲江华侨中学44年前由其先文创办时所建土木结构校舍,经政府有关部门检测评定为超期使用必须拆除重建。为了师生安全,奕聚闻悉,欣然献金200余万元,新建荣汀教师宿舍楼、荣汀学生宿舍楼、荣汀图书楼三幢新校舍,优化教学环境。义举感人,有口皆碑。</div><div> 1999、2006年福建省人民政府先后授予张奕“热心兴学育才”银质奖章、金质奖章。</div> <h3> </h3><h1> <b>华侨慈善家张煜开</b></h1><h3> </h3><h3> 张煜开(1884-1936),出生福建省南靖县塔下村,昆仲有四,煜开排行第四。兄弟青少年时,都是以手工业造纸为养家糊口。二哥炎开力大,于光绪年间出洋印尼泗水,投亲张立昌开设万成源店中,初当店员,为人诚实后被聘为经理,及后自己独资创办“张远记”商号,宏图大展,1902年十九岁的张煜开被召前往协助商务。煜开聪明能干,兄弟合力,经十余年的艰苦奋斗生意生隆。据称,鼎盛时拥有资金一千七百多万银元,是当年泗水首屈一指的殷商,为南靖侨界中之巨贾。</h3><div> 张煜开先生是位爱国华侨,是个大慈善家。他的美名至今还为人们流传。当年长江、黄河发大水,张先生献出了10万元赈灾款。上世纪20年代,他捐了10万元给漳州孤儿院。他捐资办学和铺路造桥。民国12年出版的《塔下季刊》中,有一首“好义歌”,赞颂张煜开乐善好施的美德,歌云:“君独以富行其德,不同豪贾纵骄恣。人之善举多自计,唯君独出以公义。赈荒给米备包廒,救国不吝千金施。闽南学子何济济,君实竭诚广培植。嘉煌讲舍(嘉煌中学)殊巍峨,君力大为寒士庇。丁仔角前石桥沿,行人络绎称便利。”</div><div> 张煜开对教育事业尤为重视。民国九年独资创办“私立大坝培英高小国民学校”,民国十一年,原计划献**十万银元在曲江市场对面兴建一座”嘉煌中学”,但遗憾的是,校舍刚建出水,建校径理人,煜开侄儿张维宏遭军阀绑架,后只好返回南洋。之后校舍无人管理,腐败政府也不重视,乃至坍塌。1956年华侨张荣汀、张顺畴、张庆类征得主人的下代同意,集资在原址重建今日的“曲江华侨学校”。</div><div> 张煜开善良豪爽、处世忍让。民国三年,当他事业发达时,携巨款回乡只建楼房,就求地基一事殊多周折,有人出面干扰有的趁机勒索,但他从不动怒积怨他人,更不愿以钱压人,总是以理相待,以优惠价格买地基,而圆其事。一座土木结构的四层,内有120多间的圆楼建成时取名“和兴楼”又叫万和楼。在圆楼外围另建一幢月牙形的居室名曰:“忍成居”。</div><div><br></div><div><br></div> <h3>张承万</h3> <h3> </h3><h1> <b> 扶贫救困江运金</b></h1><h3> </h3><h3> 十八代塔下村大坝张生甲之妻。其夫清贫出身,为人谦逊,秉性善良。江氏三十丧夫,继承遗志,克勤克俭,养育雏儿,备尝艰辛,治家有策,教子有方,其哲嗣德朗、德发少年南行创立基业,行孝高堂。江运金高龄统管家业,扶贫救困周济有常,对桑梓公益义举殊为热心,行为布德邻里称扬。凡乡里铺桥筑路,建水电站,开恳果园、架设电视差转台等,只要老人家开口,张德朗请儿孙无不慷慨解囊。1962年赠送漳州市医院救护车一辆,1982年赠漳州市侨联会旅行车一辆,南靖县侨联会旅行车两辆。1985年捐建南靖县华侨大度门楼,1979年捐献一万二千多元人民币修缮张氏德远堂,还特别嘱其子张德朗在秀港购回精庄油漆把祖庙修葺一新。1978至1979年,在她祖家大坝、塔下建了三座石拱桥。分别命名为“积兴桥”、“标宸桥”、“德远桥”,还在外村捐建一座“双峰桥”。江运金于公元1984年7月寿终正寝,享年100岁。治丧期间赠给塔下、南欧、曲江三社宗亲每人三斤猪肉、人民币4元。</h3><h3> 补记:</h3><h3> 1、江运金出生于台湾基隆港,其父亲是武举人,时任千总,原名江贵,自名江愿兵,时值甲午,台湾被割让日本,他率兵3000人高举义旗抗日,因清政府捣乱而失败,故潜回祖籍永定高头溪背角村,以教书为生。第二年江运金11岁跟随其母亲(台湾人)和大姐从台湾辗回高头与父亲团聚。至十七岁嫁给祖父,居住大坝积兴楼。后来往于印尼经商,直至张德朗出生后回大坝定居,做生意,生前在大坝坑角建房一座,在曲江圩旁建房一座。夫于四十七岁因病去世,江运金年仅三十六岁。</h3><div> 2、江运金还在“文水坑”建一座过水坑的石板桥。</div><div> 3、最值得一提的是:1967年文化大革命武斗,江运金带着全家回大坝居住了8个月,正值红卫兵破四旧时期,聪明的江运金立即想到要保护“德远堂”,马上吩咐村领导买两张大竹席将“祖宗牌位”遮起来,又请木匠做一个写“*****”的牌子覆盖在“张氏家庙”的牌匾上。这样保护了德远堂,才有今天完整无缺的文物,江运金举动功不可没。</div><div> 4、江运金一生吃苦耐劳,生性豁达,教子有方,爱国爱乡,造福乡梓,扶贫济困,品行高尚,深受乡亲们的爱戴,实为后辈敬仰之楷模,堪称巾帼英雄,其子张德朗、张德发、张德音以三兄弟名义在德远堂前树立石旗杆,以教诲子孙后代,激励子孙光大其精神品格。此树立的旗杆是唯一的女性。</div><div>5、江运金于1984年8月25日仙逝,享年100岁,生病期间,漳州市政府十分重视,相关领导前往探亲慰问,并指示市医院、市华侨医院,选用最好医生组织一个抢救小组到家里抢救治疗。治丧期间,市长特批准运棺回乡安葬,30多辆汽车送行,一路上交警维护交通,家乡乡亲们纷纷前来以各种形式祭拜悼念。</div> <h3><br></h3><h1> <b>热心公益张德朗</b></h1><h3> </h3><h3> 塔下村大坝张生甲江运金之次子(1910一1986)。17岁出洋到印尼孟加锡。先后在巴里巴板、印尼椰城等地创办企业经营土特产丶木材出口,成就一番事业。张系孟加锡漳属同乡会创建人之一荣任该会顾问。张古稀之年曾几度回乡省亲谒祖,事亲至孝。母欲在家乡做公益事业,他都百依百顺,除捐建多座石拱桥之外,还力塔下小学赠送教具、学生课桌椅,为曲江侨中赠送舞台布幕一套,家乡建水电站、开垦果园、修葺德远堂、德远堂春祭基金、电视差转台、南欧村修建天后宫等都热心赞助,功不可没!