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刘养池:男,陕西长安人,1956年4月生,中共党员,1982年1月毕业于延安大学,文学学士。现为陕西省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硬笔书法协会会员、陕西省硬笔书法家协会会员、陕西省职工文联委员,陕西省职工书法家协会理事,中国兵器工业试验测试研究院原工会主席,高级经济师。</h3><div>1993年《毛泽东诗词硬笔书法》由陕西旅游出版社出版;2002年5月参加《东方红》全国书画大展赛获金奖;2002年7月参加首届中日书画印艺术大赛获银奖;2004年5月参加“庞中华•波爱特杯”全国艺术大赛获银奖;2010年5月参加全国“国歌”书画大赛获金奖。2011年6月参加“建党90周年”全国名人名家书画大赛获金奖。书法作品收入《中国书法家作品集》等大型画册。</div> <h3>争先非吾意 静照在忘求</h3><div>文/刘养池</div><div>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人生一花甲,就视名与利为过眼烟云。在事业人生即将谢幕之时,总想有点回味,有点感想。但细细思量,碌碌无为,也无甚可想,无甚可味。只有写字这事,还耿耿于怀。我于书道,乃业余爱好,不以其谋生,不以其沽名,纯属自娱自乐。尽管喜欢,但用功不够,终归难登大雅之堂,但消磨的时间算起来占人生多半,若不对其回头看看,心里觉得茫然。故将近年来一些拙作整理成册,也算是对前一段学书过程的过滤和透析;当然,能够得到朋友们的指指点点就更幸运了。</div><div> </div> <h3> 我自幼喜欢写字,小学时期就得到过老师的表扬,中学时期是黑板报的主要抄手,回乡后在墙上刷过标语,那时根本不知道“书法”为何物。真正对“书法”的认识是中学毕业后曾经从事过一段群众文化工作。1977年年底一场历史巨变,通过高考改变了命运,在大学里因所学专业对书法的理解也逐渐加深。走入社会后,站过讲台,务过杂事,最后又干了10多年的工会,因工作而与书法关系密切。</h3><div> </div> 为人须禅定,学书需禅意。禅与书法,都十分强调“心”的重要作用。“禅书一味”,禅要洞彻生命的本质,明心见性;书法是表现生命的艺术,要写心写性。“澄怀观道,静照忘求”是中国山水诗独特的审美观照方式,就是在深沉静默的观照中忘记一切尘世的欲求,甚至忘记自己的存在,这样就能达到心灵与万物冥合的境界。诗书画同源,学书如此,为人亦然。<div> </div> <h3> ‘’问君能何尔?心远地自偏。”我工作生活于僻壤乡野,和现代化生活隔膜,接触名家甚少,更没有妄想着成为什么家,只是对方块汉字的书法这一中华民族文化的载体,有着割舍不下的情怀;只是在工作之余、闲暇之时想通过笔墨在宣纸上的蠕动,表达我自己的情感和心性的律动。在我的心目中,书法虽然不当事业,但倾注了一生的爱情。“嗜书寻乐”,在提笔濡墨中自我得到精神的愉悦。清人刘熙载在《艺概·书概》中写道:“笔墨性情,皆以人之性情为本,是则理性情者,书之首务也。”我深谙书法是蕴含和表达作者情感的至高艺术,没有情感的书作味同嚼蜡。</h3><div> </div> <h3> ‘’书者,心画也”。本人的字,若称作“书法”,实属自欺;唯一自慰者,就是率性而为,把书法视为“真情实意”表达的一种方式,表达自我,传情达意。虽然也看了不少碑帖,选择性地临了一些,但不愿约束。我写字,追求自然、崇尚本真,衷情于心性表达和情感表现,不喜欢拘束于刻板的技法线条,一切只从我的心性出发,“喜怒哀乐一寓于书”。因此,我的书法创作在书体形式,笔性风格的把握上,是认真思考和选择的。线,是构成物体视觉形象的基本要素,也是构成书法艺术形式的唯一手段。但书法的线决不是机械线,而是感情线,心迹线。书法的线条要富有生命,有面貌、有感情,在流动、在飞舞,吸引人、打动人。尤其是行草书随心所欲,全身投入,情感充沛,得意忘形。就连隶书这一正书书体,我也常以枯笔,得个性八面出锋,求笔趣漫不经心,呈自然于斯。</h3><div> </div> <h3> “意”是我国传统美学中的一个核心,凡是诗书画印无不以其“意”为极诣。我国著名美学家邓以蛰先生提出:“无形自不能成字,无意则不能成书。”这句话既将书与字区别开来了,又提出了书法艺术的灵魂就在于“意”。虽然我还不算是一个书法家,但我依然墨守汉字“音形意”的独有造字规则,钟情于汉字表情达意的无尽魅力。</h3> <h3> 有“意”则成书,有“意”书出“味”。一幅耐看的书作,总有一种特殊的魅力,深深地吸引着欣赏者,能刺激你的心灵,使你产生种种感悟、种种理想、种种味道。这种“味”就是书法艺术的“意境”,就是书写者思想、情感、审美情趣与自然景物的贯通交融。我为此在孜孜以求。</h3><div> </div> <h3> 儒家强调“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首先“志于道”,再据德依仁,艺术才能有所成就。书法有法,书法有道,在书写中我遵守书之法、书之道,秉持传统不跟风,张扬性情不怪异。书法之道也是做人之道,这种具象性与抽象性的统一,正体现出一种精神品格。在中国传统文化视野中,书法之笔墨正可以反映人心、人性的寄托,以此为旨,体现书家的人格理想。</h3> <h3><font color="#010101"> 汉字,取法于天地万物之象;而汉字的书写,却是人的生命运动。汉字是方块字,我们做人就要像汉字一样,堂堂正正,一身凛然;书法就是白纸黑字,我们做人要知黑守白,清风畅怀;使转是书写行笔之法,也是通过线条使转运动表现性情的基本要素,我们做人也要“如水智慧,随物赋形”。</font></h3> <h3> 我要感谢书法,通过几十年朝夕相处,不仅使我通过写字加深了对汉字的爱恋,也通过墨汁的浸润,充满了对禅意美学的向望;通过书写内容的熏陶,真切地理解了“尊道贵德、向善崇真”的人格至高境界。</h3> <h3> 回味往生,工作虽不出色,事业也无建树,就说写字吧,亦属戏墨而已;但因人生中有了书法,生活就多了情趣;处世为人做事,求真向善寻美。</h3><div> </div> <h3> “半生落魄已成翁,独立书斋啸晚风。”门前两棵玉兰花树,经过了春天繁花、夏季浓荫,秋风吹起落叶缤纷,但枝头毛茸茸的像毛笔尖的小花蕾在初冬暖阳的沐浴下迎风摇曳,来年春风乍起,将又满树绽放。</h3> <h3> 此生无多能,只想做一个纯粹的人,一个对得起社会对得起朋友的人,当然,还想做一个文化人。余生可能要与写字相伴,继续蹒跚于书道的坎坎坷坷,我知道,只要尽情行走,“风景这边独好”。</h3> <h3>编写语:养池老师延大中文系毕业,文笔颇好,让学生自谈难望项背。老师平易近人,慈悲为怀的雅量,值得我们学习和崇敬。养池老师的书法不拘一格,洒脱间尽显雄浑气魄。</h3><h3> </h3><h3> 意犹未尽,再发几篇力作供大家赏析。</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