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镇卤城”因没置管理井盐生产流程、及传承人

乡村陇南

<h3> 左盐商后代</h3> <h3>“卤城”有一口盐井,井水四溢,水草肥茂,自古就是天然优良牧场,因此被人称作卤城;由于那里自古生产井盐,且有专人管制,故此地又被冠名“盐官”。</h3><div><br></div><div>  盐井实为冒水泉,水满自流。因而早被古代劳动人民发现。</div><div><br></div><div>  早在先秦时期,地处西垂(西犬丘,今礼县及周边地区)的秦祖先与周的交流中,吸收了先进的生产经验,陶器、青铜器的制作工艺有了发展,具备了熬制加工井盐的能力。</div><div><br></div><div>  春秋初年,先秦崛起,先进的制作工艺及铁器传入西垂,使井盐加工技术日趋成熟。</div><div><br></div><div>  战国时期至秦建国初年,秦国生产力不断壮大,国力强盛,一统天下。为当时先进手工业工艺的传播及秦与巴蜀煮盐技术的交流提供了现实条件。战国后期至秦,国家对井盐的开发十分重视,在西县(今礼县及周边地区)设立盐官,从此,井盐生产工艺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据1997年《考古与文物》第一期记载了“西盐”的竹简封泥,经考证为秦代或战国时期在秦国西县设立盐官的实证。</div><div><br></div><div>  秦、汉以后,井盐工艺发展达到鼎盛阶段。历经唐、宋,直至解放初,当地居民乃至周边诸县一直在食用盐官的井盐,唐代诗人杜甫曾有诗反映了盐官地区的生产盛况—“卤中草木白,青者官盐烟”。据史料记载,清光绪年间,盐民达250户,产销量达2341540斤,征银2246两。至今老人们还能回忆起街头小巷叫卖盐水的情景。</div><div><br></div><div>  改革开放以后,国家大力提倡盐业专卖,再加之井盐熬制成本高,逐渐被物美价廉的加碘有机盐取代,井盐加工进入衰退阶段,目前,井盐加工基本退出了历史舞台。</div><div><br></div><div>  在《天工开物》里,宋应星把盐分为六类:海盐、池盐、井盐、土盐、崖盐和沙石盐。盐官镇所产的盐即为井盐。1960年对井盐成分化验得知,主要成分有:水石溶物0.48%;痕迹0.01%;硫酸根2.95;氯化钠93.8%。</div><div><br></div><div>  产生于4000多年前的礼县井盐的制作工艺,历史悠久,规模宏大。该制作工艺在盐官地区被保存和流传,口传授受,具有独特性。与《天工开物》里面所记制作工艺十分相似。</div><div><br></div><div>  首先,用水桶直接从盐井中将盐水提取出井,倾倒在滤盐土中,利用阳光暴晒,蒸发水分,提高盐土含盐量;再用盐水对盛入竹篓中的盐土进行浸泡,浇灌,滴漏,收集更高浓度的盐水;将淋滤出来的盐水添满一锅,用木柴煅烧,先用大火,使其锅开水沸,再改成小火,慢慢蒸发,再添加盐水,又改大火。如此反复,待锅中起泡,加进玉米面约一两,锅中水分蒸发,成泥沙状,继而盐分析出,如堆雪、白糖沉淀在锅中,最后用粗瓷碗捞盛放入桶中储存。</div><div><br></div><div>  盐井至今仍旧保存在礼县盐官镇,千百年来,已深深地融入到了盐官的历史中,成为盐官的代表和象征。该井井口直径4米,与《天工开物》里记载盐井井口很小实为不同。井深约15米,井壁光滑,水满自流,井口为石砌沿阶。井水含盐很高,略呈灰色,味甚咸。井口有一“井”字形木框,用于方便从井中汲水,长年被井绳摩擦,木架被磨出了深深的沟渠。用于汲水的木桶和井绳与日常生活中的木桶、井绳没有什么特别之处。然而,没有杂质的沙土,是制作井盐的一个重要工具。如果井中的盐水直接熬制,出盐率不高,严重浪费资源。因此将盐水汲取出来后,洒在寸许厚的滤盐土上,盐分滞留在土中,水分自然风干或晒干后,继续泼洒井盐水,如此反复,可使盐的浓度提高。滤盐土一直反复使用,既能保证盐的浓度,又节省了工量。由于反复使用,已成“老土”,呈灰黑色。据72岁的制盐老人陈安太说:“我们延用的盐土从哪儿来,用了多少年代,我的爷爷也不知道,我就更不知道了。”</div><div><br></div><div>  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礼县盐井曾为当地经济发展和百姓日常生活的维系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当时正处于建国初期,国家经济异常困难,各地百姓均处在缺衣少食的水深火热之中。那时间,有人饿死不足为其。但是生活在盐井周围的人们,依靠一口小小的盐井,却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div><div>“当时,全村从事土盐加工的就有200多户。”提起这段历史,陈安太老人显得异常兴奋。那时,人们继承了祖先遗留下来的传统熬制工艺,家家户户做起了土盐加工。他们熬制的土盐,有些就地转卖给小贩,再经小贩转卖到天水、宝鸡、汉中、定西等地区,有些由自家人担挑背驮至方圆百里乡下,以换取钱物或生活所需。虽然卖不了大钱,但在那个特殊的年月,救活了一方人的性命,活跃了一方经济。</div><div><br></div><div>  陈安太技承祖父、父亲,自幼就一直从事井盐熬制工作,对于井盐熬制的每一个细节和要领都烂熟于心,是现今仅存的几个还可以完整熟练的熬制井盐的人之一。</div><div><br></div><div>  而今,随着改革开放,物资交流的便利,物美价廉的有机碘盐逐渐取代了井盐,导致现已无人从事井盐生产,致使这项千年传统手工业技艺后继无人,频危失传。</div><div>&nbsp;</div><div>如何将这一传统工艺传承下去,是陈安太老人最心愿!</div><div><br></div><div><br></div><div><br></div> <h3> 72岁的制盐传承人陈安太</h3> <h3> 踩土</h3> <h3> 晒土</h3> <h3> 淋土</h3> <h3> 装土</h3> <h3> 滤土</h3> <h3> 烧火</h3> <h3> 熬盐</h3> <h3> 出锅</h3> <h3> 古代盐井</h3> <h3> 现代盐井</h3>