</h3><h3> 另: 张德朗曾任香港永靖同乡会永久顾问;其长子张明乾捐款大坝“标宸公”春祭部分基金;两次维修油漆平和县三平祖师公庙都由张德音前往住三平监督施工。</h3> <h3> 张德发1962年夫妇回国探望祖母时,获知漳州市芗城区医院急需救护车,便以三兄弟的名义赠送一辆救护车及相关配件一套,当时此车是从香港购买进口的。当时,其母江运金要求医院,如家乡乡亲有需要,要优先使用救护车。江运金心系故乡。同时还赠送塔下小学教具,立式风琴、课桌椅等。</h3> <h3>张德音,1960年三年自然灾害,最困难时期,受南靖县政府的委托,前往香港发动乡亲,先后为家乡及龙溪地区(漳州市)捐献进口化肥2000多吨(注:当时大陆化肥奇缺),支援农业生产,为家乡生产自救闯难关作出了贡献,受到南靖县政府的表彰。</h3><div><br></div> <h3> 张明财(德朗次子),现居住雅加达经商。</h3><div>1999年张明财夫妇、张明汉、张明振等四人回国探亲,回乡祭祖,在德远堂用猪、羊拜祭祖宗。</div><div> 为了发展家乡茶叶种植,改善乡亲生活,修筑大坝至湖洋坑一条公路3.35公里(积兴路),捐资美元折人民币50多万元,受到乡亲们的赞扬,为修此路还拆掉其家族自己的房子,是其先祖父、祖母生前做生意(双万源)的店面,也是其父出生的地方,都捐出来了,真是无私的奉献。一家三代为家乡做贡献!</div> <h3> 张明汉(张德发之长子)</h3><div>1、1982年赠送漳州市芗城区侨联会旅行车一辆。</div><div>2、1983年赠送南靖县侨联会小轿车壹辆。</div><div>3、1999年修筑大坝至湖洋坑“积兴路”捐资5千美元。</div> <h3> </h3><h1> <b>印尼侨贤张泰松</b></h1><h3> </h3><h3> 十八代张泰松,祖籍南靖县书洋镇南欧村。张泰松旅居印尼三马林达,为人忠厚老实,历二十年之苦,从店员到独自经商,惨淡经营,年四二事业才有所成就。晚年携眷归里,原想在家乐度天年,不料在庆贺八十一大寿大摆延席时,露了富,便成为著匪曾某刀俎上的鱼肉。曾多次威吓要挟企图从中勒索。泰松有感在家难以安身,决定到厦门避祸不料事机泄露,一天泰松从家里起程,走到船场客仔岭时,被预先埋伏的土匪将泰松父子两人绑架而去,关押在乌石山的深山密林里,被折磨好几个月后以二万银元将人赎回。遭难后,老人住在厦门忧心忡忡,不久含恨离开了人间。</h3><h3> 张泰松是南欧村海外华侨中早期致富的百万公,其热心公益,修桥铺路,心系家乡。曾捐巨资修建印尼三马林达天仪宫;出资铺设家乡永贵楼前的石路石坪等。</h3><h3> 1933年张泰松等印尼侨胞在海外发动亲人捐资创办“私立南欧小学”。【华侨张文达将其在家乡兴建的一座楼房(和贵居)借作校舍,后因经济接不上,学校曾一度停办,一九三七年,南欧华侨张实中回家省亲时,复办南欧小学,学校经费由海外华侨捐助,一九五0年至一九五七年,得旅印侨胞张椿茂、旅缅张爱耕、张受贤、张朝汶、张国宏、张从悦、张成康、张庭昌、张鹤簿等慷解义囊,捐建一座占地面积四百多平方米的南欧小学】。</h3><h3> <br> <br> </h3> <h3> </h3><h1> <b>理学博士企业能人张承强</b></h1><h1><b><br></b></h1><h3><b> </b>德籍华人、博士企业家,祖籍福建省南靖县书洋镇塔下村,是旅居南洋的第二代客家人。1938年出生于印尼泗水,在家居长,父亲张庆重先生,是著名爱国爱乡华侨。</h3><div> 张承强曾留学德国,获物理学愽士。自幼受父亲张庆重先生的熏陶,身居海外,心向祖国,热爱中华民族文化艺术。随父游艺坛,亦收藏书画作品。结识艺术名家有:傅抱石、李可染、吴作人、黄冑、刘海粟、黄永玉、李苦禅、程十发、关山月、黎雄才等,并收藏有他们的作品,如:傅抱石的《九歌》、《云中君和大司命》、《日月想念毛主席》,侯晓强为傅抱石的漫画,还有李苦禅的《老鹰图》等。</div><div> 张承强博士血管里流淌着中华民族的血液,身上具有客家人浓厚的爱国爱乡情怀。家乡的公益事业,他总是放在天平的重要位置,慷慨解囊。1992年他受邀回乡商讨“张庆重福利基金会”发展事宜;1996年他受邀出席张庆重捐建的“南靖县图书馆”落成典礼;2010年他回乡参加《张庆重传略》首发仪式;2015年他再次回乡考察,曾赞助20万建设塔下村夜景工程等。</div> <h3> </h3><h1> <b>勤奋创业回馈社会 张瑞智</b></h1><h3> </h3><h3> 张瑞智祖籍南靖塔下村,1933年出生在印尼一个小村庄,童年家境贫苦,在当地小学读三年书,15岁移居印尼三马林达一边读书,一也帮叔父经营土特产。他聪明好学,办事认真,富有生意人的天分,叔父器重有加,年轻的瑞智委任企业总经理,他任劳任怨,圆满完成任务,脱颖而出,叔父甚喜。31岁瑞智果断迈出创业第一步,开办“泉源股份有限公司”,经营土特产,旗开得胜,数年后又创办新企业“美源木材有限公司”,企业规模不断扩大,他数十年如一日历尽艰辛,宏图大展。</h3><div> 张瑞智这位成功的企业京,在生活方面历史都自奉简朴,他不以自已的富裕而足欣,他热心社会福利公益事业积极参与华人社团工作。1955年至1965年连续当选三马林达中华总会及三马林达永靖同乡会理事,现任三马林达永靖公会名誉主席。2002年在三马林达市中心献出价值人民币二百多万元的一块地皮给永靖公会建新会馆之用。他还出钱出力推动三马林达华校教育的创办和复兴亦贡献多多,他永远抱着一个信念“默默地工作不求回报”。俗云:爱人者人亦爱之。在当地华人社会中,德高望重,备爱尊敬。</div><div> 张瑞智四十年来不但对印尼国家经济建设发挥积极的作用,更热心参与政府主持的“全国义父运动”。他作为印尼东加里曼丹省一级“巴贡”(当局体会民族统一机构)顾问慷慨解囊,捐献印尼币两亿盾给“全国义父运动”之需。他说:“无论对自己的职工,或需要帮助的族群,我都会尽力,更何况“全国义父运动”,这项旨在提高民族智慧的事业。”</div><div> 张瑞智先生长期坚持做慈善事业,勤奋创业取得辉煌成绩,认为财富取之社会,用之社会、回馈社会是责无旁贷的已任。情操高贵,为印尼政府所赞赏。1995年1月9日,获当地政府颁赐“最优秀公民奖状”。(此状者全省仅十名)同月27日,又获“印尼共和国退伍军团”赐予“效忠勋章“荣誉。1997年印尼国家肯定他的功绩,选他为一九九七印尼关心社会之名士。两年后在印尼总统府由总统为他颁发印尼关心社会之名士荣誉奖状,当记者问他有何感想时,他谦虚地说:“这项尊贵的荣誉将作为自已的鞭策,今后要多多关心支持社会福利公益事业。”</div><div> 常言道:一个成功男人的背后,会有一位默默支持他的女人。无疑,瑞智先生的太太苏玉钦这位贤妻良母正是在他的背后发挥了半边天作用的女人,瑞智对此有道不尽的感激之情。</div><div> 张瑞智先生是印尼的最优秀公民、社会名士,但树高千尺不忘根。他是龙的传人,也同样有一份中国心,故乡情。他希望祖国富强,人民幸福。多年来积极投资祖国经济建设,2005年捐献人民币50多万在家乡兴建一幢“拱煌联谊楼”为华人回乡认祖探亲提供无偿住宿活动等方面服务,同时支持曲江华侨中学举办45周年校庆费用,赠送复印机等教学设备,捐资在塔下村内建沿溪护栏等项金额10余万元;尊师重教,多年来为塔下、南欧、曲江教师分发春节慰问金。他常说:“我要为家乡多办几项公益事业,一项完成再做一项。”张瑞智先生拳头拳心意,造福桑梓,受到人民政府热烈欢迎,家乡群众交口称赞。2005年福建省人民政府授予张瑞智先生“热心公益事业”金质奖章。</div> <h1> </h1><h1><b> 热心公益张承尧</b></h1><h3><br></h3><h3> 塔下“德远堂”第十九代旅印华侨,张承尧先生,自幼随父张庆华南洋经商,事业有成,1964年9月回国北京参加国庆典礼,后返乡省親,对家乡公益建设尽一份心,于是捐十万元港币(当时折近五万元人民币),及外汇优惠的数万斤粮食和大量布票等,捐交南靖县交通局,为捐建书洋至曲江的书曲公路,造福人民之公德,为后人称赞!先生后来居香港经营房地产业,生意发展颇大。</h3> <h3> </h3><h1> <b>归侨教授张永年</b></h1><h1><b><br></b></h1><h1><b>……</b></h1> <h3><font color="#010101">热心侨团社交活动家张翰锦……</font></h3>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h1><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span><b style="color: rgb(1, 1, 1);"> 乐为家乡办教育张国标 </b><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span></h1><h1><br></h1><h1><span style="color: rgb(1, 1, 1);">……</span></h1><p class="ql-block"><br></p> <h3> </h3><h3><h1> <b>拳拳赤子心悠悠故乡情 张翰湍</b></h1> </h3><h3><h3> 曾享誉“暹罗五金公会旗手”的张瀚湍先生,现为泰国张和安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张和安实业有限公司董事长,泰国福建会馆名誉顾问,暹罗五金公会永远名誉理事长,泰国德远堂教育基金会副理事长,泰国张氏宗亲总会名誉顾问,泰国商联总会常务会董事。</h3> 张翰湍,字顺通,1930年出生于南靖书洋镇塔下村,小时候随母到泰国。九岁从伯父回国求学,就读塔下小学,曲江中心小学,平和小溪双十中学,厦门大同中学,是一位天资聪颖,品学兼优的高材生。在校担任学生会工作,有一定的领导和活动能力,备受师友器重。<br> 1948年,翰湍19岁奉父命返回泰国襄助父业,在其父有计划的栽培下,勤奋习商,学以致用,从商店杂役做起,逐步升任经理,公司大小业务能深入了解,深得其父经商之秘诀及待人处事品德,为其以后肩负企业经营管理奠定基础。<br> 26岁乃翁谢世,担起公司大任。他以诚信待人为经,勤劳俭朴为纬,以身作则和睦兄弟,承祖业合作经营50年而不分难能可贵。待职工如家人,通力协作,经营有方,事业蒸蒸日上,宏图大展。<br> 张先生秉性忠厚,诚恳待人,谦虚儒雅,乐善好施。。有其乃翁之风范,在泰华社会中威望日隆。对入籍国的建设和经济繁荣以及团结同侨,敦睦乡谊、社会福利诸方面事业皆有所贡献。为促进中泰友好亲善,经济交流做了大量有益的工作。1982一1986年宠蒙泰王御赐三等皇冠勋章和三等白象勋章,此乃侨界之荣光。<br> 张先生历任泰国福建会馆理事长,为会馆做了许多有益工作。他为人随和,是五金实业家。1996一1998年,蝉联泰国暹罗五金商会新14.15.16届理事长期间,以服务社员、回馈社会为方向,开创会务新局面。同行评价:“领导有方,成绩骄人。”被誉为“五金公会期手”。暹罗五金公会是泰国影响较大的同业组织,对泰国钢铁工业、五金网络发展是一支重要力量。1996年由张先生主编出版《暹罗五金公会成立五十周年纪念刊》特设副刊版《大公园》刊载“中国国歌史话”丶“中华民族的救星”、“黄河大合唱”、“唤醒中国魂”、“中泰人民心连心”、“十二亿中国人民与五千万海外炎黄子孙的笑声”等文章,备受海外侨胞赞赏。1997年出版《九七香港回归纪念特刊》,中国驻泰大使金桂华为纪念特刊题词“二当耻辱中国人民笑遂颜开,庆回归海外侨胞欢欣鼓舞。”特刊征集在泰华侨、华人业余作者诗文、书画,热情讴歌祖国强盛,为祖国和平统一大业呐喊助威,表达五金同行的爱国情怀。<br> 张翰湍先生是泰国好公民,但树高千尺不忘根。他青少年在祖国受过十年文化教育熏陶,于国于家总关情。多年来在家乡赞助兴建曲江中心小学、曲江水电站、坪溪水电站、南靖华侨大厦,为曲江华侨中学、塔下、南欧、曲江小学等学校捐献办学经费。对南靖县医院卫生事业以及社会造侨、铺路、修缮文物古迹等各项福利公益事业,皆慷慨解囊,枚不胜举。1990年张先生念祖怀乡,在曲江村捐建一座“明昌亭”。不但为南来北往行人提供休闲歇息好去处,还为侨乡增添一处景点。<br> 教育是强国之本。1988年张翰湍先生回到阔别40余年的家乡,特邀请教育界人士共商振兴家乡教育事宜。返回后即作东主持,筹集巨资,成立“泰国德远堂教育基金会”,与家乡“德远堂教育基金会”同一宗旨,为祖国为家乡育英才。2001年为曲江华侨中学改建一座有18间教室的明昌教学楼,赞助资金人民币70多万元,2003年福建省人民政府授予张和安公司“热心兴学育才”金质奖章。</h3> <h3> </h3><h1> <b>热心公益热爱故乡 张翰书</b></h1><h3> </h3><h3> </h3><div> 张翰书,1922年出生于福建南靖塔下村。年少,就读于曲江中心小学1942双十中学毕业后进入广东中山大学肆业。出国前曾任小学教师、小学教导主任。1946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出洋到达暹是曼谷谋。初到时当店员,后稍有积蓄便做小本生意。及后创办汉兴钢铁行、泰国汉兴五金工厂,自任董事长、总经理。他善干经营事业稳步发展并兼任大通信贷有限公司副董事长。</div><div> 张翰书为人厚道,热情好客,助人为乐,热心社会公益。不论是缅甸、印尼等地同侨欲回国探亲、旅游过境手续需要他协助办理的,他都在所不辞。港、澳、台或内地学生要出国留学深造、或移居弃国就业遇到困难,求助于他时,他都热情帮助为人排忧解难。深受侨胞赞扬,尊称他为家长。他偕夫人曾多次应邀赴缅,受到缅甸有关侨团热烈欢迎1974年3月,经缅甸清河堂理监事一致推崇,公举他为该堂永远荣誉理事长,为他颁赠“敦亲睦族”、“敦亲仁人”锦旗以彰其德。此外,张翰书还荣膺香港永靖同乡会荣誉理事长、泰国张氏宗亲总会常务理事兼文教股长、泰国福建会馆第57届常务理事、泰国华信贫民院技术学校茱誉顾问等侨团职务。为办好华文学校贡献良多。</div><div> 泰国王室鉴于张翰书对当地社会公益福利事业所作的贡献,1982、1986年两次荣获泰王陛下圣赏四等白象勋章。</div><div> 张翰书先生对祖家教育事业更是情有独钟。1986年,家乡成立“德远堂教育基金会”他获悉后不但自已带头捐助一万元作为该会基金,并表示对此百年树人大业要支持到底。从那年以后,他作为基金会名誉主任之一员,四处奔波为筹某数十万元教育基金而不懈努力。他出钱出力,为资助家乡一所中学三所小学建校办学亦尽关心之能事。张翰书对漳州华侨医院创办、曲江小学、南靖华侨大厦的兴建,以及家乡修筑公路、建水电站、建设桥梁等公益事业无不慷慨解囊热心赞助。特别是家乡举办各项公益事业,他除力所能及赞助外,还不辞劳苦回出筹募穿针引线,为家乡办了许多好事。1993年2N二,漳州市客家文化研究联谊会成立一周年之际,适逢他回国探亲亦热心嶜助活动经费备受欢迎,受聘为联谊会顾问。</div><div> 1985年在德远堂家庙前为永怀父恩树石龙旗杆。1999年出版“省思集”记录他在海外的生平。2002年,张翰书先生及其夫人八十寿诞之际,喜事新办省下晚辈为他祝寿钱在家乡下桥头建一座“子规亭”。子规即杜鹃啼声凄切,酷似人言“不如归去”。唐诗人崔涂《春夕》诗中有“蝴蝶梦中家万里,子规枝头月三更”的佳句,表达游子思乡情结。</div> <h3> </h3><h1> <b>热心侨社热爱家乡张鸿炎</b></h1><div> </div><div> ……</div>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h1> <b>华侨老报人张实中</b></h1><p class="ql-block"> 张实中(1904~1986年),乳名建宏,出生于南靖书洋镇南欧村一个书香之家。中学毕业后,因家境欠佳,于民国17年(1928年)出洋到荷属印尼,任过泗水等华侨中小学教师。民国26年至1966年,从事新闻工作,任泗水《大公商报》总长达28年。同时还兼任《南侨日报》总编辑。其代表作有《子夜诗歌》、《圣母·鲁迅·陈嘉庚》、《史话及其他》、《春秋经史论》等。</p><p class="ql-block"> 民国26年,张实中担任《大公商报》评论员,开辟该报的专论文章。抗战开始,《大公商报》屡次发表文章,抨击、揭露日军入侵中国,人民的滔天罪行,成为当地团结侨胞投人抗日救国的主要宣传阵地。</p><p class="ql-block"> 民国28年元旦,《大公商报》出版新年专刊,实中在《诛汪》一文中,勾画出汪精卫丑恶嘴脸,揭露其汉奸的本质,在当地侨民中引起强烈反响。</p><p class="ql-block"> 民国30年春,国民党制造令人痛心的“皖南事变”。张实中在《大公商报》先后发表国民党何应钦和白崇禧的电文,接着发表共产党方面朱德与彭德怀的复电,还刊载外国记者从重庆发出的关于这重大事件的新闻报道,揭露国民党、反人民的真面目。</p><p class="ql-block"> 民国31年2月,日军侵占印尼,大肆逮捕“敌性华侨”。张实中在友人帮助下,隐居东爪哇的一个偏僻农村。在此,他写下《子夜诗歌》及10万余字的《春秋经史论》等作品。他坚信黑暗必将过去,光明一定会到来。</p><p class="ql-block"> 民国35年元旦,张实中应印尼地下党员林降祥创办的《南侨日报》力邀,张兼任总编。该报经常刊载反帝性质的工人新闻,针砭时弊,遭到东爪哇英国印度军司令部的查封。</p><p class="ql-block">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张实中和侨界进步人士联名发表《拥护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通电。《大公商报》发表社论,旗帜鲜明地拥护人民政权。1951年8月,印尼当局逮捕全国共产党人和华侨左派分子,张实中以“中共宣传工作者”罪名被捕,坐了一年又20天的牢,后经中国使馆领事交涉才获释。</p><p class="ql-block"> 1965年,印尼爆发“九·三0”事件,当局对印尼共产党和进步华侨大肆屠杀,《大公商报》改版《友谊报》,张实中不再任总编辑,后辗转返回祖国。</p><p class="ql-block"> 张实中回国后,政府在生活上给予关心照顾,安排他任省文史馆馆员、省归国华侨联合会常委、顾问。</p><p class="ql-block"> 1986年2月21日,张实中因病治疗无效在南靖山城病逝,享年82岁。(本文来源《漳州华侨历史人物》)</p> <h3><font color="#010101">热心公益张世贤……</font></h3> <h3><br></h3><h1> <b>热心公益张克昌(张允康)</b></h1><h1><b><br></b></h1><h1><b>……</b></h1> <h3><br></h3><h1> <b>热心公益张国进</b></h1><h3><br></h3><h3>……</h3> <h3><br></h3><h1> <b>旅泰华侨张元兴</b></h1><h1><b><br></b></h1><h1><b>……</b></h1> <h3> </h3><h1> <b>抗日救亡热心人张松祚</b></h1><h3> </h3><h3>……</h3> <h3> </h3><h1> <b>宪兵连长 张国亮</b></h1><h1><b><br></b></h1><h1><b>……</b></h1> <h3> </h3><h1> <b>中医传播人张元安</b></h1><div><b><br></b></div><div><b>……</b></div> <h3> </h3><h1> <b>人们好公仆张鹏伟</b></h1><h3> </h3><h3> 张鹏伟,祖籍南靖县书洋镇南欧村。祖父张泰松20世纪30年代出洋印尼三马林达经商。……</h3> <h3><font color="#010101"> </font></h3><h1><font color="#010101"> <b>青年楷模 张 扬</b> </font></h1><h3><font color="#010101"><br></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张扬,男,1967年生于漳州市南靖县塔下村,1991年定居泰国曼谷,历任泰国原副总理名誉顾问、泰国原国防部长名誉顾问、泰国原国会主席名誉顾问、泰国国会主席中国事务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全国政协第十一届五次会议海外列席委员、泰国文化经济交流协会创会会长、泰国华人青年商会执行会长、泰国勤和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泰国中腾地产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张扬会长一直致力于推动中泰两国在政治、经济、文化、投资等方面的友好关系:曾陪同原副总理功塔帕兰实、原国防部部长探玛腊上将、阿披实总理率政府代表团、英拉总理率政府代表团、泰国国会颂萨主席正式访问中国;以国会主席顾问身份参与接待习近平主席(时任国家副主席)访问泰国;参与接待政协贾庆林主席访问泰国;参与接待李克强总理访问泰国(李克强总理为85年以来首位于泰国国会演讲的外国领导人);参与接待李海峰政协副主席(原国侨办主任)访问泰国;并多次得到李克强总理、张德江委员长、温家宝原总理、吴邦国原委员长、许嘉璐原副委员长的亲切接见;并应全国政协邀请参加建国五十六周年和六十周年国庆庆典活动。 张扬也将很多精力投入到泰国慈善事业中。2007年,他率领泰国华人青年商会同仁,向泰北贫民献爱心。跑了十几所学校,将捐赠的爱心物资送达到泰北村民手中,得到泰国当地民众和社会的好评。张扬先生身在异乡,但不忘家乡,多年来,先后为家乡各项公益事业做出了一定的贡献。</font></h3> <h3><br></h3><h1> <b>旅泰华侨 张 华</b></h1><h1><b><br></b></h1><h1><b><br></b></h1> <h3> </h3><h1> <b>身在异乡心系娘家张雪英</b></h1><h3><br></h3><h3> 二十代孙女张雪英,在外致富,感念德远堂祖德之恩,生前一再嘱咐其子(江庆昌、江庆德)一定要为娘家做些公益事业。1981年其子尊其母愿在塔下村建一座石拱桥,命名为雪英桥。张雪英身在异乡心系娘家,为德远堂女辈开了先例。</h3> <h3>旅印华侨张汉强(南欧)</h3> <h3><br></h3><h1> <b>热心公益 张定传</b></h1><h3> </h3><div> 十八代张定传,侨居印尼三马林达,为人慷慨,对桑梓公益事业贡献良多,曾捐资建筑南欧村石拱桥三座,捐资修筑际下至南欧公路,修茸天后宫,兴建南欧村水电站等,对本社卫生保健事业、教育事业亦颇有关注热忱捐款惠助,对德远堂春祭及续谱两事积极促使同族旅外宗亲以予赞助。</div> <h3><br></h3><h3> 热心公益张契煌</h3><div> </div><div> 十八代张契煌,公出生贫寒,年十五往厦谋生尔后南渡三马林达经商,五十年代两次应邀回国观光,受各级政府热情接待。曾赠给地区、侨联小轿车各一部,捐资三千元为故乡开植果园,又复修祖业远昌楼、源昌楼、培兰斋,并投资兴建朝峰楼。曾任三马林达永靖公会主席。</div> <p>印尼华侨张汉宗(南欧)</p><p><br></p> <p>印尼张汉兴(南欧)</p> <h3>张勤灶1965年9月30日出席国庆宴会的请柬</h3> <h3>张勤灶1965年9月29日出席国庆宴会的请柬</h3> <h3>张勤灶1965年出席国庆庆典胸花</h3> <h3>还保存在江运金家族中的金质奖章</h3> <h3>还保存在江运金家族中的金质奖章</h3> <h1> </h1><h1><font color="#010101"><b> 历史文化名村——塔下</b></font></h1><div><font color="#010101"><b> </b></font></div><div><font color="#010101"><b> 塔下村位于福建省漳州市南靖县书洋镇西部,是漳州著名的侨乡,也是首批15个中国景观村落之一。被誉为“闽南周庄”,这个村落的历史悠久, 张氏家族自1426年来此地开基,己近600年了,现有400多户人家,土楼沿河而建,并非常均匀地分布在两岸,土楼形态丰富,有常见的方形、圆形土楼,还有围裙形、曲尺形土楼,最独特的是还有浙杭水乡模式单院式土木、砖木结构的吊角楼,形成大楼带小楼、高低错落布局的奇妙古村落景观。小桥流水,每隔不远就有一条小石桥跨越两岸,那水中倒影的小土楼错落别致,那岸边是青青的杏树,那水边村妇浣洗的锤声水声悦耳动听 。让人们感受“枕水声入梦,踏涟漪醒来”的美妙梦境。楼前屋后铺就的卵石小径,被人们的足迹磨得圆润,细雨轻烟,闪出柔和的光泽。走在塔下河边的小路上,空气清纯,让人嗅出许多逝去的年代,追寻历史行走的印记。一两队农户放养的鸭子,正悠闲地划着水。 游荡其间,很有超然世外的恍惚之感。 </b></font></div><div><font color="#010101"><b> 村落历史</b></font></div><div><font color="#010101"><b> 元末明初,张姓入闽始祖张化孙派下九代孙小一郎偕妣华一娘由永定金沙蕉坑迁广东大埔,又迁至紧邻永定的马头背张屋坪。后移居平和小溪打铁,生二子,小一郎和长子留居小溪,华一娘携次子光绍迁回张屋坪,明代宣德元年(1426年)肇基塔下,当时这里还是一片荒谷,满山荆棘,他们辛勤劳作,经历代子孙的耕耘,逐步奠下基业。</b></font></div><div><font color="#010101"><b> 地理环境</b></font></div><div><font color="#010101"><b> 塔下村是一个中国典型客家村落。这里两座自南而北的蜿蜒大山,如巨臂揽住一道生机勃勃的峡谷,山中古木参天,碧绿如黛;竹林茂密,翠接云天;林阴深处,青气浮浮;淡淡霭雾,划出几道弧线,托出村落恍若蜃楼的起伏檐角。一道弯弯曲曲的山溪从峡谷中穿过,溪水快快活活地流淌,水色清明澄碧。清纯如酿的空气,让人嗅出许多逝去的年代,追寻历史行走的印记。 </b></font></div><div><font color="#010101"><b> 村中那条奔流不息的溪流,每天都把清澈和洁净送到家家户户,这条与村民息息相关的溪流,建国前从村头到村尾只有三座木桥。若遇山洪暴发,木桥被冲毁,只相隔30多米宽的两岸村人便中断过往,后来在热爱家乡的侨胞资助下,溪流上建造了11座石拱、钢筋水泥桥,使两岸村庄衣带相连。小桥流水、土楼人家,把塔下村装点得分外妖娆。阳光灿烂的清晨,村妇们提着木桶,领着孩子,到溪边洗衣,把鲜艳的色彩和款款的谈笑声一起流进水里,闪闪烁烁。</b></font></div><div><font color="#010101"><b> 建筑特色</b></font></div><div><font color="#010101"><b> 随着家族的兴旺,人口的增长,原来居住的土茅屋已不适应聚居需要,特别是闽西南一带山高林密,盗匪猛兽时有出没,民系之间和村落之间的争斗也时有发生,于是,张姓族人沿着沟谷两旁,建造了一座座集居住、防御等功能于一体的围合型土楼建筑。最早的土楼福兴楼建于明代崇祯四年(1631年),为七世东崖公所建,以后又陆续建造42座土楼,有方形、圆形、围裙形、曲尺形等,这些土楼沿山溪呈长形摆布,高大雄浑,气势恢宏。清末后,由于地理环境所限,张姓族人在沿溪两岸的空地上,又建起了一座座单院式土木、砖木结构的吊角楼,形成大楼带小楼、高低错落布局的奇妙景观。楼前屋后铺就的卵石小径,被几百年先人们的足迹磨得圆润,细雨轻烟,闪出柔和的泽光。</b></font></div><div><font color="#010101"><b> 特色农业</b></font></div><div><font color="#010101"><b> 放眼四望,层层山岗茶园翠绿,果树飘香。1954年,塔下创办南靖第一个茶场,规划种茶种果。现在拥有茶园2000多亩,果园近千亩。年产茶叶12.5万公斤,柑桔、柿、梅等鲜果50余万公斤,收入120多万元。茶果成了塔下人日落黄金夜落银的“摇钱树”。人们走在山间,不时可听到采茶姑娘嘹亮的歌声在山谷回荡,人笑山欢。</b></font></div><div><font color="#010101"><b> 特有文化</b></font></div><div><font color="#010101"><b> 塔下作为省级历史文化名村,其独特的文化内涵令人陶醉、神游。在那里,每一座土楼民居都以祖堂为核心,楼楼有厅堂,以主厅为中心组织院落,以院落为中心进行群体组合,从而体现传统的敬祖睦宗、团结互助的美德。</b></font></div><div><font color="#010101"><b> 为敬奉先祖,弘扬祖德,塔下张姓族人于明朝后期在村庄东面山坡、肇基始祖原住地上建造了“张氏家庙”德远堂。家庙后面是一片眉月形斜坡的草地,宛若天然地毯。草地连着一片葱郁的风水林,树林随着山峰向上延伸,直入云天,风吹林涛,气势磅礴。家庙前是一口半圆形池塘,塘中鱼儿遨游,庙宇疏影,给人增添了幽美的意境。池塘前边两侧石坪上耸立24支高过10米的石龙旗杆,杆柱浮雕蟠龙,腾云驾雾,势欲腾飞。 </b></font></div><div><font color="#010101"><b> 张氏家庙</b></font></div><div><font color="#010101"><b> 德远堂已有500多年历史,1996年就列入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这座设计精致、古朴典雅的“二进建筑”,也留下许多民间艺人的杰作,让人从中体味出神奇的文化魅力。其正面古式牌楼上是彩色瓷片镶嵌的双龙戏珠,形象栩栩如生。屋脊上的各色瓷片剪黏的浮雕,有三国志、八仙、封神榜等历史流传人物;有龙、虎、狮、麒麟、凤凰、雉鸡等珍禽名兽;有牡丹花、山茶花、兰花、菊花等花草。百兽争鸣,百花争艳,构图精巧,形神兼备。殿内雕龙画凤,木石装饰富丽堂皇,别具风格。大殿横梁上镌刻着宋代朱熹的警世名言:“子孙虽愚,诗书不可不读;祖宗虽远,祭祀不可不诚。”大厅两边红柱上写着清太守张翱作的取材于张姓家族历史名仕的一对长联:“得姓由轩辕大儒一人铭垂二篇扶汉三杰功高四相束力封五虎博物六史貂冠七叶犹是清河旅派,扬名显奕祀位列八仙鼎甲九成平兴十策忍书百字金鉴千秋青钱万选道灵亿尊依然文献宗支。”上下联78个字嵌入“一至十百千万亿”数列,含14个典故,其中“忍书百字”是唐代张公艺九世同居的家范。</b></font></div><div><font color="#010101"><b> 德远堂前竖立的石龙旗杆,阴镌姓名、世次、功名、年代科次、官衔品位爵位及立石龙旗杆的年代等文字。文官的石龙旗杆顶端饰物多雕毛笔锋,武官则镌坐狮,给人以静穆、严肃、荣耀的感觉,成为一道稀世罕见的文化绝观,人若身临塔下,就能领略到一股浓浓的文化气息。</b></font></div><div><font color="#010101"><b> 塔下村古香古色保护完整,具有较高的观赏游憩价值。中国景观村落——塔下村主要作为土楼水乡、风情体验、休闲地带。如梦家园的意境使游客感同身受地体味土楼人家几个世纪的飘零所换来的安避生活和惬意休闲。它安静地诉说着悠远的历史、随同潺潺流水、优美的桥影、为游客展现一个美仑美奂的土楼水乡的意境。</b></font></div><div><font color="#010101"><b> 附:</b></font></div><div><font color="#010101"><b> 2004年塔下村被福建省人民政府评为省级历史文化名村;</b></font></div><div><font color="#010101"><b> 2005年塔下德远堂被国务院评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b></font></div><div><font color="#010101"><b> 2007年塔下村被评为首批“中国景观村落”;</b></font></div><div><font color="#010101"><b> 2009年3月塔下村被省文化厅评为“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b></font></div><div><font color="#010101"><b> 2010年10月塔下村被国家林业部评为“国家森林公园”。</b></font></div><div><font color="#010101"><b> 2015年11月塔下村入选福建省传统村落</b></font></div><div><font color="#010101"><b> 2016年11月塔下村入选第四批中国传统村落 </b></font></div> <h3 style="text-align: left;"><font color="#010101"><br></font></h3><h1 style="text-align: left;"><font color="#010101"> <b>中国古村落——南欧 </b> </font></h1><h3 style="text-align: left;"><font color="#010101"> </font></h3><h3 style="text-align: left;"><font color="#010101"> 在南靖县书洋镇西部8公里处有一个小村庄叫南欧村,人口一千左右,南欧村与塔下村同宗同源,都是张氏德远堂的后裔。 南欧村四面环山,溪水潺潺,空气清新,自然生态环境优雅,站在村后的山坡上往下看,可见圆形、方形、梯形等不同形状的土楼星罗棋布,构成一幅美丽壮观的画卷,令人陶醉。夏夜,田间萤虫飞舞,耳畔蛙鸣喧闹,邀三五宾朋,畅想人生,细品香茗,慢等月上柳梢头,此乐何极。有诗曰:明月松间流萤飞,香茗细品不思归。人生若得常如此,半是神仙半是谁。 </font></h3><h3 style="text-align: left;"><font color="#010101"> 南欧村原名南兜村。村庄的水源地是村头的百丈悬崖,一股山泉水从茂密的树林中奔涌而出,犹如白龙狂奔,飞流直下。有一石浅潭就在悬崖下,当地人称作“石厅下”。水从“石厅下”往南流进村庄。这个村庄太小,只有</font><span style="color: rgb(1, 1, 1);">一块,客家话叫作“兜”,所以村子被称作南兜。为什么现在叫南欧呢?原来,在清道光六年,村里出了一个大名鼎鼎的进士张金拔。当年他赴京赶考时,生怕人家说村名太土,“小溪出不了大鱼”,便急中生智,对考官说:“我家叫作南欧村,南欧有三大洋,坝洋、外洋、下村洋。”张金拔中了进士后,南兜就更名为南欧。 </span></h3><h3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如今的南欧村邻里和谐,民风淳朴,人文历史悠久,土楼保护完整,越发显得古色古香。南欧村还有自己独特的一些民俗活动,每年农历十一月初五至初七举办冬福就是当地最热闹的一项传统民俗活动,期间会举行迎神、拜神、游香、唱戏等活动,这活动当地称“作大福”。几百年来村民们就是用这样的传统仪式来祈祷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驱邪避灾、合境平安。</span></h3><h3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南欧村曾经有过一个传奇的和谐的大家族,族人五世同堂,一家人共九十多人,当年这个大家族蒸饭用的大木桶至今还保存着呢!南欧村清代进士张金拔还留下许多劝勉后学寓意深刻的笔墨楹联,“世事让三分天宽地阔,心田存一点子种孙耕”至今仍激励着后辈为人向善。 </span></h3><h3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南欧村民自古以来就有崇文重教的优良传统,古时村里就设有很多处私塾,村里还曾设立儒租,相当于现在的奖学基金,奖励读书人。建国后,华侨对家乡教育更是鼎力相助,捐资办学蔚然成风。南欧村从古至今人才辈出,清代出过一名进士张金拔,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又出过一名省高考状元。 </span></h3><h3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南欧土楼群有三个突出的特点,一是建设集中密度大。在这个小小的村庄内,共建有25座土楼,其中圆楼1座,方楼16座,梯形楼、四字形楼各3座,交椅楼、似三角形楼各1座,是全县土楼密度最大的地方。二是建造历史年代久。在25座土楼中,300年以上的有2座,200至300年的有11座,100至200年的有10座,只有2座在100年以下。三是文化内涵积累深。南欧村的大多数土楼都有精美的石雕和含义深刻的对联。裕源楼大门联“裕后光前勤俭二字,源开流节什货一书”,正厅联“读书好耕田好识好便好积德更好,创业难守承难知难不难忍受气尤难”;槐荫斋门联“槐种劳庭滋化育,荫垂艺圃沐载培”。华峰楼大厅联“华厦知名不外成家惟孝弟,峰峦减秀企看报国有文章”,三省居门联“三味诗书兼子史,省身忠信兴师传”,朝源楼门联“朝思承此阔愿继世簪缨沾新国典,源木绍东山仰流传诗礼振旧家声”,无不寄托着先人激励后辈勤勉向学、明礼崇德、笃行向善的美好期盼。 </span></h3><h3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南欧村土楼虽没有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但是却保存了更多原生态的美,这是南靖土楼一块还未开发旅游的处女地。</span></h3> <h1> </h1><h1> 塔下村基本侨情</h1><div> </div><div> 塔下村张氏开基祖系南宋入闽张化孙传下的第十代裔孙张小一郎,于明朝宣德元年(1426)从永定金沙迁入,至今近600年的历史,繁衍了24代。自清朝乾隆年间,我祖十五代张新瑞首创出洋,继而行者有十六代承万公,他们背景离乡,远涉重洋,艰苦奋斗,获得硕果累累,激起乡亲逐渐向外迁徙;民国时期军阀混战民不聊生,特别是1926年“七.二四惨案”之后,大批民众流离失所,为生活所迫,不得不漂洋过海谋生存。多数华侨感恩祖德,不忘桑梓,略有积蓄回乡建房创业或再带一批亲人到海外发展。塔下村的侨史源远流长、生生不息。</div><div> 塔下村是漳州市重点侨乡之一。据2006年侨情普查,全村总人口有1600多人,归侨、侨眷1066人,其中:归侨64人、华侨眷属802人、华人眷属119人、出国人员眷属25人、香港同胞眷属48人、澳门同胞眷属20人;国外人数9714人,其中:华侨478人、华人8555人、香港同胞478人、澳门同胞203人。海外华侨华人主要分布在印尼、新加坡、缅甸、马来西亚、泰国、美国、新西兰、香港、澳门等国家和地区。清代以来,随着华侨华裔人数的增多,海外侨胞为了团结互助,维护自身的经济利益和合法的政治权益,在东南亚各国普遍建立社团组织,有地缘性的同乡会,有血缘性的姓氏宗亲会,有行业性的社团等。 </div><div> 塔下村旅居海外的华侨、华人、港澳同胞,素有爱国爱乡的优良传统。早在辛亥革命时期,就有旅泰侨胞加入孙中山先生创办的同盟会,热情赞助孙中山先生领导的民主革命的爱国先驱者(如旅居新加坡担任星洲中华总商会会长的塔下村人张善、旅居泰国张秋光);抗日战争时期,又出现了旅居印尼侨胞在商界开展抵制日货斗争,积极募捐支持祖国抗战的爱国华侨(如:张君武、张庆重),建国初期,海外华侨张荣汀、张顺畴、张庆类等先生捐资创办“曲江华侨中学”,张庆重先生捐资创办“曲江华侨医院”,张顺畴先生捐资创办“塔下小学”,张庆重先生还在南靖县城投资兴建“南侨戏院”;为了帮助山区人民发展经济,海外侨胞张荣汀先生还捐资创办“南靖县侨办塔下广达茶场”,在塔下、南欧、曲江等村的山坡上都种上了茶叶;六十年代初,当祖国处在暂时困难时期,旅居海外的侨胞张荣汀、张庆重、张顺畴、张契煌等先生慷慨解囊,捐赠大量的粮油副食品,帮助家乡人民度过灾荒;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各项侨务政策得到贯彻落实,赢得侨心。海外侨胞、港澳同胞支持家乡建设的热情进一步激发,1978年至2015年8月年海外侨胞、港澳同胞共捐赠人民币1847.909万元支持家乡发展公益事业,扶持侨乡发展经济。主要有兴建县侨联大厦、百岁楼,县图书馆,中小学教学楼、学生宿舍6座,并赞助教学经费维修校舍、添置教学设备,兴建水电站2座,铺设乡村公路4条、总长35公里,建筑石拱桥16座,凉亭8座,维修省、县级文物保护单位5座,赠送旅行车、小轿车、救护车12辆,资助华侨医院经费,改善医疗条件。兴办千亩茶园2个,百亩柑橘园、杂果园2个以支持侨乡发展生产。张庆重先生捐资创办“南靖县华侨社会福利事业基金会”,张建禄先生捐资创办“秋光公敬老助残基金”,张奕聚先生捐资创办“荣汀奖学金”,还有许多华侨捐资创办“德远堂教育基金会”等,大大促进了侨乡经济、文化、卫生事业的发展。</div> <h3><font color="#010101">编者简介:德远堂二十一代孙张延民,祖籍南靖南欧村,在家乡从事小学教育事业三十多年。对乡土文化情有独钟,曾多次在央视等媒体上宣传土楼历史文化,2008年7月在cctv4《走遍中国》栏目上介绍塔下村德远堂的石龙旗;2009年8月在台湾中天电视台《台湾脚逛大陆》介绍塔下村的德远堂。 </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弘扬祖德、承前启后;滴水之恩、涌泉相报!此乃编辑本书的宗旨,并以此与族人共勉!</font></h3> <h3><br></h3><h3>1、本书编辑计划分二部分:</h3><h3>(一)德厚功高 丰碑永存</h3><h3>(二)名人风彩 美丽家园</h3><h3>2、本书编辑完善之后将打印成书,如有需的朋友可以留言告知。</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